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開啟了哲學社會科學新的春天。教育部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啟動實施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2006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大力提高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質量的意見》,從此,立足創新、提高質量成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主旋律。5年來,通過實施“繁榮計劃”,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績斐然,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不斷涌現,形成了門類較為齊全、布局較為合理的學科體系;研究隊伍不斷壯大,一批學術領軍人物、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教學科研骨干脫穎而出;學術研究碩果累累,產生了一批有深度、影響廣泛的優秀成果;對外學術交流不斷擴大,增強了國際學術話語權和影響力。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高校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中的主力軍地位日益鞏固,作用不可替代。
1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是關系我國長治久安的生命工程、奠基工程。在教育部廣泛動員和組織下,高校廣大科研工作者積極投身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之中,為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學科建設取得重大突破。重點加強理論學科建設,設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6個二級學科,不斷拓展學科領域,豐富學科內涵,增強學科特色,提高學科水平。組建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評議組,促進了學科建設與機構建設的有機結合,初步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為骨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隊伍。目前,全國已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21個、碩士點73個,6門二級學科設立博士點103個、碩士點453個,大大增強了理論學科的向心力凝聚力,提高了廣大教師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自信心積極性。
——教材體系初步形成。制定了“馬工程”重點編寫教材總體規劃,有組織有計劃地精心做好重點教材編寫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中央“馬工程”辦負責的4批41種教材編寫進展順利,其中4種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材已經出版使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論》、《科學社會主義概論》等9本重點教材基本完成編寫,將陸續在全國高校投入使用。同時分批啟動了教育部負責的93種重點教材以及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編寫工作,并作為重大項目予以重點支持。
——理論研究和宣傳成效顯著。重點建設了一批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集中力量開展理論研究。設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研究和宣傳”專項課題300多項,組織編寫《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報告》。幾年來,在國家級主流媒體發表大量理論研究和宣傳文章,出版千余部理論著作。編輯出版《高校學者解讀六個“為什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深入開展六個“為什么”教育教學試點,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三進”工作。
——教學科研骨干研修扎實推進。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干研修工作成效顯著,已成為隊伍建設的品牌項目和重要抓手。5年來,中央六部門共舉辦骨干研修班30期,培訓學員3000余人。各地結合實際,共舉辦研修班近500期,培訓學員近4萬人,成為新中國以來最大規模的高校社科隊伍培訓。
2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平臺體制初步形成
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是教育部繁榮計劃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高??蒲畜w制改革的一項標志性成果?!笆晃濉逼陂g,重點研究基地堅持以制度創新為動力,以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以出成果、出人才、追求學術創新和提升國際影響力為目標,產出了一批標志性科研成果,造就了一批創新團隊,搭建了一批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學術交流、信息化建設和體制創新等方面取得了社會矚目的成績,引領和帶動了全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整體水平的提升。
——制度創新激發活力。重點研究基地以高校優勢學科為依托,進行實體性建設,通過實行專兼職研究人員合同聘用制、重大課題招投標等措施,打破學科、院系、校際之間的壁壘,整合了高??蒲匈Y源,推動了科研組織創新,促進了社科研究從傳統組織形式向現代組織形式的轉變,促進了產學研用的結合,為高??蒲泄芾眢w制和科研組織改革創新積累了寶貴經驗。
——學術隊伍建設卓有成效。以重點研究基地為平臺,以重大項目為龍頭,會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形成了一支學術精湛、作風嚴謹,具有多學科背景和綜合研究能力的學術隊伍。151個重點研究基地有專職人員近2000人,兼職人員3000多人;具有高級職稱技術人員約占90%,具有博士學位人員約占70%,長江學者、新世紀優秀人才達到各自總數的三分之一。5年來,重點研究基地共開發新課程700多門;培養博士研究生1萬多名,50多人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超過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人文社科類總數的50%;為社會各界10多萬人提供以知識更新為主要內容的短期培訓800多期(次)。
——學術研究成果豐碩。5年來,重點研究基地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近70項、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近100項,分別超過各自總量的50%和75%;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面上項目1000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000多項、國際合作項目500多項。在CSSCI期刊上發表論文約1.5萬篇;在國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數約2000篇,被SSCI和A&HCI收錄500多篇;以基地名義出版學術專著6000多部,其中在境外出版著作100多部;獲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150多項,占獲獎總數三分之一強;獲省級社科優秀成果獎1000多項。
——咨政服務貢獻突出。重點研究基地通過多種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地向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提供咨詢服務。5年來,共向中央、國務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提供咨詢報告、政策建議2萬多份,獲得中央領導同志批示或被省部級以上部門采納的有千余份。部分重點研究基地已成為全國知名的思想庫和咨詢服務基地,充分發揮了黨和人民事業的思想庫作用。
——示范作用日益彰顯。重點研究基地的成功經驗,在全國高校發揮了積極的引領示范作用。絕大多數省市區按照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的模式,建立了500多個省級重點研究基地,一批高校建立了若干校級重點研究基地,投入資金數十億。一個由“985”工程創新基地、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省級研究基地、校級研究基地組成的金字塔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平臺體系已初步形成。
3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體系日臻完善
科研項目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組織形式和重要載體?!笆晃濉逼陂g,教育部適應科研發展規律和內在要求,不斷加大投入,強化項目頂層設計和科學化、規范化管理,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發展成為由一般項目、重點研究基地項目、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和后期資助項目等構成的適合不同研究水平、不同職稱結構、不同年齡結構、不同研究方式的項目資助體系,呈現出目標明確、層次分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格局。
——科研項目體系不斷豐富?!笆晃濉逼陂g,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經費從每年幾千萬元迅速增長到4億元,項目資助體系不斷完善,立項規模和資助力度不斷加大。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設立了馬工程重點教材編寫項目、重大委托項目;設立了“儒藏”工程、“清華簡”這樣立項經費達到數百萬元至上千萬元的重大專項,長期穩定資助一批學術文化工程。啟動后期資助項目,鼓勵高校教師潛心研究,厚積薄發。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針對社會重大事件或突發事件設立專項研究課題;專門設立西部和邊疆地區項目、新疆項目、西藏項目,扶持西部地區高校,推動西部問題研究。
——項目經費使用的受益面大為增強。“十一五”期間,教育部社科項目逐步擴大到面向全部2600余所普通高校(含民辦高校)組織申報,改變了以往只接受本科高校申報的情況,極大地調動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中,一般項目(包括規劃基金項目、青年基金項目和自籌經費項目)共申報69816項,總體立項數為11376項,立項率為16.29%,資助總額近6億元,受益高校達725所,覆蓋31個省區市;西部與邊疆地區項目共立項501項,使西部地區12個省區市的100多所高校受益。
——項目管理和經費使用效益顯著提高。不斷完善項目評審,實行了匿名評審、同行評審、評審回避、評審專家信譽保證、評審結果公示和信息反饋等多項制度,避免非學術因素對項目評審的影響。修訂項目管理辦法、成果鑒定和結項辦法等管理文件,從項目開題、中期檢查、成果鑒定與推廣等各環節實施制度化、規范化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強化科研經費預算和決算管理,項目經費??顚S茫涃M使用效益顯著提高。
4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碩果累累
“十一五”時期,高校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積極圍繞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開展研究,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
——成果數量和質量大幅提升?!笆晃濉逼陂g,高校人文社科領域共出版著作約15萬部,比“十五”增長近30%;發表論文約150萬篇,增長近50%,其中在國際刊物發表約2萬篇,增長近60%;提交研究報告約10萬篇,咨詢報告達2萬余篇。
——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優秀成果迭出。幾年來,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以解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為主攻方向,整合校內外優秀研究團隊和頂尖人才,團結協作,聯合攻關,涌現了一批標志性研究成果。歷年立項的330多個重大攻關項目牽動高校、企事業單位、黨政機關相關部門和科研院所數百家,會聚研究人員3000多名,推出學術專著680多部,發表研究論文5760多篇,提交各類咨詢報告720多份。重大攻關項目已成為反映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綜合競爭力的顯著標志,受到社會各屆廣泛關注。2009年首批34個攻關項目最終成果出版前夕,國學大師季羨林欣然題詞:“經時濟世繼往開來——賀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成果出版”;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了“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文庫書名。
——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推出精品。北京師范大學的中國民族民間文藝十大集成志書數字化系統工程、四川大學的《中國道教思想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張之洞全集》、內蒙古大學的《內蒙古通史》、中山大學的《全粵詩》等成果相繼推出。一大批應用性研究成果直接服務于應用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吨袊嗣翊髮W中國發展報告》每年定期發布“中國發展指數”;南開大學通過研究將影響公司治理水平的多種復雜因素進行科學量化,形成了系統的公司治理評價指數。這些研究成果,產生了較大的反響,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決策咨詢服務重要作用凸顯。北京大學將社科研究與方興未艾的文化產業發展密切結合起來,推動科研成果積極向產業化方向轉化。中國人民大學組建教授考察團,深入基層開展調研,與地方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共同探討發展大計。北京師范大學發揮教育學學科優勢,組織數十位專家積極參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調研、咨詢以及起草工作。南開大學將理論研究與實際政策研究相結合,為我國參與APEC合作和我國領導人出席歷次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提供了大量研究咨詢報告。復旦大學在協助政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及籌辦上海世博會,提交了一批高水平研究咨詢報告。南京大學連續13年成功主辦26期“江蘇發展高層論壇”,成為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智庫。吉林大學、中山大學、西北大學等校立足地方實際,主動對接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積極拓展校地合作,多元服務地方。西南財經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四川大學等一大批高校積極發揮各自學科專業和人才優勢,主動參與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中央美術學院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工程建設中,主動承擔為中國“造型”的使命,有力展示了國家文化形象,提升了國家文化軟實力。
5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建設卓有成效
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科研隊伍建設是關鍵?!笆晃濉逼陂g,國家、地方和高校采取多項舉措,按照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要求,大力加強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建設,培育了一支高素質的研究隊伍,形成了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的良好機制。
——高層次人才比重大幅提高。據統計,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學和研究人員總數達到42.6萬人,其中女性22.1萬人,占51.9%。具有高級職稱者15.7萬人,其中教授4.7萬人,副教授11萬人,分別占教師總人數的10.9%和26.0%。地方高校35.2萬人,占教師總人數的82.6%;其中教授3.33萬人,副教授8.75萬人。
——高端人才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在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人才項目支持下,涌現出一批立足學術前沿、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學科帶頭人,造就了一批在各學科各專業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領軍人物。5年來,共支持學校聘任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200多名、學術帶頭人近千名。很多高校設立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崗位,并給予與院士相應的待遇。
——青年后備人才培養力度不斷加強。以教育部項目資助體系為抓手,通過增設新的項目種類,擴大立項比例和受益面,加大資助額度,推動了人才隊伍特別是青年后備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在“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中專門設立“青年骨干教師國內訪問學者項目”。5年來共有2000多名文科骨干教師進入國內高水平大學的優勢學科進行研修。
——一批優秀研究團隊已經形成。依托各類科研項目特別是重大攻關項目,加強團隊合作和聯合攻關,在出成果的同時,鍛造了一批團結協作的高水平研究團隊。依托重點研究基地和科研機構,凝聚了一支學歷高、職稱高、能力強、水平高的專兼職研究隊伍,形成了老中青相結合的高層次研究梯隊。
——學風建設工作體系日臻完善。教育部堅持懲防結合、標本兼治、多管齊下,著力構建教育、制度、監督、懲治相結合的學風建設工作體系,不斷優化學術環境,弘揚高尚的學術道德,促進了優良學風的形成,為學術創新與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同時,積極探討改進科研評價制度,從根本上扭轉了學風浮躁、急功近利的學術取向。
6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支撐體系逐步建立
加強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數字技術,是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5年來,通過加強網絡管理平臺、文獻基礎數據庫、學術期刊和學術網絡建設,提升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數字化、信息化水平,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條件支撐。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提供高質量的公益性信息服務。2006年成功地將“高校文科圖書引進??铐椖俊钡馁Y源整合到CASHL平臺中并開展服務,初步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為教學和科研提供文獻服務和最終保障的國家級人文社會科學信息資源平臺。5年來,有計劃有系統地引進1萬多種外文期刊、40余萬種外文圖書、1370種電子期刊、25萬種早期電子圖書,以及多種國內唯一收藏的大型特色外文文獻;構建起了“開世覽文”中心服務網站以及“外文期刊目次庫”和“外文圖書聯合目錄”兩個數據庫,目前共有記錄1234萬多條,檢索量達到4000余萬次;期刊全文下載累計超過500萬篇,手工原文提供40萬篇。為近500家高校和科研單位提供服務,受惠用戶達30多萬,為哲學社會科學教學和科研提供了高水平的文獻保障。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名刊工程從2003年啟動第一批,“十一五”期間又進行了第二、第三批評選,目前全國共有26家高校主辦的期刊入選。名刊工程在我國期刊界和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產生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對全國學術期刊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中國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網”平臺建設進一步加強。幾年來,社科網積極采取調整欄目、面向全國高校和其他社科人士征集稿件、與其他媒體或網站開展合作、對編輯任務進行明確安排等多項措施,全面加強宣傳報道工作,在學界和社會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成為了一個面向全國的科研信息交流平臺、重要研究成果展示平臺和高水平學術論文發布平臺,受到廣泛好評。日均訪問人數由改版前的3000多人次上升到近萬人次,日均訪問頁面數由改版前的1萬頁左右增加到近3萬頁,網站世界排名由改版前20多萬名大幅前移至8萬以內,真正起到了中國人文社科門戶網站的作用。
立足創新謀發展,提高質量引風尚;經時濟世寫華章,繼往開來慨而慷?!笆晃濉逼陂g,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為進一步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已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實施,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笆濉睍r期,通過深入實施新一輪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一定會迎來新的更大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