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與大學生之間的親密接觸,正在日益改變著他們的學習、生活、行為、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
新媒體:考驗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智慧
新媒體是借助于數字技術、互聯網、移動通訊技術,實現跨時空、海量、即時、互動交流信息的新興傳播載體。新媒體與大學生之間的親密接觸,正在日益改變著他們的學習、生活、行為、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我國高校上網人數目前幾乎達到高校學生數的100%,其中90.5%的大學生將互聯網作為重要信息獲得渠道。新媒體正在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多方面的挑戰。
對立意識形態的同臺競技。在傳統媒體時代,各國能夠在相對封閉的狀況下對國民進行政治意識形態灌輸,外來意識形態的沖擊相對較弱。新媒體時代改變了這一局面,其平臺的開放性、共享性,使各種意識形態都可以借助這一平臺向世界各國傳播,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利用新媒體技術設備的先進、資金的雄厚、傳播技巧的嫻熟,有組織、有計劃地對我國大學生實施意識形態“革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清醒認識到,新媒體背后的意識形態斗爭是我們工作的最大挑戰。
高尚與媚俗的道德考驗。由于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核心道德價值觀念的過渡狀態,帶來價值評判和行為的失范,成為當前我國道德建設的一大難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無疑使這一難題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由于新媒體傳播的特點,使高尚和媚俗的信息均能迅速地廣為流傳,一些低級、媚俗的信息、視頻、圖片在毫無過濾機制的情況下,使大學生直接成為信息接受的終端。過多負面內容的接觸,將對大學生道德品行的形成和穩定產生影響,并會抵消思想政治教育者正面引導的實效。
虛擬與現實的混雜交錯。新媒體的出現,讓人們具有了虛擬的第二生存空間。虛擬空間給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帶來了兩方面的沖擊:一是網絡虛擬生存方式,讓部分大學生脫離現實,甚至回避現實,嚴重者成為整天躲在網絡上的“癮君子”而荒廢學業;二是把網絡信息混同于現實,因而出現非理性行為。虛擬和現實的交錯混雜,對大學生的識別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導澄清力都提出了考驗。
任何信息的傳播都將借助一定的載體,而載體本身的發展、更新和進步是無可厚非的。新媒體也只是信息傳播的新載體,關鍵是如何積極地應對和適應。
一是搶占新陣地。大學生對新媒體的青睞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貼近教育對象的活躍場所,新陣地的占領需要多層次、全方位地鋪開,既要建設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也要借助現有的頗具影響力的綜合網站進行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建設好全國范圍內的公共思政教育平臺,也要注意針對不同類型的高校建設好各自的校園網站;既要有固定的網站陣地,也要有重大事件、節假日的QQ群、飛信傳遞。所有可資利用的新媒體資源都要進行精心策劃和布局,形成多維度、多層次的立體傳播途徑。
二是嘗試新方法。新媒體互動的即時性、身份的隱蔽性、言論的自由開放性,使借助新媒體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絕不再是教育者獨占話語權的時代。改變心態、重新定位、平等交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確立的立場。改變過去采取堵、壓的方式,主動出擊,大膽開通BBS等即時交流工具,正面應對消極負面的聲音。在新媒體發達的時代,轉帖迅捷,搜索引擎強大,刪帖、堵壓不僅是消極被動的策略,而且是無效的甚至導致事態惡化的舉措,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趕出自己所能掌控的視野之外的下策,更是缺乏解決問題的勇氣、信心和能力的表現。
三是重視新技巧。新媒體的傳播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時學習、總結和發現其中的奧妙。一是快速反應技巧。一條重要的信息,在3分鐘內就會有上百個網站轉載,也就是說新媒體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危機事件一旦出現,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信息并作出反饋,這便是新媒體時代具有的傳播力決定影響力的特征。二是首發權技巧。一般而言,新媒體上轉載信息的70%至80%以前面七八個帖子為主。如果能夠在前面這幾個帖子內作出回應,則事態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這便是新媒體時代首發權決定主導權的特征。三是坦誠相待技巧。當今媒體發達,想掩蓋事實真相,只會欲蓋彌彰、弄巧成拙。因此,一旦出現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突發事件,校方就應該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各種正規渠道向大學生講明事件真相,表明態度,以獲得大家的認同理解,這便是新媒體時代透明度決定公信度的特征。
四是培養新網管。利用新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需要懂新媒體技術、技巧,而且還要懂得新媒體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新規律,具備適時捕捉新媒體平臺上大學生思想政治動態、發現苗頭予以有效引導的能力。不僅是在事發后有應急處置的功夫,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夠主動策劃利用新媒體平臺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成為學生網絡言論權威。因此,需要專門培訓一批新興的年輕網絡輔導員,讓他們帶領大學生中的骨干分子一起共同構筑新媒體言論引導權威,占領新媒體輿論陣地。
五是造就新網人。上述的措施主要傾向于教育者能力的提升,而受教育者本身新媒體素養的形成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不可能隨時處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視野之內,增強其自身的新媒體素養才是解決問題的治本之舉。應在大學生的課程設置中增加新媒體素養教育內容,確保新媒體素養教育全覆蓋。讓大學生在學會利用新媒體的同時,明了利用新媒體需要遵循的基本法律法規和行為規范,具備理性對待和分析新媒體信息的能力,形成獨立的新媒體批判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