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源相對有限的西部地方理工科高校,如何揚長避短,圍繞人才培養這一中心工作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對理工類大學來說是一個重要課題。面對社會經濟形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態勢,西安理工大學積極探索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新路子,初步形成了具有西部地方理工特色的大學生文化素質“123”培養模式。
建構高效的文化素質教育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
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是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基礎。為加強文化素質教育,西安理工大學先后成立了文化素質教育領導小組和大學生科技活動領導小組,形成了一個齊抓共管、分工協作的高效、精干、務實、團結的領導機構,在制定規劃、整合力量、組織協調文化素質教育的工作中發揮重要的職能作用。這兩個領導小組定期向學校有關會議匯報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開展情況,重大問題及時提交校領導研究決定,對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提出辦法,并列入每學期的工作計劃,保證了文化素質教育決策科學化、責任明晰化、管理目標化和工作制度化。
按照分工負責制,職能到人,任務到崗,措施到位。比如,教務處主要負責組織第一課堂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將文化素質教育與課程設置、課程建設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結合起來,統一規劃,集中實施,發揮了學校文、理類學科的優勢,強化了管理類、工科類學科課程的建設。宣傳部、學生處等其他職能部門也都各司其職,保障了規劃內容的具體落實。
建設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模式
西安理工大學經過認真調研,廓清了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思路,形成了大學生“123”文化素質培養模式,即以校內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中心等35個社會實踐基地為載體,以第1課堂和第2課堂為主渠道,以社會實踐活動、科技文化活動、創新競賽活動為主要方式的全面素質教育培養模式?!?載體”,指以校內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中心、大學生創新等9個科技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西安高新開發區人文創新實驗中心、藝術設計、人文法律實踐等35個社會實踐基地為載體?!?課堂”,指以第1課堂和第2課堂為主渠道,第1課堂由必修課、選修課、實驗和集中實踐教學環節構成;第2課堂由科技文化活動等構成。“3活動”,指以社會實踐活動、科技文化活動、創新競賽活動為主要方式,全面推進文化素質教育。
通過學?!?載體、2課堂、3活動”的“123”文化素質培養模式的實施,使學生實現“三個轉變”,即從比較單一的工科教育向科技和文化素質并重教育轉變;從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向知識結構優化轉變;從以知識傳授為主向以素質教育為主的轉變,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人才模式的科學性。
整合第一課堂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第一課堂是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和提高的主要內容,在第一課堂中的研習和進步,是文化素質提高的主渠道。西安理工大學以此為平臺,堅持以人為本,抓好文化素質教育的課程建設,保證文化素質知識進入各專業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即教學活動中。
學校將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正式列入教學規劃體系,要求理工科學生必須修滿6個人文類學分、文科學生必須修滿6個理工類學分方能畢業。從2008年底,學校對現有的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程體系進行了新的規劃、整合和提高:其一,確定選修課程體系。增加和強化人文類選修課程,確定了以《中國傳統文化》、《科學思維方法》、《唐宋詞鑒賞》、《禮儀與文化》、《音樂欣賞》等為每學期必開課程,要求學生選擇修習。其二,改革考試方法。改變原有的紙筆考試一統天下的局面,積極采用口試、筆試、實踐操作等多種考試方式,加重論文或答辯式、案例分析式考試方式的份量,并以等級制取代百分制,從而達到以考促學、以考促思的目的。其三,開設輔修專業。其四,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引入文化素質教育內容。讓學生在同一單位時間里,既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又受到文化素質教育。其五,加強實踐環節的管理和考核。基本實現課堂討論經?;m棞y試和實地考察制度化,使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啟發思路,加深認識。
打造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
學校在注重第一課堂教學的同時,精心打造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參與實踐的第二課堂活動,使之成為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
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二課堂內容。學校先后下發了關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有關文件,除了將社會實踐納入2個學分的必修教學環節外,還明確了社會實踐以“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為目標,以提升貧困生能力為重點、采取城市與農村并重,重在沿海開放地區、革命老區、學校所在地區建立社會實踐基地的工作方案。
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學校要求所有專業學生必須參與暑期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由專職教師分班負責進行培訓,并在開學時提交社會調查和實踐報告,由專職教師閱卷評分并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座談。通過暑期“紅色之旅”赴延安大型社會實踐與服務團活動、大學生“四進社區”實踐服務活動等,形成了具有西理工特色的社會實踐“五結合”的新模式,即社會實踐與思想道德教育、形勢政策教育相結合、科技創新教育、專業知識學習和就業服務相結合。
組織參觀和研討。學校每年組織學生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事變舊址等地,還組織300余人“紅色之旅”赴延安參加大型社會實踐服務團等活動。在參觀延安革命圣地時,組織學生聆聽延安精神報告會,讓大學生正確認識延安精神,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近兩年來,學生累計捐款2萬余元,衣物3000余件,在延安種植了2畝地的“青年林”,以實際行動支持“山川秀美工程”;在延安高橋鄉建立教育基地,啟動“春芽計劃”,先后支持80名同學重返校園。
建設高格調、高品位的校園文化
組織系列學術論壇、講座等活動。學校與陜西省文史研究館合作在學校設立“古都大講壇”,引入在文學、歷史、藝術等方面有深遠造詣的大家、學者、名流來校開壇講學,現已成為陜西高校一項具有較大影響的品牌性文化活動。同時,設立研究生“澄輝論壇”,結合研究生成長實際,舉辦以專業學科為特色的名師學術報告會。各學院還依據專業特點,每年舉辦“教授、學者系列報告會”,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構建豐富多彩的文化和創新活動平臺。一是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科技文化節、社團文化節、女生節、研究生“風潮”文化節和研究生學術年會,每年參加“五節一會”的學生有8000余人次。二是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素質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學校現有政治、學習、實踐、文體等四類社團80余個,會員達5000余人。三是促進高雅藝術進校園。每年舉辦新年音樂會,同時引入社會文化團體在校內開展戲曲、話劇、朗誦、演唱、音樂等演出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四是組織學生參加省級以上文化藝術比賽,為學生在更高層次上展示才華、提升人文素質創造條件。五是注重科技創新活動與人文素質培養相結合。學校制定措施,鼓勵學生跨專業、跨學科組織團隊,在創業計劃競賽的評獎和向省級和國家級推薦作品時,對人文學科和哲學社會科學類調查報告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
引導學生“讀好書”。邀請著名學者為學生推薦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帶有豐富人文氣息的書籍,幫助學生選擇和閱讀。在學生中開展“好書互薦”活動,尤其是針對文科學生加強科學技術書籍的研習,理工科學生強化文化藝術書籍的閱讀,使學生開拓視野,完善知識體系。
建設校園文化網絡論壇。通過網絡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生動活潑的多媒體文化資料,使學生在課余上網的時候,把一部分原本可能用于單純娛樂的上網時間,用于瀏覽校園文化論壇中的資料,參與論壇討論中去。
此外,增設校園文化景點、人文景觀和文化設施,提升校園育人環境的品位、格調和內涵,也成為學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