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导航,在线伊人,宅男导航 - 2022撸道帝综合导航影视网

 
當前位置: 首頁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欄
信息動態
時政要聞
他山之石
資料下載
 

教育時論:為實現中國夢匯聚強大正能量

2013年05月03日 15:29 佚名 點擊:[]

■能否激發和匯聚強大正能量,越來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的關鍵

■只有不斷涵育、集聚、迸發正能量,才能不斷成就中華民族的光榮與夢想

■在努力奮斗中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相結合,這樣,正能量就會從涓涓細流匯聚成滔滔江河

隨著中國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以及“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提出,能否激發和匯聚強大正能量,越來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的關鍵。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要“聚合各項相關改革協調推進的正能量”,“要大力激發社會正能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那么,到底什么是“正能量”?我們又當如何為實現“中國夢”匯聚強大的正能量?

現在人們熱議的“正能量”,借用的是自然科學領域的概念,但內涵已經與其在自然科學中的本義有了完全的不同。在自然科學領域,人們所講的“能量”,不論是機械能、分子內能、電能,還是化學能、原子能,都只有大小之分,沒有方向之別。而我們現在從社會科學的角度、針對社會發展問題所講的“能量”,則不僅有大小之分,而且有正負之別。所謂“正能量”,指的是一切有助于社會發展進步的精神因素,而“負能量”則與此相反。一個社會,就是一個能量場,其間的能量態勢深深地影響著這個社會發展狀況。當一個社會中所蘊含的正能量占有優勢地位的時候,就會呈現出向著進步文明、向著安康和樂、向著幸福和諧而拼搏奮斗、創新創造的強勁生機與活力。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是在正能量的不斷涵育、集聚、迸發之中堅韌前行。

推動我們民族復興偉業的正能量,表現為近代以來中國人對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執著追求。從林則徐“放眼看世界”的吶喊,到梁啟超對“少年中國”的呼喚,從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殷切叮囑,到毛澤東“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從洪秀全對“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大同社會的暢想,到鄧小平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所確立的“三步走戰略”,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前赴后繼、百折不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充滿斗志、滿懷信心,并將這種精神力量化為經濟增長和巨龍騰飛的“中國奇跡”。“中國夢”正在這堅實邁進的腳步中變得愈發清晰和觸手可及。

推動我們民族復興偉業的正能量,表現為近代以來中國人屢遭屈辱而屹立不倒的頑強、歷經磨難而信念愈堅的理想、飽嘗艱辛而斗志更強的毅力。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擊碎了中國人“天朝上國”的美夢,卻擊不垮中國人在歷史長河中積累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自豪感;“三座大山”讓中國人背負著沉重的生存壓力,卻壓不垮中國人的脊梁;黑暗中的徘徊摸索讓中國人摔得鼻青臉腫,卻阻擋不了中國人勇往直前的決心。經歷了大風大浪和生死考驗的中國人,在和平建設時期變得更加成熟睿智和淡定從容,應對非典、洪水、冰雪、地震等災害一次次集中展現著中國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之情,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攻堅克難、共度難關的精神力量,總能將祖國的傷痛、同胞的痛苦迅速降低到最小程度。正是這種越挫越勇的精神力量讓中國人在絕境中奮起、在逆境中升華,在應對各種挑戰中煥發出勃勃生機,為中華民族贏得闊步走向希望、創造未來的榮耀與驕傲。

推動我們民族復興偉業的正能量,表現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永不滿足的改革創新精神。從破除“兩個凡是”、開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結束中國思想混亂僵化的局面,到破除“姓資姓社”的藩籬加速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到“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成功解決有關歷史遺留問題,從避免蘇東劇變的歷史悲劇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保存革命的火種,到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魅力為低潮中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注入一針強心劑,中國人就是在不斷改革創新中破除各種思想觀念的束縛、體制機制的障礙、風險陷阱的干擾,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插上騰飛的翅膀。改革創新已經融入到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為這個時代最激動人心的旋律,成為中華民族不斷進步的靈魂保證和實現民族復興的動力源泉。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同樣只有不斷涵育、集聚、迸發正能量,才能不斷成就中華民族的光榮與夢想。

集聚正能量,需要我們積極踐行“三個倡導”。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三個倡導”從國家發展目標、社會運行秩序、個人行為準則三個層面,精辟概括了當代中國在發展中所應遵循的基本價值理念。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關鍵在于我們要全面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協調并進,創新創造,實干興邦;踐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關鍵在于我們要以人民為上、堅持依法治國,捍衛人民權益,遵從人民意愿;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關鍵在于我們自覺地將之內化于心、持守于意、外化于行,做一個高素質的現代公民。這“三個倡導”是激發和釋放社會正能量的三個“齒輪”,并且相互影響、相互帶動,其動力支點在于每一個公民。當每一個公民都能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自己的言行指南時,那么社會秩序就會運行良好,國家發展目標就會加速實現。當“三個倡導”在人民群眾中被廣泛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會水到渠成,并成為轉動這三個齒輪的“鑰匙”。

匯聚正能量,需要我們大力弘揚“中國精神”。所謂中國精神,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五千年風雨而不倒,之所以能在改革開放的短短30多年中再次煥發青春,是因為有著民族精神的支撐維系以及時代精神的鞭策驅動。民族精神在每一個時代總是體現為時代精神,而時代精神又總是不斷拓展和深化民族精神,因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辯證統一的。當前要弘揚“中國精神”,需要我們將愛國主義的情感化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守和珍視,需要我們將改革創新的意志化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推動和發展,需要我們將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對民族的深切自豪轉化為改革的魄力、創新的勇氣,需要我們以自尊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學習和吸收其他國家的先進文明。

集聚正能量,需要我們善于轉化“負能量”。這些“負能量”以不同形式出現,比如各種社會道德事件的發酵使得人們不敢扶起跌倒老人,各種謠言傳播對人們正常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各種群體性事件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和社會秩序造成破壞,各種食品安全事件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安全感,等等。這些“負能量”嚴重阻礙了社會的和諧運轉和進步發展,但如果應對和轉化得當,也能夠促使人們從另一個方面警醒,從對教訓的反思中汲取教益,增強正能量。比如對一系列道德事件的反思,使得我們加大了對先進典型人物的宣傳表彰力度,各種“最美”人物和身邊的感動被及時發掘和傳播,正能量再次成為社會的主導能量。比如對謠言傳播類型、特點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制定相應的辟謠機制和疏導方案,久而久之人們就會對謠言產生免疫力,謠言自然就會失去傳播空間;對群體性事件的反思,可以促使我們認真研究和解決社會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并改變干群關系、轉變工作作風、促進社會和諧;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反思,可以促使我們加大監管力度、提高檢測標準,并改進工作作風、提升服務水平、密切聯系群眾。

集聚正能量,需要每個人的積極行動,且不拒任何舉手投足間看似微小的努力。用自己的每一個微笑、每一句問候、每一份信任、每一次愛心為社會傳遞力所能及的溫暖,在努力奮斗中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相結合,這樣,正能量就會從涓涓細流匯聚成滔滔江河。(沈壯海 王軍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沈壯海系該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教育報》2013年4月17日第1版

上一條:建設文化強國要注重精神的層面 下一條:從價值視角解讀中國夢

關閉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版權所有
馬克思主義學院辦公電話:0795-3203978  馬克思主義學院郵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