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导航,在线伊人,宅男导航 - 2022撸道帝综合导航影视网

 
當前位置: 首頁 >> 省情教育 >> 璀璨文化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欄
信息動態
時政要聞
他山之石
資料下載
 

江西文化的活化石

2010年03月24日 11:12 佚名 點擊:[]

截至2008年7月,江西全省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16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5項(名單附后),9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婺源縣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下面擇取著名者加以介紹。

贛南采茶戲 發源于安遠縣九龍山一帶,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是以九龍茶燈為基礎,吸收贛南其他民間藝術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贛南、粵北和閩西,曾一度傳播到廣西桂南一帶。

贛南采茶戲俗稱“燈子戲”、“茶籃戲”,是江西采茶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被田漢譽為“中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由民間歌舞發展而來,內容貼近生活,語言詼諧幽默,傳統曲牌有二百八十余首,根據其來源、風格、弦路、調式及使用情況等,可分為“茶腔”“燈腔”“路腔”“雜調”四類。表演時,演員在伴奏音樂中靈巧地運用獨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單長水袖及模仿動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動作,載歌載舞,顯示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客家特色。傳統劇目多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為主,有《南山耕田》《打豬草》《九龍山摘茶》《睄妹子》《同年》《釣■》《上廣東》《賣花線》《大勸夫》《四姐反情》《補皮鞋》《補缸》等代表性劇目。新中國成立以后,又涌現出一批優秀劇目,其中《茶童戲主》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成戲曲片在全國放映,新編現代采茶戲《怎么談不攏》《風雨姐妹花》也先后被搬上銀幕。

贛南是客家人的聚居區,客家先民落戶當地后以種茶采茶為生,采茶戲作為當地家喻戶曉、人人喜愛的地方戲,已成為凝聚客家民心、團結客家鄉親的藝術紐帶,是研究客家語言、藝術及民俗文化的重要材料。

興國山歌 興國素來被譽為“山歌之鄉”,興國山歌為傳唱不衰的藝苑奇葩,其代表曲目有《園中芥菜起了芯》《繡香包》《行行都出狀元郎》《贊八仙》等。興國山歌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生活氣息濃郁,有獨唱、對唱、“三打鐵”、聯唱、輪唱等形式和鎖歌、盤歌、斗歌、猜花、丟觀音、黃鰍咬尾、繡褡褳、藤纏樹、樹纏藤等種類。就大的表演形式來分,興國山歌大體有以下幾種:山野田間唱和,因情因景因人而異,內容涵蓋男歡女愛、生產、生活、時政等方面;跳覡,分南河山歌和東河山歌,南河山歌又分情歌和插科打諢的搞笑歌,由覡公、覡婆裝扮演唱,東河山歌即祝贊山歌;民俗歌,在廟會、婚喪嫁娶、祝壽、建房、小孩滿月等場合演唱,演唱者多為職業歌師;敘事山歌,多為群眾場合中一問一答、一正一反的對唱山歌,有較強的故事性,常常是圍繞某一主題展開,現常被地方政府用為宣傳工作的手段;賽歌是一種特殊的形式,即歌手聚會打擂臺,考“肚才”,比機敏,高潮迭起,決定勝負后誕生擂主。

興國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涵蓋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飽含著豐厚的客家文化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說,興國山歌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一幅歷史畫卷。保護、研究、解讀興國山歌,發掘其精華,無疑是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一項極其重要的舉措。

弋陽腔 是我

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南宋中期,興起于浙江的南戲經信江傳入江西,在弋陽地區結合當地方言和民間音樂,于元末明初孕育出一種新的地方聲腔——弋陽腔,與昆山腔、余姚腔、海鹽腔并列為當時的四大聲腔。弋陽腔以弋陽為中心,主要在江西省內的貴溪、萬年、樂平、鄱陽、浮梁、上饒等一些地區傳承延續,明代前中期,隨著江西人口的遷徙而流布于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湖南、湖北、云南、貴州、四川及北京等地。

弋陽腔劇目分連臺大戲和傳奇本兩大類,前者包括《三國傳》《水滸傳》《岳飛傳》《目連傳》《封神傳》等,后者包括《青梅會》《古城會》《定天山》《金貂記》《珍珠記》《賣水記》等。自誕生以來,弋陽腔即以其“杜撰百端”的連臺大戲和“錯用鄉語”的藝術特色在民間廣為流傳。弋陽腔的角色分為小生、正生、老生、二花、三花、小旦、正旦、老旦等行,其唱腔結構最初采用曲牌聯套體,演出時僅輔以鑼鼓而不用管弦伴奏,演員一人演唱,數人接腔,形成極富特點的“徒歌、幫腔”演唱方式,明代中葉又發展出打破曲牌聯套體制的滾調,進一步增強了聲腔音樂的戲劇性和表現力。在廣泛流播的過程中,弋陽腔繁衍出多種變體,由此形成高腔體系,對南北各地的四十幾個聲腔劇種產生了重要影響,推動了中國地方民間戲曲的發展進程。

弋陽腔對中國戲曲尤其是地方戲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且延綿至今,顯現出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南豐儺舞 流傳于南豐縣180個村莊,俗稱“跳儺”,是民眾喜愛的民間舞蹈形式。南豐儺舞歷史悠久,相傳漢初吳芮“傳儺以靖妖氛”,幾經演變,到明清時期,南豐跳儺吸收了戲曲、木偶、燈彩、武術等多種表演技藝,變得更加世俗化、娛樂化。新中國成立后,傳統的跳儺在民間依舊傳承,延續著其草根文化的命脈。

南豐儺儀結構復雜,由跳儺儀式、雜儺儀式等構成。跳儺儀式由起儺、跳儺、驅儺等基本程序構成;雜儺儀式有“跳竹馬”、“跳和合”及“跳八仙”儀式三種。南豐儺儀中的舞蹈形態眾多,現保留82個,其中包括單人舞《開山》《鐘馗》《財神》《哪吒》,多人舞《跳判》《儺公儺婆》《對刀》,技巧舞《演羅漢》《觀音坐蓮》《普賢騎象》及舞劇節目《西游記》等。南豐跳儺面具造型各異,千容百態,有180種之多,其中包括驅疫神祇、民間俗神、釋道神仙、傳奇英雄、精怪動物、世俗人物等。其所用道具法器名物眾多,主要可分為五類,兵器軍具類包括斧、刀、槍等,法事器具類包括鐵鏈、桃劍、棕葉等,燈燭炮仗類包括火把、蠟燭等,食物供品類包括三牲(肉、魚、雞)等,生活用具類包括手巾、鏡子、酒杯等。南豐跳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地方風味濃郁,文化底蘊深厚,深受民眾的喜愛。

婺源徽劇 也是富有特色、流傳廣泛的古老劇種。清代中葉,婺源就有藝人組班演出,“新陽春”“新鴻春”“新長春”等徽班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前夕。

徽戲劇目通俗易懂,結構簡練,動作性強,“戲”的成分濃,雅俗共賞。徽劇聲腔以弋陽腔、“老石牌”即老吹腔、高撥子為底子,又吸收了目連戲的高腔、下江調,并吸納了贛劇的南詞和婺源民間小調,逐漸形成風格獨特的婺源徽調。婺源徽劇以吹腔、高撥子和二黃為主,也有別具特色的西皮、高腔和昆腔?;談≡诒硌萆献⒅貙θ宋镄蜗蟮目坍?、塑造,并通過動作和神情予以外化,表現出來,而且動作難度很大?;談∷嚾死^承了目連戲武技高超的傳統本領,并使這些高超的武功技巧在武戲中延續下來,形成徽戲剽悍粗獷的風格。徽戲還特別講究身段、亮相的造型,讓人產生一種雕塑美的感覺。徽劇傳播的地域廣泛,不僅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為其他地方劇種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徽劇特色和徽劇形成及發展中所作出的貢獻,對中國戲曲發展史研究很有價值。新中國成立后,婺源縣成立了徽劇團,挖掘和收集了傳統劇目《昭君和番》《斬經堂》《水淹七軍》《扈家莊》《百花贈劍》《盜令三擋》《北河祭旗》等400余出,整理曲牌800多首、臉譜50多個,曾于1959年以徽劇《汾河灣》參加古老劇種赴京匯報演出,受到高度評價。

婺源三雕 指婺源縣境內明清古建筑中的磚雕、石雕和木雕,它屬于徽派建筑藝術的支系,制品多用做民居、官宅、宗祠、廟宇、廊橋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裝飾部件,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時期徽商興起,“婺源三雕”依托徽派建筑達于鼎盛,相關技藝主要分布在江灣鎮、思口鎮、龍山鄉、沱川鄉、浙源鄉、清華鎮、段莘鄉、鎮頭鎮等鄉鎮村落。

明萬歷二十四年戶部侍郎、工部尚書余懋學興建于婺源縣沱川理坑的“尚書第”建筑上的裝飾,可視為“婺源三雕”最初的實例。其后,吏部尚書余懋衡也于天啟六年在理坑興建“上官卿第”。清順治十六年余維樞興建“司馬第”,標志著“婺源三雕”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清康熙二十年婺源縣北部古坦鄉黃村建成“百柱宗祠”,清乾隆元年婺源縣思溪、延村建“商宅群”,這些建筑的裝飾物呈現了“婺源三雕”極盛時的氣象。

“婺源三雕”雖附屬于徽派建筑,但它融美學、力學、數學、歷史學、生態學于一體,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藝術價值。“婺源三雕”取材十分嚴格,磚一定要用本地產的水磨青磚;石則須用安徽的“黟縣青”或浙江的青田石、淳安的茶青石;大木雕一定要用百年以上的楓、樟、柏、櫧等,細木雕則用紋理細密的楠、棗、楊、桃等。各種刀法是“婺源三雕”的關鍵所在,其特點在于不拘一法,混合并用,使作品達到空靈剔透的效果,故而圓雕、浮雕、淺雕、深雕和透雕極為常見。從別號“雕三雕”的劉三元始,“婺源三雕”的技藝自成譜系,但目前與“徽州三雕”一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扶持。

上一條:道教 下一條:江西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35項)

關閉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版權所有
馬克思主義學院辦公電話:0795-3203978  馬克思主義學院郵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