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导航,在线伊人,宅男导航 - 2022撸道帝综合导航影视网

 
當前位置: 首頁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欄
信息動態
時政要聞
他山之石
資料下載
 

百年風物 清華味道

2011年04月15日 17:09 佚名 點擊:[]

編者按 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大學,呈現在世界面前的,是一道怎樣的人文景觀呢?百年學府的教育歷史文化對今天的教育發展有什么意義呢?很多學校在梳理歷史,希望從中找出未來發展的邏輯;在放眼世界,希望從海外找到可鑒的良方;在著眼社會現實,希望從中找準發展的基點。清華大學作為一個發展了100年的大學樣本,會在很多方面提供借鑒。百年清華,多樣風采,我們采其中幾縷。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我們從校園風物、師生“聲音景觀”、人物思想風采等幾個方面,呈現一所可以觸摸、可以傾聽、可以擁抱、可以仰望的清華。愿它的教育歷史文化之美,能夠帶給今天的讀者一定的啟示。

清華大學,已近百年。作為一所在紀念國恥中誕生,為祖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建設者的高等學府,清華本身就氤氳著一股浩然盛大之美。這種美,彌漫在校園里,凝結在人身上。

作為一座育人的校園,這里無處不風采,無處不育人。一所大學的精神,就在這角角落落,獲得了最形象、最直觀的表達。

“國恥紀念碑”孕育自強性格

“美國化啊,夠了!夠了!物質文明啊,我怕你了!厭你了!請你離開我罷(吧)!//東方的文明啊,支那的國魂啊,‘盍歸乎來’!讓我還是做東方的‘老憨’罷!”這是詩人聞一多在清華求學期間目睹學校過分美國化而發出的呼叫。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20世紀初清政府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創辦的“游美肄業館”,“沿用美國高等初等各科教習,所有辦法均照美國學堂”。建校時專門蓋了設備考究的西式住宅,即“北院”,當時被譏為“美國地”或“小租界”。英國哲學家羅素有一個印象:“清華學校恰像一個由美國移植到中國來的大學校。”

清華校史研究專家黃延復認為,早期的“清華文化”具有兩重性格——或濃或淡的半殖民文化性格和強烈的愛國、自強性格,老一代清華師生都稱自己的學校為“國恥紀念碑”。

清華大學也是火燒圓明園這一國恥的“紀念碑”。清華校園是在清代皇家園林包括清華園、近春園、長春園一隅的遺址上發展而成的。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后,近春園也遭劫掠。

就這樣,一所大學和恥辱的中國近代史,互為注腳了。

黃延復說:“清華的傳統是博大的,涵蘊是深厚的,而且是一以貫之、不容割裂的?!边@種傳統,是清華存在的文化基礎。

清華之門闡釋學校文化

門,是一個極具哲學意味的詞,凝聚了諸如內與外、有與無、進與出、生與滅、行與禁等辯證關系。中國文化某種意義上是“院落文化”,歐美國家則很少有院落。院落一般是有門戶的,門戶的形象代表著國家、民族、個人的形象。校門是學校歷史文化的第一道形象闡釋。

清華的第一個校門是現稱“二校門”的那道門,始建于1909年,“文革”中被毀,1991年依原貌重建。1933年至1934年間校園擴建,先后有了西校門和南校門,最早的校門就被稱之為“二校門”了。

梁實秋曾描述過這道造型美觀的二校門:“清華的校門是青磚砌的,涂著潔白的油質,一片縞素的顏色反映著兩扇雖設而常開的黑柵欄門。門前站著一名守衛的警察。門的彎弧上鑲嵌著一塊大理石,石上鐫刻著清那桐寫的‘清華園’三個擘窠大字?!?/p>

當年的清華門紀嚴格,低年級學生不得擅出,校外閑雜人等不準擅入。1930年“校長風潮”期間,閻錫山派一位幕僚來做清華校長,被學生會拒其隨從于西門外,并逼他簽署“永不出任清華校長”的承諾。

1935年“一二·九”運動期間,軍警屢次想進校搗亂,均被門警阻于西校門外,鄭重聲明:“非經校長允許,任何人不得擅入校園?!弊鎳\多舛的年月里,清華師生常通過南校門去到應該去的地方吶喊呼號。解放以后,數不清的慶典、禮祝、抗議……大都是結隊出南門奔車站乘車出發的。

工字廳里運籌帷幄

那個被當時的外籍教員稱為“yamen”(衙門)的地方,便是工字廳,是游美學務處和清華學堂最早的行政辦公場所和教職員宿舍。洋人眼中的“衙門”,實際上氤氳著濃郁的歷史之韻和文墨之香,這是一所學校育人的重要文化氛圍。

工字廳原稱工字殿,始建于1762年,園內兩個大殿以短廊相接,俯視似“工”字。以它為主體的一組清代皇室園林,是最早的“清華園”。東廳很長時間作音樂室用,西廳是教師閱報室,后廳常有外賓駐足。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應梁啟超之邀訪華時,曾在后廳下榻半月有余。與后廳相接的小客廳,俗稱“西客廳”或“西花廳”。1914年,梁啟超在這里賃館著書,取名“還讀軒”。1925年起,文學家兼詩人吳宓(字雨僧)在這里“奠居”,取名“藤影荷聲之館”。馮友蘭說,“雨僧一生,一大貢獻是負責籌備建立清華國學研究院,并難得地把王(國維)、梁(啟超)、陳(寅?。?、趙(元任)四個人都請到清華任導師”。

與工字廳西院一巷之隔的是“古月堂”,建校后為教師宿舍。1928年,清華大學開女禁,這里成為女生宿舍。汪健君曾寫詩調侃:“古月堂前幾變更,昔年濟濟聚群英。一從女禁開黌舍,兩度繁花共月明。”

“五四”運動期間,城里各校學生領袖因受追捕無法在城里聚會,清華地處郊外,本校學生代表團就把他們請到工字廳來開會。“五四”運動重要轉點“六三運動”,就在這里策動。

清華學堂拉開百年帷幕

清華學堂是清華大學的第一幢樓,是重要的教學場所,是這所大學立命的本基。

1910年11月,游美學務處向外務部、學部呈請將游美肄業館改為“清華學堂”。12月,清政府學部批準。清華學堂于1911年4月29日在清華園開學,這是清華的第一次開學。

清華學堂分兩期建成,東部建于1090—1911年,西部建于1916年。這所青磚紅瓦、坡頂陡起的德國古典風格的大樓里,培養了整整一代“國學”研究家。1925年,學校在這里增設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等都在這里講學。

清華學堂大樓西部曾是高等科學生教室,東部曾是高等科畢業生宿舍。梁實秋回憶道:“這一部分的宿舍有較好的設備,床是鋼絲的,屋里有暖氣爐,廁所里面有淋浴有抽水馬桶。不過也有人不能適應抽水馬桶,以為做這種事而不采取蹲的姿勢是無法達成任務的……”

清華學堂大樓被稱為“一院”或“一院大樓”,二院位于清華學堂迤北,初建時為高等科自習室,三院初建時是中等科教室。改辦大學后,文、法學院的許多大學者如馮友蘭、朱自清、陳寅恪、聞一多、陳岱孫等的講堂都曾設在三院。1926年,清華第一個秘密共產黨支部在這里誕生。上世紀50年代以后,清華學堂大樓成為建筑系專用系館,門廳和長廊上掛滿了世界名畫,流動著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息。

清華禮堂合志同方

禮堂是重要的公共場所,里面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學校的旨趣和風尚。

同方部是清華最早的禮堂。1914年,梁啟超題為《君子》的演講便是在同方部進行的?!白詮姴幌ⅲ竦螺d物”的八字校訓,由此演講而來。

1947年秋,梁啟超之子、建筑學大師梁思成在此做了題為《理工與人文》的演講,提出學理工的人應當加強人文科學素養,過分地重視技術,不理解人文,會導致社會倫理道德淪喪。

“同方”兩字源于《禮記·儒行》中的“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1948年7月,清華學生自治會在同方部召開聞一多遇害兩周年紀念會。朱自清說:“你是一團火,照見了魔鬼;燒毀了自己!遺燼里爆出個新中國!”

清華大學史料記載,隨著全國抗日聲浪的高漲,清華學生分為兩派。大多數同學(如蔣南翔等)主張堅決抗日,常在大禮堂開會,被稱為“大禮堂派”;另一派同學支持國民黨政府,人少只得到同方部去開會,被稱作“同方派”。這里的“大禮堂”是指建成于1920年3月的清華大禮堂,在當時是國內高校中最大的禮堂,具有古羅馬和古希臘藝術風格,是清華“最有光榮歷史的建筑物之一”?,F在校內的會議、講座及娛樂演出,經常在此進行。

大圖書館里“開礦”忙

每當回憶起負笈清華的光陰,人們總不由得提及圖書館。圖書館,涵養著一所大學生動、濃郁的“書卷氣”。圖書館,是一所學校的智慧和精神之源。

錢鐘書曾立下“橫掃清華圖書館”的志愿,館藏圖書甚至英語辭典的借書期限卡上幾乎必有他的名字。夫人楊絳說:“我在許多學校上過學,最愛的是清華大學;清華大學里,最愛清華圖書館。”

第一部中國式的話劇《雷雨》便是曹禺在圖書館“西文閱覽室大廳的東北邊,靠近借書臺的長桌”的座位上寫成的。

“兩彈元勛”彭桓武說:“清華大學圖書館好比一個闊海,任憑青年之我在其中作各式的魚躍?!?/p>

“開礦”,是上世紀30年代清華學生對泡在圖書館學習的謔稱。那時候,學生上課很少有課本,老師講完課通常開列一些參考書讓學生借閱。開礦熱與當時“通才教育”的教育思想有關,學生除閱讀專業書籍外,更多的是在博覽群書。

前任圖書館館長史國衡之子史際平說,外國人訪問清華,圖書館是重要一站。

大圖書館(老館)位于大禮堂東北方,建成于1919年,為了與另一規模較小的圖書館區別,便在它面前冠以“大”字。新館建于1991年?,F在的圖書館是一個新老建筑完美銜接的樓群,曾獲“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獎”和北京“九十年代十大建筑”等多項殊榮。

科學館里搖出現代科學春色

清華大學科學館里館藏著中國現代科學的搖籃,館藏著一所大學的驕傲。

科學館建于1917—1920年,初期只是學校理科課程的實驗場所,館內設備相當先進。物理系及理學院在1999年新理學大樓建成前,均以此處為系館,科學館現仍為物理教學樓。

首任理學院院長、物理系系主任、人稱“科學館主”的我國著名物理學家葉企孫先生,尊師重教,聘請了熊慶來、吳有訓、薩本棟、張子高、周培源等一批名家,還有歐美著名學者前來短期講學,如歐洲著名物理學家玻爾、英國學者狄拉克、法國學者朗之萬、美國信息論創始人維納和歐洲航空權威馮·卡門等,使清華物理系成為高水平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基地。后來算學系也設在科學館。這里曾走出了王淦昌、華羅庚、趙九章、王竹溪、翁文波、錢偉長、彭桓武、錢三強、何澤慧、王大珩等眾多杰出的科學家,科學館是中國現代科學的搖籃。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清華從一所頗有名氣而無學術地位的學校,一變而為名實相符的大學。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應該說,理學院是走在前列的,而物理學系是這前列中的排頭兵。

中國衛星上天,被評為功臣的趙九章、錢學森、王大珩、陳芳允等,都是葉企孫的學生。如果人們把王淦昌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的話,葉企孫就是“中國原子彈和氫彈之祖”

大師碑前嘆大師

為王國維先生樹立紀念碑,體現了老清華師生對一位大學者、名導師的尊重和紀念。

黃延復記錄了王國維先生(字靜安)離開清華前的行止:“翌日8時即到院上班,命院中聽差往其宅取來昨夜看完的學生成績稿本,并向辦公室人員‘談下學期招生事甚久’?!敝蟊悛毿谐鲂iT,雇人力車至頤和園東門外下車,至昆明湖自沉。

1929年夏,國學研究院行將撤銷,師生集資建造了這座紀念碑,由陳寅恪撰文,梁思成擬碑式,林宰平書丹,馬衡篆額,李桂藻刻石。碑文有曰:“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p>

靜安先生之曾孫、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研究員王亮說:“靜安先生入清華后改治遼金史、蒙古史、西北邊疆史,為晚年學術一大轉折……可以視為置身一場以中國周邊‘四裔’研究為重心的國際學術角力的前期準備,可惜得年不永,未盡其志。”

靜安先生學問篤實,拙于言詞,截然不同于梁啟超、趙元任授課鮮活奔放的風格。但他卓越的學術成就和深刻的傳授之道,無不在學界獲得高山仰止的威望。他的學生、史學家姜亮夫回憶,他授課之專深,“要到畢業出來教書研究后,才越來越感到幫助很大”。

新林院8號的午后茶聚和國徽

新林院8號是在1946年10月迎來梁思成、林徽因一家的。在這里,梁家保留了抗戰前住在北總布胡同時期的“午后茶聚”習慣,每天下午四點半開始,金岳霖、陳岱孫、張奚若夫婦、周培源夫婦和建筑系師生相繼到來,哲學、美學、藝術、社會、城市規劃、建筑設計、馬恩著作等廣泛的話題都在討論之列。梁家大女兒梁再冰說:“這里是一個各種活動——學術的和生活的中心。來到這里的主要是各種年齡的、清華一些不同系的教授、教員和學生們?!?/p>

這里見證了那個時代教授們專業精深、知識廣博、趣味高雅的特點,很多教授是名副其實的“三通人才”——文理會通、中西匯通、古今融通。那些教授行為上也光明磊落。比如哲學家、邏輯學家金岳霖,以柏拉圖式的情感愛了林徽因一生,和梁思成結為摯友,基本上成了梁家一員,傳為佳話。

1948年末,梁思成、林徽因在家里為登門請教的解放軍代表在地圖上標出北平重要的古建筑,劃出禁止炮擊的地區,并繪制保護北平文物建筑的圖錄。

新中國成立后,梁思成、林徽因投入新中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1950年6月23日,林徽因被特邀列席參加全國政協一屆二次大會。當她看到以“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為內容的國徽方案被宣布通過時,禁不住熱淚盈眶了。

在荷塘月色里棲居心靈

很多人,因為中學語文課文里那篇《荷塘月色》,而和清華大學有了某種情感上的聯系。很多人,到清華大學,一定要找到那片“荷塘月色”。

大學里面竟能有這樣一片可以逃遁日常煩惱,在“心里頗不寧靜”的時候,可以在臨近午夜的月光下去走走,“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如果校園里能有這樣一片心靈棲居之地,那么,這座校園是人在精神上可以靠近的地方,讓人“覺得是個自由的人”。

朱自清為人清正,治學勤奮嚴謹,誨人不倦。吳組緗回憶:“他所講的,若發現有錯誤,下次上班時必嚴重地提出更正,說:‘對不起,請原諒我……請你們翻出筆記本改一改。’”

這樣一位知識分子,做人十分有骨氣、有原則。1946年5月4日聯大結束,清華大學復員,他把編輯和出版《聞一多全集》視作紀念亡友與抗擊法西斯專政的必要舉措。1947年2月22日,他與俞平伯、許德珩等聯名發表《保障人權宣言》,抗議警憲以清查戶口為名,午夜闖入民宅,肆行搜捕。1948年6月18日,貧病交加但拒絕購買每月兩袋美援平價面粉。毛澤東稱頌朱自清,“寧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

水木湛清華

梁實秋曾這樣回憶清華園里的一處景致:“徘徊池畔,有‘風來荷氣,人在木陰’之致……我在這個地方不知消磨了多少黃昏?!边@里便是工字廳后一脈青山、一池秀水、一塘碧荷、兩座古亭,人們常把這里與頤和園的“諧趣園”相媲美,名自晉人謝混詩句“水木湛清華”。

工字廳后廳門外上方正額“水木清華”四字,傳說是康熙帝御墨;兩旁朱漆圓柱懸有清人殷兆鏞撰書的名聯:“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拔母铩逼陂g楹聯被當作“四舊”取締,現為后人摹寫。

水木清華附近,有幾處革命遺跡。水木清華山崗之巔的“聞亭”中的警世古鐘,以及山麓旁蒼勁彌堅的聞一多塑像,是對學者、詩人、民主戰士聞一多及其不朽精神的最好紀念。樹立在“水木清華”北山之陰校河畔的“三·一八斷碑”,是母校為紀念在反對帝國主義的“三·一八”慘案中犧牲的學生韋杰三所立。碑上鐫刻著烈士臨終遺言:“我心甚安,但中國快要強起來呀(?。?!”

1989年9月28日落成的清華英烈紀念碑,位于水木清華北山之陰,上書“祖國兒女,清華英烈”幾個大字。

上一條:文氣質成就大學之美大學之用 下一條: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閉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版權所有
馬克思主義學院辦公電話:0795-3203978  馬克思主義學院郵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