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建國,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省委高校工委原副書記。
●當代青年學生是一個健康成長的青年群體。他們在社會轉型中思考,又在思考中變化,渴望被尊重,渴望被理解,渴望被信任,渴望被接納,我們總體上應當認同、寬容、理解。
●當代青年學生需要引導,但是引導不是去左右、控制,也不是去支配、教訓。引導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權利和責任。
五四青年節即將到來,在這個屬于青年的節日里,當代青年學生自覺承擔起時代和國家交給他們的使命。在剛剛開幕的上海世博會上,百萬大學生志愿者以世博會為舞臺,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友人提供了細致周到的服務,展現了“海寶一代”陽光、文明、奉獻的形象。
這讓我想起了90多年前,當時的青年一代,在國家最需要他們的時候,以從不曾有過的姿態,救國家民族于危難之中,奏響了反帝反封建的時代強音。90年過去了,時代發展了,國家和人民賦予青年一代的責任也不同了,但是青年勇于擔當的精神面貌并沒有變。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關于當代青年學生,社會上流傳著一些比較悲觀的言論,認為“80后”、“90后”是“叛逆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但是通過汶川地震抗震救災、奧運會和世博會志愿服務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他們身上處于隱形狀態的優秀品質集中凸現出來,讓人們看到他們仍是勇于擔當的一代、值得信賴的一代、大有希望的一代。
每一代人都是被所處時代塑造的,每一代人都有屬于他們自身不可替代、不可復制的特點。要正確認識和評價一代人,就必須把他們放到時代發展背景坐標系下觀察評判。當代青年學生生活在社會轉型時期,經歷了高等教育大眾化、互聯網普及、國家日益強大、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環境變化。這些時代變化都在他們這一群體中打下了深刻烙印,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征。
總的來說,評價當代青年學生是否文明、愛國、進取和道德,是不能離開現代社會文化走向的。對于他們,我們要堅持用社會發展的評價標準,用與時俱進的發展眼光來觀察、研究、分析。從當代青年學生成長閱歷和發展走向看,他們最新的特點是“高、大、快、強”。
所謂高,就是開放程度高,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當代青年學生的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他們的視野也更加開闊;所謂大,就是信息量大,在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的推動下,現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當代青年面對、掌握、消化的信息空前膨脹;所謂快,就是思想變化快,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多元化社會,人們的價值觀念出現了差異和分化,青年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接受新事物意識較強,容易受到社會的影響,其思想觀念也往往變化較快;所謂強,就是個體意識強,當代青年學生的法制觀念、權利意識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所以他們更注重生命發展、弘揚個性,獨立自主意識、平等意識、法律意識、公民意識更強。他們的這些特征都是與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緊密相聯的。
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應當正視當代青年學生的這些特征,對他們的成長規律進行把握,采取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的措施。我們必須意識到,當代青年學生是一個健康成長的青年群體。他們在社會轉型中思考,又在思考中變化,渴望被尊重,渴望被理解,渴望被信任,渴望被接納,我們總體上應當認同、寬容、理解。
當然,當代青年學生并非沒有缺點和不足,他們身上也有些消極的、落后的、不健康的東西,比如,他們的身體素質較弱,心理承受能力不強,部分青年過分追求物質利益,理論功底較弱,對優秀傳統文化缺乏了解和傳承等。針對這些特征,我們在當代青年學生的教育中要善于積極跟進、引導,激發蘊藏在他們身上積極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意識、理念和行為,將負面的東西轉化成正面的東西。
當代青年學生需要引導,但是引導不是去左右、控制,也不是去支配、教訓。引導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權利和責任。我們的教育不能只是老師對學生的外在灌輸,還要尊重學生的知情權、參與權和表達權,更要考慮到學生的內在需求,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充分發掘學生潛能。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用平等的態度,以人文關懷、道德情感引導青年學生發展,用一些青年樂于接受的方式,例如實踐活動、網絡活動等來教育、管理、服務他們。
由于缺乏足夠的理論學習,當代青年的理論功底差,對傳統文化,尤其是革命傳統的了解和傳承都還不夠。因此,要讓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明確歷史使命,明白做人道理,必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青年學生,加強當代青年學生的理論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政治方向,又是世界觀、方法論,同時也是價值尺度,是思想教育制高點。這方面的教育應當堅持不動搖,不過在教育形式、教育載體上,我們可以結合當代青年學生的特點進行創新,如為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提供平臺,對優秀的青年理論人才進行重點培養,激發他們學習理論的興趣。
當代青年學生還需要推進自我教育。教育是一個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過程,如果沒有學生個體主動意識,學生就不可能全面發展。任何教育只有轉化為自我教育,才能真正收到教育的效果。當代青年自主意識強、追求個性化,我們要創造條件讓青年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提高道德辨別力、判斷力、選擇力,正視道德沖突,解決道德困惑,學會自己面對人生,創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