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對大學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對于正處在激烈變革時代的我國大學來說,要想把自己建設成為“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學,培育大學精神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培育大學精神需要諸多條件,進行長期而艱苦的探索。這里僅就培育大學精神的方法論原則提出一些看法。
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
一所大學特有的大學精神,既要體現作為大學的總體特性和普遍要求,又要彰顯自己的個性特點和鮮明特色。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精神是普遍要求與個性表達的有機統一。培育大學精神,既應著眼于大學的普遍性即共性,又應立足于每所大學的特殊性即個性。
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大學有其共性。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是大學最基本的職能。因此,育人為本、科學求真、批判創新、責任擔當等,應該是所有大學的普遍價值追求。對于任何一所大學來說,培育自己的大學精神,理應全面體現作為大學的這種普遍價值追求。但就每一所大學而言,由于特定的歷史傳統、地域特色、社會環境、辦學理念等方面的差異,又有其個性。尤其是在當代,大學之間的角色分化越來越明顯,出現了形態迥異、各具特色的各類大學,也必定會孕育出特殊的、富有個性的大學精神。一所大學富有個性的大學精神,是這所大學在長期發展中沉淀的思想精華,集中反映了這所大學的個性追求和特色。如果沒有富有個性的大學精神,一所大學就難以有強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在培育大學精神時,每一所大學都應該在充分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緊密結合時代要求的基礎上,根據學校發展的理念、戰略和規劃,建構具有自己特色和個性的大學精神。
傳承與創新的統一
大學精神的培育,既是對歷史傳統的一種積淀和傳承,又是對當下現實的一種批判與創新。大學精神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與創新的統一中實現傳統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融通。
傳承就是有選擇地吸收、傳播和發揚民族的、大學的優良文化傳統。之所以要傳承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是因為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在特定民族文化的熏陶中產生和延續的。培育大學精神,必須廣泛吸收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體現民族的精神、氣質和性格。之所以要傳承大學的優良文化傳統,是因為一所大學特別是辦學歷史較長的大學,在辦學過程中往往會形成一些獨特的文化傳統。這一獨特的文化傳統是其大學精神得以生成和發展的最為重要的資源之一,大學精神就孕育于這種傳統之中。一所大學要培育自己的大學精神,就必須系統總結長期以來的辦學思想和經驗,繼承優良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傳統,并采取制度化的方法,使全校師生員工能夠理解、認同并弘揚這些文化傳統。除了傳承,創新也是培育大學精神的重要環節。創新就是立足現實,體現時代要求,不斷豐富大學精神的內涵。每一所大學都應根據時代要求與社會需要,樹立創新觀念,養成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不斷對既有的大學精神進行完善和超越,從而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大學精神。
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大學精神的培育,既是一個遵循大學發展規律的自然歷史過程,又是一個不斷滿足和實現人的需要的能動過程,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過程。合規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前提,合目的性是合規律性的歸屬。
培育大學精神要堅持合規律性的原則。所謂合規律性,就是要不斷認識和把握大學發展中各組成部分及各個環節之間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按照大學發展客觀規律的要求,形成科學的大學發展理念、戰略和規劃。合規律性就是求真,亦即求真務實。它要求我們在培育大學精神時不能急于求成,希冀一蹴而就。真正的大學精神都是源于大學長期的歷史發展和文化傳承,需要世代大學人按照大學發展的客觀規律進行科學探索和精心培育。培育大學精神還要堅持合目的性的原則。所謂合目的性,就是在認識和遵循大學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堅持以人為本,把實現人的目的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培育大學精神的根本。合目的性就是求善,亦即人文關懷。大學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由現實的人構成的,大學精神是通過現實的個人來體現和實現的。因此,堅持以人為本,加強人文關懷,是培育大學精神的重要環節。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在培育大學精神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人文關懷,就是在培育大學精神的過程中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使廣大師生員工切身體驗、真正認同和充分接受自己所在的大學,把大學作為自己的精神家園。
理性與激情的統一
大學探究知識、追求真理、傳承文化、積極創新的過程,是一個理性與激情交相互動的過程。因此,大學精神也是介乎理性與激情之間的一個范疇。這決定了大學精神的培育既是一個理性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激情洋溢的過程。培育大學精神,既需要激情的理性,也需要理性的激情。
理性是大學尊重科學和追求真知這一本質屬性的體現。現代大學是傳遞、應用、創造高深知識的場所,是進行精神生產和文化傳播的場所,培育大學精神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追求真理的探究精神、敢于質疑的批判勇氣。大學必須堅守學術為本、理性探究的科學精神。只有這樣,大學精神才能不斷孕育發展和完善成熟。大學精神又體現為一種活力,它最終要通過個體富有激情的行為予以彰顯。馬克思指出,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列寧也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激情表現為對特定目標的高度關注和強烈情感投入,表現為一種對未知事物的興趣、對真理的熱愛、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感、對事業的忠誠等。激情催生探索、觸動靈感、馳騁想象、激發創造,激勵大學人在干事創業中進取、拼搏和創新,是大學發展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缺乏激情,大學人就會失去想象力,失去創新的沖動和勇氣,大學也就會缺乏生機和活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激情是培育大學精神的原動力。
說與做的統一
培育大學精神既是一個理性思考、思想碰撞和言語談論的“說”的過程,又是一個見諸行動、付諸實踐和追求實效的“做”的過程,是說與做相統一的過程。這種統一是唯物主義知行觀的基本要求。
大學精神既以觀念形態呈現于大學的辦學理念、校訓、校風、校園文化等之中,又以物質形態內蘊于大學課堂、基礎設施、校園風景等之中。培育大學精神需要“說”。說即知,亦即知識傳授、理性探索、理論求解、思想交鋒等。大學精神常常以特定的概念或命題來概括、表達和呈現。培育大學精神,需要大學人的自覺思考,需要一代一代大學人自覺地總結、概括和完善大學的辦學理念、校訓、校風等。培育大學精神更需要“做”。做即行,亦即積極行動、勇于實踐、謀求實效等。大學精神不是人為設定的,也不是少數人頭腦中的理念產物,更不是簡單的應時口號。從根本上說,一所大學的精神既是在其長期的辦學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約束大學行為的價值取向和規范體系以及體現這種價值取向和規范體系的獨特氣質,又是超越“象牙塔”向公眾展示出的品牌形象,是一種需要行動來體現的價值觀,是“行”和“做”。只有在切實的踐行中,大學精神才能確證自己的真實性,真正發揮凝聚人心、傳承文化、引領社會、匡正時弊的功能,并不斷使自身趨于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