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江西龍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發源地,創始人為漢代張道陵及其曾孫張盛。張道陵被張盛尊為掌教、正一天師,因而又稱天師道或正一道,為中國道教的鼻祖。金、元以后,正一派與全真派南北對峙,在中國南方、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諸國,有著廣泛的影響。靈寶派■皂宗的祖庭在樟樹■皂山,開創于三國東吳時的葛玄。劉宋時陸修靜刊定了《靈寶經》35卷,編成靈寶科儀多種,于是靈寶派更為盛行,直到元代才歸入正一派之中。晉代許遜是位治水專家,受到江西老百姓愛戴,各處建萬壽宮祭祀,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凡有江西人到的地方,就有萬壽宮的存在,尤其明清時期,隨著江西移民和江西商人的足跡所至,萬壽宮遍布全國及東南亞,幾乎成了江西的象征。許遜(許真君)也被奉為“凈明”道的祖師,其影響在江西歷久不衰。
[1]天師道
張道陵,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從小博覽群書,通曉天文地理,尤精《老子千字文》。棄官隱洛陽北邙山,修煉道術。傳說永元二年(公元90年),經鄱陽湖過信江,至云錦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名龍虎山。在龍虎山創教三十年,從學者千余人。依據《太平經》作道書,奉老子為教主,偽托“太上老君”封為天師,成立道教組織天師道,因入道者須交五斗米,故世人又將天師道稱為五斗米道。東漢末年,此教派在張道陵之子張衡、孫張魯時期得到大發展。后裔承襲道法,世居龍虎山,并以張道陵為第一代天師。
張盛,字元宗,為張道陵曾孫。棄官修道,初居南鄭(今陜西漢中),后移居江西龍虎山,奉張道陵為掌教正一天師。自稱尋得祖師元壇、丹灶故址,從此定居下來,世代承襲,號稱張天師,此為天師道第四代天師。
龍虎山天師府,全稱“嗣漢天師府”,為天師道祖庭。天師府是歷代天師生活起居和祀神之處,原稱真仙觀,宋代始建,明代在今址上清鎮中心重建。后又經十多次修建,現存木構建筑均
為明清遺物。整個府庭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筑群,依山傍水,規模宏大,氣勢非凡,古樸典雅,素有“南國仙都”、“南國第一家”之稱。整個府第由府門、大堂、后堂、私第、書屋、花園、萬法宗壇等組成,在布局和風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鮮明特色,是我國私第園林和道教建筑的藝術瑰寶。1982年定為全國重點道觀。
[2]凈明道
許遜,字敬之,西晉豫章人,祖籍河南汝南郡,曾祖許琰于東漢末年避亂定居南昌。許遜生而穎悟,尤其愛好道家法術,這在當時也是一種時髦。29歲學道,潛心修煉,不求聞達,以孝悌忠信教化鄉里,后被尊為道教“凈明忠孝”派的創始人。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出任蜀郡旌陽縣令。在任十年,居官清廉,政績卓著,人稱“許旌陽”。后棄官返南昌西山,繼續求道傳教。當時江西各縣洪水為患,許遜組織群眾治水救災,治水二十載。相傳東晉寧康二年(374年)八月初一,許遜舉家42人在南昌西山拔宅飛升?!耙蝗说玫?,雞犬升天”的典故,便出于此。宋徽宗時許遜被封為“神功妙濟真君”,又稱“許真君”,在道教神譜中地位僅次于張道陵。
許遜死后,當地鄉鄰和他的族孫就其地建祠紀念,后來演變成“西山萬壽宮”和“鐵柱萬壽宮”。
西山萬壽宮在今新建縣西山,始建于東晉,初名許仙洞,南北朝改游帷觀,宋真宗時升觀為宮,皇帝親書“玉隆萬壽宮”
賜額。政和六年(1116年),徽宗下詔以西京崇福為藍本重建,興建了正殿、三清殿、老祖殿、諶母殿、蘭公殿、玄宗殿和玉皇、紫微、三官、敕書、玉冊五閣,以及12小殿、7樓、3廊、7門、36堂,規模之大,“埒于王者之居”,成為中國最大的道教圣地之一。明正德年間,武宗皇帝題額“妙濟萬壽宮”,對宮內建筑又作了重大修葺,至清朝又增建了關帝閣、宮門。以后又歷經廢興,至今仍存五殿和院墻、山門、儀門等。宮門之內,正殿琉璃為瓦,重檐畫棟,金碧輝煌,氣勢宏偉。繡金帷里,真君塑像坐中央,坐像頭部為黃銅鑄成,重500斤。12真人分列兩旁,吳猛、郭璞站立壇前。高明殿等三殿之前,6株參天古柏蒼老遒勁,四季常青,相傳最大一株為許真君親手所植。宮門左側的八角井,相傳當年許真君鑄鐵為柱,鏈鉤地脈,以絕水患。西山萬壽宮香火極盛,特別是每年農歷八月伊始,為紀念許真君生日,這里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
鐵柱萬壽宮遺址在今南昌市內翠花街,始建于東晉,初名“旌陽祠”,隋唐時改為鐵柱觀。后受到歷朝皇帝的重視并多賜名,如唐懿宗賜名鐵柱宮,宋真宗賜名景德觀,宋徽宗賜名延真萬壽宮,宋寧宗賜名鐵柱延真之宮,元成宗賜名鐵柱延真宮等,朱元璋曾親幸鐵柱宮。明中后期開始,鐵柱萬壽宮的祖庭地位逐漸為西山萬壽宮取代。20世紀60年代,南昌萬壽宮被毀,2001年底開始重建。新落成的南昌萬壽宮景區位于南昌城南象湖風景區、面積約60畝的西南半島。
此外,著名的道士還有南朝時期的陸修靜。陸修靜在廬山潛心修道十多年,整理道教典籍,完善齋醮儀式,從形式到內容對早期天師道進行改革和充實,為靈寶派、上清派及整個道教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