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店購物的老公撥通了電話:“親愛的,鹽賣完了,說是明天后天才能買到?!?/p>
老婆:“那你買瓶醬油回來吧?”
老公:“醬油?我找找……也沒有了……”
老婆:“那就買點醬,不行就買咸菜,有咸味就行呀,你腦子能不能靈活一點呀?”。
老公:“親愛的,我也想靈活,可是商店不允許……凡是帶鹽的東西都賣完了,而且即使沒賣完,錢包也不允許我靈活……鹽貴了十倍,咸菜都賣到豬肉的價了……”
“大軍”過后盡“荒慌”
近日,網絡上開始盛傳“身為‘鹽荒’子孫,最近有碘意思”之類的流行語以及“地震沒震垮‘大核民族’,造謠竟搖動‘鹽荒子孫’”等內容的“對聯”,而造成這一奇怪局面的竟是平日里默默無聞“蝸居”在廚房當中的碘鹽。仿佛就在一夜之間,全國各地的“搶鹽”大軍迅速集結,引發了一場遍及中國的“鹽荒”。
從3月16日開始,由于有傳言加碘鹽可防輻射,以及擔心海鹽受到日本核電站輻射污染的影響,中國江蘇、廣東、浙江、南京乃至北京等各大省市均現搶購“碘鹽”之風。時至17日,有許多商販提高鹽價達十倍以上,即便如此,許多地區仍然出現了“一鹽難求”的情況。在大大小小的超市和商店里,那些晚來的市民因為沒搶到碘鹽,調轉槍頭打起了醬油、面醬甚至咸菜的主意。
3月19日,伴隨著庫存食鹽大規模投向市場,持續僅兩天的“食鹽搶購潮”開始得到了平息。目前,全國大中型超市的食鹽供應基本充足,小型便利店和農村地區的供給,也正在逐步恢復。
在那些確實“斷鹽”的家庭如釋重負的時候,江蘇南京的王女士此刻卻是“壓力山大”。因為在之前的搶鹽大戰中,她想盡辦法最終以每包8塊錢的價格,買到了50包鹽。眼看著后來大小超市里重新鋪滿的一塊多錢一包的鹽,王女士如此回答記者的提問:“后悔!特別后悔!絕對不會再這么傻了,但是怎么辦呢?反正一年兩年也不會過期,我看保質期三年呢,就慢慢吃唄……”事實上,我們可以算一筆賬——如果按照正常人每天鹽的最大合理攝入量是6克來算,五十包鹽一共25千克,即使王女士一家三口天天在家吃飯,也得將近4年(1389天)才能吃完存貨。如此看來,慢慢吃能吃得完嗎?。
從“無鹽以對”到后來的“鹽多必失”,雖然非理性的搶鹽行為所導致的是國內短暫的“鹽荒”,而體現出來的則是一種不合理的“恐慌”,它不但出現在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其實在我們生涯發展的過程中同樣也在作祟。例如,面對“考研”這一問題,我們似乎也是在一種“恐慌”之中做的選擇。關于當前的考研熱潮以及考研大軍,中央電視臺在2010年8月曾經做過一個題目為《煙臺大學上演“占座門”千人晝夜排隊為占座位》的報道,完全能夠從一個測面映射出值得我們關注的信息。
據了解,當時正值煙臺大學開學在即,有傳言說6號樓要提前開門,因此19日夜已經有百余名學生在此徹夜等待,但20日一早樓并沒有開門,很多等了一夜的學生早上只好離開了。在20日晚還不到8點的時候,6號自習樓前就占滿了黑壓壓的幾百名學生。隨著夜色加深,又有不少學生拿著坐墊趕來排隊。學生們有的席地而坐,有的三五成群打撲克,還有的干脆在昏暗的燈光底下看書。
煙臺大學作為一個省屬重點高校,相比于“985”和“211”院校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通過鼓勵本科生繼續深造提高自身學術水平和就業競爭力,再考研成為一種“流行”的今天也未嘗不是一種合理的嘗試,這樣至少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濃厚的學習氛圍。一位環境專業的學生告訴記者,6號樓是學校里安排課程較少的自習樓,因此開學后對于那些要考研的學生來說尤為搶手。在即將過去的這個暑假里,雖然學校的4號、5號自習樓相繼開放,但是相對于開學后龐大的考研大軍來說,這兩座樓的座位根本不能滿足需求。據了解,煙臺大學的考研積極性較高,例如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某班級,共有38名學生,其中有二十多位選擇考研,因此大多數都過來排隊了。此外,由于學校出于安全考慮,在之前的假期里經常會在半夜開放樓門,因此學生都覺得連夜排隊占座更保險。
如果放下剛才的案例而去縱觀全國的考研“大軍”,相信許多本科生作此選擇是因為對科研的熱愛。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不少人努力考研是為了暫緩本科畢業求職的壓力,甚至僅僅是由于“害怕”面對就業的現實而繼續藏身在象牙塔里面。
隨著3月上旬2011年考研成績的陸續公布,又有新的讀研大軍加入。根據一項針對研究生的心理調查顯示,63.5%的研究生有比較大的心理壓力。這項調查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主完成,通過對946名在校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問卷調查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的以上結論。調查顯示,就業壓力是研究生最主要的壓力來源之一,64.7%的研究生選擇了此項,56.3%的研究生擔心自己的前途問題。從問卷結果中發現,只有22.6%的研究生是由于對科研工作感興趣而選擇讀研的,其他人讀研究生似乎只是在就業形勢不好的局面下一種暫時性的緩解辦法,他們在讀研后,因為沒有明確的生活和奮斗目標而導致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我們暫且不去深入討論盲目搶鹽對正常家庭生活的干擾和盲目讀研造成的合理生涯目標的偏離,而是將這兩個盲目的問題拿到一起進行分析和反思。不難看出,之所以造成了盲目,是由于在之前為作出某個選擇而猶豫不定的時候,受到了其他人選擇結果的影響。用一個心理學的名稱來講,這種現象就叫做“從眾心理”,一股在物競天擇過程中保護著我們,卻時常又開我們玩笑的神秘力量。
是現象,更是一種習慣
曾經一位名叫福爾頓的物理學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測量出固體氦的熱傳導度。他運用的是新的測量方法,測出的結果比按傳統理論計算的數字高出500倍。福爾頓感到這個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難免會被人視為故意標新立異、嘩眾取寵,所以他就沒有聲張。沒過多久,美國的一位年輕科學家,在實驗過程中也測出了固體氦的熱傳導度,測出的結果同福爾頓測出的完全一樣。這位年輕科學家公布了自己的測量結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廣泛關注。福爾頓聽說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寫道:如果當時我摘掉名為“習慣”的帽子,而戴上“創新”的帽子,那個年輕人就絕不可能搶走我的榮譽,而福爾頓的所謂“習慣的帽子”就是一種“從眾心理”。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它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志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并付諸實行。
為什么會產生從眾呢?一般說來,群體成員的行為,通常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促使他趨向于與群體一致,當他的行為、態度與意見同別人一致時,就會有“沒有錯”的安全感。由此看來,從眾源于一種群體對自己的無形壓力,迫使一些成員違心地產生與自己意愿相反的行為。
從眾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美國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傳神的文字,來描述人的從眾心理:突然,一個人跑了起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現在已經過時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來,向東跑去。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興致勃勃的報童。第三個人,一個有急事的胖胖的紳士,也小跑起來……十分鐘之內,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嘈雜的聲音逐漸清晰了,可以聽清“大堤”這個詞。“決堤了!”這充滿恐怖的聲音,可能是電車上一位老婦人喊的,或許是一個交通警說的,也可能是一個男孩子說的。沒有人知道是誰說的,也沒有人知道真正發生了什么事。但是兩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來?!跋驏|!”人群喊叫了起來。東邊遠離大河,東邊安全。“向東去!向東去!”……
無論是這段文字描述,還是“心有余悸”的“鹽荒”,以及近些年快速壯大的考研“大軍”,我都不難看到從眾心理對人的巨大影響。然而,不同類型的人,其從眾行為的程度卻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女性從眾多于男性;性格內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齡小的人多于年齡大的人;社會閱歷淺的人多于社會閱歷豐富的人。
在現實當中,確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會引起轟動效應,群眾競相傳播、議論、參與。但也有許多情況是人為的宣傳、渲染[而引起大眾關注的。常常是輿論一“炒”,人們就易跟著“熱”。廣告宣傳、新聞媒介報道本屬平常之事,但有從眾心理的人常就會跟著“湊熱鬧”。 不加分析地“順從”某種宣傳效應,到隨大流跟著眾人走的“從眾”行為,以至發展到“盲從”,這已經是不健康的心態了。
眾所周知,大學階段是生涯規劃的一個重要時期,而大學校園的從眾行為,既有積極方面,又有消極方面。然而過分的從眾行為已經成為了許多大學生的“通病”。一味從眾會很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從眾的直接表現便是“千軍萬馬齊過獨木橋”(競選班委、參加學生會,參與學生社團……),而競爭過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發大學生精神壓力過大,心理狀況失衡。
從眾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動為前提的從眾,勢必使大學生的獨特失去價值。一味從眾便意味著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拋卻了一片屬于自己的領地。盲目從眾意味著部分大學生丟失了以個體色彩的思維和行動編織的草帽,在喧嘩與騷動中麻木自己,“創新意識“在頭腦中只成了四個機械的漢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銹蝕成了斑駁的條條框框,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只成了人生進程中的標志,卻難以成為升華人生的動力。
讓“固勢”成為你的“故”事
當盲目從眾變成我們的一個習慣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會按照“固定的趨勢”去應對,最終導致非常棘手的后果。那么,究竟如何才能避免盲目從眾,通過心理的合理改變讓從眾的“固勢”變成不再困擾我們的“故事”呢?
系統的來講,根據從眾的盲目程度和自身的綜合能力可以區分三個關鍵方法。第一個關鍵方法是針對于輕度“患者”,通過“多幾分思考”來提高分析的能力;第二個關鍵方法是針對于中度“患者”,通過“聽一下建議”來提高判斷的能力;第三個關鍵方法是針對于重度“患者”,通過“撞幾次南墻”來提高反思的能力。我們不妨繼續以“搶鹽”風波為例,細說一下三個關鍵方法的運用。
“分析”是避免盲目從眾的第一個武器,而導致“搶鹽”的鬧劇的首要原因就是大眾由于一時沖動而不再主動對信息進行分析。
事實上,對核輻射的防護手段當中有一條確實是服用碘片以阻止放射性碘在甲狀腺的沉積,為什么碘會具有這一功能呢?我們知道,碘進入肌體以后是有趨向的存積在甲狀腺里,而甲狀腺中的碘有生理的濃度,屬于非飽和狀態,碘片食入以后使甲狀腺的碘成為飽和狀態,放射性的碘食用以后沒有空位,就阻止他吸收,不能存積到甲狀腺里。也就避免了放射性碘沉積甲狀腺,給甲狀腺造成放射損傷。但是,碘片有很多的副作用,有些人是不適合服用碘片的,因此它只能在緊急或應急情況下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之所以產生了“鹽荒”是由于有人謠傳碘鹽等其他含碘的這些藥品或者是食品能夠替代碘片來抗輻射。事實上,一個碘片在緊急情況下,用作阻止放射性碘吸收的時候成人一次性服用是100毫克碘,而每公斤碘鹽中碘的含量平均為35毫克,如果要達到100毫克的碘的量,那么就需要服用3公斤的鹽,如果服用了這么多鹽以后,所產生各種慢性疾病對心血管、腎等等功能都會產生損傷(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每人每天鹽的食用量是5—6克)。
“判斷”是避免盲目從眾的第二個武器,而缺乏對眼前形勢的合理判斷也是造成“搶鹽”鬧劇的重要原因。
除了碘鹽防輻射的謠言之外,造成大眾搶鹽的另一解釋是日本核泄漏會導致食用鹽產地的核污染,如果不及時采購,就要面臨“斷鹽”的困難。針對這一謠言,國家已經采取了雙重手段打消民眾顧慮,一方面是普及食用鹽知識,告知大眾我國僅有百分之二十的食用鹽屬于海鹽,而日本的核污染物也不會對鹽場構成威脅,并且目前各地均有大量的食用鹽儲備,能夠保障大眾的正常用鹽;另一方面是由中國鹽業總公司成立了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啟動應急工作機制,24小時緊急調度儲備用鹽,確保食鹽的充足供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民眾能夠對國家公布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判斷,也就不至于花高價購進幾年之內都用不了的食用鹽。
“反思”是避免盲目從眾的第三個武器,但是與之前兩個用于“預防”的武器不同,“吃一塹長一智”只能是在由于盲目從眾而受挫之后的“亡羊補牢”了,懂得了反思,至少能夠保證我們再今后的同類情況下不會再犯第二次錯誤。
在搶鹽“大軍”橫掃超市的時候,網絡上開始瘋狂轉載一則笑話——某超市內,眾人爭相搶購食鹽,唯一老太鎮定自若在一旁選購其他商品,并不時搖頭嘲笑。旁人上前問她為什么不搶,老太答:非典那年搶的還沒吃完……
其實,“不撞南墻不回頭”是很多人都具備的“良好素質”,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群體。許多年輕人在自己的生涯發展道路上往往聽不進去老師、家長和前輩的建議,而當他們在漸漸成長為前輩、家長,甚至老師之后,就很少能遇到“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問題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南墻”撞的次數太多了,自己知道“疼”了,學會反思錯誤、調整計劃了。
后記
無論是“搶鹽”導致的“鹽荒”,還是“考研”背后的“研慌”,其癥結的根源不是源自我們所處的社會,而是由于我們內心過分的從眾心理。作為生涯發展的勁敵,從眾心理及有可能拉著我們偏離人生起飛的跑到,只有懂得運用“分析”、“判斷”和“反思”這三件武器,才能幫助我們盡快從迷茫的生涯路上找回正確的方向,而不是跟在別人身后不管目標拼命奔跑。另外,當我們再抱怨生涯艱辛的時候,不妨找一面鏡子對視自己的心靈,捫心自問—— “搶鹽”,“考研”,究竟是被強迫的?還是自己“心甘情愿”的?遭遇眼下的困境,究竟該歸咎于社會,還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