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站在了核危機懸崖的邊緣”。
在日本11日發生里氏9級地震,并造成福島核電站出現放射性物質泄漏及反應堆建筑爆炸事故后,日本人擔憂本國核電站安全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兒,很多歐美人再次搬出25年前的“切爾諾貝利核災難”來“炮轟”本國核電站建設。保證安全,是各國在發展民用核能時給國民的最大承諾,但世界上的事往往有“意外”,一次遠超核電站設計承受標準的天災還是挑戰了人類的自信。從蘇聯人1954年建成全球第一座核電站開始,近60年來圍繞核電站是否安全、該不該建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瑞典一位核物理學家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這樣分析說: “核能有些像馬戲團里的猛獸,聽話時讓人感到其樂無窮,而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設想”。正是由于核電的優點與缺點同樣突出,所以人們才對它又愛又怕。日本這次的事故不會終止對核電站的爭論,人類在沒有充分理由放棄核能的前提下,就必須在修建核電站時慎之又慎。
核電站周邊撤走8萬人
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擁有核電站,總數近50O座。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和英國是擁有核電站最多的5個國家,其中美國超過了100座。這幾個國家的核電已占它們總發電量的20%到30%。有資料顯示,目前日本正在運營的核電站有55座,在建的有3座,計劃建設的11座,在亞洲名列第一。考慮到資源自給率低,而且核電不排放溫室氣體,對環境有利,因此發展核能成了日本的“基本國策”。作為世界第一大鈾進口國,日本一國年進口鈾的數量比世界主要產鈾國哈薩克斯坦全年的產量還要多。
“福島核電站事故”引發了日本人的恐慌。有日本媒體估算,如果稍有不慎,東北地區將有至少20萬居民直接遭受核輻射, “日本從核危機的懸崖邊滑落下去”絕非危言聳聽。日本政府已緊急關閉國內所有核電站,并宣布進入 “核能緊急事態”,這是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日本政府已疏散了福島核電站周邊的8萬居民。國際原子能機構13日稱,設在日本宮城縣的女川核電站在11日大地震后核輻射超標,也進入緊急狀態。美國《反戰》網站主編在題為“日本的核詛咒”的文章中說, “昔日的廣島、長崎,今天的福島”,日本的核詛咒 “如同從墳墓中騰起的幽靈,在這個無所畏懼的國家徘徊不散”。 《愛爾蘭時報》12日評論說,核電站事故動搖了日本人征服自然的信念。日本政治評論員也寫博客稱,這次“創造歷史的事故”將在對核威脅非常敏感的日本人心中留下一道相當深的傷痕。
《環球時報》記者曾參觀過日本幾座在建的核電站,和日本核電專家也有過交流。與福島核電站相同,記者在島根縣參觀的在建核電站也是臨海而建。因為日本1995年發生過7.3級的阪神大地震,所以,陪同記者參觀的日本核能專家還特意強調: “即便是阪神大地震那么強的地震來了,我們這座核電站也不會出問題的。這里的抗震標準在里氏8級以上”但在難以預知的自然災害面前,人類或許顯得有些過于自信。
“是不是切爾諾貝利第二?”
因在二戰期間遭受過原子彈襲擊,日本人始終對“核武器”、“核電站”等非常敏感,不少日本文學和影視作品中,都有核爆后日本進入“無秩序世界”的假想。 “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后,日本原子能資料信息室核燃料循環項目代表澤井正子一擔心, “有可能會朝著1979年美國三里島核泄漏事故和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的方向發展”。1979年美國三里島核電站泄漏事故讓20萬居民被迫搬離,而在這之后,美國沒有再建新的核電站。25年前的切爾諾貝利核泄漏曾造成數百萬人受到核輻射侵害,至今讓俄羅斯人和歐洲人心有余悸。
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后,歐洲的反應最強烈。12日,德國一家電視臺特意播放了有關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的紀錄片。同一天,在即將舉行州選舉的巴登·符騰煲州,有6萬反對建核電站的人上街游行?!妒澜鐖? 13日報道說, “核事故成為德國選舉核心問題”?!睹麋R》周刊13日還以“核時代的結束”為題進行封面報道,認為“日本核反應堆爆炸標志著核工業的最終毀滅”, “福島就是切爾諾貝利第二”。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當年的事故評定級別為7級,屬“國際核能事件分級表”中的最高級別,核電站10OO多公里半徑范圍內都受到了污染。但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13日將“福島核電站事故”定為4級,意味著該事件可定性為“將在當地產生影響”的“事故”。
核電事故總會引起政治連鎖反應。慶應大學學者井村喜代子曾把“切爾諾貝利事件”描述為蘇聯解體的前兆,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應急體制和企業的內部管理都出現問題。但也有不少專家認為,“福島核電站事故”與“切爾諾貝利事件”沒有太多可比性,危害程度也小很多,日本人最終能挺過來,“不會有什么大災難”。
核電是日本“不得己”的選擇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核物理專家雷夫·帕克金森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嚴格來講,日本位于全球最集中的地震、火山帶上,對于核電站的建設應非常謹慎,但日本又是一個典型的能源緊缺國家,使用核電確實是“不得已”的選擇。日本從1954年國會第一次通過核電預算,到1963年第一座核電站開始正式發電,這期間,日本政府頂著民間的反對,通過一系列立法保證核電站安全。日本核電專家回顧那段歷史時感慨, “在日本想建核電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日本一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先進”的核電技術國,實際上,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的核電站已發生了多起事故。比較嚴重的一次是1999年9月,茨城縣東海村一家核燃料廠發生核物質泄漏,造成2名工人死亡,輻射范圍幾十公里,30多萬當地居民避難。此次事故相關的福島第一核電站已經使用了40年,采用的是基本被淘汰的技術,其在2006年就發生過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但讓民眾不滿的是,日本核電部門乃至行政部門居然還爆出過為維護自己利益和“安全無憂”形象而作假的丑聞。
日本人對本國“核電戰略”的反思因為這次事故又形成了一次大討論?!蹲x賣新聞》評論稱,盡管此次大地震的嚴重程度超過想象,但“核電站最重要的就是確保安全”,是東京電力公司對核電站經營不善才釀成大禍,領導層必須 “集體謝罪并承擔責任”。有人認為, “日本天生就不適于修核電站”。曾與中國進行合作的日本核能專家細川榮久表示,在核能方面,日本“是一個不確定因素太多的國家”,特別是地震多發及其次生災害對于核電站簡直是天敵, “某種程度上說,核電站的現行安全保障還不足以讓人完全放心”。
核電站在爭議聲中擴張
日本再次上演的“核電站危機”,無疑又增加了人類對利用核能的種種擔憂。眾所周知,除了環保,修建核電站還能解決大量就業,為億萬家庭提供充足電量。因此,英國牛津大學核物理學家維德·阿里森認為,人們過度關注核輻射可能給健康帶來的傷害,制約了各國政府充分開發核能、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日本有超過七成民眾反對擴建核電站,但也有人積極推動民用核能利用,他們擔心,在資源短缺時代,本來核電發展極有前途,人類“切爾諾貝利的傷痛” 似乎也在1/4個世紀后逐漸治愈,而現在它有可能被“日本核危機”撕裂,引發更多“非理性的情緒”。
德國作家赫爾曼。舍爾曾在其《唯能論的命令式:100%現在》一書中寫道: “核電問題將是本世紀的一大挑戰,核電站非正確選項”。但有關民用核能的安全性問題人們已經討論了近60年,至今絕大多數國家還是選擇了發展民用核能。1980年,瑞典曾以全民公決的方式決定在2010年時關閉所有核電站。但據記者了解, “棄核期限”已過,瑞典多座核電站不儀沒有被關閉,反而有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能廢除當年的全民公決結果,再新建一批核電站。對此,瑞典核物理學家帕克金森認為,正是由于核電的優點與缺點同樣突出,所以人們才對它又愛又怕。帕克金森形容說, “核能有些像馬戲團里的猛獸,聽話時讓人感到其樂無窮,而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設想”,這也是人們對核能爭論不休的原因。
爭論歸爭論,全球核電站的數量還是在逐年增加。俄羅斯目前有34座核電站,而按照俄總理普京的設想,俄2030年前還要建42個原子反應堆。最近的一項民調顯示,有27%的俄羅斯人希望建造新的核電站,42%的人贊同維持現有的核電站數量,只有19%的人完全反對利用核能。不過,有意思的是,70%的俄羅斯人不希望在自已居住的地區建設核電站。
英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是世界上的核電強國,40年前建造的10座核電站一直沿用至今。但英國民眾同樣對核能安全問題始終感到憂慮。1971年英國在北海地區發現了布倫特大型油田后,英國入對核能利用的熱情開始消退。2005年,時任首相布萊爾在一次演講中表示,政府考慮繼續修建新型核電站,沒想到演講馬上因反核人士“搗亂”而被迫中斷。直到2009年3月,時任首相布朗才在國會上以極其堅定的語氣宣布: “不管英國人多么不喜歡核能,為了應對全球變暖,必須大規模增加核能利用。” 根據規劃,英國將有10座新一代核電站在2013年全面開工,被美國媒體稱為 “世界上最具野心的核電站擴張計劃”。
有數據顯示,核電已超過全球發電總量的16%。目前在建核電站最多的是歐盟、中國、俄羅斯、印度、日本等。人類無法徹底放棄核能,關鍵是如何防范核災難再度發生。據國內業內人士分析,日本福島核電站采用的是二代核電技術,最大問題是遇緊急情況停堆后必須啟用備用電源帶動冷卻水循環散熱,而中國等國家目前已采用第三代核電技術,不存在這個問題。福島核電站出現事故后,美國、加拿大都表示本國核電站能經受強震或建在“地震穩定”區域,不會出事。但一些缺少核電技術的國家發展核電的決心和計劃可能會受到影響。日本政府近些年正大力向新興國家推廣核電技術,地震發生后,準備引進日本核電技術的越南已表示要密切關注事態的后續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