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內在規律決定了情感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必須探索情感教育模式。當前,這種教育模式主要有認知沖突引導和體驗內化兩類。
認知沖突引導模式主要解決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動機問題,是利用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驅使學生主動探索,從而引導他們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這種模式可以從三個方面開展:一是熱點難點問題—探究—解惑。由于社會生活環境的多變性和復雜性,熱點難點問題不斷出現,大學生對此既好奇又困惑。教師以此為切入點,激發其學習興趣,引導其探究,解答其疑惑,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二是對比事例—比較—正面教育。從生活中選取具有對比意義的例子,首先分析對比人物所選擇的價值觀及其選擇的后果,然后指出正確的價值觀,最后依照正確的價值觀選擇行動,以此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三是問題討論—反思—正面引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念,教師通過價值澄清,幫助學生辨認自己的價值觀念以及這些價值觀念與其他價值觀念的關系,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體驗內化模式是通過在思想政治課堂中情感氛圍的創設,讓學生在積極的情緒體驗中認同教材中所倡導的思想觀點,心悅誠服地接納教育者的觀點。同時,通過情緒感染,利用情緒的調節作用,使學生產生移情、內疚等道德情緒體驗,糾正不良行為,促進高尚行為的形成。這種模式可以從六個方面開展:一是語言感染—興趣激發。優美的語言不僅活躍課堂氣氛,感染學生的情緒,還可與學生交流思想,傳遞情感,升華情操。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學會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認識。二是“三心”—感動—接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是知識的教育,也是情感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學生充滿愛心、關心和耐心,往往會激起學生對教師的敬佩感和信任感,從而樂于接受教師所講的道理。三是激勵—信任—促進。當學生做了有益的事,要從道德上肯定,使之產生愉快的體驗;做了不道德的事,要幫他們分析原因并指出正確的做法,促使他們糾正錯誤。四是高尚品格—移情—接受。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具有高尚的品格,會直接感染學生,學生就會將對老師的敬佩轉移到課程中,自覺地接受教學的內容。五是榜樣—崇拜—模仿。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之一,而這種習慣的養成離不開榜樣示范。在榜樣示范時,要選取學生崇拜的人物、令他們感動的人物,通過對榜樣人物的認同、崇拜,進而模仿其行為。六是踐行—整合—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激發其情感體驗,加深領會,不失為增強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途徑。如到農村、社區和企業中實踐,喚起他們強烈的情感體驗,以此引導他們更加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知識,并通過多種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從而達到知行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