嘉賓:
嚴昭柱 太湖文化論壇執行主席、秘書長,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原局長
賈磊磊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辛 鳴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于運全 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持人:趙鴻文
當今世界國家之間國力的競爭早已從單純的軍事較量轉向了軟實力的角逐,其中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愈來愈凸顯,這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競爭。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要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不斷贏得國際話語權,占領國際輿論制高點,就要認清我們的現狀,按照六中全會提出的指導方針,創造性地落實各項決策部署。
我國文化軟實力不斷提高 但與我國國際地位仍不相稱
主持人:從黨的十七大到前不久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都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提出來,怎么看我們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狀?
嚴昭柱:總的來說,近些年我們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笆晃濉睍r期,新聞出版業總資產、總產出、總銷售比“十五”時期翻了一番。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和第一大電視劇生產國。2010年,中國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143.9億美元,同比增長15.1%,文化逆差有所緩解。這些數據反映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成績突出,當然也有利于我們軟實力的增長。從國外反映來看,包括約瑟夫?奈等知名人士也承認中國軟實力在不斷提高。
但另一方面,我們的差距還很大。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文化軟實力建設仍相對滯后,與我國國際地位還不相稱。
一看實效。盡管我們文化產業規模增長很快,但從實效來看,文化逆差依然存在。中國商品出口總量居世界第一,但文化產品所占比例微乎其微。進口影片仍占據國內市場半壁江山,相比之下,美國電影產量僅占世界總量的7%,卻占據了世界電影市場90%以上的份額。中美文化軟實力的差距由此可見一斑。
二看人才流向。人才流向可以成為軟實力狀況的重要標識。軟實力增強了,一方面反映在來華留學的學生增加上,另一方面就是我們的留學生回國的也在增多。2009年,在中國610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留學的人數共有23.8萬人,與1997年相比增長4.5倍。這個數字反映了隨著我們國家國力的增長,文化軟實力確實增強了。但還不夠,比如馬來西亞目前在整個中國大陸大概有1000多留學生,但比起他們傳統留學目的地新加坡和我國臺灣,這些學生仍只是一小部分。從留學生回國情況看,有數據顯示,20多年來中國赴美攻讀理工科博士學位的留學生,獲得學位后九成人留在了美國,而不到一成的人回國。近幾年,回國比例有所提高,但抽樣調查得出的結論是,留在美國的人數仍在60%以上。
三看漢語學習熱和中華文化的傳播。從這方面來看,我們近幾年軟實力增強比較突出。但是也要看到,來華學習的,確實有文化因素,想學習中國文化,但是第一位的原因還是經濟發展,要跟中國做經濟伙伴,好找工作,經濟實用方面的目的很強。
辛鳴:文化之所以被稱為軟實力是與經濟軍事等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硬實力相對而言。但文化看不見摸不著不等于就是“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一個社會的文化倘使沒有了指向、沒有了根本、沒有了基石,就只有“軟”而沒“實力”可言了。坦率地講,從軟實力角度分析我們的文化建設現狀并不太讓人樂觀,這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面對國際社會,缺乏核心的文化符號。在一次學術交流會上,有外國學者提了一個問題:“代表現代中國的文化符號是什么?”問題很簡單,但真把我們給問住了。是漢字嗎?中國有漢字,西方還有拉丁文呢。這就好比當我們說一個人不是人的時候,他還厚著臉皮說,誰說我不是人,我也有兩條胳膊兩條腿,我怎么不是人呢?談文化符號不能降低到拿底線來說事。是“功夫”嗎?確實,國際社會對“功夫”這個中國文化符號還是很認同的,但“功夫”是我們老祖宗創造的,為國際社會所認知主要是李小龍的功勞,從哪一方面看現代中國人都搭不上邊。我們應該反思,現代中國人在文化方面有什么新發明新創造,現代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什么樣新的文化觀念。
第二,就中國國內文化發展態勢來看,各種文化激蕩沖撞嚴重。伴隨著中國社會的開放轉型,各種各樣的文化紛紛在中國社會粉墨登場:中國文化當仁不讓,西方文化也咄咄逼人;傳統文化重振旗鼓,現代文化也風生水起;革命文化高調亮相,庸俗文化也頗有市場,當然還有一些腐朽文化沉渣泛起。總之世界上有的文化現象在中國社會總能或多或少找到影子。但問題是在一個國度里文化“多”了的時候,也未見得真有文化。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如果處理不好,相互之間是會打架的,打起來后的結果甚至還不如本來沒有文化。固然一個社會的文化進步需要融匯各方精華,但是交融之前的沖撞是會很難受的,甚至還很危險,中國今天恰好屬于這個文化沖撞階段。我們打個比方,溫水很好喝,喝起來很舒服,開水加點兒冰塊就變成了溫水,但是如果我們不等它們融合好,就把冰塊跟熱水同時放到嘴里面,那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第三,積極健康進步的先進文化缺位,怪力亂神的偽文化盛行?,F代社會什么最不可缺?文化?,F代社會的人們相信文化,也追隨文化,但當真正的文化缺位的時候,一些怪力亂神的東西就會越俎代庖,想方設法打扮成文化來騙人,像鼓吹綠豆包治百病造出了所謂的“食療”文化,故弄玄虛的雕蟲小技包裝成“養生”文化。當這樣一些殘渣大行其道的時候,說明我們的先進文化建設急需加強。
于運全:現在大家對中國的軟實力,各有各的評價,標準也各不相同??傮w的共識是現在我們的硬實力不夠硬,軟實力不夠軟,軟硬兩個實力協調也不夠巧。北京師范大學的一個課題組前不久在國內的文化官員和學者中做過一個調查,針對世界12個主要國家文化軟實力進行打分。調查結果顯示,美國的平均得分最高,為88.95分,明顯領先其他國家。中國的平均得分為65.66分,排第9位,并且與排在第10位的澳大利亞相近。而且,官員和學者對我國及其他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評價也有一定的差異。因此,提高文化軟實力,首先對自己要有一個準確的定位,要有一套比較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標準。這樣,很多戰略的制定和執行才有依據。
文化軟實力要解決對內對外兩方面的問題
主持人:如何把握提高文化軟實力的著力點和落腳點?
辛鳴:文化軟實力與軍事硬實力最大的差別在哪里?是力量發揮功能的方式不同。軍事硬實力是讓人口服,你不服不行,我把你打趴下了,但是這個服只能是口服,不是心服。文化軟實力解決什么問題呢?解決我比你好的問題。文化的力量不在于厲害,而在于好。文化軟實力最終體現就是讓你既心服又口服。
文化軟實力能干什么?應該從對內、對外兩方面來說。
對內要解決凝聚力和創造力的問題。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生命的體現,也是這個民族、這個社會區別于其他民族、其他社會的“基因身份證”。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是憑借文化的獨特性和內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喪失了獨特性,就意味著喪失內聚力,也就喪失了存在的合法性。數千年來,盡管曾經多次被外族侵略,但中華民族不僅沒有被打垮,反而薪火相傳,越發興盛,靠的是什么?就是文化。如果沒有了文化精髓,這個民族就是一盤散沙,甚至種族膚色都不管用。像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雖然也是黃皮膚、黑眼睛,但是駱家輝自我定位很清楚,是真正的美國人,信奉的是基督教文化下的美國精神,你想把人家拉進來做“龍的傳人”,人家還不買賬。
對內還有一個創造力的問題。一個社會如何才能有活力?如何才能不斷發展?盡管從最基礎來看,物質利益是一個社會往前走的動力,但是當物質利益滿足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再起作用的就不是物質利益,而是價值追求了。如何形成價值追求?只能靠文化來產生。
對外也要解決兩個“力”的問題。
首先是闡釋力。要對國際社會解釋中國社會發展的正當性,告訴別人,你們的好,我們這個也好,而且我們的好是有道理的。通過傳播讓他們能接受我們這種好??渴裁唇忉??意識形態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化的全部功能屬性發揮出來,多層面、全方位去“風雨化人”。這樣才能讓國際社會更理解中國、信任中國,感覺到有親和力,對中國的發展不感覺到恐懼,中國威脅論不再生長。
其次是解決參與力問題。我們現在的一些文化元素到了國際上不是被當做文物擱在博物館里面,就是被人家當做獵奇的東西。瓷器好,兵馬俑好,被大英博物館收藏了;小腳繡鞋、大紅燈籠別有一番風味,就成為人家下午茶的談資,等等。這樣的文化就算傳播出去了,對我們有什么價值?現代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不僅要成為世界文化百花齊放中爭奇斗艷的一枝奇葩,更要成為世界文化演進中大有作為的參與者,為世界文化注入“中國元素”,提供“中國理念”。
首要的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主持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具體說來,應該怎么做?
嚴昭柱:要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要求,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實際上一個人走出去,就是一個國家形象的代表。我們有些國人在國外比較張揚,喜歡炫富,這跟中國文化的含蓄性、包容性恰好相反,在國外這個樣子對國家形象是有影響的。
辛鳴:我認為關鍵是六個字——塑魂、健體、傳承。
首先要讓軟實力背后有魂。文化本身就是精神產品,但是文化背后還有精神,這是文化的靈魂,文化的主心骨,文化的精氣神。今日中國社會文化精神最核心的東西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上。試想,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不用馬克思主義作指導思想,還能叫社會主義國家嗎?快速發展轉型的中國社會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能把群眾的力量凝聚起來嗎?沒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如何去鼓舞斗志?不用社會主義榮辱觀怎能引領社會風尚?
我們還回到文化傳播上來說,一個社會的文化如果沒有了靈魂做根基,文化符號再多也只是一些龐雜的文化材料,那是不管用的。比如,好萊塢電影《功夫熊貓》,整個片子的文化元素都是中國的,功夫是中國的,熊貓是中國的,畫面場景也是中國的,但當我們看到熊貓阿寶的形象的時候,怎么看都是一個典型的美國西部牛仔,哪有一星半點中國大俠的神態?為什么?人家雖然用的是中國的材料,但是傳達的是好萊塢的價值觀,好萊塢的文化精神。這個例子形象地說明,我們的文化不僅僅要文化符號走出去,更主要的是要文化精神走出去。
其次要健體,就是文化產品要真正有文化的味道。十七屆六中全會后,大家對搞文化產業積極性很高,這很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好事要做好。我們過去有一句話叫“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現在趕時髦叫“文化搭臺文化唱戲”,但是唱來唱去眼睛還是只盯住錢。當一門心思地想用文化產業去賺錢的時候,文化產業是否還有文化的味道就讓人懷疑了。發展文化產業,不能以文化的名義開始,做到最后卻是離文化越來越遠。我們還舉好萊塢的例子。好萊塢電影是文化產業,也賺了不少錢,但好萊塢電影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賺錢,好萊塢把宣傳美國的價值觀當成己任,從不懈怠,而且宣傳得很好。
第三,要處理好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之間的關系?,F在創新很時髦,不管干什么都講創新,文化也不例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肯定是有差別的,社會往前走文化肯定要發展,但是文化發展離不開文化傳統的滋養。不是說把舊文化拋棄掉了,新文化就自然出現了,真正的新文化和文化創新應該是把具有歷史厚度的文化接續下來之后賦予新時代的新內容。
最后講一點,增強文化軟實力,一定要增強文化自信,要發自內心地認為我們的文化好。如果連我們都認為自己的文化不好,還談什么發揚光大?如果大家都認為西方交響樂是高雅的藝術,中國京劇是跟不上時代的人才聽的東西,我們的文化軟實力還能“硬起來”嗎?
文化自信之后就是文化自強,不能光說好,還得真拿出好東西來。我們可以說好萊塢電影是煽情和騙人眼淚的,好吃但沒有營養,但是說句老實話,僅就文化制作角度說,人家確實搞得很有文化味,騙人騙得也很有文化,讓我們很多人甘心去被騙。在文化自強的道路上,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以市場化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主持人:對外宣傳,如何才能更好地讓國際社會接受我們?
賈磊磊:文化的傳播一定是建筑在市場化的通道上,做商業性推廣最有效。你光送票給別人,免費請人家來看,人家也許都不看。文化軟實力必須借助于特定的文化產品才能夠進行有效的傳播,單純的文化理念并不能夠直接地轉變成文化軟實力。美國文化如果離開了好萊塢電影、百老匯歌舞、麥當勞快餐、可口可樂飲料,它在哪里呢?它不會在天上。我們的文化傳播也是一樣,需要一系列具有市場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這些產品不僅能夠滿足中國文化市場的消費需求,而且還能夠適應海外文化市場的商業取向。否則,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話。
嚴昭柱:需要改進宣傳文化工作方式,多考慮接受者。軟實力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它最軟,最親和,最不需要設防。中華文化要讓世界人民覺得非常值得親近,值得尊重,值得學習。親和力越強,強到人家對你根本就不設防,歡迎你來,這樣的文化才更具有影響力和滲透力,而不是有多“硬”。一些地方的宣傳文化工作方式還是要注意,防止形式主義、政績工程,不要搞比賽,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做一些事兒。
于運全:對外宣傳中國,要學會講故事,講生動、鮮活、具體的“中國故事”。在與美國人交流中,我發現他們幾乎都是講故事的高手。講故事不僅是使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好辦法,更是展示文化軟實力最易為人接受的手段。如何講好文化領域的故事,又面臨著很多問題。首先你的話題得讓人家能接受,要有共同的價值在里面,比如像生態文明、氣候變化,類似這樣的話題,得從中國文化中提煉出一些能為世界文化共同接受的議題,才能講清楚。從傳播角度講,民族的東西如何變成世界的,需要一個話語轉換和知識創新的過程,不是所有民族的東西都能成為世界的。
此外,還有技術層面的問題,就是傳播渠道、手段和方法的問題。比如美國駐華使館的官方微博,由其新聞文化處負責維護,他們不僅僅發布新聞信息,也時常介紹美國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將新聞和文化有機整合在一起。從傳播的角度來說,新聞信息屬于硬傳播范疇,文化很多屬于軟性傳播,軟硬結合起來就會有比較好的效果,這也是文化軟實力的精要所在。目前我們這里條塊分割得比較厲害,大家往來交流得比較少,整體合力沒有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