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固革命根據地是毛澤東、朱德、陳毅、曾山等開國元勛曾經運籌惟幄的勝地,是與井岡山根據地同時創建起來的最早的農村革命根據地之一,被毛澤東稱之為“朱德毛澤東式”、“方志敏式”、“賀龍式”、“李文林式”的紅色割據。
(一)東固革命根據地歷史概況
東固革命根據地以青原區的東固為中心,位于吉安、吉水、泰和、永豐和興國五縣交界地區,面積2000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東固革命根據地于1927年9月開始創建,到1935年3月前后經歷了三個時期。從1927年9月到1930年2月,是獨立存在時期,歷經創建、鞏固、發展階段。從1930年3月至1931年11月,是融入贛西南蘇區時期,毛澤東在此轉戰游擊,領導指揮攻打唐云山旅、打吉安和三次反圍剿戰爭階段,并由此奠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誕生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基礎。從1931年12月至1935年3月間是融入中央蘇區時期,并形成中央蘇區的版圖。東固革命斗爭歷史一直延續到主力紅軍長征,時間長達七年之久,與贛南、閩西根據地一起,構筑成中央根據地的三大基石。
1、東固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與形成。1927年,在北伐革命影響和吉安黨組織的領導下,吉安農民運動蓬勃發展,2月,賴經邦在東固澗東書院成立了第一個黨小組領導開展革命運動,并先后成立了九區農協和農民自衛隊來開展革命活動,從此揭開了東固地區革命斗爭的序幕。周邊的永豐、吉水等地區的農民運動也轟轟烈烈興起,為黨領導的革命武裝暴動提供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正當各地農民運動如火如荼開展時,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1927年8月,在吉安制造了“八.六”慘案,殺害許多共產黨組織負責人和革命群眾,封閉工會、農會等革命組織。賴經邦、劉經化、曾炳春等共產黨員在群眾的營救下脫險,幾經曲折回到了家鄉東固,繼續開展秘密的革命活動。1927年6月底至8月下旬,方志敏被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禮送出昌,秘密來到吉安、吉水、蓮花等地指導農民運動,他反復強調只有斗爭才能生存,號召群眾要自己起來鬧革命。這一思想對賴經邦等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927年9月,經過二十多天的秘密準備,賴經邦在東固敖上村的段蔚林家中秘密主持召開了12人的黨員大會(史稱敖上會議)。會議強調了黨的活動轉入農村的重要性,提出了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發動農民舉行暴動,建立革命武裝等問題。隨后建立了東固地區的革命武裝——東龍游擊隊,并爭取了段月泉的“三點會”綠林武裝參加革命,準備發動武裝暴動。11月初,通過吉安城地下黨送來的情報,東龍黨支部和革命游擊隊得知吉安城國民黨駐軍調防,城內空虛的這一有利時機后,立即發動了著名的東固暴動。11月12日,賴經邦和段月泉率領160名武裝暴動隊員,成功夜襲富田大土豪。13日,又勝利攻打吉安永和圩土豪。18日出擊吉水水南反動自衛隊,接著又打回富田和東固。東固暴動的節節勝利,拉開了東固地區游擊戰爭和武裝割據的序幕。不久,根據中共贛西特委決定,東龍游擊隊與永吉游擊隊合編為江西工農革命軍第七縱隊,以東固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1928年2月,成立了中共東龍區委,初步形成了東固革命根據地。此后,隨著游擊戰爭的廣泛開展,根據地得到大發展。1928年,以東固為中心的五縣交界地區成了革命的紅色區域。當時,中共江西省委給中央報告:“永豐、興國、于都三縣交界處已形成割據”,這正式宣告了東固割據的局面,標志著東固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2、東固革命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1928年2月,在東固養軍山成立了江西工農革命軍第三師七縱隊,不久又成立了江西工農革命軍第七師九縱隊。1928年9月,根據特委決定,七、九縱隊和并正式編為江西工農紅軍獨立第二團,李文林任團黨委書記兼團長。紅二團的成立,標志著江西第一支地方工農紅軍主力部隊的誕生。紅二團成立后,東固革命根據地的領導人一直想方設法與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朱毛”紅軍取得聯系。從1928年初春開始,先后三次派人送信到井岡山給毛澤東,介紹東固革命根據地的斗爭情況。這為促成紅四軍與紅二、四團在東固會師創造了重要前提和基礎。1929年2月初,根據斗爭的需要成立了紅四團。從此,紅二、四團成為贛西南地區革命武裝斗爭的主力軍。1929年2月,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離開井岡山出擊贛南,一路與敵軍屢戰失利。2月3日在前委擴大會上,毛澤東決策:經瑞金、寧都到達東固,與紅二團聯系,先在那里找個安身之地,再尋機西渡贛江打回井岡山。2月20日,毛澤東率領紅四軍與紅二、四團在東固螺坑壩上勝利會師。22日舉行了東固會師慶祝大會,毛澤東和朱德在會上分別作了重要講話。據螺坑的老大爺講述:參加大會的軍民有三、四千人。紅二、四團全體官兵舉槍向紅四軍敬禮,并吹了歡迎號。毛澤東高興地說:“我們從井岡山出發,天天講到東固去見紅二、四團。過去,我們四軍有點同志說沒見過紅二、四團,現在見到了,沒有吹牛吧!同志們,我們現在到了東固革命根據地,要好好地休息幾天?!?3日,又在東固螺坑云漢堂召開了紅二、四團和東固地方黨干部會議,毛澤東傳達了黨的六大會議精神,對根據地政權建設和土地分配等問題作了明確指示。紅四軍和紅二、四團交流了實行武裝割據、開展游擊斗爭的經驗。1929年5月,贛西第一次黨代會在東固召開,選舉產生了新的特委,曾山繼續當選為特委委員。11月,羅炳輝率領靖衛隊在值夏起義,起義部隊隨后開往富田,并成立了紅五團。1930年2月7日,毛澤東第二次上東固山,被曾山同志接到文陂村(今天的青原區渼陂古村),共同主持召開了著名的“二七”會議,即紅四軍前委、贛西特委、紅五軍、紅六軍軍委聯席會議,討論政治、土改、紅軍、黨的組織和蘇維埃政權建設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這就是著名的“二.七陂頭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召開的一次關鍵會議。會議確定了擴大蘇維埃區域、深入土地革命、發展工農武裝的三大任務;確定了“攻打吉安”的戰略部署;討論制定了《二七土地法》;解決了組織領導機構方面的問題,成立了一個在蘇區范圍內統一領導的共同前委,將贛西、贛南和湘贛邊三個特委合并為贛西南特委,對地方黨和軍隊實行統一領導。1930年3月22日至3月29日,贛西南黨的一大在富田陂下村召開,大會明確提出了當前及今后的戰略任務,并選舉產生了贛西南特委,成立贛西南蘇維埃政府,曾山擔任主席。這標志著東固革命根據地從此完全融入了贛西南革命根據地,成為贛西南蘇維埃區域的中心。1930年底,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富田成立了蘇維埃區域執行局。9月,毛澤東率紅一方面軍從長沙回師入贛,作出了第九次攻打吉安的決策,10月4日攻打并占領吉安城,10月6日成立了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曾山任主席。7日在吉安城內中山場舉行慶祝大會。九打吉安的成功,是我黨歷史上第一次武裝占領一個中心城市,是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的一次有益嘗試,毛澤東親筆寫下了“吉安的占領”一文,留下了“十萬工農下吉安”的豪邁詩句。1930年12月在東固紅色區域發生了震驚黨內外的“富田事變”。起因是紅一方面軍在打吉安時破獲了國民黨江西省黨部一部分材料,其中一部分是AB團檔案,牽扯到江西省行委和贛西南特委。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書記毛澤東根據中央指示在紅一方面軍中展開“肅反”,1930年12月,原江西紅軍獨立第2、4團和東固根據地的創建人李文林被定為AB團首要人物,遭到逮捕。當時李文林擔任江西省行動委員會書記,因此,紅一方面軍總前委任命李韶九為特派員,帶領一連人到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富田,幫助江西省行委和當地的紅20軍進行肅反。李韶九一到達富田隨即把省行委和紅20軍8個主要領導人逮捕,經過殘酷的嚴刑拷打,獲得所謂其它AB團成員的口供。在短短的5天內,抓獲AB團120名,要犯幾十名,并先后處決40多人。接著,總前委又派古柏前往協助李韶九。此二人大興冤獄,在江西省行委和紅20軍中“清查”出了許多“AB團分子”,并處決了幾十個“AB團總團長”。紅20軍147團政委劉敵和李韶九是同鄉,也被懷疑是AB團。但是,李韶九看在同鄉的面子上,事先向劉敵通了個口信,讓他自己坦白,“免受皮肉之苦”。但是,劉敵并沒有坦白,也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回到部隊,集合了一個營,進行了動員,把李韶九指為反革命。李韶九當時在紅20軍中已經激起了眾怒,干部、戰士們一聽說他是反革命,都義憤填膺,于是跟著劉敵包圍了軍部,扣留了軍長劉鐵超,釋放了被當成AB團分子關押的紅20軍政治部主任謝漢昌。謝漢昌在獲救后隨即帶領紅20軍攻下富田鎮,占領省蘇維埃政府,釋放了被關押的一百多人。李韶九也被活捉,古柏和省蘇維埃主席曾山則趁夜色脫險。隨后,紅20軍又喊出了“打倒毛澤東,擁護朱(德)、彭(德懷)、黃(公略)”的口號,這成了紅20軍的主要罪狀之一。隨后,20軍的7、8百名軍官全部被包圍繳械,不久這些曾經浴血奮戰過的紅20軍官兵,除了兩人幸免外,全部被處決。“富田事變”之后開始了共產黨內部的大規模清洗,最終導致最多有十萬人被處決。富田事變是中共歷史上一起重大冤案錯案,但它為我們黨后來提出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理論,提供了極其深刻的歷史教訓。
3、粉碎敵人三次“圍剿”,東固革命根據地融入蘇區。
毛澤東、朱德領導紅一方面軍粉碎國民黨第一、二、三次“圍剿”的主戰場,都是選在東固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1930年10月,蔣介石集中10萬兵力進剿蘇區紅軍。12月30日,毛澤東在龍岡一帶痛殲敵軍18師并活捉師長張輝瓚。次年1月28日,在東固河壩上召開了萬人群眾大會,公審并槍斃了張輝瓚。毛澤東寫了一首《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以示紀念。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后三個月,第二次反“圍剿”戰斗就打響了。1931年4月30日,在東固敖上村的萬壽宮召開了第四次蘇區中央局擴大會議。會議同意了毛澤東提出的誘敵深入、集中兵力殲敵的戰略方針。5月16日,毛澤東、朱德離開敖上直上白云山指揮戰斗,在白云山九寸嶺、觀音崖一帶,紅軍憑借有利地形和練就的游擊本領,把敵軍第二十八師和四十七師打得人仰馬翻,潰不成軍。第二次反“圍剿”接連打了五個勝仗,殲敵3萬余人,毛澤東異常興奮,揮筆寫下了第二首《漁家傲》詞。在前兩次“圍剿”失敗后,蔣介石拼湊了三十萬人馬進行第三次反“圍剿”,而此時的紅軍主力部隊只有三萬,且處于分散狀態。毛澤東把主戰場定在與龍岡、東固鄰近的興國山區。1931年7月紅軍部隊集結在興國的高興圩一帶。此時,由于紅軍三面受敵,且力量薄弱。毛澤東巧妙實施了“中間突破,穿插敵后”的傳奇戰術,紅軍部隊白天休息,晚上急行軍突破敵人包圍圈,對敵軍后方進行襲擊。第三次反“圍剿”的最后一仗是在方石嶺打的。9月15日,紅軍全殲敵五十二師。在戰斗中,黃公略在東固的六渡突遇敵機轟炸,壯烈犧牲。毛澤東聞聽此事后,痛心不已并親筆寫下挽聯悼念。在第三次反“圍剿”戰斗結束不久,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正式選舉產生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任主席。在此期間,東固革命根據地的區域內成立了各級蘇維埃政權機構,開始融入蘇區。
(二)東固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地位
東固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與發展,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成為了贛西南人民革命斗爭的一面旗幟。建國后毛澤東多次說過“他一生忘不了三個地方:井岡山、東固和延安”。今年在紀念東固革命根據地創建八十周年學術論壇上,黨史學界對東固有很高的評價,且形成了共識。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龍新民指出:東固革命根據地具有鮮明的特點,創造了許多經驗,是重要的革命老區之一。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石仲泉講:東固救援了從井岡山下來一直沒找到落腳點的“朱毛紅軍”。
東固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突出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紅軍轉戰贛南、贛西的歇腳地和東征基地,為革命斗爭蓄積了能量。東固革命根據地為紅四軍解救了危難,給了紅四軍休養生息之地和有利時機,使得紅四軍重振軍威,重新踏上了開辟贛西南閩西根據地的征途。1929年初,在紅四軍離開井岡山出師贛南屢戰失利時,毛澤東想到了東固山和獨立第二團,并率領紅四軍到達東固與紅二、四團勝利會師。我們如今在東固螺坑村可以看到會師的遺址。曾山同志也是在會師后第三天的螺坑云漢堂會議上第一次和毛澤東會面相識。毛澤東在當時的會師大會上說:“東固山很好,是我們走出井岡山又到了新的革命根據地。現在東固山、井岡山聯合起來了,最終要全中國大聯合,中國革命一定要勝利?!敝斓乱诧L趣地說:“國民黨反動派天天喊打倒朱毛,現在朱毛越打越多,你們也成了朱毛了!”毛澤東是這樣介紹東固的:“我們到了東固則另是一種形式,反動勢力已驅逐了,權利完全是我們的,但公開的政權機關和固定的赤衛隊都沒有,郵路是照常的,商業貿易是照常的,邊界所受到的痛苦此地完全沒有?!诮咏偙﹦又埃@種形式是最好的。”歷史事實證明,東固會師使紅四軍得到了自井岡山撤退以來最好的一次休整和補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東固會師不亞于井岡山(寧岡)會師,不亞于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與劉志丹部隊的會師。如果說寧岡會師創建了井岡山根據地,陜北會師創建了延安革命圣地,那么,東固會師則創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陳毅有詩歌為證:“東固山勢高,峰巒如屏障;此是東井岡,會師天下壯?!笨梢赃@樣認為,如果沒有東固根據地作為紅四軍的休息地,沒有紅二、四團和東固根據地人民群眾的支援和幫助,革命的火種很可能就此熄滅。雖然武裝割據構想的提出是在長汀,其實真正的源頭是在東固。東固會師使紅四軍擺脫了建軍以來最為困難的時期,交流了井岡山和東固兩塊革命根據地的斗爭經驗,為贛西南和中央蘇區的創建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中央蘇區的奠基石,為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提供了實踐革命理論的大舞臺。毛澤東和朱德領導紅一方面軍粉碎國民黨反動武裝第一、二、三次“圍剿”的主要戰場,都是選定在東固革命根據地。三次反圍剿決戰都是貫徹實行了毛澤東提出的“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殲滅了國民黨部隊大量有生力量,紅軍主力得到了極大鍛煉提高,經過多次改編,成為中央主力紅軍組成部分。三次反圍剿斗爭的勝利,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極大地豐富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學說。在毛澤東1936年同斯諾的談話中說到:“一九二八年春天,由李文林和李韶九領導的游擊隊,開始在江西的興國和東固活躍起來。這個運動以吉安一帶為根據地,這些游擊隊后來成為第三軍的核心,而這個地區本身則成為中央蘇維埃政府的根據地?!苯裉?,在青原區東固境內仍然保存著許多當年戰斗的舊居舊址,值得一提的是東固敖上村,毛澤東和紅一方面軍總部進駐該村25天,并召開了關鍵性的第四次蘇區中央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敖上發出了“蒔好田,打好仗”的號召,并和當地軍民一起在九斗丘蒔田插秧,至今還被傳為佳話。
三是為工農武裝割據提供了豐富經驗,是毛澤東思想的發祥地之一。1929年4月13日,毛澤東為書記的紅四軍前委在于都寫信給井岡山根據地的湘贛邊特委,認為東固“這種形式是最好的”,并指出根據東固的經驗湘贛邊界工作應改變方式。湘贛邊特委根據紅四軍前委介紹的東固根據地經驗,重新調整了戰略部署。毛澤東、朱德等率領紅四軍抵達吉安東固根據地之后,從東固根據地黨和紅軍成功的割據經驗中得到了啟示:這就是在敵我力量十分懸殊,群眾又沒有完全發動的情況下,不能像固守井岡山一樣搞“固定區域的割據”,而應像東固根據地那樣采取公開斗爭與秘密割據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工農武裝割據,特別要在大范圍內進行靈活巧妙、飄忽不定的游擊活動。毛澤東選擇東固革命根據地區域范圍作為紅軍戰略退卻的終點和三次反“圍剿”的主戰場,創造了許多傳奇和輝煌,其獨特的割據形式和游擊戰術,不僅對革命形勢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豐富了毛澤東關于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寶庫。
四是東固革命根據地的經濟、軍事和革命政權形式為中央蘇維埃政府的成立打下了良好基礎。中央蘇區內的各種經濟組織如銀行、消費社、兵工廠、印刷廠等,各種教育衛生事業機構如學校、醫院、郵政等,各種政府機構序列等,紅軍的無線電訓練班和紅軍學校等,都可以在東固革命根據地找到它的原生態。東固革命根據地建立和完善相關經濟服務機構,創辦和完善文化教育衛生設施,滿足了當時廣大軍民需要。工業方面,開發了自然資源,辦起了小鐵礦、瓷土礦、軍械修理所、兵工廠、鍋爐廠等,充實了紅軍武器裝備;農業生產以進行“三抗”斗爭和開展互助互耕為主;商業金融方面,創辦了東固平民銀行,發行了蘇區最早的紙幣,成為紅色金融事業的發源地。東固消費合作社秘密采購白區商品,幫助部隊和農民解決生活困難,打破了敵人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創辦了列寧小學,各村興辦識字班,被朱德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學習運動”。還有創建了第一所紅軍醫院、蘇區最早的紅色郵局、紅軍第一個無線電訓練班等。東固在創造了很多第一,為后來的贛西南蘇區和中央蘇區的建設積累了可貴的經驗。
(三)東固革命根據地保護與開發已引起中央、省、市級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青原區成立以來,始終把發展紅色旅游作為革命老區脫貧致富的政治工程、經濟工程、民心工程來抓,以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革命歷史文物保護的方針政策,在財政基數小、建設任務重的情況下,依然擠出700多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東固革命根據地舊居舊址的維修保護。同時,多年來始終不渝地堅持對外宣傳、推介,不斷擴大東固革命根據地的對外影響和知名度,積極爭取上級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不斷推進東固革命根據地的保護開發工作。今年恰逢東固革命根據地創建80周年,為進一步擴大對外知名度,深入推進東固革命根據地的保護與開發,我區開展了系列紀念活動。其中,今年7月份舉辦的全國性的紀念東固革命根據地創建80周年學術研討會就取得了很大成功,引起了很大反響。來自全國各地的70多名著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龍新民親臨會議并作了重要講話。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東固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地位、作用、影響及其歷史貢獻,在如何深入推進保護開發工作方面達成了共識。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此次會議,引起了上級領導及社會各界對東固革命根據地的廣泛關注。中央領導李長春、劉云山對保護開發東固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要批示,中宣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國家財政部、國家文物局組成專家考察團,深入我區實地考察,對做好保護開發工作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江西省委孟建柱書記非常重視,專門委派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陳東有同志率省直有關單位負責人和專家赴我區進行考察調研,并積極配合中央有關部委做好相關工作。目前,我區正在積極落實上級領導的批示,爭取中央、省、市的支持,并按照上級部門的要求,有序推進革命舊居舊址的保護開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