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导航,在线伊人,宅男导航 - 2022撸道帝综合导航影视网

 
當前位置: 首頁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欄
信息動態
時政要聞
他山之石
資料下載
 

從價值視角解讀中國夢

2013年04月12日 15:38 佚名 點擊:[]

國家、社會、個人:中國夢的價值主體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王淑芹

習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滿懷深情地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實際上闡明了中國夢互相關聯的三個層次:國家富強的中國夢、民族振興的中國夢和個體幸福的中國夢。無論是國家層面的中國夢、民族層面的中國夢,還是個體層面的中國夢,其實現都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這是因為,以“三個倡導”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中國夢所要追求的理想和目標,也是共建共享中國夢的精神保障。

作為一個夢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會憑空實現,必得依賴于一定主體——國家、社會、個人的擔當。相應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功能的發揮,也通過作用于中國夢的三重主體得以彰顯,表現為層層相依的三個層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確立了中國夢的國家價值目標,明確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確立了中國夢的社會價值目標,明確了我們要發展什么樣的社會;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確立了中國夢的個人價值目標,明確了我們要塑造什么樣的個人。民族復興的總體目標,實體化為三重主體的協調共進、有序發展,最終體現為國家富強、社會發展(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

從國家層面來說,中國夢所要實現的目標,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雖然我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GDP已超過日本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們不能忽視我國人均GDP在世界排名靠后的現實(我國人均GDP僅為日本的1/10,2012年世界排名第87位)。換句話說,我國是世界上最窮的“第二大經濟體”,是發展中的大國而不是經濟強國。所以,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盡早跨入發達國家行列。具體而言,“中國夢”的國家目標就是要發展經濟、增強國力、保障社會成員的民主權利、建設清明政治、協調社會利益關系,實現國強民富、有序民主、政治文明、社會和諧。

從社會層面來講,作為共同生活的人們形成的關系的聯合體,社會不僅有共同的利益訴求,也會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在我們國家,立足社會現實、改造與完善社會的中國夢目標之一,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會的進步,絕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更需要創設一種適宜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環境,打破一些束縛人們實現合理愿望的陳舊條框,使社會成員過上富足而有尊嚴的幸福生活:在社會主義法治框架下,社會成員人格獨立,具有個人自主性的責任自由;社會成員人格平等,具有財富獲取、各種權益保障的均等機會;社會成員得失公平,真正實現權利與義務的對應、貢獻與索取的對應、惡行與懲罰的對應、善行與獎勵的對應、作用與地位的對應;實現對公權力的有效制約以及對正當公民權利的合理保護,政府權力和公民行為均受到法律制約,司法判決具有權威性,排除社會組織和個人意志的任意性和專橫性,等等。

這里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中國夢追求的目標,除了經濟、政治、文化指向外,還有道德。道德不僅是對人的思想與行為的一種規定和要求,而且也是人性的一種升華,更是美好社會的一種表征。道德促進人修身養性、善化心靈,擴展才智,超出其他物類,是人之為人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我國古代《禮記》所描繪的“大同世界”中,不僅有“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而且也有“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道德要求。社會成員具有良善的道德,是美好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識。因此,中國夢不是單一的“財富夢”、“實力夢”、“強國夢”,還有“道德夢”。

從個體層面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是中國夢所欲求的社會成員應該具有的一種良好道德素養。愛國,是公民的社會美德。國和家一樣,都是人的歸屬地;愛國與愛家一樣,都是人必行的道德義務和責無旁貸的道德責任。敬業,是公民的職業道德。職業既是人謀生的手段,又是人發揮聰明才智、實現人生價值的場所。以虔誠的心靈、專心致志和勤懇耐勞的精神對待職業,珍惜和熱愛本職工作,盡心盡力地履行好崗位職責,是從業人員的天職。社會成員忠于職守的敬業精神,既是個人幸福生活的保障,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保障。誠信,是人的基本德性。誠信之德的要義是真實無欺、信守約定、踐行承諾、講究信譽。誠信既是社會合作、信任與發展的道德基礎,也是個人心神愉悅、幸福生活的道德基礎。友善,是人的善良與寬容凝聚的一種寬厚的德性。對人友善,既是心地善良的人性之美,是人的一種文明素養,也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是人的一種文明禮貌。友善使人間充滿愛,使社會充滿溫暖。

由于無論從國家、社會還是個人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實現中國夢都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需要發展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創新社會管理方式,也需要在社會轉型期的多樣文化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與整合,形成社會成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精神動力。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加速期,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整體性躍遷明顯,社會結構轉換、機制轉軌不僅引起了社會利益關系的調整和變化,而且使社會心理、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轉型所形成的不同于傳統社會的新質社會結構,使原有的社會價值體系逐漸弱化了對社會成員思想和行為的引領或整合作用,急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提供價值標準,以實現價值引領和社會秩序的整合。

社會經濟結構和利益關系調整引發的社會資源再分配及其社會出現的垂直分化,使社會成員逐漸分屬于不同的利益群體。不同利益群體會因利益需求和社會地位的差異,秉持不同的價值觀念。而中國夢的實現,需要調動不同人群的力量,統合不同人群的價值觀念,使人們在主流價值觀方面達成共識,從而協調我國因社會結構的多元分化而可能引致的價值沖突。所以,不同利益群體共同價值觀的形成,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以便統一思想,達成共識,凝聚社會力量。

在社會轉型期和改革開放時代,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碰撞、各種社會思潮的交鋒等所形成的多元社會文化,加劇了社會價值標準的模糊與混亂,而后現代主義的相對價值觀對社會價值標準的客觀性和一致性的瓦解,又進一步肢解了社會價值的統一性。要想避免人們行為的任意與越軌而導致社會混亂,首先就要使社會上絕大多數成員認同并踐行共同的價值觀念。所以,共建共享中國夢,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行為,引導人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前行,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公正與法治:中國夢的價值規則

中央編譯局研究員楊雪冬

中國夢是當下人的夢,是面向未來的夢。今天的中國正發生著深刻變革,使得每個人都有機會共享中國夢,成為中國夢的擁有者和實現者;這種變革激發了全社會的活力與創造力,使得每個人都有動力共建中國夢,成為中國夢的建設者和實踐者。但是,要保持社會的活力與創造力,不能單單依靠市場經濟釋放出來的物質利益刺激,還必須構建合理有效的制度機制,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在激發個體創造力的同時,維護好全社會整體利益。

一套合理有效的制度包含著多種構件,而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三個倡導”內含的“公正”與“法治”,是其基礎性構件。這是因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要使每個社會成員樂于共建共享中國夢,就必須公正地對待他們,賦予他們應有的權利,并且給予破壞規則者應有的懲罰;而法治就是維護社會公正的過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個人或團體都不能超越法律享受特權。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中國人的法律意識在增強,對社會不公的承受力在下降,這直接推動了各類以維護利益為核心的社會沖突的快速增加,對制度的應對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在這種現實下,社會各界都明顯感受到維護公正、加強法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也只有通過維護公正、加強法治,才能筑牢實現中國夢的價值規則。

其一,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協調復雜的社會利益關系,需要共同的基本規則。各國的現代化經歷表明,社會利益多元化必然導致需求多元化。在這種情況下,倘若沒有公正和法治為核心的基本規則,各利益群體之間就不可能進行相對平和的協商對話,就可能將社會矛盾推到極端,導致劇烈的社會沖突。因此,堅持社會公正的理念,健全維護公正的法治環境,可以為各種利益相互間的博弈搭建制度化的平臺,并依此為基礎不斷理順社會利益關系。

其二,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因兩極分化產生的社會困難群體,需要得到規則保護。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說,“公正的原則必須貫徹到社會的最底層”。當前的中國,盡管社會總體財富在增長,但社會差距也日益凸顯,城鄉差別、地區差別、社會群體差別所引發的矛盾和沖突,越來越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和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原因。在兩極分化過程中形成的困難群體,亟須獲得必要的保護,使他們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分享改革發展成果。而堅持社會公正,完善法治環境,是對這些群體要求的積極回應,能夠為他們正當要求的表達提供暢通的渠道。

其三,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國家制度的改革與完善,要依循公正與法治的原則。對于各級國家機構來說,公正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力量。國家是公共權力的代表,承擔著調節社會關系、提供包括公共秩序在內的諸多公共品的責任。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環境和日益復雜的社會關系,國家的各項制度必須更堅定地維護社會公正、恪守法治原則,如此才能更好地約束自身的權力,履行自己的職責。

既然公正和法治對于中國夢不可或缺,那么,應當如何通過建立公正和法治的社會環境,共建共享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呢?

首先,要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規則意識和公共責任意識。中國夢需要勇于擔當。一段時期以來,社會上形成了一種“破壞規則才能獲益、承擔責任就會吃虧”的意識,滋長了各種形式的機會主義和權力尋租行為,挫傷了社會正義,降低了社會道德底線。規則意識與責任意識的缺失,還嚴重破壞了社會公正與法治,導致難以從個人良知與正式規則上約束和規范人們的行為,影響夢想的實現。為此,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規則意識和公共責任意識——只有遵守規則,擔當責任,才能成就夢想。

其次,要通過推動各項制度的落實來激勵夢想的實現。中國夢需要弘揚正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已經建立,將各種形式上的制度變成實質的結果,將各種紙面上的理論轉化為制度實踐,是對制度建設的重要考驗。公正與法治就是檢驗制度落實的重要標準。維護公正與堅持法治,就是要讓遵守制度的人獲益,讓破壞制度的人受罰。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社會范圍不斷培育出美好夢想的花朵。

第三,要構建更加完善的社會安全網。中國夢需要共建共享。不能讓任何人失去追求夢想的機會,要讓社會困難群體也能擁有實現夢想的權利。因此,要通過維護公正、加強法治,不斷完善社會安全網,努力消除各種差距,使社會各界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也只有困難群體的夢想得到實現,全社會的夢想才會顯得更加偉大而輝煌。

誠信與文明:中國夢的價值基石

江蘇師范大學教授任平

現代化背景下的中國夢具有深厚的價值內蘊,以“三個倡導”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便是中國夢價值內蘊的具體體現。這其中,誠信與文明尤為重要。這是因為,要實現中國夢的共建共享,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僅需要越來越富足的生活,也需要有越來越誠信的道德;不僅需要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也需要文明素養的全面提升。為此,倡導誠信與文明,便成為共建共享中國夢不可或缺的價值基石。

誠信的中國夢:中國道路的價值升華

古代中國是高度重視誠信價值的信用之邦。幾千年來居于國家精神統治地位的儒家將“人無信不立”作為“仁”學的五端(仁、義、禮、智、信)之一,要求全社會成員加以奉守;不僅把“信守諾言”作為君子的良好操守,更把“取信于民”作為國家統治的民本根基。而現代化在促進社會轉型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使社會遭遇了道德失范和秩序真空的困境,導致誠信缺失。這與實現中國夢的美好追求無疑是背道而馳的。

中國夢憧憬的現代化社會不僅是物質豐裕的社會,更是誠信善治的社會。人民群眾迫切期待生活在一個沒有欺詐、沒有假冒偽劣、誠實相親、信用良好的社會環境中。而一旦誠信闕如,不僅危及社會信用體系,而且也意味著人與社會、人與人甚至人與自我社會關系的撕裂,若任其蔓延,將動搖社會穩定的根基。因此,重建作為誠信交往的社會規范勢所必然。這需要從以下兩個維度著手。

第一,真誠性維度。這一道德規范和價值操守,不是一種外在面具或一種簡單的法律他律,而是人格、心理和行為方式的全面提升?,F代化不僅僅是物的現代化,更是一種制度和公民行為方式的倫理和價值的升華。在滿足生存性需要之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價值目標之一就是要重建我們生活的道德和價值底線。我們希望過“好的生活”,而這必須要有“好的環境”、“好的信用”和“好的制度”。如果沒有誠信,無論是市場經濟體系還是法治社會,一切都將難以建立,更難以完善。在誠實守信的國家里,參與社會交往的多元主體之間都必須要有真誠待人之心,這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和弘揚,更是實現中國夢的內在素質要求。

第二,交往自尊或尊嚴的主體性維度。交往行為和制度具有內在的道德維度和誠信價值。誠實守信是一種德性,更是一種作為社會成員交往的自尊和尊嚴。當我們被人評價為誠實守信時,我們因這種肯定性評價而獲得了作為人際交往主體的自尊;反之,當我們被人評價為不誠實、不守信時,我們就會因這種否定性評價而喪失了作為人際交往主體的基本尊嚴。為此,我們不能沉迷于“利”的誘惑而放棄對自我和他人生命尊嚴的尊重。無論制度設計或者道德倡導,都應當最大限度尊重社會公民作為主體性的道德尊嚴,這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文明的中國夢:新現代性的價值內蘊

現代社會是文明的社會,對文明內涵和外延理解的深廣度,決定了一個民族夢想對于理想價值目標追求的水平。中國夢高度體現了文化自覺、自強和自信,打破了長期以來西方文化霸權對于“文明”專斷的話語解釋權。站在全球化時代的制高點上,我們需要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建設綱領,超越西方經典現代性教條的窠臼,全面開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

作為文明的中國夢的內容之一,經濟文明展示的不僅是產能的強大和物質財富的豐裕,而且是經濟制度的倫理提升和價值完善。在經濟領域,“以義生利”的善治倫理成為人們普遍遵守的規則;企業將普遍肩負起社會責任,制假造假、坑蒙拐騙將失去市場;誠信體系和信用體系將日臻完善。

作為文明的中國夢的內容之一,政治文明展示的不僅是國家富強和權力的效能,而且是憲法規定的私權和公權的邊界分明、民主有序、政治清明。在政治領域,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和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切實得到保障;各階級和各利益群體的利益訴求都能合法地得到表達,并在程序正義前提下形成合理共識;我國的國際威望和政治地位進一步得到提高。

作為文明的中國夢的內容之一,社會文明展示的不僅是社會管理網絡的普遍和服務機構的擴展,而且是社會組織的有序發展和功能優化。在社會領域,教育、健康、醫療、衛生等社會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人將活得更有尊嚴、更有社會歸宿感和安全感。

作為文明的中國夢的內容之一,文化文明展示的不僅是現代公民在知識素養、道德品質、個人修養等方面水平的大幅提升,而且是文化的屬人化、親近化、大眾化得到充分彰顯。在文化領域,建立起一種更加真誠的文化,使人們更能坦誠相待;一種尊重的文化,使人們活得更有尊嚴;一種奮進的文化,使創新者得到鼓勵、創造者得到褒獎、奮進者得到贊揚、勞作者得到認同;一種包容的文化,使多元的社會更加和諧、多樣的生活更加多彩。

作為文明的中國夢的內容之一,生態文明展示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后現代轉換,變敵對的征服與被征服、統治與被統治關系為和諧相處的關系,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使天更藍、地更綠、氣更潔、水更清,美麗中國變為現實。(《 光明日報》2013年04月10日)

上一條:教育時論:為實現中國夢匯聚強大正能量 下一條:趙啟正:中國人并非沒有信仰而是理解不同

關閉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版權所有
馬克思主義學院辦公電話:0795-3203978  馬克思主義學院郵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