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
有一流的教師,才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建成一流的國家。2月2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重要講話中強調,要著力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在全社會倡導和形成尊師重教良好氛圍?!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教師在推進教育創新、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推動高等教育科學發展,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必須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重大基礎性工程,切實抓緊抓好。
一、時代變革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教師提出新挑戰
全球化和信息化賦予教師全新的角色和責任。當今時代變革呈現三大特征:全球化日益加深,世界已經成為地球村;信息化日益加快,顛覆了傳統思維模式;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創新成為嶄新動力。全球信息網絡化和知識經濟成熟化的發展趨勢,必將推動高等教育的功能、目標、組織、結構以及培養人才的規格和模式,以全新的面貌進行更新和改造。大學必須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過程當中,進入世界“教育坐標系”之內,著力培養造就具有國際交往能力、能夠迎接未來挑戰的創新型人才。以計算機和高新技術為標志的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改變了教與學過程的基本構造,也改變了參與者的角色定位:學生變成了主動學習者而不再是被動學習者;老師變成了“身邊指導”,而不是“講壇圣哲”;軟件開發者等其他人都成了教學參與者。新技術也改變了教學內容的傳播方式:課程提綱、講義、課程閱讀材料和課堂筆記都被放到了網絡上。高等教育的話語體系正在發生一系列重大變化——從學生轉換到學習者,從教師主導的大學轉換到學習者主導的大學,從課堂教學轉換到學習經驗的設計和管理等等。
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必須優化和提高教師隊伍結構和素質。我國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發展戰略,對作為國家創新體系動力源的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師隊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使教育資源配置特別是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當前,我國正處于“十一五”和“十二五”交替之際,也正處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階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就需要大量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這些變化對教師的個體知識結構、團隊協作能力、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綜合素質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教學與科研的創新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迅速將知識轉化為服務社會成果的能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手段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
建設一流大學,培養創新人才,教師隊伍建設是首要任務。一所學校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教授有名。惟有優秀的教師,才是吸引優秀學生、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李政道先生曾指出,培養創造科學和發明技術的人才,需要如錢學森先生和他求學時代的老師西奧多·馮·卡門教授的“一對一”的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是指對精英的學生由精英的老師“一對一”的教導,執行精英教育的學院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模式。有人曾經形象地列出一個一流人才的培養公式:一流的人才=優秀的教師+美麗的校園+寬松的文化+良好的設施。教師是一所學校的心臟和血液。沒有名師,沒有大師,辦不成名校;沒有一流教師隊伍,培養不出優秀學生。在今天這個變革的時代里,誰擁有了一流的教師隊伍,誰就將在提升教育質量和培養創新人才方面處于主導地位,誰就將在建設一流大學的征程中取得主動權。
二、面對新挑戰,適應新形勢,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全球化意識和參與國際學術交往的能力亟待加強。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隨著我國日益融入世界共同發展,高校教師主動適應挑戰,從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各個方面進行探索和改革顯示出不足,國際化水平不高,學術成果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不夠。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參與解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重大問題的能力需要提高??蒲袆撔履芰π枰M一步提升,科研的協同攻關和整體競爭力不夠強,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高層次領軍人物還比較少,支撐人才成長的基礎性條件還比較薄弱。
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機制和激勵機制不夠完善。符合學科專業特點和學術發展規律的分類聘用和管理模式不夠靈活和健全。教師職務評聘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科研輕教學的“指揮棒”還未根本調整過來。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發揮聰明才智的激勵制度尚不完善。
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需要進一步增強。教師的言傳身教以及在思想引領、文化引領和價值觀引領等方面的示范作用與社會期望還有一定的差距。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作為每一個教師的共同責任的制度落實不夠。學術失范、學風不正現象仍然存在,學術不端行為仍有發生,實事求是、獨立思考、甘為人梯、篤守樸拙的學者精神需要進一步大力弘揚。
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建設一流教師隊伍的基本思路
適應全球化人才競爭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師隊伍結構。注重學緣結構,強調教師來自五湖四海,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共同特征。世界上許多著名大學都明確規定,本校畢業生即使再優秀也不允許一畢業就留校任教,必須到其它大學或研究機構工作一段時間,接受不同文化氛圍的熏陶,建立起相當的學術聲譽,才可以回到母校任教。北京師范大學著力在優化教師隊伍的學緣結構上下功夫,近年來,學校明確提出在補充新教師方面要嚴格執行“三三制”原則,新進教師中海外人員占三分之一、國內其他院校畢業的占三分之一、本校畢業的留三分之一。經過不懈努力,我校教師隊伍的學緣結構得到較大的改善,教師來源實現了多元化,專任教師中在校外和海外獲得最后學位的比例達到52.4%,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占全體教師的83%,走在了全國高校前列。
適應學科發展目標和建設任務,培養學術領軍人才。學術領軍人物站在學科前沿,搞科研具有創新能力,搞教學激發學生靈感,是大學最寶貴的資源。北京師范大學依托兩院院士及“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勵”、“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以及在本學科領域承擔的國內外其它重大科研教學項目,面向國家發展重大需求和學科前沿問題,結合學校發展目標,積極搭建平臺,改善工作環境,加大科研條件支持力度,建設人才特區,有計劃地從國內外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吸引頂尖人才,有目標、有針對性地在本校教師中培養一批學術大師、教學名師和學術骨干。通過富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和科研啟動經費等一系列強有力的配套支持措施,為高層次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適應教學科研組織形式的變革,創新教師管理機制。北京師范大學實施“大師+團隊”的新型教師隊伍建設方式,在二級學科層次或以重大科研和教學項目為平臺,組建以高層次人才為首席專家、由中青年優秀人才和團隊助理組成的高層次人才團隊。學校每年撥付專項經費用于支持國家級、省部級和校級各類創新團隊建設。通過組織模式和團隊內部管理運行機制的積極探索,從教師編制、聘用、評價、分配等環節打造人才特區的管理模式。創新教師管理機制,充分調動院系所管理人才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聘用、考核等環節上實施管理重心適度下移,提高人才資源的配置與使用效益。進一步完善院系所為主導的年度考核機制,逐步將其他考核評價工作的權限下放院系所,學校一級的人事考評由個體評價向院系所整體評價轉移。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逐步完善以學科發展、團隊建設評估為主要維度的機構整體人才評價機制。
適應國際交流和合作需要,開拓教師國際視野。北京師范大學把國際化戰略擺在更加突出地位,明確學校國際化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創新人才,造就具有國際學術對話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大力實施教師國際學術交流能力提升計劃,支持教師赴海外進修及開展學術交流,要求45歲以下教師晉升高一級專業技術職務必須具有海外研修經歷,用教師隊伍的國際化促進學校發展的國際化。整合資源,實施人才境外培訓計劃,擴大人才出境進修學習、合作研究和訪問講學的規模,使教師中具有半年以上境外研修經歷的人數比例從目前的45%提高到2015年的50%,到2020年提高到70%,力爭在校工作5年以上的教師境外研修比例至2020年達到95%以上。在堅持教師選留工作“三三”制原則的基礎上,逐步過渡到從境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教學科研人員中直接招聘教師。充分利用國際優質教育資源,鼓勵和支持各學科與境外高水平大學、研究機構、著名企業等組建國際合作團隊,建立聯合實驗室或研究中心,實施多種形式的科研合作。
適應立德樹人的要求,注重教師職業精神培育和專業發展。教師是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引路人。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精神。做教師,就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書育人,樹立奉獻精神、創新精神、進取精神和團隊精神,用愛心、責任心和事業心感染學生,塑造學生。北京師范大學在職稱評聘、評獎和評優等,堅決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強調教師既要教書,更要育人。學校明確讓教授、名師上講堂,開基礎課;鼓勵教師把教學和科研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對教師提出科研要求的同時,也提出明確的教學要求;在獎勵科研成果的同時,也獎勵教學成果。健全考核機制,營造良好氛圍,讓廣大教師一心一意育英才,扎扎實實做學問,在教學科研上勇于創新,敢于冒尖,敢做領頭雁。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籌備成立青年教師發展中心,引導青年教師專業成長方向,激勵他們甘于寂寞,厚積薄發,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在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學術發展、價值觀念、思想教育等方面開展培訓和指導,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大學文化傳承。
劉川生(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