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工業技術學校 高軍
在中職職業道德課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采取案例教學法,力圖通過展示生活案例,讓學生自主獲得知識,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然而,由于所選案例“高大空遠”,缺少“近小實親”,學生沒有認同感,更難以形成情感共鳴,合作探究的意愿并不明顯。所以,我在教學中將精心擷取生活案例、巧妙設計合作探究問題作為提高職業道德課的信力和課堂活力的關鍵。
精心擷取典型案例
提高職業道德課的信力
培養學生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境界,提高道德認知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僅要讓學生懂得何為正確,如何修正自我并追求至真至善,更要讓學生知道何為謬誤并有效地規避錯誤行為。很多時候我們更多地注重正面宣傳教育和知識傳授,而往往忽視反面論證。殊不知正是被我們有意無意忽略的社會現實恰恰是學生疑竇叢生并引發了學生的思維困惑,倘若在課堂授課中教師能將學生最感興趣的東西分清晰明,是最能夠觸動和震撼學生心靈,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例如,在講“職業道德與法律”第四課“恪守職業道德”時,我將近年來大家熟知的網絡術語融合到課堂授課中,諸如“范跑跑”、“樓歪歪”、“樓脆脆”、“躲貓貓”、“釣魚執法”等,引導學生對社會熱議的“焦點事件”中相關當事人的所作所為,從職業道德層面進行討論、分析。這些現實案例經過網絡即時便捷地傳播,學生耳熟能詳,在興趣地驅動下他們主動參與,人人有想法,個個有話說。
中職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能力,教師不要僅僅聚焦于生活的陽光而忌諱談社會的“灰色”,諱疾忌醫并不利于學生道德認知能力的提高,職業道德課就是要在良莠不齊的多元價值體系中引導學生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選擇正確的價值取向去實踐并努力堅守。
巧設合作探究問題
使沉悶的課堂活起來
提高職業道德課堂活力和教學的有效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不是課堂中的“看客”和“聽眾”,而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實踐者、行動者。不斷優化課堂教學形式,并根據授課內容巧妙設計能夠引起學生興趣和關注的問題是提高職業道德課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學中,我結合項目教學法的原則,嘗試采取鼓勵質疑、允許試誤、減少約束的策略,通過問題導引、教師導航、討論探究,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例如,在講授“恪守職業道德”第一節——愛崗敬業是職業道德的靈魂一課時,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理論爭鋒”和“觀點歸總”兩個環節,將“觀點一:職業道德是大道理,我是小人物,因此職業道德對我沒用”;“觀點二:職業道德是一紙空文,社會上很多違背職業道德的人生意很火,所以,誰遵守誰吃虧”;“觀點三:違背職業道德而獲得利益只是短暫的,遵守職業道德獲利才是長期的、永久的”作為討論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學生慣常思維模式生發的困惑和疑慮,討論中讓學生結合“三鹿劣質奶粉”、“瘦肉精”、“蘇丹紅”等事件進行合作探究,不預設標準答案,也不按照既定的框架和路徑來啟發、引導,甚至“牽引”學生進行標準化思考及探究,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思考的權利,讓學生的質疑在課堂中有釋放的空間。
實踐證明,讓學生在討論中探究,在爭鳴中明理,不僅使沉悶的課堂真正活起來,而且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認知、道德判斷也在探究和爭鳴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