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關鍵是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每個人才有幸福;每個人發展了,國家才會富強,民族才能復興。教育是把兩者互相溝通起來的主渠道。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關鍵是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每個人才有幸福;每個人發展了,國家才會富強,民族才能復興。教育是把兩者互相溝通起來的主渠道。
教育無疑是當下全民關心的社會熱點之一,因此自然也屬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問題“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的內容,被列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重申了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這種提法說明教育問題錯綜復雜,需要從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全領域通盤考慮來進行改革才能奏效。這次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關鍵是人。每個人的最大幸福是什么?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這里,一方面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我們每個人才有幸福;另一方面,“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每個人發展了,國家才會富強,民族才能復興。教育是把兩者互相溝通起來的主渠道。由此可見,教育既牽動我們每個人心弦,又關系到國家民族命脈,是社會的奠基性事業。
堅持以人為本,把人作為著眼點和落腳點
《決定》再次強調了歷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教育改革總綱領:“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這就是“以人為本”,把“人”和“樹人”作為著眼點和落腳點。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似乎是理所當然、不言而喻的,卻一針見血地切中了當下教育的時弊。目前,教育的最大問題是沒有把受教育者當“人”,而是當成材料、工具、“器”。他們都把教育看成“制器”,是單純的“投資”。對被教育者個人或其家長來說,他們希望通過教育將來“有出息”——成大器、出大名、當大官、掙大錢,光宗耀祖;而從主辦教育的政府或單位來說,要求教育產出創新成果,迅速提升經濟,頻頻獲得諾貝爾獎,強實力、振國威。他們的目標無可厚非,但沒有人的全面發展,這些希望都將落空;即使有的實現了,人也難以感到幸福。因為人的幸福要體現在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實現,而這是建筑在人的發展基礎之上的。
在這種狀態下,教育將各類學生訓練成能百發百中地應付各種考試的應試機器,以為只有通過各種考試,人才有出路,才能獲得各種機會。而學校辦得好不好,自然也就只看從你那里出來的學生能否自如地對付各種考試了。小升初、高考的名校入學率就成為衡量小學、中學辦學業績的標準?,F在大學普遍追求的是:取得更多科研項目、獲得更多研發經費,得到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獲諾貝爾獎,國際大學排行榜上名列“一流”,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也只將自己看成出成果、得名次的工具,很少想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這種問題不僅中國有,目前在全世界高等學校里也比較普遍。美國哈佛學院前院長劉易斯《失去靈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記教育宗旨的》一書提出,像哈佛這樣的著名大學,忘記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把年輕人培養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并進行反思。耶魯大學法學院原院長克龍曼《教育的終結》的副標題是“大學何以放棄了對人生意義的追求”,它分析了造成這個問題的社會政治、文化學術上的原因。據我看來,在當前國際競爭非常激烈的情況下,人們容易只看到“硬實力”,而往往忽略人的發展和素質這樣的“軟實力”是一個重要原因。從國家層面說,人們注意的大多是經濟實力和軍事威力,它們實際上代表著科技競爭力。于是,社會上科學主義泛濫,造成科學技術能主宰一切、解決一切問題的假象,從而導致人文精神衰微。
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決定》再次強調了“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所謂“樹人”,就是“育人”,就是使人成為對社會負責的、大寫的“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一個地球村的世界公民。做這樣的人,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些觀念是不能依靠科學方法、憑借邏輯推理來證明其正確的。它們是一種“信仰”。信仰的正確性需要通過人類千百年來的實踐及其成果來昭示,它們凝聚結晶在文學、歷史、哲學和藝術的人文寶庫中,所以信仰要靠優秀傳統文化來傳承。一個世紀以前,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希冀用美育熏陶來建立崇高信仰。《決定》提出完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就指示了這層意思。信仰還要通過健康的社會風氣和廣大師生端正的言論和行為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來建立?,F在高等學校普遍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有些學校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根本目的不在于增加學生知識,而在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使他們真正懂得真善美、識別真善美、向往真善美、追求真善美?!稕Q定》要求建立一種“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來開展這類教育活動,就是說,我們的教育不能只讓學生在學了、記了多少知識上做文章,而是要使“信仰”深入人心,溶化在血液中,遵行在實踐上。這個問題的根本破解還要學校與社會共同努力,學校更應該著力營造自己良好的小環境,給學生以積極正面的影響。
《決定》還特別強調體育,這對當代中國青年是很有針對性的,非常重要的。當今高校普遍重視競技,以在某項運動中奪冠為榮,但不少學生沒有養成鍛煉習慣,以致身體難以承受繁重艱苦的工作,嚴重影響個人發展和民族素質的提高。但要使年輕人自覺去重視體育,首先要有正確的人生觀。一個不愛惜生命、不珍視人生價值的人,是不可能注意鍛煉身體的?,F在有的學生生活懶散、不吃早飯、骨痩如柴,就是因為缺乏蓬勃向上的生活態度。反過來,適當體育不僅能使學生強健身體,還能錘煉意志、健全心理,達到強身健魄的目的。
增強創新精神,造就創新型社會
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欠缺是當下高等教育質量遭詬病的一個重要方面?!稕Q定》對此提出了“增強”的要求。原則上,只要教育能使人實現“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人人都可創新的。人是有差別的,如果教育能使每個學生都顯露并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挖掘出自己的才力和潛能,這樣的人就能創新。而社會如果能夠使每個人得其所用,用其所長,就會是一個創新型社會。就學校特別是高校而言,這牽涉到教育的體制機制和教學的方式方法。從教育體制機制上來說,需要解決學校的分類、定位和多樣化要求,學科門類與專業設置的寬窄,博通與專精的課程設置比例和要求,要尊重個性給學生以轉系、轉專業等多次多種選擇的自由與條件,如此等等。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則可以通過課堂講授、答疑、討論、作業、實驗、實習、實訓,及其他各種實踐環節,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彰顯學生的個體特長和能力,堅持“因材施教”原則。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學中有兩條原則是應當確信和遵循的。
一是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是學生自己構建的。這就是說,學生掌握的、真正能運用的知識是靠學生自己學得的,而不是教師教給的。學生有渴望學習的態度、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他將來就能適應社會、適應科技的千變萬化,成為有創新能力的人。他能以不變的“自學”來應付生活中的萬變。他在學習并自己“構建”知識、使外在知識內化的時候,是要經過反復思考、不斷質疑的,在幾番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他就會生發創造。因此,學會提問很重要,是創新的前奏。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要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興趣、積極性,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
二是學生的能力只能來自親身實踐。十幾年來,我國高校學生的實踐條件已經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別是一些高職高專院校,通過與企業合作,學生實習、實訓的機會比過去大幅增加。但是還有相當多的學校,甚至職業性較強的高校還缺乏實踐條件。我們應該通過增加學校實踐教學設施,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給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實踐機會。
應該指出,高等學校培養人才,絕不限于學校有意安排的教學和實踐。學校的環境和各種設施,都是學生展現才能、發揮優勢、挖掘潛力的舞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質疑、爭執、討論,都可使學生激發思想火花,激勵創新思維。有人以為,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單純依靠先進的科技手段就可以達到教育目的。他們甚至鼓吹“沒有校園的大學”。他們不了解,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人的精神和活力要在人群里通過互相交流、彼此鼓勵、和衷共濟的氣氛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起來。
此外,在學校有意安排的教學計劃之外的課外活動,也是嶄露和發展學生才能和潛質的重要平臺。經驗表明,許多后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界取得卓越成就的領軍人物,在學生時代往往并不是課程學習特別出色的人,而是那些熱心于課外生活的學生,他們是從學生組織、社團活動、科技競賽、社會實踐的熔爐里鍛煉和造就出來的。因此,一位優秀的大學領導者,決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僅僅局限于教學計劃范圍之內的那些教學活動,而要擴大視野,整個學校呈現美好的育人環境和氛圍,成為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平臺。
對于高等教育改革,《決定》是一篇高瞻遠矚、高屋建瓴的綱領性文件,我們的任務是要把文件內容化為實際行動,使高等教育在實現中國夢中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作者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