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导航,在线伊人,宅男导航 - 2022撸道帝综合导航影视网

 
當前位置: 首頁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欄
信息動態
時政要聞
他山之石
資料下載
 

跳出“溫室”思維 擔負成長重任

2012年03月30日 10:07 佚名 點擊:[]

大學就像“溫室”,它為尚不具備迎接社會挑戰能力的青少年建構起一個“透光、保溫、阻擋風雨”的環境,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學會思考、學會做人、學會合作,以便能帶著更充實的大腦、更強健的內心走向社會。

可是,大學的目標并不是讓學生永遠呆在“溫室”里,而是要將他們培養好之后送入社會,讓他們獨自面對各種挑戰。但一些大學生似乎得了“溫室后遺癥”,在他們看來,學校、老師以及其他的同學都理應重視自己的需求,甚至進入職場后,還一廂情愿地要求同事、雇主乃至這個社會永遠把他們看作“溫室里的花朵”而“倍加呵護”。

■通訊員 常雪亮 劉琳琳

“行有不得”需能“反求諸己”

【微事件】剛上大一的小悠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在一次討論“大學中的學習困惑”的課堂上,小悠提出了對學校的不滿:學校為什么不允許學生自由轉專業?為什么還要用點名的方式要求我們每堂課都到?

老師問:你希望有怎樣的變化?

小悠回答:“學校應該允許學生自由選擇專業,想學什么專業就學什么專業;上課是否出勤應該讓學生自主選擇,如果老師講得好,學生自然就會來上課,老師講得不好學生有權利選擇不來,老師應該提升自己的講課水平而不是強迫學生聽無聊的課程。”

老師又問:“學校是允許轉專業的啊,只要你大一的成績達到一定標準,證明學習能力強,就有資格重新選擇?!?/p>

小悠撇了撇嘴:“那要達到那個成績很辛苦的??!”

老師無奈地說:“其實你的愿望不僅僅是自由選專業,而是要輕松、不辛苦地隨意選專業”。

【點評】校園的教育、引導本質決定了學生在其中享受了很多的照顧。相似之處是,職場中也有新進員工提出各種質疑和抱怨——我堂堂大學畢業生,整天干復印、跑腿、報賬的活兒,簡直就是浪費人才;我的領導實在是太不聰明了,明明可以有更好的辦法,非得讓大家這么麻煩;那個某某明明是個害群之馬,也不知道上級是怎么想的,居然招聘進來?”

相同性質的抱怨,在學校里,由于老師承擔“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所以給學生表達、申訴的機會,以期待學生能夠學會用全局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環境和思考問題;但在企業中,老板的回復往往是“請你走人”,“我們招聘的是能夠勝任工作的員工,不是指手畫腳的領導?!?/p>

何為適應?在大的環境中,我們能夠找到系統中自己的位置,并且在熟悉環境規則的基礎上,調整策略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案例中小悠以及職場中某些剛畢業的大學生,自我中心地認為大環境的規則應當適應我,而自身卻沒有調整的意愿。

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看,小悠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中沒有一條是針對自我提升的,全部是要求環境改變來適應自我的需要,甚至在轉專業這一可以通過自身努力達到的事情上,也希望由學校調整政策來滿足。這是心理學中典型的“外歸因”,就是堅持認為生涯發展的結果是由環境因素決定的,如果有任何不理想之處,那一定是環境需要改變,而不是自己需要改變。

這種“外歸因”的思維方式,對于即將進入職場的大學生來說是非常不利的,企業組織的目的是創造價值,學校的目的是培養教育學生,性質完全不同,同樣,企業領導者不是老師,更不是家長,沒有義務指導員工的成長。將一切問題的責任歸因于外部環境,這樣的員工在企業組織中是沒有價值的。相反,將生涯發展的結果歸因于自身的努力程度,會更加有利于個人的發展,努力可能并不能馬上改變事情的現狀,但努力會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及學習態度。

“投之以桃”勿求“報之以李”

【微事件】子峰是家里的獨生子,剛進入大學,面對友善的室友他感到非常開心,覺得自己終于體驗到了令人快樂的集體生活。為了跟同學搞好關系,他經常幫他們打水、帶飯、記筆記,甚至把作業借給室友抄寫。他一直真誠地關心身邊的人,也認為其他人理應同樣地對待他。

可一件事讓子峰備受打擊:有一次他因感冒耽誤了班會,而班會上恰好布置了關于家庭貧困的學生申請助學金的事宜,子峰的家境不太寬裕,有申請助學金的可能性。但直到助學金評選結束,結果張貼出來后,子峰才發現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這件事。

“為什么他們就不能提醒我一聲?”子峰對自己的室友非常不滿,“我平時是怎么對待他們的,遇到這么重要的事情誰都不記得告訴我一聲,他們怎么可以這樣對我?我以后再也不想跟他們相處了,我要換宿舍?!?/p>

【點評】一些大學生認為“別人都應該真誠對待我”,他們常常以“好朋友”的高標準來要求同學,希望每個同學對待自己都像對待好朋友:考慮我的感受,關心我的需求,和我談心,在我痛苦時安慰我,在我困難時幫助我。當對方沒能達到自己的要求,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否認對方的一切,認為對方冷漠無情,不值得相處。

“尊重”是人際關系的核心原則,它的深層含義是——對方有接受你好意的權利,也有拒絕你好意的權利。

案例中的子峰試圖用自己的好意換取他人的好意,在沒有取得自己預想的結果之后,就走向另一個極端,指責對方的無情無義,這其實是一種“用討好的方式控制關系”的做法,這種以交易的方式獲得的關系并不穩定。

其實,從點頭之交到知音,人際關系的親密程度是分等級的,而不同的親密等級交往時的內容和策略也有不同。大學生最終要走向職場,職場中同事關系更需要經營,在同一個組織內部,同事之間不僅有合作,還有競爭,如何能在這樣一個復雜的情況下共同為完成組織目標而努力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課題。同學或同事沒有義務照顧你,簡單地認為“我為你好,你就必須為我好”是一種非理性的信念,如果不能理性地對待人際交往中出現的不對等現象,就會導致關系交惡,最終影響組織任務的完成,受傷的還是自己。

“急人所急”也要“秉公決斷”

【微事件】林莉打算大學畢業后到美國留學,對方學校除了要求林莉考取托福高分之外,還需要她本科時期的績點達到3.5以上,正在上大三的林莉為此事發了愁。她曾在學期初出于興趣選了一門藝術選修課,但后來因為托福備考壓力大,就一直斷斷續續地去上課,平時的作業也做得非常馬虎,原本想著只要不掛科、不影響畢業就好,但現在如果分數不理想會影響申請美國的大學。林莉思前想后,決定去求選修課的老師手下留情。

選修課的老師聽了林莉的理由,表示所有的成績都是按客觀的表現來評定的,如果照顧了林莉的特殊情況,那就對其他認真上課的同學不公平。林莉認為老師太苛刻了,自己馬上就要因為一個分數而申請不到好大學了,老師卻還一板一眼地拒絕自己的請求,老師的做法對自己未來發展造成了阻礙。于是,林莉跟同學抱怨說:“老師的職責不就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嗎?現在他通融一下,我就能申請到好學校了,但他不肯,一定是想通過懲罰我而顯示他做老師的權威。”

【點評】某著名的人力資源專家曾經提到過“如果大學生在學校里能夠遇到一位嚴厲的老師,那么他在職場適應中肯定會表現得更好?!?/p>

“我理應得到包容”的想法存在于一些大學生的潛意識中。他們把身邊接觸到的所有師長都看成父母或“保姆”,認為即使自己做錯了什么,別人也應該出于對自己的愛護而一律包容,一旦不能包容,那就是別人的錯。他們將生活中的挫折當作“你們對我不尊重”來看待,像是被寵壞了的孩子一樣,稍有不順便通過指責對方來應對。

在這種情況下,內心力量無比強大、信息無比豐富、思辨能力無比犀利的老師才有可能應對這些壓力。相比而言,職場中的領導者就不需要如此辛苦,企業組織中的規則適用于所有人,并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必要浪費時間來辯論。一些大學生用排斥、抵觸的方式來討伐老師的嚴格要求,這種貌似獨立實則幼稚的做法,最終會讓自己真正面對社會的種種復雜時茫然無措。

【結語】人的一生是追求心智成熟的過程,而追求心智成熟的過程是痛苦的。

當今的大學生生活在物質豐富、信息爆炸的年代,一些學生似乎養成了當面對困難時,自己等待、回避就會有人跳出來為自己解決的習慣。心智上的不成熟讓道理化作鎖鏈,封住了家長和老師管教的手段,讓這些學生看不到家長對他們回避困難的擔憂、老師對他們不承擔自身成長責任的無奈。

李開復談到創立“開復學生網”的初衷是“讓學生學會幫助自己”。

但讓他驚訝的是,更多的學生希望他直接幫他們作出決定。被動的學生總是習慣性地認為他們現在的境況是他人和環境造成的,如果別人不指點,環境不改變,自己就只有消極地生活下去。其實,持有這種態度的人,事業還沒有開始,自己就已經被擊敗。一個主動的學生應該從進入大學時就應跳出“溫室”思維,積極主動規劃自己的未來。

積極主動的第一步是有積極的態度。

積極主動的第二步是對自己的一切負責,勇敢面對人生。不要把不確定的或困難的事情一味擱置起來。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不去解決也是一種解決,不作決定也是一個決定,這樣的解決和決定將使你面前的機會喪失殆盡。

積極主動的第三步是要有充分的準備:事事用心,事事盡力,不要等機遇上門;要創造機遇,把握機遇。

積極主動的第四步是“以終為始”,積極地規劃大學四年。任何規劃都將成為你某個階段的終點,也將成為下一個階段的起點,而志向和興趣將為你提供方向和動力。只要認真制訂、管理、評估和調整自己的人生規劃,就會離目標越來越近。

上一條:播撒美的種子 化育美的心靈 下一條:用優秀文化浸潤學生心靈

關閉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版權所有
馬克思主義學院辦公電話:0795-3203978  馬克思主義學院郵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