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信”作為中國古代儒家提出的五個道德范疇,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持久普泛的意義。在當今社會道德文明建設中,我們仍然可以借鑒并利用其作為道德范疇的“品牌”價值,立足于當代語境給予新的闡釋,賦予其適應時代要求的新鮮內涵。
壇主小傳
徐克謙,男,1956年生,江蘇江都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F任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兼任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著有《先秦思想文化論札》、《莊子哲學新探——道·言·自由與美》、《軸心時代的中國思想》、《先秦儒學及其現代闡釋》、《孟子現代版》、《人類文化啟示錄》等,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七十多篇。
“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古代儒家歸納的五個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范疇。早在先秦時代,儒家先哲就已經分別對仁、義、禮、智、信的內涵作了深入具體的闡發。到了漢代,董仲舒將它們合在一起,稱之為“五常”。從此,“五?!蓖c“三綱”合稱為“三綱五?!?,成為中國古代統治者維護當時等級制度和社會秩序的基本道德準則。漢以后,歷代儒家人物根據不同時期社會和思想發展的需要,對“仁義禮智信”作出自己的闡釋和發揮,其具體內容不斷豐富而復雜,其中確有不少思想糟粕,有些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實際效果,按照今天的道德標準來看,斥之為“吃人”也并不過分。
盡管如此,“仁義禮智信”作為中國古人歸納的五個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疇名稱,仍然具有永恒的、普泛的意義和價值。這是因為:一方面,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仁義禮智信”的具體內涵中已積淀了中華民族許多優良道德傳統,具有普遍意義,其中不少內容,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公認為人類普遍的道德準則;另一方面,“仁義禮智信”的表述,作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疇形式,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一份極其珍貴的遺產,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品牌”。在當代中國社會道德文明和核心價值觀的建構過程中,我們仍然可以借用“仁義禮智信”的形式,吸取其精華,賦予體現時代精神的新內容,建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倫理道德范疇體系。
“仁義禮智信”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有利于在社會民眾心理上樹立起對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權威感和歸屬感?!叭柿x禮智信”高度概括而又極其簡潔鮮明的語言形式,也非常適合于道德教育和宣傳。今天,我想結合當代中國社會道德文明建設,對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逐一進行簡要闡釋,作為對傳統儒家思想進行現代轉換的一種嘗試。
“仁”
以人為本
人性關懷
“仁”的基本含義就是孔子所說的“愛人”,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人對于同類生命的基本同情和關懷。缺少對生命和人性的同情與關懷,就叫做“麻木不仁”。儒家認為,“仁”是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園。用孟子的話說就是“人之安宅”。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為本,把人當作人來對待,就是在確認自己是人的同時也承認他人是人,而人與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價值上是平等的。因此,人與人之間應該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態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態度互相幫助。
“仁”的精神也就是人性與人道的精神,就是以人為本的精神。儒家以“仁”為道德之源,這對當代社會道德文明建設有兩點重要啟示:其一、就人的本質、永恒的存在而言,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諧、合作,較之于人與人之間有時難以避免的沖突、競爭來說,是更為重要、更為根本的方面,具有更高的價值。其二、不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道與人性的價值,都是終極的最高的價值。任何科學技術的發明與運用,政治經濟措施的建構與實施,都不能違背人道與人性的原則,都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與尊嚴為代價,否則就是不道德的。在崇尚科學技術、提倡競爭的當代社會,尤其需要強調“仁”的道德原則,以便使科學技術與競爭機制更好地為人道與人性的根本目的服務。
儒家的仁愛精神還不止于對自己同類的愛,再進一步,還應推廣到對自然界一切生靈和萬物的愛。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當今,世界范圍的自然生態平衡正面臨工業技術文明帶來的普遍危機,有識之士深表憂慮,自發地組織起來,大聲疾呼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稀有動物。儒家提倡的“仁民而愛物”的精神,對于建設當代生態倫理道德也是有啟發意義的。
此外,儒家所謂“為仁由己”、“仁者不憂”、“仁者安仁”等有關仁德修養的思想,強調了道德的自覺和自律以及道德價值實現所帶來的精神滿足,這對于當代社會個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修養也是很有幫助的。
“義”
公平正義
堅守原則
“義”這個字的本來含義就是適宜?!傲x者,所以合宜也?!弊鳛閭惱韺W范疇的“義”,是指一個社會里公認為適宜的、應該的道德行為準則?!傲x”的原則往往也會以法律的形式體現出來,所以也是一定社會的法律前提。關于“義”的起源,孟子認為出自人固有的“有所不為”的“羞惡之心”,荀子認為源于人作為社會存在的“群”與“分”的需要。兩種說法雖然不同,但都說明人類社會不能沒有“義”,人不能不講“義”。完全不講“義”的社會是難以想象的,也是無法維系的。盡管不同社會、不同時代“義”的具體內容會有所不同,但不同社會、不同時代的“義”也有其共性和延續性。隨著人類交往日益密切頻繁,人類在道德原則上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共識,那些被人類普遍認為是“適宜”的道德原則,就是“天下之公義”。
道德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確立一個社會的“義”,并且培養公民對“義”的自覺和信念。今天,我們一方面要賦予“義”以新的具體內容,例如社會公平、公正、公益等,另一方面要重新喚起人們“義”的自覺和信念,也就是要樹立道德正義感和道德原則立場。當今社會,許多腐敗墮落現象的產生,一方面固然有制度不健全、監督不得力等外部原因,另一方面,當事人內心喪失起碼的道德正義感和道德原則立場,不把“義”當回事,不辨“義”與不“義”,也是重要的內因,腐敗其實就是對正義和道德原則的踐踏和破壞。
講到義必然要涉及“義”與“利”的關系。需要指出的是,儒家雖然重視“義利之辨”,但并不一概反對群體或個人對利益的合理追求。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荀子說:“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但是儒家強調,追求利,追求個人的自由發展,應該有個底線,這就是義與不義,不能以不義的手段追求利。
儒家的“義利觀”,與市場經濟社會以每個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為驅動力的基本原理之間,看起來好像是矛盾的,但它其實恰恰是完善的市場經濟社會不可或缺的補充和保障。如果沒有基于“義”的道德、法律原則作為底線,人們對利的追求就會是不擇手段的的,最終受到損害的必然是所有人的利,這樣的市場經濟決不可能是完善的市場經濟。
“禮”
恭敬尊重
禮儀文明
古代所謂“禮”是一系列程式化、儀文化規則,內容十分龐雜,既包括國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儀式、社會習俗、禮儀規范。但儒家所重視的并不只是禮的外在形式,而是體現在禮的形式之中的社會道德功能和意義。這種功能和意義簡單說來,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別嫌明微”,也就是明確不同社會身份和社會角色的人之間一些必要的區別,以避免出現嫌疑和尷尬的場面,從而維持穩定的社會秩序。二是表達“恭敬”、“辭讓”之心,讓人們有一種適當的形式,互相謙讓,互相表達恭敬與尊重。三是“禮之用,和為貴”,通過在政治、宗教、社交、家庭、娛樂等不同場合人們必須遵循的各種禮節、儀式,并配以音樂,來融洽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使之和諧相處,促進社會和睦安定。
不可否認,在封建時代,禮的許多具體內容,實際上強化著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級觀念,其中不少繁文縟節早已過時,失去了意義。太多太繁的禮也會束縛人的手腳,限制人的自由。但是禮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促進人對人的恭敬與尊重,協調人際關系和睦,倡導言談舉止的文明禮貌,這些功能和作用,當代社會也仍然需要。
一定形式的禮,無論對于社會還是對于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對社會而言,禮是這個社會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觀表征;對個人而言,禮則是其道德素質和教養程度的外在標志。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借助“禮”的形式,賦予新的內容,來對公民進行道德素質教育,特別是恭敬、尊重品質的教育。例如對國家的恭敬,對職業的恭敬,對顧客的尊重,處于不同社會關系之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等等,都可以在一定形式的“禮”中得到體現??鬃诱J為禮的具體內容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因革損益的,對前代的禮制應根據當代的具體情況,擇其善者為我所用,例如“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蔽覀兘裉烊匀豢梢越梃b這種態度,對古代的禮儀文化繼承其優秀的精華,“損”去其過時的糟粕,“益”之以符合現代文明的新內容,從而創造出我們當今時代所需要的新的禮儀文化,使我們這個號稱禮儀之邦的古國放射出現代文明的光彩。
“智”
崇尚知識
追求真理
“智”通常又寫作“知”,既作動詞指認知,又作名詞指知識、智慧。儒家把“智”列為“五?!敝唬J為追求知識,增長聰明智慧,也是人生一個重要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對于知識和智慧的尊重。
荀子說:“凡以知,人之性也??梢灾镏硪?。”儒家相信,人有認識事物的能力,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認識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類所認識的事物,而沒有不可以被人所認識的事物。人類不斷通過實踐,認識世界,認識自我,探究萬物,掌握規律,創造文明,積累起越來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這些知識代代相傳,不斷發展,猶如漫漫長夜里永不熄滅的明燈,茫茫大海上永不沉沒的航標,照耀著社會人生之正途,指引著通往真理的方向。今天,我們可以借助“五?!敝爸恰眮硖岢缟兄R、追求真理的精神。
掌握知識并善于思考的人,就可能成為“智者”。“智者”不僅知識豐富,而且聰明智慧,所以孔子說:“知者不惑。” 具有完善理想人格的君子,不僅應當是“仁者”,而且也應當是“智者”?!爸恰迸c“仁”是相輔相成的,好學求知也能促進仁德的自覺和生長。故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惫畔ED哲人蘇格拉底也說過:“美德即知識?!比裟軐⒄_的人生觀、道德觀建立在科學知識和真理的基礎之上,則人類安身立命的道德根基也許會更加堅實而深厚。
崇尚知識與智慧,必然重視學習與教育???、孟都是偉大的教育家??鬃又鲝垺坝薪虩o類”,可以說是提倡全民教育的先驅?!翱组T四科”和“六藝”等教學內容,體現了對學生德、智、體、美、情的全面教育,可以說是全面素質教育的典范。他們的教育理念本身,體現了一種道德的而非功利的精神。古代儒家留下的許多有關教育和學習的格言和教誨,例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無常師”、“教學相長”、“不恥下問”、“舉一反三”、“溫故知新”、“知人論世”、“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等等,都是儒家思想中的精華,即使在當代社會也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信”
忠于職責
誠實守信
所謂“信”,即誠信。儒家把誠信作為人的基本道德。《中庸》認為“誠”是“天之道”,“誠之”是“人之道”。這等于是把“誠”作為至高無上的價值源頭來看待。要取信于人,根本在于“反身而誠”。《大學》也以“正心誠意”作為“修身”的前提??鬃诱f:“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民無信不立?!迸c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國家要“敬事而信”。君子應當言行一致,誠實篤信?!把灾倚牛泻V敬”才能行于天下。孔子說:“信則人任焉?!敝挥挟斈惚蛔C明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時,別人才會覺得你可靠,才會把大事托附給你。
“信”的道德要求,內涵很豐富,包括說話算數,言行如一;尊重事實,反映真相;信守承諾,忠于職守;勇于承擔責任,認真履行義務,等等。與“信”相反的便是表里不一,背信棄義,虛偽欺詐,不守信用,不負責任。如果一個社會缺失了誠信,人與人之間相互爾虞我詐,這個社會就將是個丑惡而可怕的社會。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誠實守信的優良道德傳統,歷史上傳誦著許多誠實守信的動人故事。繼承發揚誠信的道德傳統,在當今社會顯得更加迫切。許多有識之士指出,誠信的缺失和信用危機,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瓶頸和隱患,有些企業信用之差已經使信用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實際上,完善的市場經濟社會必須有建立在誠信道德原則基礎上的社會信用和個人信用作為保障。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社會也都十分重視社會信用和個人信用的建設,這種建設一方面有賴于現實的法律和制度體系保障,另一方面也須借助于傳統文化信仰中的誠信道德價值之源。中國傳統儒學關于誠信的思想,也是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時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價值資源,我們應當十分珍惜這一現在有可能日益走向稀缺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