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2日電(記者 劉景洋孫偉麗 許曉青)日本強震引發的海嘯波11日夜至12日凌晨陸續抵達中國沿海,所幸有驚無險;發生在一衣帶水鄰邦的這一超強地震令中國民眾感到深切同情和難過,也為中國新五年規劃完善巨災防御體系提供了現實鏡鑒。
讓中國民眾印象深刻的,是日本國民強烈的防災意識,以及他們在地震發生時高效有序的自救行為。
11日中午日本近海發生強烈地震時,早稻田大學中國留學生孟慶峰正在朝日新聞社實習?!皠偟饺毡景肽甓?,這是第一次遭遇強烈地震,非常害怕,”他通過互聯網告訴新華社記者。
劇烈的晃動持續了3-5分鐘,起初他扶著書架努力想站穩,后被一位日本前輩拉到桌下。這位前輩十分淡定地對他說,“不要亂跑,躲在桌子底下很安全,房子不會塌?!?/p>
“大樓里的廣播立刻啟動,安撫大家并告知不要亂跑,如有受傷及時報告。搖晃剛剛結束,保安出現,逐間辦公室詢問情況,”孟慶峰描述,“電視立刻啟動直播,并隨時預報海嘯,引導人們就近避難?!?/p>
中國電視觀眾通過新聞直播第一時間收看到發生在日本的這場災難,在為日本民眾祈福的同時,他們也不禁贊嘆,日本全國在地震中表現得相當有序和鎮靜。
畫面顯示,在日本街頭,盡管可以明顯看到建筑物起火,但車流、人流秩序井然。近距離畫面顯示,人們的臉上沒有驚恐、慌亂表情,總體上鎮定、有序。中國留學生發布的微博圖片顯示,到街頭避險的人們為使交通暢通,統一站在綠化帶里,令不少中國網民直呼佩服。
上海的一位網民在微博中寫道,我在日本的朋友MSN現場直播,他供職的公司位于30層,震后傍晚時分,雖然附近外賣仍正常營業,但他的日本同事寧可來回爬30層,自覺下樓買便當,以體諒此刻仍在工作的人們。從上到下,在井然有序、心心相印地受災應災。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說,日本人看起來并不那么擔心,這讓很多中國人吃驚,因為在中國人眼中,地震是個大事,并不是一種常態。防震對于日本人來說,和吃飯、喝水、睡覺有同等的地位,因為每天都可能發生。
據介紹,在日本,安全帽會放在公共場所最顯眼的地方,地震發生時,人們可按之前反復接受過的防震教育,訓練有素地疏散到安全地帶。同時,日本的交通、醫療、公共服務等各個部門都有針對地震的一系列配套措施,非常周到、有組織、有步驟。
雖然,中國國情與日本不同,但是,“目前中國的防災教育的確還很欠缺,”潘懷文說,中國應當把地震教育作為一種必備常識,不要只在災難發生后才想著該怎么逃生,怎么保護自己。防震應是國民教育一以貫之的事,甚至“每年都要說,每天都要講”。
從電視畫面上看到,地震中,日本高樓大廈搖晃厲害,但受損并不嚴重。在互聯網上,不少中國網民認為,相較地震預報,更重要的是提高建筑物質量,嚴防“豆腐渣工程”。
潘懷文說,日本建筑的抗震能力在全世界范圍內屬于最高水平。中國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建筑速度快,高樓迅速拔地而起,但建筑質量參差不齊,抗震能力較日本存在較大差距。
他建議,“十二五”期間,應對建筑質量采取硬性要求,提高并統一標準,減輕意外災害帶來的傷亡和損失。
另外,建筑物防火也值得考慮。日本地震后,不少地區燃起大火,有的被很快控制。而近年來,中國因火災造成的損失相當嚴重,比如央視新樓大火、上海居民樓火災等。專家認為,如果一旦中國大城市發生巨災,火災救援同樣是嚴峻考驗。
另一個是核設施安全問題。據新華社記者了解,本次日本近海發生的強烈地震對建設中的中國遼寧紅沿河核電站沒有造成影響。已開工建設的4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其土建、安裝、設備調試等工作,都在按部就班地正常推進。
中國環保部核安全和環境專家委員會委員郁祖盛曾到日本考察過核電站。他說,日本是地震多發國,在核電站抗震設計上有很高標準,遇有地震時,核電站自動保護系統就會啟動,使核反應堆立即停運,同時嚴格控制放射性物質的釋放。
最新的報告表明,災后日本已出現核泄漏。這給中國敲響警鐘。中國把發展核能作為今后緩解能源短缺的一個重點。
專家認為,未來中國如何防范核安全風險,已是一個迫切的命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總經理陸啟洲說,日本大地震對核電站的影響尚待評估,但帶給我國核電安全發展三個啟示,即采用“非能動”安全系統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在應對地震上比之二代技術更安全,從國家到核電企業層面都要做好安全預案,各核電站之間應加強應急聯動。
日本地震使中國人回憶起汶川、玉樹兩次大地震,而今年兩會期間,云南盈江發生5.8級地震造成較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全國人大代表張兆安建議,中國應在“十二五”規劃中,進一步明確防災減災目標。
許多專家還提到,應該加強對地震預測的攻關研究。(參與采寫:任沁沁、傅勇濤、羅沙、鄭曉奕、倪元錦、傅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