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同樣也震醒了世界其他國家,因為誰都無法保證大自然懲罰的下一個目標不是自己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梁嘉文發自北京這是一個櫻花盛開的季節,但日本國民面對的卻是真實版的《2012》。里氏9.0級特大地震,引發的海嘯摧毀了仙臺、巖手、宮城、福島、茨城等地區沿海五公里地帶上的幾乎一切。
隨著時間的推移,遇難者的數字還在不斷攀升;更令人擔憂的是,福島第一核電站爆炸引發的核泄漏形勢正趨于惡化。
全世界都在屏息關注。通過媒體傳遞的災難場面,如世界末日般震撼人心,但令人更為震撼的,或許不是災難,而是災難籠罩下的人。災難面前,日本國民表現出來的冷靜和有序,令前往采訪的世界各地記者印象深刻。但潛在的核泄漏危機還在持續考驗著日本這個民族的承受力。
地震震驚了整個日本,但地震同樣也震醒了世界其他國家。因為誰都無法保證大自然懲罰的下一個目標不是自己。
發展核能須謹慎
如何應對核能安全問題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話題。
截至本報發稿,德國政府已宣布關閉7座核電站,并對所有核電站進行安全檢查;瑞士決定停建新的核電站;委內瑞拉政府亦表示謹慎對待核電站建設。德國總理默克爾給出了關閉理由,她說,“日本核電站事故表明,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核電站的安全設計水平是不夠的?!?/p>
目前,全球在建和計劃建設的核電站有200多座,它們的安全性能到底如何?能不能夠抵擋得住諸如地震、海嘯等大災難的襲擊?日本福島核危機觸發了越來越多人的擔憂。《紐約時報》3月16日報道說,早在1972年,就有核安全專家發出強烈警告,只要冷卻系統發生故障,核反應堆就有發生爆炸的危險。
人類社會對能源的需求如饑似渴,在石油、煤炭等傳統資源日益貧乏,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尚剛剛起步的情況下,核能算是最理想的能源獲得方式。這正是當前全球核能工業快速發展的動力。
但是,歷史和當下都在告訴我們,核能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盡管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但必須慎重以對,否則后果或許是我們所不能承受的。
民宅需要推行抗震標準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提交了一份評估報告,報告說,日本大地震持續了三分鐘,許多大樓劇烈搖晃卻沒有倒塌,這在過去十分罕見,這表明今后預防地震努力的方向之一是建造具有抗強震性能的建筑。
親歷者描述地震發生時的情況,“東京的高樓就像是跳舞一樣搖晃,但卻并沒有倒塌,甚至連玻璃都很少震落?!痹诰嚯x震中最近的仙臺,有中國記者趕赴現場報道,他們發現,市區未受海嘯襲擊的地方,不管是高樓,還是民宅,看起來都完好無損,甚至要努力尋找才能發現地震留下的痕跡。
這讓現場的中國記者感觸良多:“如果沒有海嘯,九級地震對日本房屋的傷害或許會微不足道?!睋潞髨蟮?,倒塌的房屋絕大多數是海嘯所至,真正被震塌的房屋少之又少,這得益于日本實行嚴格的房屋抗震標準。
此次地震發生后,有些東京人并沒跑到空闊地帶而是就躲在家里,這是因為日本的高樓建設現在多采用橡膠+鋼筋的技術,即將橡膠粘合在大樓支柱上,這樣地震時支柱損壞也不容易倒塌,相對比較安全。
日本防震抗震的關鍵正在于這許許多多的細節當中。比如日本有一套電腦化地震應對系統,能在大地震發生幾秒鐘內切斷住宅里的煤氣、水、電等,從而減少地震導致火災、煤氣爆炸這樣的二次傷害。
不能迷信固若金湯的神話
在反思此次災難中,有日本人士將矛頭指向了防波堤,認為防波堤未能抵擋住海嘯的襲擊,反而麻痹了人們的思想。
以巖手縣釜石市的防波堤為例。據說,它的兩道堤壩號稱世界上最高最堅固的,并且還申請了世界吉尼斯記錄,但是面對高達10米的海嘯,防波堤形同虛設,洶涌而至的海嘯瞬間吞噬了整個市區。
除了釜石港,在遭海嘯襲擊的不少港口,都建有一定的防波堤,盡管不是世界之最,但按照設計標準,足以抵擋一般強度的地震和海嘯。
但是,此次災難無疑告訴我們,任何號稱最堅固的工程,在大自然巨大的毀滅力量面前,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這或許正是“上帝發笑”的原因。
國民有序抗災貴在教育
災難面前,日本國民堪稱“模范生”,世界為日本國民的有序和冷靜感到驚訝。
韓國《朝鮮日報》記者辛貞錄報道說,“有人將毛毯分成兩半與他人分享?!薄盀榱撕竺娴娜四苜I到食物,排隊排在前面的人只買夠自己吃的?!薄霸诿赓M提供飲用水時,誰都不會說‘請再給點’?!薄肮铝o援的人也不會喊著‘先救我’,而是寫下‘SOS’求救信號后耐心等待?!狈ㄐ律?、美聯社的報道也同樣表達了贊譽,“沒有任何搶劫或暴力跡象,日本民眾在搜尋親人或者等待領取生活必需品時,都表現出了高度的自制能力?!?/p>
地震發生時,《瀟湘晨報》記者曹凌曦正在東京學習,他記錄下了當時的親身經歷:老師命令我們立刻躲在桌子底下,她一直站立在我們正中間。當地震有所減輕,老師要求我們什么也不要拿,趕緊離開教學樓,她最后一個離開教室并關掉。
日本沒有“范跑跑”,有中國網友以半開玩笑的語氣說。在中國的一些網絡論壇上,貼出了不少震后日本國民表現的照片,比如有序排隊的,有禮貌謙讓的,有尊重遇難者遺體的,有尊老愛幼的,等等。一位網友評價說,“地震后,日本人坐在樓梯兩側,確保中間暢通。避震的民眾解散后,空地上沒有一片紙屑。這是教育的結果。”
香港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同樣感觸良多。她說,必須看到這樣一點,日本國民的秩序性,不是一朝一日養成的,而是社會長時間教育的結果。
消息公開不是“洪水猛獸”
1986年發生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時,當時蘇聯政府擔心引發民眾恐慌,起先隱瞞了事故真相,甚至沒有取消民眾的大型戶外活動,最終導致數十萬人遭遇核輻射。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信息公開是將災難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的必要條件。此次大地震中,日本政府以及媒體的總體表現受到外界輿論的肯定,尤其是日本NHK電視臺及時播放災難現場圖像,報道事態進展,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民眾的恐慌心理。
而菅直人政府的一些信息發布不全面的做法也遭到了輿論的監督批評。地震發生后,官房長官枝野幸男每天大約舉行5次記者會,目的是向國民及時發布信息。不過,民主黨內有人冷嘲熱諷地表示:“政府總是發布樂觀的信息”。在核電站附近居住的一些民眾也表示擔心政府在可能存在核輻射危險的問題上隱瞞真相或拖延發布真實信息。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徐小平說,這個時候,公信力擁有致命的價值。假如民眾不相信政府,就會造成社會巨大恐慌,假如民眾不懷疑政府,那些少量的帶放射性物質的蒸汽,也會很快消失于無形之中。公信力,靠的就是政府平時積累的可信度與可靠性。
不能只有政府一道承重墻
如果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菅直人內閣或許撐不過這個三月。政權更替頻繁,這是日本給國際社會留下的印象之一。
但當災難發生后,日本舉國迅速投入到了抗震救災,政府、自衛隊、企業、民間組織以及媒體各司其職,相互間少有扯皮現象,有序抗災。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小政府、大社會”型國家,政府能夠調動的資源相對比較有限,更何況是一個原本搖搖欲墜的菅直人內閣,但日本擁有《災害對策基本法》,在基本法框架下,政府可以充分調動社會潛能,發動企業、媒體、民眾一道共同抗災。
閭丘露薇因此評論說,如果政府意識到自己一定不是萬能,那就更應該把一些工作讓民間社會來分擔。不然,當問題發生的時候,會發現自己會是如此的力不從心。其實,民眾自我進步的能力是很強的,只要給他們足夠寬松的環境。
“天災面前我們都是地球人”
“希望盈江和日本的小朋友手拉手,都能充滿笑容地挺過去!”云南傣族小朋友金小海想了想,用稚嫩的筆觸,在祈福板上歪歪斜斜地寫下了這句話。
就在日本大地震發生的前一天,云南盈江發生了中等強度的地震,在盈江縣廣場,不少市民在祈福板上留下了如此言語:“盈江加油,日本挺住”“愿我們共渡難關”。
在中國互聯網上,圍繞日本地震,有少數網民發表幸災樂禍的言論。但是,很快這些支言片語淹沒在“為日本加油”、“為日本祈福”的言論中。
有網友說:“在大自然的災害面前,沒有中國人和日本人,只有地球人。中國人民沒有忘記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日本救援隊和日本人民對中國災區的支援和捐助,中國人民要向日本人民展示人間的大愛。
香港鳳凰衛視評論員邱震海說,此刻,所有人的心都應該與災難中的日本人民聯系在一起,不管我們身處何方,不管我們曾經有過多少的恩怨和誤解,甚至也不管未來我們還會有多少的爭執和爭斗。這是人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