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导航,在线伊人,宅男导航 - 2022撸道帝综合导航影视网

 
當前位置: 首頁 >> 省情教育 >> 綠色家園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欄
信息動態
時政要聞
他山之石
資料下載
 

八方云起·共舞蹁躚

2010年06月11日 18:16 佚名 點擊:[]

湖區城市群新姿

心潮逐浪

智峰

浩瀚鄱陽湖,江西人民的母親湖。

生態經濟區,江西崛起的新希望。

那是怎樣的一片水面??!鄱陽湖不僅因其大而聞名,更因其美而著稱;不僅因水而備受重視,更因濕地而備受國際社會關注。

那是怎樣的一種豪情啊!省委、省政府作出事關江西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江西實踐。在江西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讓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環境更優美。贛鄱大地八方云起,主動對接,共舞蹁躚:

——南昌全面提升中心城區的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

——九江加快臨港產業開發,積極發展商貿旅游業,建成贛北區域中心城市、現代化港口旅游城市、區域性物流樞紐和長江沿岸重要工業開發基地。

——景德鎮大力發展功能陶瓷、結構陶瓷、生物陶瓷、工藝陶瓷和精品建筑陶瓷,培育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建設世界瓷都、贛東北工業重鎮和文化生態旅游特色城市。

——鷹潭發揮銅產業基地、交通樞紐、旅游資源優勢,建設世界銅都、贛東北物流中心和道教文化旅游城市。

——新余著力發展光伏、鋼鐵產業,建設世界光伏產業基地、國內特種鋼材制造基地和贛西區域中心城市。

——撫州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醫藥輕紡和教育產業,創建工業新城和文化生態名城。

——上饒圍繞打造贛浙閩皖交界區域的綜合交通樞紐、產業承接基地、優質農產品加工供應基地、旅游休閑基地和商貿物流集散基地,合理規劃產業布局,抓緊謀劃重大項目。

——宜春按照布局集中、開發有序、要素集約、生態優先的原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吉安從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和產業對接三個方面主動融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義不容辭地肩負起保護好“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

贛鄱兒女的心潮啊,和著鄱湖水,一浪高過一浪。承載著4400萬江西人民的良好期望,朝著美好的未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鳴響了悠長的汽笛,義無反顧地揚帆遠航……

南昌:區域發展爭先鋒

南昌,這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中的核心城市,正大踏步走在“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的崛起之路上。

南昌人認為,生態資源是南昌的最大資源,環境品牌是南昌的第一品牌,綠水青山就是南昌的金山銀山。在發展實踐中,南昌堅決不拼資源、不拼環境、不拼短期;嚴重污染環境的不搞、影響百姓安全健康的不搞;力求基礎設施投入優先、生態維護投入優先、百姓利益投入優先。近幾年間,南昌拒簽了數十個投資大但污染重的工業項目,犧牲了短期的發展速度,保護了長遠的生態環境和發展質量,為南昌的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積蓄了后勁。

城市發展,既要有經濟支撐,又離不開生態保護。圍繞生態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生態化這一中心,南昌市走出了一條協調經濟和生態的發展新路。

生態經濟產業化。南昌市通過優化結構、增強功能和實施3010工程,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項目,積極培植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綠色環保產業。目前,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的新能源和新材料、食品醫藥、服務外包、金融保險、生態農業等低碳產業已經成為南昌的重要支柱產業。面對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南昌通過制定扶持政策、設立專項資金、營造良好人才環境等,吸引了中興通訊、用友軟件、IBM、微軟、日本富士通等國內外大型企業進駐。

產業經濟生態化。近年來,南昌堅持“堵”、“疏”并舉,大力推行“退城進郊”工程,花大力氣調整工業布局,先后投資近20億元,分期分批對市區污染源嚴重的企業實施搬遷;同時,通過抓好六大專項行動,即“工業園區未經處理污水零排放”、“贛江、撫河南昌段干流污染防治暨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污水零排放”、“城市中心區有毒有害氣體零排放”、“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淘汰燃煤鍋爐(窯爐)”和“尾礦庫整治”等六大行動,切實推進綠色生產、綠色消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良好的發展環境,帶來了更多的商機和人氣,必將推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背景鏈接】

南昌市擁有480萬人口,是我省推進工業化、城市化戰略的主戰場,其經濟總量超過全省總量的四分之一,一直被視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中的核心城市和“領跑者”。2001年以來,南昌地區生產總值實現了四年翻一番,財政總收入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了三年翻一番。與此同時,南昌的環境非但沒有破壞,反而得到改善,空氣質量連續6年在中部6個省會城市中列第1位,并先后榮獲了國家“生態城市”、“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市長談對接】

南昌市人民政府市長胡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戰略,旨在破解目前國內外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難以兼顧的時代難題,旨在走出一條中部振興的新路子。這一規劃獲得國務院批準,并進入到國家戰略層面,顯示出中央對江西發展的重視,也表明江西的發展新戰略順應了國家與時代的發展大勢。作為經濟總量占全省四分之一的南昌,地處這一經濟區的核心,我們始終堅持“生態立市、綠色發展”戰略,將全力以赴,努力成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領頭雁”。

為加快南昌向現代區域經濟中心城市轉變,南昌市今年以來積極推進山江湖工程,突出了鄱陽湖生態環境保護,突出了環湖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突出了環鄱旅游的產業開發等。同時,南昌重點打造的光伏、LED、汽車及汽配三大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可望達到2000億元,電子信息、新型材料、機電制造、醫藥食品四大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可望超500億元。

九江:通江達海揚優勢

初冬時節,位于鄱陽湖畔的共青城熱火朝天,國內外許多大企業紛紛來這里搶灘發展。共青城緊緊抓住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重大發展機遇,重點抓好中國青年創業基地、中芬數字生態城、中加綠色經貿合作開發區和中加論壇永久會址、中航文化旅游產業等4個重點項目建設,努力把共青城建成生態優美、經濟發達的湖區城市。這是九江市積極策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加快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山清才能水秀,保護“一湖清水”先要保護“一片青山”,沒有“一片青山”就沒有“一湖清水”。在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九江市啟動了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僅今年就完成春季造林面積97萬畝;都昌、永修、星子等縣還啟動了環鄱陽湖景觀林帶建設。今冬明春,該市計劃造林36.76萬畝,重點打造“十里香樟走廊、百里昌九綠帶、千里綠色通道、萬畝精品園林”。該市大力實施農村污染控制工程、城鎮飲用水工程等“十大工程”,全面開展五大河流水源保護區污染物零排放、工業園區污水達標排放等“七項專項整治行動”。同時,該市加強湖區環保設施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態環保綜合監測體系,加強湖區水質、大氣、濕地等指標監測,建立預報預警機制。此外,該市全面建設生態工業園,堅決做到高排放的項目不上,高能耗、低產出的項目不上,環保措施達不到要求的項目不上。

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核心在于推動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升級,實現更高層次的綠色發展。為此,九江市把發展生態經濟擺在突出位置來抓,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偼顿Y10億元的華航太陽能光電科技、2億元的廬山區年豐百果園等一批新型工業、生態旅游業和生態農業項目加快推進;總投資10億元的歸宗景區、4億元的優質糧食生產基地、3.45億元的鄱陽湖博物館、國家級梅花鹿保護區自然生態旅游等項目正在積極籌備建設;永修縣云山經濟開發區已納入第二批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建設;湖口金砂灣工業園鋼鐵和化工2條循環經濟產業鏈共聚集項目33個;武寧節能燈產業聚集配套企業32家,年產量占國內市場份額的12%以上。

九江市按照功能區劃分,把工業集中到沿昌九高速、沿江區域,以工業園區為載體,重點推進共青城高新技術、城西港區新型工業、湖口鋼鐵、沿江造船、城東石化、瑞昌建材等產業基地建設,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集聚,打造特色板塊。同時,九江市大力發展鄱陽湖區特色農業,抓好“增糧工程”和鄱陽湖優質無公害水產品養殖;積極發展生態旅游業,構建廬山—鄱陽湖大旅游發展格局,把鄱陽湖打造成國內外著名的生態旅游休閑勝地。

【背景鏈接】

鄱陽湖水域面積和環湖岸線三分之二在九江市境內,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在九江市境內。九江市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主戰場,470萬人口中有300萬人口在鄱陽湖區。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九江市受益最多、最直接,將為全市發展生態休閑旅游提供有利條件,為發展生態農業、綠色食品提供良好的資源環境,有利于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產業升級,實現更高層次的綠色發展、科學發展。

【市長談對接】

九江市人民政府市長曾慶紅:鄱陽湖是世界的大湖、中國的名湖、江西的母親湖、九江的生命湖。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保護好鄱陽湖“一湖清水”,不但直接關系長江中下游及中國東南腹地的生態安全,影響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大局,而且是江西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九江趕超發展的急切需求、廣大湖區人民的強烈盼求。

九江擁有鄱陽湖三分之二以上的水面和湖岸線,保護鄱陽湖的努力從未間斷,也將永不懈怠。我們將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和主體作用,以湖泊的休養生息為最大的責任,全力保護好湖區生態環境;以人與湖泊的和諧共生為永恒的主題,致力建設好湖濱生態城市;以生態文明與經濟文明的有機統一為發展的追求,大力發展好湖域生態經濟,努力實現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效益化,爭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排頭兵。

景德鎮:生態文化齊飛揚

景德鎮市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融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抓手,打造優質生態圈,建設山水園林生態城市。全市空氣質量365天優良,市民飲用水常年達到國家一類標準,連續5年獲江西省設區市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第一名,并先后獲得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和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

該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該市建設優質水稻種植基地、樂平綠色無公害蔬菜產業基地、浮梁有機茶生產基地、水產養殖基地等四大生態農產品基地,初步形成自己獨有的優勢產業。

近年來,該市充分利用豐富的文物資源和陶瓷藏品資源,相繼在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成功舉辦了文物藏品、近代陶瓷精品交流展近百場,吸引了大批客商前來投資文化產業。該市加快陶瓷產業創新升級,在國家資源型城市轉型政策的扶持下,以國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術中心為依托,以陶瓷工業園區為平臺,努力實現傳統陶瓷科技化、日用陶瓷高檔化、陶瓷交流國際化、創意產業市場化、陶瓷科研成果產業化,著力推進陶瓷生產、科研、教育、交流“四大基地”建設。同時,該市大力發展陶瓷創意文化產業,以興建陶瓷創意產業園為龍頭,利用好上百個工作室、上十個研究所創作平臺,重點建設陶瓷創意設計工作基地、陶瓷家創新文化交流中心、陶瓷創意培訓基地、國家陶瓷創意展示中心、網絡信息服務平臺等。

此外,景德鎮猛抓項目建設,迅速擴張經濟總量,以增強發展后勁。他們積極打造航空產業基地,著力推進直升機博物館和航空產業園建設。2008年以來,景德鎮高新開發區、景德鎮陶瓷工業園、樂平精細化工工業園共引進項目近百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達78個,實際進資48.63億元,其中20多個重點工業項目已建成投產。該市以項目建設帶動新興支柱產業發展,一批重大項目得到了國家的支持。景德鎮電廠“上大壓小”工程已經開工,浯溪口水利樞紐工程、天然氣管網、機場擴建改造等重大項目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背景鏈接】

景德鎮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要核心城市,所轄全部縣(市、區)列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范圍。景德鎮靠近長江三角洲,是皖浙贛三省交界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市鐵路、公路、航空、水運兼備,立體交通網絡已經形成,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通江達海的優勢。景德鎮農副產品、礦產、旅游等資源儲備相當豐富,可與周邊地區相關產業發展形成依賴性和共生性。目前,景德鎮已形成了機械家電產業、航空汽車產業、化工醫藥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新型陶瓷產業和特色食品產業等六大支柱產業,以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為先導的陶瓷文化創意產業、新能源、新醫藥等新興產業突飛猛進。

【市長談對接】

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市長李放: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省委、省政府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作出的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決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使鄱陽湖永遠成為“一湖清水”的具體實踐。

景德鎮是世界著名的瓷都,陶瓷歷史文化悠久,生態環境優良,是國家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為全面融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景德鎮市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策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二是堅持規劃先行原則,開展了12項重要課題研究,著手編制《景德鎮市策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總體規劃》以及環境保護規劃、生態林業發展規劃、水利建設規劃等一系列專項規劃;三是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開展了浯溪口水利樞紐工程、景德鎮電廠“上大壓小”項目、景德鎮機場擴建等一大批重大生態經濟項目、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上饒:策應跟進鼓點急

本報記者張弛

上饒市科學謀篇布局,及時跟進、融入,主動全面對接,迅速描繪出一幅催人奮進的新藍圖:力爭到2012年,全面實現“五個零排放”,江、河、湖水水質Ⅲ類達標率90%以上;建成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25個,生態公益林面積達到1000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1.2%以上;建成1個國家級生態農業示范園、2個新興產業園區和4個生態工業園,工業占GDP的比重達到45%左右……

上饒市積極與省里各項規劃對接,把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和建設生態城市、生態家園作為重中之重,謀劃了136個重大建設項目,總投資達3450.45億元,著力打造贛浙閩皖交界區域的綜合交通樞紐、產業承接基地、優質農產品加工供應基地、旅游休閑基地和商貿物流集散基地。

上饒市以鄱陽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為核心,全面啟動了水污染治理、保護“母親河”、綠色生態建設、生態園區建設、生態城鄉建設、農村清潔能源、血防綜合治理、節能減排專項整治、城鄉垃圾集中處理、污染物零排放“十大行動”,推動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上饒市調整產業布局,嚴格禁止在“一湖兩河”沿岸1.5公里范圍內引進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項目,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大力推進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堅決關閉“五小”企業。同時,上饒干群踴躍上山造林綠化,每年造林50萬畝以上,讓大片荒山荒地重披綠裝。

【背景鏈接】

上饒位于江西的東北部,為贛、浙、閩、皖“四省通衢”之地。這里資源豐富,人文鼎盛,交通便捷。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從狹義上講,上饒市內含處于規劃核心區的鄱陽、余干、萬年3個縣;從廣義上講,則覆蓋鄱陽湖水系信江、饒河流域的全部12個縣(市、區)。全市現有鄱陽湖水域面積近300萬畝,占鄱陽湖水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強。無論是流域面積、入湖水量、林地面積,還是水域面積,上饒均在鄱陽湖區位居前列,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主要城市之一。

【市長談對接】

上饒市人民政府市長董仚生: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的重要城市之一,上饒市將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統一部署,一是始終堅持“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理念,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要繼續按照“重規劃、重項目、重行動”的要求,以鄱陽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為核心,大力開展“十大保護”行動,著力在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縣(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等重點工作上取得新突破。二是大力發展低碳經濟,著力轉變發展方式。要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加快啟動一批符合規劃要求、國家政策鼓勵的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產業項目,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的協調統一。三是統籌城鄉發展,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要著力推動宜居宜業宜人綠色生態城市建設,積極推進鐵路、高速公路和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扎實開展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和改善民生,讓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宜春:對接融入謀趕超

宜春積極策應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把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當成全市經濟社會實現趕超發展的一個新支點,搶抓發展機遇,科學謀篇布局,迅速跟進融入,主動全面對接。

當宜春市委、市政府吹響發展綠色經濟、保護“一湖清水”的號角時,全市10縣(市、區)以生態經濟的理念來謀劃工業發展,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以生態經濟的理念抓項目建設,更好地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堅定不移地選擇了一條“綠色崛起”之路。今年以來,該市把100多家環境污染型、資源消耗型企業拒之門外,先后關閉12家產能1萬噸以下造紙企業、3家皮革企業,淘汰6家水泥企業或生產線,查處違法排污案件84起。

在新的趕超發展中,宜春將目光鎖定在“對接融入唱大戲”上。項目成了最強有力的抓手,宜春建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招商引資項目推進機制,重點突出了明月山機場、咸寧至大余鐵路、樂化至銅鼓高速公路等新一輪大項目建設,同時,舉全市之力,聚全球資源,努力把宜春建成“亞洲鋰都”,進一步提高開放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加強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各地的分工合作。

如今,在宜春,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活動一浪高過一浪,省農業生態示范區建設如火如荼。生豬養殖示范基地、肉牛養殖示范基地、家禽養殖示范基地等不斷涌現,形成“豬-沼-果”生態農業系列模式;新造和改造油茶林、毛竹林基地等上百萬畝,為構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打下良好的生態基礎。

【背景鏈接】

宜春市境內贛江、錦江、撫河、潦河等水系都流入鄱陽湖,鄱陽湖水系占全市流域面積的98.4%,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宜春市在做大做強宜春中心城、努力打造江南生態休閑城的同時,積極引導豐城、樟樹、高安三市繁榮壯大特色產業,加快融入環鄱陽湖城市群。

【市長談對接】

宜春市人民政府市長龔建華:為積極策應省委、省政府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大戰略決策,宜春市把戰略轉化為機遇,因勢而動、乘勢而進,做好“保護”、“發展”、“建設”三篇文章。一是全面保護生態環境。嚴格執行限額采伐管理制度,扎實推進造林綠化“一大四小”、水土保持、農村清潔、城鎮污水處理等工程建設,力爭到2013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0%以上。二是加快發展生態經濟。以發展“三品”農業為重點,建設一批生態農業示范園和農產品生產基地;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為核心,嚴把環保審批關,全力打造一批環保型工業園區;以明月山溫泉風景區為龍頭,努力建設集生態教育、生態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景區。三是強力建設“生態宜春”。以創建“中部地區最佳宜居城市”為目標,力爭2012年底前在全省率先獲得“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稱號。

吉安:保護發展兩不誤

吉安市以對歷史、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精神,保護生態和發展經濟兩不誤,從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和產業對接三個方面主動融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吉安市始終圍繞“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戰略部署,以贛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為核心,全面加強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綠色生態建設和節能減排專項整治。目前,該市中心城區螺子山污水處理廠已建成并運營;全市13個縣市的污水處理設施去年均已開工建設,建成后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7.8萬噸。綠色生態建設上,吉安市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長防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退耕還林近100萬畝,新增造林面積22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萬畝,有效保護了全市林業生態。工業節能減排方面,該市始終注重堅決貫徹環境保護“三同時”、“三個堅決不搞”的要求,推進工業經濟綠色崛起。

基礎設施建設上,吉安市全面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泰和南車灌區續建配套以及井岡山拿山灌區等節水改造,提高灌區抗旱、防澇能力;推進新干黃泥埠、萬安蕉源等一批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建設,提高水庫蓄滯能力。通過改善水利基礎設施,該市實現水資源特別是對贛江的有效保護、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保障了區域內防洪安全、水生態安全、飲水安全、糧食安全。

同時,吉安市立足可持續協調發展,積極對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產業建設,舉全市之力打造“一走廊三基地”,即打造吉泰工業走廊,集中優勢資源要素,把吉水至泰和70多公里沿線三縣三區打造成集約發展的產業帶和城市群,使之成為吉安經濟新的增長極,并打造重要的電力能源基地、優質農產品加工供應基地、全國知名的旅游觀光休閑基地。

【背景鏈接】

吉安市位于贛江中游,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匯入鄱陽湖五大水系之一的贛江在吉安市境內河長289公里,占贛江總長的35.2%,總流域面積為2.25萬平方公里。吉安全市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人口480萬,轄十縣兩區一市。吉安是創造井岡山精神的紅色搖籃,是彰顯江南風韻的綠色家園,是充滿發展活力的創業福地。目前,全市上下正沿著主攻項目、決戰“兩區”、跨越發展的思路奮勇前進。

【市長談對接】

吉安市人民政府市長王萍:贛江之濱的吉安,當前最大的優勢是紅色精神,最大的品牌是綠色生態,最大最迫切的任務是加快發展。吉安將立足市情,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堅定不移地按照“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戰略部署,積極主動在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和產業方面對接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我們已專門出臺了促進全市低碳經濟發展的文件,提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打造“低碳吉安”,要求實現碳排放年降低率達到4%,單位GDP能耗等主要指標達到或超過國家和省同期標準。為此,市里針對性地提出了發展低碳經濟的5項主要任務:發展低碳農林產業、低碳工業產業、低碳能源產業、低碳服務業和建設低碳城市。

鷹潭:世界銅都迎機遇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獲批的喜訊傳來,百萬鷹潭人民歡欣鼓舞。作為鄱陽湖城市群中的重要一“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對于鷹潭來說,無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今年以來,鷹潭市主動融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穩步實施以大銅業、大物流、大旅游、大框架城市和新農村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四大一新”發展戰略,大力發展以循環經濟、節能產業為特色的工業經濟,以農村垃圾治理工作為突破口推進城鄉一體化,實現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近年來,鷹潭市所轄的鷹潭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貴溪工業園雙雙進入全省十強園區之列,龍崗新區、銅拆解加工區兩個新興園區也已顯山露水。在園區經濟紅紅火火的同時,鷹潭市沒有僅僅盯住經濟指標的增長,而是適時提出了綠色競爭力就是核心競爭力的理念,注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3年來,鷹潭市先后拒絕了40多個環保不達標的工業項目落戶,并優先引入了金田銅業、烏爾巴興業鈹青銅板帶、萬寶至微型馬達等一大批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項目。在產業布局上,該市把節能環保產業確立為優先發展產業,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加以大力扶持,培育出了以三川集團的智能節水水表、貴雅照明和世紀陽光的節能燈等為代表的拳頭產品。銅產業是鷹潭市在全國具有突出競爭優勢的產業。在不斷做大銅產業總量的同時,鷹潭市積極鼓勵和引導銅企業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節能減排。今年,鷹潭市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化危機為機遇,通過出臺稅收優惠政策,破解企業融資難,幫助解決用工需求,使全市九成以上的銅企業實現了由粗銅加工向銅精深加工轉型。同時,通過針對銅產業下游和關聯產業大規模招商,鷹潭市積極打造水暖衛浴、印刷電路板、電線電纜、水工等六大產業轉移承接熱地,初步形成了上下游產品配套完善的銅產業鏈。

一直以來,在人們印象中,農村的垃圾治理是一個老大難問題。隨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提上日程,如何建立完善農村環境衛生長效機制,從而確保鄱陽湖的“一湖清水”,成為我省一個亟待破解的課題。去年以來,為策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鷹潭市把農村垃圾治理工作當做一件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在全市3500多個村落社區啟動了“農村衛生清潔”工程,掀起了一場農村環境衛生的革命。如今,鷹潭廣大農村地區不僅環境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

以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契機,鷹潭市正朝著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典范區目標大踏步邁進!

【背景鏈接】

鷹潭市位于信江中下游,史稱“東連江浙,南控甌閩,扼鄱水之咽喉,阻信州之門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解放初期,鷹潭還只是一個小鎮,1983年完成了三級跳,升格為地級市。雖然人口少、面積小,鷹潭市卻是我省重要的工業城市、旅游城市和交通樞紐:浙贛、皖贛、鷹廈3條鐵路干線在這里縱橫交匯,206、320國道和滬昆、濟廣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這里還是我國最大的銅企業——江西銅業集團公司總部所在地,市區南郊的龍虎山則是世界地質公園和道教圣地。

【市長談對接】

鷹潭市人民政府市長鐘志生: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立,是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和具體體現,是實現江西加速崛起的重大戰略舉措。鷹潭市是鄱陽湖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城市,因此,這也為鷹潭經濟社會實現超常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近年來,鷹潭市高度重視處理開發和保護的關系,全面推進銅企業向精深加工轉型升級,大力培植節能環保產業,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結構。為策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我們將繼續把生態保護放在第一位,推進和完善農村垃圾治理工作,確保各縣(市、區)和工業園區的污水處理廠及時投入運營,不折不扣完成單位生產總值能耗5年下降20%的目標。

新余:積蓄能量攀高峰

今年11月,經科技部批準,新余市被正式命名為國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這是繼被確定為國家硅材料及光伏應用產業基地后,新余市在新能源產業發展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新余,再次在策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實施產業分工中邁開大步。

近年來,新余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堅決貫徹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世界的眼光來謀劃新能源產業發展,確立了新能源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新余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以項目建設為抓手,確立鋼鐵、新能源、新材料為三大重點產業。經過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已基本形成了光伏產業、風電產業、節能減排設備制造業三大新能源經濟板塊。

新能源產業成為全市最重要的產業,由此帶動全市工業經濟超常發展、均衡發展、多元發展,實現了由過去“單臂擎天”向“多元發展”的華麗轉身。2008年,新能源產業產值在全市GDP的比值已上升為32%。

新余市的光伏產業“醒得早,跑得快”,全市光伏企業現已發展到10余家,擁有近2萬產業工人,形成了“硅料一硅片一電池片一組件一應用產品”完整的光伏產業鏈。作為全市光伏產業的核心企業,賽維LDK多晶硅片產能達1450兆瓦,實現銷售收入過百億元,是世界最大的多晶硅片生產企業,也是我國光伏行業的領袖級企業。

隨著我國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永磁風力發電機的研制成功,新余市的風電產業開始起錨遠航。作為全市風電產業的主體企業,江西力德公司啟動了建設永磁風力發電機和永磁電機一期項目,項目達產達標后年銷售收入可達25億元以上。

目前,新余市以力德風力發電公司為基礎,充分開發和利用江西特有的中重稀土資源優勢,通過市場、技術和資本運作的有效結合,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取得稀土永磁材料和永磁電機產品的長期競爭優勢地位,力爭到2015年,把新余市建成世界最大的永磁風力發電機基地。

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離不開節能減排。江西華電電力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螺桿膨脹動力機,能很好地利用回收散、蒸、余、廢氣和地熱、過熱蒸汽及70度以上的工業廢水產生動力發電。該設備已在我國石化、冶金、電力、建材、輕工等行業的多個企業廣泛應用,已裝機150余臺(套),裝機容量達6萬多千瓦,年發電量達4.5億千瓦時。

一艘新能源產業的“航空母艦”,開始駛入一條科技引領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航道。

【背景鏈接】

新余市位于江西的中西部,境內山清水秀,生態優美,城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務配套,多項指標達到“中國人居環境獎”評定標準,已成為國家園林城市。袁河和孔目江兩條河流穿城而過,其中袁河屬贛江水系,斷面水質達到或超過三類水標準。新余市是我省重要工業城市,是世界太陽能之城、國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和全國精品板材基地,已形成以光伏、鋼鐵、電力、新材料為支柱的產業體系,工業化率達56.9%。新鋼公司鋼產量居世界鋼鐵企業第56位。

【市長談對接】

新余市人民政府市長李安澤:新余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要成員,有責任保護好鄱陽湖“一湖清水”,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園林城市。

新余市將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生態立省、綠色發展”的戰略思想,做到建設與保護并重、經濟與環境雙贏,以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動力,圍繞建設國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著力打造環境友好型工業體系,強力推進項目建設,促使光伏產業、余熱發電設備制造業和風電產業快速崛起,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城鄉協調、生活富裕、生態優良的科學發展之路,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撫州:綠色崛起建新城

撫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建設現代工業新城和文化生態名城為總體發展定位,結合區域經濟一體化要求,積極謀劃、主動融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構建起“兩區四基地”對接平臺。

建立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該市充分發揮撫州農業特色優勢,推進蜜橘、烤煙、蠶桑、白蓮、麻雞等16大特色產業基地建設,重點抓好南豐蜜橘“雙百”工程,確保南豐蜜橘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總產量100萬噸以上、農工貿收入80億元以上;發展大型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建成全國一流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建立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該市大力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重點推進國家大型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建設,確保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90萬畝、總產量50億斤、商品糧20億斤以上,使撫州成為全國重要的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

建立新型生物醫藥能源基地。該市扶持壯大珍視明、博雅、回音必、三和以及南城“建昌幫”中藥等一批龍頭醫藥企業,做強做大現代中醫藥產業;發展東鄉乙醇燃料、樂安生物汽油深加工、南豐生物柴油產業,積極申建核電站項目,全力打造新型生物醫藥能源基地。

建立現代制造業承接基地。該市把握區域合作分工定位,發揮“南昌遠郊、閩臺近鄰”區位和交通優勢,融入南昌,主動承接海內外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每年引進投資5000萬元以上企業200家左右,把撫州建成現代制造業的承接基地和配套加工基地。

同時,撫州市積極打造名優特農產品物流配送區和文化生態旅游精品區。該市發揮農產品豐富和物流大市的優勢,以撫州物流配送中心為核心,廣昌物流隊伍、南城運輸隊伍和南豐營銷隊伍為主體,基本形成集報關、倉儲、裝卸、電子商務為一體的貿工農一體化物流配送網絡。

為扎實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撫州市積極推進生態經濟一體化,當好“一湖清水”的“守門員”;突出發展新型工業,圍繞建設現代工業新城的目標,推進“工業園區化、項目規?;?、產業集聚化、企業園林化”,做大做強機械制造、紡織服裝、醫藥、化工建材、食品加工、有色金屬、光伏能源等支柱產業;全力創建文化生態名城,優化發展環境,增強綜合實力;同時,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加快開放興撫步伐,在城市空間、產業布局、生態項目、農業發展規劃等方面,加速對接,實現“綠色崛起”。

【背景鏈接】

撫州地處江西東部,東鄰閩臺,南通粵港,北靠省會南昌,自古有“控帶閩越,襟領江湖”之稱,是長珠閩三大經濟板塊輻射我省的過渡帶和交匯點,被列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撫州現轄10縣1區和1個經濟開發區,面積1.8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88萬。撫州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是著名的“才子之鄉、文化之邦”。境內山地資源豐富,優質農產品眾多,水資源充裕,生態良好,工業發展潛力大;森林覆蓋率達61.5%,撫河為流入鄱陽湖的第二大河流,干流總長350公里,流域面積達16493平方公里,占鄱陽湖水系面積的9.75%。撫州良好的區位、資源及交通優勢,對加強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與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聯系和交往,具有不可替代的紐帶作用。

【市長談對接】

撫州市人民政府市長張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作為國家戰略,對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江西崛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撫州市要立足自身經濟、文化及生態、區位優勢,主動對接,加快融入,參與區域經濟分工與協作;牢固樹立抓項目、抓投入的發展理念,積極推動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建設現代工業新城和文化生態名城,把撫州建設成為承東啟西的交通大通道和產業梯度轉移承接區、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區、文化生態旅游觀光休閑區,推動南昌、九江、撫州城市群建設;堅持生態發展、綠色崛起,保護好、利用好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把撫州趕超發展推向新階段。

上一條:八方云起·鄱湖春早 下一條:世紀使命·登高望遠

關閉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版權所有
馬克思主義學院辦公電話:0795-3203978  馬克思主義學院郵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