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固本
智峰
鄱湖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鄱湖之漪蕩兮,可以歌永言。
美好的藍圖并不僅僅停留在字面上。在加快推進規劃編制審批的同時,贛鄱兒女堅持不等不靠、看準的事先做,積極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一批先行工程:84個縣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今年底可全部投入運行,鄉村垃圾處理設施正在加快推進;搞好造林綠化,實施“一大四小”工程,森林覆蓋率到2010年可達到63%;抓好“五河一湖”源頭治理,關閉了一批對環境影響較大的小企業、小礦山;規劃和建設新增優質稻谷生產能力工程;啟動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
鄱陽湖是江西的,鄱陽湖是中國的,鄱陽湖也是世界的。江西長期以來對國家的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今后也應當再為國家的生態安全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推廣生態文化,我國開展國際生態經濟合作交流有了重要平臺,有利于向國際社會展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展示我國承擔環境保護責任的堅定決心和務實態度。對此,我們目光炯炯、信心滿滿。
看今朝,鄱陽湖畔人聲鼎沸,機聲隆隆,建設者們揮灑辛勤的汗水;望明天,天是藍的,水是綠的,腰包是鼓鼓的,老百姓的臉上寫滿釅釅的笑意。有道是:處處有個好環境,人人有個好身體,天天有個好心情,家家有個好生活。
從石鐘山濁清亭上望去,滿目皆春。鄱陽湖“一湖清水”從這里浩浩蕩蕩匯入長江,湖水和江水涇渭分明,奔騰不息。
鄱陽湖的這個春天,來得格外早!
環境整治:贛鄱家園靚
核心提示:為扎實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保護“一湖清水”,省委、省政府決定用兩年時間建成縣(市)污水處理設施,并且全部投入運營。這項工作涉及84個縣(市、區),日污水處理能力110萬噸,需要建成截污管網3300公里,總投資估算75億元。自去年5月4日我省啟動“加快縣(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以來,到今年9月20日,已有45個縣(市)完成廠區和管網工程建設,其余39個縣(市)也將在年底建成。同時,我省在農村大規模開展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計劃每年在5萬個自然村和500個集鎮建立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長效機制,使農村環境衛生面貌有一個重大變化,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守護清水潤心田
仙女湖、孔目江、袁惠渠“一江一湖一渠”,養育了110萬新余人民。其中,被譽為“母親湖”的仙女湖承擔了新余市區75%的生活用水供給重任,與孔目江同為新余市兩大飲用水源地;而始建于1957年的袁惠渠,是江西省第二大引水灌溉工程,灌溉農田37.1萬畝,惠澤沿線人口30余萬,被群眾稱為“豐收渠、幸福渠”。
水系安全,關乎發展,關乎民生。2008年初,三大水系治理被列入全市“1010”重點工程,《仙女湖水質保護辦法》、《孔目江水質保護辦法》等法規相繼出臺。為當好水的“守護神”,新余人有著非凡的勇氣。1999年底,李某夫婦開始開發經營仙女湖上一座島嶼。但之后建起的一座集住宿、餐飲、娛樂為一體的休閑別墅和一個梅花鹿養殖場,卻讓仙女湖不堪污染重負。2008年10月,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新余市檢察部門以原告身份向法院提起了我省首例環境公益民事訴訟。被告李某如夢初醒,不僅把養鹿場搬出景點,還投資50余萬元對景點進行污水凈化設施改造。如今的仙女湖,島上的污水凈化設施均已投入使用,處理后的廢水也實行了回收利用。
近年來,新余市相繼打出水環境治理重拳,先后關閉26家沿湖污染嚴重的小工業企業,搬遷3家規模化養殖場;景區44艘大中型機動船安裝了油水分離器;湖區網箱養魚數量削減了20%;沿湖村莊新建垃圾收集點543個、垃圾中轉站3個,改水改廁187戶,新修排污溝6.91公里。通過整治,仙女湖一級保護區水質多項指標達到Ⅰ類水標準,全年城市飲用水水質達標率達100%。
出手快,有“狠”勁,新余的水環境治理盡顯魄力和果敢。在關閉了另一水源地孔目江沿岸近百家污染企業后,新余市轉而向該流域的生活污染“宣戰”。目前,孔目江流域已建成583個村級垃圾處理站,投資近千萬元的28個污水處理工程投入運行或在建,基本確保了無農村污水直接排入孔目江。該市還舍棄小利,對流域內所有的小一、二型水庫及山塘停止人工投餌,實行“人放天養”。至今年年底,孔目江沿岸1公里范圍內已全部退出棉花種植,改種花生、葡萄等其他替代農作物,避免農藥殘留物對孔目江的威脅。
不添新賬,多還舊賬,這就是一個工業城市理性而務實的生態實踐。疾風之下,新余抹去的是一片惱人油污,拂起的是一圈碧水漣漪。
千年古鎮換新顏
整齊的民居依山而建,村道上看不到一點瓜皮果殼,農家的籬笆小院整潔有序……這是12月10日,記者在鷹潭市龍虎山景區上清鎮下西源村看到的景象。
一年前,下西源村卻是另外一番場景:村頭的垃圾堆成了小山,村道上塑料袋“隨風起舞”,豬欄旱廁前污水橫流、臭不可聞。這一切的變化,都源自于鷹潭市農村衛生清潔工程的推行。
說起下西源村的變化,該村村民理事長倪引清深有感觸:“我們村的環境衛生之所以能搞得這么好,關鍵是‘2+5’模式起作用?!蹦咭逭f的“2+5”模式,是鷹潭市干部群眾摸索出來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2”指的是農戶和保潔員這兩個保潔主體,“5”則是針對不同垃圾的5類處理辦法。
實行“2+5”模式后,下西源村每戶村民每月只要繳納5元衛生費,就能基本解決保潔員的工資。由于環境改善效果好、農戶經濟負擔小,農村衛生清潔工程在該村受到群眾普遍歡迎,垃圾分類處理、愛護環境的觀念在該村深入人心。
下西源村的變化和做法是鷹潭市農村垃圾治理工作的一個縮影。記者在全國歷史文化名鎮——上清鎮采訪時看到,這個擁有5000多人口、近百家農家旅社酒店,旅游產業十分繁榮的集鎮,街道同樣非常干凈,看不到一處衛生死角。
上清鎮黨委書記張明亮介紹,今年7月,上清鎮籌資20多萬元建設了垃圾集中處理工場,走出了集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新路。
記者到垃圾處理工場一探究竟。只見清運工先將一車車垃圾倒在專用場地上,隨后垃圾清理員開始進行分揀,有機垃圾被挑出來倒入沼氣池,廢電池、玻璃瓶和其他各類可回收垃圾也分門別類放入專門的儲藏間里,剩下的垃圾則在曬干之后全部送入焚燒爐中。垃圾清理員周長根告訴記者,在處理之前,垃圾中的塑料袋已經分揀出來以備回收,所以不會因焚燒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同時,焚燒爐采用了水濾循環式技術,即用水截留煙氣中的粉塵,所以煙囪排放出來的就是無毒無害的氣體。
如今,鷹潭市3500多個村落社區和30多個鄉鎮正在全面推進農村衛生清潔工程建設,一場農村環境衛生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一大四小”:綠滿紅土地
核心提示:“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2008年10月,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吹響了在全省實施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的沖鋒號。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精心部署,各地群眾齊心協力,積極參與,全省上下掀起了人人為贛鄱大地增綠添彩的高潮。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省實施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中,3億元的政府投入撬動了40多億元社會資金投入林業,全省完成造林綠化超過560萬畝,實現了首戰“開門紅”。
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環境更優美!這是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帶給我們實實在在的好處。而今,我們仍在繼續這一工程。只要堅持不懈,我們就一定能在“十一五”期間實現森林覆蓋率由60.05%提高到63%的目標,實現生態文明與經濟文明的協調發展。
無邊秀色惹人醉
連日來,在永豐縣城鎮鄉村、工業園區和公路沿線等地,到處可見干部群眾揮鎬揚鋤整地挖穴、植樹澆水的熱火朝天景象。“干部群眾齊上陣,整地挖穴忙造林”。“一大四小”工程建設在吉安這塊紅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展開,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吉安市在市中心城區綠化中,突出大廣高速公路城南和城北連接線、城市干道、公共綠地等主要地段栽種樟樹,鋪設灌木“綠毯”。各縣(市、區)按照“近城搞園林,遠城搞森林”的城鎮綠化理念,高標準、高規格打造精品城區。吉安市14個工業園區也因地制宜,運用城市景觀綠化理念,按照新開發道路實行喬灌草合理配置、已建成道路實行大樹為主增綠補綠的原則,打造精品園區。
按照“沿路一條帶、環河一個圈、田園一張網、山上一整塊、鎮村一大片”的要求,吉安市著力打造全新的綠色世界,將贛粵、泰井高速公路沿線打造成為該市乃至全省高速公路綠化景觀林帶建設的示范工程;對高速公路、國省道、主要縣道等交通干線可視范圍內的山、水、田、園、路、村,結合林業重點工程,進行整體綠化;在縣與縣之間、市與市之間的山地和旱地,以營造片林的方式進行綠化;全力抓好楠木上山、樟樹護村、油茶富民和建設新農村綠化樣板4個特色工程,廣植景觀林、經濟林等。
在“一大四小”工程建設中,吉安上下合力,全民參與,掀起了一股又一股造林綠化的浪潮,從城市到農村,從荒山到河灘,到處都成了綠化的主戰場。在工程實施過程中,該市堅持“誰造林誰所有,誰投資誰受益”,做到“不栽無主樹、不造無主林”,吸引了大量公司、企業和大戶投入到造林綠化中來,從而造就了一批“樹老板”。吉安縣田先喜去年栽植楊樹100萬株,今年又與新干、泰和兩縣簽訂協議,將為280公里的公路進行綠化,栽種楊樹。
如今的吉安,城鄉處處層林盡染,綠量豐厚。吉安,正以生機盎然的綠色向人們展示老區的活力。
綠染山川萬物春
近年來,宜春市在生態建設上不遺余力,擦亮綠色生態品牌,成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一顆耀眼的生態明珠。
2008年5月,省委書記蘇榮在宜春調研時,提出“希望宜春繼續在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和推進造林綠化上為全省帶個好頭”。2008年6月,宜春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平原綠化的實施意見》,并制訂了實施方案。2008年8月,該市在全省第一個編制出了平原綠化總體規劃:在“十一五”期間,全市完成平原造林150萬畝,到2013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0%。
宜春市將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任務納入縣(市、區)政府農業和農村工作的考評考核體系,實行“一票否決”,同時加大投入,推動“一大四小”工程建設向縱深發展。2008年以來,全市投入“一大四小”工程建設資金8.48億元,其中財政扶助3.67億元,拉動社會投入4.81億元。宜春從制度上保障“一大四小”工程深入推進,并采取拍賣、承包、聯營等多種形式,吸引客商投資造林、本地人回鄉造林、林業經濟組織合作造林、大戶承包造林。
今年,宜春市以進一步融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動力,著力打造“十圈多點”的城市生態亮點,全面啟動滬昆高速、武吉高速,320國道、105國道等國省道的通道綠化。在農村,以園林化鄉鎮建設、新農村建設和綠色農莊為載體,打造100個綠色示范鄉鎮、1000個綠色生態示范村,發展1萬戶綠色農莊,實現農田林網化、道路林蔭化、村莊林果化。
去年冬天以來,宜春市完成植樹造林78.1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2.7%,引來了更多的鳥兒棲息。猛增的綠量、良好的植被,涵養了豐富的水源。宜春市環保部門監測顯示,今年1至10月,全市錦江、潦河、修河、袁河、贛江等6條主要河流的水質達標率均達100%,為“母親湖”鄱陽湖輸入了一流的水質,也為清潔江西的空氣作出了貢獻。
“五河一湖”:源頭生態美
核心提示:“五河一湖”(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鄱陽湖)既是長江水系的重要支流,更是養育贛鄱兒女的“母親河”、“母親湖”。2008年3月27日,省委書記蘇榮在九江就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項目進行專題調研時強調,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青山綠水,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珍惜青山綠水,舉全省之力保護好江西良好的生態環境。
多年來,“五河”源頭和鄱陽湖地區干部群眾堅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堅決遏制污染源頭,調整產業結構,關閉了一批對環境影響較大的小企業、小礦山,實施生態移民,保護源頭生態環境。目前,“五河”源頭區域水質良好,鄱陽湖總體上保持著“一湖清水”。
贛江之源清泉來
近年來,贛州堅持生態強市戰略,發展綠色生態特色產業,全力打造“綠色贛州”,積極融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贛江捧上了一泓清澈的水源。
贛江源頭多美景。記者近日在贛江源國家自然保護區采訪時看到,這里古木參天,溪流淙淙,碧水藍天相互輝映,猶如一個天然氧吧。多年來,贛州市堅持實施天然闊葉林保護工程,暫停采伐天然闊葉樹商品材,并開始建設40萬畝生態公益林。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4.4%。
贛州在新農村建設中,積極引導農民向“綠”看齊,打造生態新村。該市大力發展臍橙、蔬菜、花卉苗木等綠色主導產業,探索建立“豬—沼—果”相結合的農村循環經濟,走無公害農業之路。目前,全市涌現生態新村600多個,建起農村循環經濟基地120多個,越來越多的老百姓走上了綠色致富之路。
贛江源頭水清澈。在贛州白塔上污水處理廠,臭味難聞的污水經過9道工序“洗禮”后,變成了一泓清水,歡快地流入贛江。短短的一年,贛南大地上,各縣(市)城市污水處理廠相繼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呈現出可喜局面。目前,贛州所有縣(市)污水處理設施均投入運行。
呵護母親河,不僅要控制排污,更要消除污染源。贛州市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制定生態保護規劃,嚴把建設項目審批關。近年來,全市共拒絕不符合產業政策、污染嚴重的企業近百家,關停并轉67家污染嚴重和治理無望的企業,限期治理215個項目。
不僅如此,贛州還著力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他們早在5年前就開始對廢棄礦山、裸露荒山進行綜合治理開發,采取“山頂戴帽、山腰種果、山腳養魚”治坡與治溝相結合的治理開發模式,建立了從上到下、層層堵截的水保立體防護體系,防止了水土流失。全市的水土綜合治理工作被國家有關部委譽為“南方水土保持的一面旗幟”。
修河清澈碧波漾
修河是鄱陽湖水系5大河流之一,發源于修水縣白嶺鎮黃龍山,流經修水、銅鼓、武寧、永修,干流總長389公里。為保護好修河和鄱陽湖,近年來,九江市變“九龍治水”為“山江湖聯動”,結合植樹造林“一大四小”工程,在修河源頭和流域內廣植樹木,增加植被;取締修河源頭保護區內的排污口和近岸污染源,對修河兩岸的污染物排放單位進行全面清查,凡沒有污水處理設施、污染物超標排放的企業一律停產整治,確保污水達標排放;啟動污水處理廠建設,其中修水、武寧、永修等縣在全省第一批啟動該項目,建設進度全省領先;投入120多億元對鄱陽湖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治理,關停了違法排污企業近百家。
九江市注重通過產業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產業化,精心呵護“一湖清水”。星火工業園內的廢水、廢氣排放都是采取電子監控,如果排放指標超標,就自動關機、停止生產。
廬山西海,碧波蕩漾。廬山西海風景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風景區的污水都是經過處理達標后,再排入廬山西海的。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對水質要求非??量獭V灰幸稽c污染,它就無法生存。修河下游的廬山西海出現桃花水母,令人欣喜。
九江市在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進程中,對環境保護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該市對縣域經濟的考核,實行環保一票否決,把正在開展的“藍天碧水”工程實施情況和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考核體系。此舉一出,地方不少政府官員戲稱自己頭上多了一道“環保緊箍咒”。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位于修河上游的武寧縣拒絕了投資2億多元的化工項目落戶,并取締了一批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高污染的化工廠。記者注意到,修河周邊的企業減少了許多,干部群眾保護修河的意識大大增強。
今日的修河分外秀麗妖嬈。
依托優勢:湖區稻香飄
核心提示:“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的生產、安全與社會的和諧、政治的穩定、經濟的持續發展息息相關。
作為我國南方水稻主產省份之一,2008年8月,我省拉開了“百億斤優質稻谷增產工程”建設帷幕。1年來,我省圍繞實現新增百億斤優質稻谷生產目標,著力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基本農田、防災減災能力、保障服務體系建設,進展順利,進一步鞏固了我省糧食生產大省的地位,為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
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能夠實現在“2015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5900萬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490至520億斤,比2007年增加120至140億斤”的目標。
精耕細作糧滿倉
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發展生態、綠色農業,打造江南著名的優質農產品集散中心,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用8年的時間,新增有效耕地面積50萬畝,新增優質稻谷生產能力50億公斤?!痹诩Z食安全紅燈頻現的全球背景下,作為江南糧倉的江西,給國人增添了一份踏實。
“用2至3年的時間,投資200萬元,建設100萬畝高產無公害大米基地,爭取畝產達1500公斤?!钡靥庅逗皆哪喜校o全省人民一個響亮的承諾。
早在2008年,南昌市便開始布局優質稻谷生產能力工程:一是引進推廣高產優質潛力在5%以上的優新品種;二是綠肥種植面積50萬畝,實行二年輪作,畝產1500公斤,建立綠肥良種基地1個,秸稈還田100%……
建設優質稻谷生產基地,南昌市有明顯優勢。近年來,該市通過出臺政策制度,加強監督管理,大力開展測土配方和沼氣國債項目,全力搞好農業污染源普查,派遣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合理使用化肥、農藥、農用薄膜,增施有機肥料,減少化肥、農藥、農膜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使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同時,還對生態農業技術和農業生產方式進行了改進和探索。全市4個縣均承擔了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建立合理的施肥體系,大力推廣農家肥、復合肥、有機肥、微生物肥等綠色肥料,在保證農產品數量質量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化肥的施用量。在此基礎上,全市通過食物鏈網絡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截至2008年底,全市成功申報綠色(有機)食品標志305個,累計認定無公害產地67個;另有2個農產品獲“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18個獲“江西省名牌農產品”稱號。
科技興農創高產
近年來,鄱陽縣依托農業大縣的傳統優勢,不斷提升優質稻谷生產能力,“鞏固高產田,提升中產田,兼顧低產田”,農業科技不斷創新,良種良法廣泛使用,連續6年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去年還獲得全國糧食生產標兵縣稱號。
鄱陽先后在田畈街、高家嶺、油墩街等9個產糧大鄉,實施了國家優糧工程標準糧田、國家優質常規稻良種繁育、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增加了農業發展后勁。目前,全縣已新建標準糧田10萬畝,改造中低產田202萬畝,創建了58萬畝國家綠色食品水稻標準化原料生產基地,創建了2個全國糧食高產萬畝示范片,面積達22500畝,示范戶達881戶。
好田種好糧,好種出好米,技術創新出高產。近年來,鄱陽農業部門按照產品適銷、高產、優質、抗逆等要求,實施“良種繁育工程”,建立了優質常規稻良種繁育基地,推出淦鑫203、岳優9113等20多個水稻優良品種供農民挑選,良種覆蓋率達98%。同時,鄱陽將科技興糧貫穿于從下種、育秧、栽插、病蟲防治到翻耕、收割等各個環節。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廣下,全縣農民大多掌握了雙季拋秧、無盤拋秧、直播等輕型節本栽培技術,今年雙季拋秧增至80萬畝。僅此一項,增產糧食200多萬公斤。
今年以來,鄱陽有力地推進新增3億公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工程,千方百計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和科技增糧水平,實行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下半年再增100萬元資金用于發展糧食生產。全縣糧食生產再創新高,繼續全線“飄紅”: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239.8萬畝,同比增長0.72%;糧食總產94.2萬噸,同比增長3.2%;百畝種糧大戶達1229戶,糧食規模經營面積達47.2萬畝,從事糧食加工的省市龍頭企業36家。
如今,走馬鄱陽大地,處處可見現代農業的美麗景色,廣袤田野風光無限。自古就有“魚米之鄉”美譽的鄱陽,糧食生產呈現出規模化、科技化的發展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