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人類創辦的最偉大的機構之一,也是當今世上最美的一種機制。然這個“偉大”和“最美”之處何在?縱觀國內外大學尤其是歷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大學,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經歷若干時間的建設發展,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積淀和歷史底蘊,從而表現出一種情懷,一種氣息,一種氛圍,這些種種的表現特征,都可以概括為一種人文氣質。正是這種氣質的存在,才使得大學獨具永恒的個性魅力,令人心儀神往。可以說,人文氣質是現代大學尤其是現代一流大學建設的顯征。
大學精神魅力何處
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對自由的無比熱愛以及對人性的無盡關懷等人文氣質,是大學精神的魅力之處,也是大學精神的根本特征。
大學自產生以來,其本質特征就是傳承文化、啟蒙文化,達到文化的自覺、文化的創新,在理性、感性、悟性的探索、分析、批判的交融中,讓人們遠離假惡丑,靠近真善美。由此所散發出的那種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對自由的無比熱愛以及對人性的無盡關懷等人文氣質,是大學精神的魅力之處,也是大學精神的根本特征。
近代意義上的大學起源于中世紀的歐洲,當時的大學是自發產生的,自發就意味著大學獨立和自治,是一種自由的教育,是自由探討和自由表達思想的教育,旨在培養深謀遠慮、對新事物反應敏銳和對人類未來負責的人才。之后,經過幾個世紀的沉淀,大學逐漸養成了人文主義的傳統,形成了獨立、自治、民主、自由和批判的現代大學精神,體現出一種崇尚人格獨立與精神自由、勇擔社會責任、守護和創新人類優秀文化傳統與精神資源的人文氣質,成為現代大學發展方向的一座燈塔。正是在這座燈塔的指引下,才有了之后以洪堡大學為代表的世界現代大學體系的建立,大學也才能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成為人類文明史中的常青巨樹??梢哉f,人文主義奠定了現代大學精神的基礎,成為它獨特的氣質,是現代大學精神的根本體現。
當今,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大學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不斷增強,已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助推器”。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的發展,國內一些大學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開始有些狂躁和迷失,喪失了大學本有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缺乏獨立自由意識,沒有鮮明的、個性的辦學思想和理念,一味按照市場的需要去發展,提供即興式的服務。這樣的服務不僅質量不高,而且導致道德與學術精神的不斷消減,文化建設趨同性嚴重,沒有了學術共同體本有的高尚性和純潔性,最終使得大學的人文氣質逐漸消解。
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寫道:“真正的教育應先獲得自身的本質。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蔽覀冋J為,這種信仰就是指要認識、堅守和弘揚大學的人文氣質,讓其重歸大學精神的本位。
大學功能如何實現
在自由的思考與平等的交流中培養人才,在寬松的氛圍與激勵的氣息中研究學問,在獨立自主和人文關懷中服務社會。
現代大學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其實無論哪一個功能都體現著一種人文精神、一種人文氣質。這種精神和氣質可以概括為在自由的思考與平等的交流中培養人才,在寬松的氛圍與激勵的氣息中研究學問,在獨立自主和人文關懷中服務社會。
大學要用自己的人文精神去培養學生,用自己的人文氣質去塑造學生。青年學生無論從生理角度還是從心理角度都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為此,大學要想辦法創造一種適合年輕人特點的學習環境,要在他們成長成才的過程中發揮“加速器”的作用。廈門大學的做法是堅持以學生為本和個性化培養原則,為學生自由發展創造充分的空間。如實行三學期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學生自由選專業及本科生導師制等制度,都是為了尊重學生個性需求,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為學生創造“海闊天高”的成長成才環境。學校還積極營造一種自由思考、平等交流的氛圍,讓青年學生無拘無束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如定期舉辦“校長有約早餐會”、“名師下午茶”等活動,鼓勵和支持各學院、研究院建設咖啡廳,都是力求創造一種寬松、自由、溫馨的環境氛圍,讓師生們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去探討學術、探討生活、探討人生。
大學要努力營造合理流動、有序競爭、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讓科研的花朵在一種最為適宜的土壤中開放。那么,“適宜的土壤”是什么?我們的理解是,大學有沒有包含著對人才的渴望、對人才的尊重和對人才的理解的文化。其中對人才的渴望即為“招賢”,對人才的尊重即為“禮賢”,對人才的理解即為“用賢”。三個方面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廈門大學在90年辦學里程中,一直用“囊括大典,網羅眾家”的開放辦學胸襟,廣納四海賢才。樹立“環境也是生產力”的理念,積極打造“平安、文明、綠色、和諧”校園,不斷為學科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和載體,努力為人才創造優良的學習、生活和創業環境。積極制定和完善教師綜合評價體系,努力營造追求真理、獻身科學、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科研文化氛圍。
大學要適應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把服務社會作為自己的基本職責。但是大學履行這種職責必須是自主而獨立的,不能放棄大學的自主權利和學術自由,不能拋棄大學的擔當意識。大學必須要用一種人文關懷的情懷關注整個國家、整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發展。在廈門大學,校主陳嘉庚先生的愛國精神,福建省第一位黨支部書記、廈大學生羅揚才烈士的革命精神,抗戰時期廈大內遷閩西艱苦辦學的自強精神,以王亞南校長、陳景潤教授為代表的科學精神,這“四種精神”是廈門大學寶貴的精神財富。秉承傳統精神,廈門大學積極投入到國家現代化建設中,加強組織協調,主動出擊,強化運作,面向國際科學研究前沿、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問題,積極與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大型企業開展戰略合作,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作出應有貢獻。
大學發展何以延續
一所大學要想不斷發展,成為文化重鎮,跨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必須結合自己的特點,努力培養自己的人文氣質。
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名校,憑借自己在長期辦學實踐中所形成的獨特的辦學精神、治學風格等人文氣質,不僅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還可以在豐富社會文化內涵、濃郁文化氛圍、塑造人文精神、促進社會創新文化環境建設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大學尤其是一流大學應將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不斷發揚廣大,并向社會廣泛傳播,從而形成大學精神和文化的輻射源,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支撐。這既是現代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其必須履行的義務。
自1088年西方第一所大學——博洛尼亞大學誕生以來,現代大學已走過了90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這個歷程中,大學不斷積淀自己的文化,凝聚自己的理念,形成自己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人文氣質。在這里,人們可以讀自己的書,做自己的學問,提自己的觀點;用一種懷疑明辨的眼光去聽、去想、去問;懷著一種責任、一種關懷的秉性走入社會,服務國家、民族和人類。正是這種氣質體現了大學的價值,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獲得了社會的支持,成為促進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站”。如果大學失去了這些,也就失去了它繼續存在的理由。
享譽當今世界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早在12世紀、13世紀就已經出現,然而由于固守傳統、因循守舊,到19世紀中期,牛津和劍橋仍然還是以培養牧師、僧侶等各種神職人員為主,單純服務于基督教會的教育機構,而那種大學應有的社會責任、關懷胸懷等人文精神卻被忽略。這種辦學理念和模式嚴重限制了英國大學自身的發展空間,導致兩所高校在建立六七個世紀后,仍不過只是默默無聞的神學培訓機構而已。而同期,以洪堡大學為代表的德國大學則革新辦學理念,開始了以振興國家和民族為己任的教育改革,德國大學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生機和活力,并使德國逐步成為當時世界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直到19世紀末期,英國才開始進行類似的大學理念改革,牛津、劍橋等大學開始確立為社會發展培養各類人才的理念和方向,逐漸成為世界頂尖級的著名高校。
一所大學要想不斷發展,成為文化重鎮,跨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必須要秉持這樣一種辦學理念和方向,即結合自己的特點,努力培養自己的人文氣質,將其作為自己辦學的永恒追求。
建校伊始,廈門大學就將人文氣質的培養作為重要的辦學理念和方向,不斷強化和提升學校整體的人文氣質。當年,在建校選址時,校主陳嘉庚先生就以獨特的眼光,將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演武場定為廈大校址,此地依山傍海,與千年古剎南普陀寺為鄰。在這種環境下,民族精神、山的胸懷、海的智慧以及那種脫俗、寧靜的氣質便會自然而成。漫步在校園中,當你贊嘆這所大學的美麗時,也會對那些熔鑄中西、古今文化特點,并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詞語命名的嘉庚風格建筑群,如群賢樓、映雪樓、囊螢樓等,產生一種文化震撼,因為通過這些“石頭(或木頭)寫成的史書”,你可以感受到了廈大的“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和文脈。廈門大學是美的,這個美不僅在于自然環境美,還在于建校90年來所凝聚和形成的人文氣質美。如以校主陳嘉庚先生“愛國、愛校、自強”為代表的嘉庚文化,以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為特點的校園文化,以免費米飯、免費校園網和免費礦泉水為代表的以學生為本、給學生人性化關懷的大愛文化等,都是廈門大學在塑造人文氣質辦學理念方面的具體表現和實踐,也是學校今后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