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師資隊伍建設,擇優選聘從事“一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擔任授課教師或實踐教師,使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保證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特殊性在于除了要具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之外,還要在思想上堅信馬克思主義、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了解學生思想狀況并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因此,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前提條件必須是施教者首先要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思想需求,為此,我們在從事“一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輔導員中選拔符合上述條件的優秀教師擔任授課教師或實踐指導教師。
這種做法一方面從施教者的角度解決了單純的理論說教難以解決學生實際思想問題這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真正實現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通過課上理論講授與課下具體生活指導及具體思想問題的解決,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學更加貼近學生思想實際同時也更加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有效發揮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由于采取了擇優選聘的方式,激發了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熱情,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同時,從學校管理的角度也有效解決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對輔導員重視不夠和輔導員的教師地位評價與認同問題,而且通過教學研究也提高了輔導員從事日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理論水平。
二、在貫徹“新課改”精神的基礎上,根據學生思想發展的特點,整合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
(一)在嚴格執行“新課改”精神與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將教材內容整合為五個主題13個專題。內容安排上充分考慮大一新生不同階段面臨的實際問題,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體現教育層次性和邏輯性,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知水平。
五個教育主題分別是新生適應性教育,成長成才教育,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觀教育,法制觀教育。在每一個主題下分設專題,如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打造人生發展的基礎;認識與適應大學生活;我的未來不是夢——人生理想與成才目標確立;肩負歷史新使命,做忠誠的愛國者;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科學對待人生環境塑造和諧自我;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遵守社會公德,做文明大學生;積極進行生涯規劃,培養職業精神;樹立正確的戀愛婚姻觀;學會感恩,樹立家庭美德;增強法律意識,弘揚法治精神;了解法律制度,做知法守法大學生。
由于能夠根據學生成長需要安排教學內容,有效解決了大一新生的思想問題,學生改變了對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般看法,學習興趣濃厚,普遍認為該課程在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確立人生觀和職業理想、學會做人、做事、提高法律意識等方面有著其它課程不能替代的作用,教學實效性大為提高。
(二)授課時間從一學期調整為第一學年的第一、二學期,有效撲捉大一新生不同階段思想問題解決的需求點。提前或滯后性教育由于錯過了學生解決思想問題的需求點,使教學針對性不足,也是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興趣的原因,所以將授課時間從一學期調整為第一學年的第一、二學期,按照學生思想發展變化的規律科學安排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改變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一味灌輸、完成教學任務等“教師主導”的授課觀念,變“教師主導”為“以學生主體”,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夠真正貼近學生思想,增強教學實效性。
三、充分利用實踐課學時,豐富實踐課教學形式與方法,構建完整的德育教育體系,創新德育教育的新形式和新途徑。
道德教育分為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與道德行為四個層次,課堂上的理論教學在提高學生道德認知方面作用突出,但由于課內學時的限制,教師很難在理論課學時幫助和督促學生進一步升華道德情感、培養道德意志以及規范道德行為。而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為卻恰恰是道德認知教育的目的所在,這也正是以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不高的原因之一。而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教學進一步鞏固教學效果應該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所在。
(一)確保實踐教學能夠進行的前提條件是學校要從教學管理的角度保證實踐教學的學時落實與工作量計算問題,對教師的工作在政策上予以肯定。
據了解,目前不少高校存在削減思想政治理論課學時問題,將削減掉的學時規定為實踐學時不予以排課、不計工作量,致使教師在教學中存在“重教學輕實踐”的現象,教師對實踐環節重視不夠,或雖有實踐,但實踐形式不豐富,實踐內容不系統,實踐指導不規范,缺乏對教學實踐的理論研究,使得實踐教學留于形式缺乏管理。因此,提高教學實效性必須要保證實踐學時的落實,在政策保證下使實踐教學環節能夠真正進行,從而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
(二)將實踐教學分為課堂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兩部分,豐富實踐教學的手段與形式,增強教學感染力。通過實踐教學進一步鞏固道德認知、升華道德情感、培養道德意志、規范道德行為,在知情意行四個方面提高教學實效性。
1、課堂實踐教學貫穿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具體運用了情景教學、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多種手段強化學生的道德認知、心理體驗和思想感受。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穿插“現場采訪”、“一周回顧”、“輕松時刻——課堂小游戲”、“有話你就說——答學生問”、“腦力激蕩——小組討論”等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大學時光”主題演講、“大學新生入學感受座談會”、“我的未來不是夢人生理想暢談”、“我和我的祖國詩歌朗誦會”、“受歡迎的男生與女生討論”、“長大不容易——‘兩地書’宣讀感恩教育”、“感動中國、觸動心靈——《感動中國》觀后討論”等活動。展播優秀教學片宣傳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
思想政治理論課“入腦、入心”的前提首先是要“入耳”,即學生要愛聽,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感染力。這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教育學和心理學等相關學科,設計實踐教學方案,研究教學藝術,要確保每一項教學活動必須有其理論依據和教育意義。同時應當注意的是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不能為了搞活動而搞活動,使得教學活動華而不實。
2、將社會實踐列入德育教學計劃、納入教學管理,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提高教學實效性和針對性。
首先,建立社會實踐指導教師制,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和學院團干部擔任社會實踐指導教師。對指導教師每年必須完成的社會實踐教學工作量做出明確規定,保證其社會實踐教學的收益水平不低于理論教學收益水平。
其次,將社會實踐納入成績考核范圍。社會實踐教學利用課下或節假日進行,要求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至少參加兩次素質拓展活動,形式可以為社團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勤工助學和各種訓練營活動等。同時要求學生參加社會調查與實踐活動,根據指導教師布置的社會實踐選題利用假期進行社會調查或社會實踐并撰寫調查報告或實踐心得。
此外,在社會實踐內容安排上以突出課堂教學主題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貼近學生、貼近校園生活,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如組織“而今邁步從頭越——新生適應與自信心訓練營”、“人際交往訓練營”、“人生價值探索訓練營”、安排“成長論壇系列講座”,組織學生開展“大學生道德修養狀況調查”、“大學生法制觀念調查”、“大學生就業形勢調查”、“大學生勤工助學情況調查”、“大學生網絡行為調查”。上述實踐活動延伸了課堂教學,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加深了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和情感體驗,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得益彰,形成完整的德育教育體系。
實踐證實,由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或學院團干部擔任授課教師和實踐指導教師,能夠使課堂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與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結合,活動的開展往往能夠得到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門如學生處、校團委的大力支持,有效形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教育合力,避免了同一教育主題的活動重復開展,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教學活動的組織開展更加順利,參與面更寬、影響力更大、取得的效果更好。
四、建立科學客觀的德育考核方式,為每一位學生建立德育考核檔案(見表一),將課程考核分解為道德法律理論、教學活動、社會實踐與日常行為考核四個方面.
表一:遼寧科技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考核單節選
理論知識考核
(占40%)
|
|
教學實踐活動考核
(占15%,滿分15分)
| 1、大學入學感受座談
| 3分
| 6、兩地書活動
| 3分
|
2、人生目標規劃
| 3分
| 8、體驗活動
| 1分/次
|
3、大學時光演講
| 3分
| 9、課堂發言
| 1分/次
|
社會實踐活動考核
(占30%)
| 素質拓展活動1
| 5分
| 社會實踐報告
(滿分20分)
|
|
素質拓展活動2
| 5分
|
日常行為考核
(占15%,基礎分15分,最低分0分,最高分15分)
| 違
紀
扣
分
| 院系級
| 次數
2分/次
| 獎勵加分
| 院系級
| 2分/次
| 曠
課
扣
分
| 次數
| 扣分
| 日期
|
校級
| 次數
5分/次
| 校級
| 5分/次
| 備注
| 取消該課程考試資格
|
這種考核方式以促進學生道德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知情意行四個道德發展的層面考核學生的成長與進步,成績評價更加客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提高道德修養的自覺性。
綜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針對性與實效性是一個系統化的工作。學校在課程建設上給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制度作保證,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主講教師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相結合,課程建設與校園思想文化建設相結合,創設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立符合德育發展要求的評價體系,重視學生道德發展的內在需要。經過近三年的教學探索與實踐,教學的主體性、教學感染力及針對性和實效性顯著增強,學生普遍認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洗滌心靈的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讓我們暢談、讓我們游戲、讓我們歡笑、讓我們感動、讓我們流淚、讓我們思考、讓我們成長”。
幾年來,我校始終把“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課與法律基礎”建設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提高教學實效性和針對性為目標,以切實解決學生思想問題、提高學生道德認知、培養道德情感、規范道德行為、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發展為標準,在教師隊伍建設、教學內容整合、德育教育體系建立、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改革與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遼寧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