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本科生教育非常重視“通識教育”。所謂“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通常就是“人文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代名詞,指的是傳授更為廣泛的知識,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與智慧,它與強調“專業化”(specialization)的專業性、職業性與技術性課程大不相同。在美國,人文教育有著上百年的悠久傳統,其內容主要包括:文學、外語、哲學、歷史、數學與科學等。
2009年9月3日,哈佛大學在新學期開學之初宣布,對在本科教育中施行了30年的核心課程方案進行重大改革,開始在2009級本科生中推廣最新的“通識教育”方案。10月22日,斯坦福大學宣布計劃成立一個委員會,對本科生教育進行為期兩年的研究,以探討本科生的學術目標與要求。
在這兩個并非偶然的事件背后,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地方。
首先,高校應該與時俱進。哈佛的“通識教育”在過去的70年中歷經三次變化。上世紀40年代,哈佛根據時代要求開始了“通識教育”課程;到上世紀70年代,40年代的“通識教育”課程過時了,哈佛對此做了新的修訂,出臺了核心課程。到今天,哈佛在70年代所制訂的核心課程內容,同樣因為世界已經經歷了巨大的技術性和社會性革命而顯得不合時宜。這就是新的“通識教育”出臺的時代背景。
斯坦福亦不例外。早在1994年,斯坦福就出臺了一個正式的《本科教育報告》。15年來,這個報告的原則和方法指導著斯坦福的本科教育。但自1994年以來,無論是斯坦福還是世界格局都發生了巨變,這是促使斯坦福開始研究在新的世紀里如何應對這種變化的主因。
其次,面對時代變革,高校應該認真對待,但不能匆忙應對,更不能草率決策。無論是哈佛還是斯坦福,其出臺的變革方案都耗費了數年的時間,僅此一點,就值得中國高校深入思考。哈佛“通識教育”改革從新校長2007年10月正式上臺就開始了,歷時兩年,期間在哈佛本科生學院經歷了師生激烈的辯論、討論和交流;斯坦福即將進行的研究同樣要花費兩年的時間,然后才會制訂出具體的變革方案來。中國高校需要反躬自問的是:相對于哈佛與斯坦福,我們的很多決策與方案,是否出臺得過于匆忙和草率了?
然而,在這兩所頂尖高校改革的背后,最值得我們思考和追問的問題是:他們為什么如此重視人文教育?其重視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美國高校的本科生教育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其一為專業課,其二為選修課,其三即為“通識教育”。由于“通識教育”即“人文教育”以傳授更為廣泛的知識為目的,因而通常都是一些基礎(理論)課,也因此遭到了那些認為人文教育“無用”者的質疑和批評。對這樣的質疑和批評,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改革領導小組”組長艾莉森西蒙斯教授的話發人深省:“人文教育并非與現實生活相脫節,而是通向現實生活的一座橋梁?!庇纱丝闯觯巴ㄗR教育”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未來。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文理學院對“為什么學習人文”的解答,或許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美國頂尖高校所以重視人文教育的緣由?!按髮W所授予的學位是某一特定領域的,但生活卻是不分專業的。無論我們的社會多么發達,我們都必須反省人生,甄別善惡,區分正義與非正義,從有用之中辨別出高貴與美。”因此,“人文教育為學生未來迎接現實生活的挑戰所做的準備,是那些職業學院常常無法提供的?!本腿宋慕逃纳鐣饬x來說,斯瓦斯莫學院董事會名譽主席基恩朗的話更為深刻,“人文之學說就是一個民主的社會之學說——其中,公民權益、社會責任與公眾團體密不可分”。
由此可見,人文教育關乎大學的本質,關乎個人、責任與社會。
哈佛與斯坦福的改革告訴我們:在時代巨變面前,高校應該與時俱進,但決不能隨波逐流。要以冷靜、審慎的態度,站在當下,眼望未來,慎重決策,制訂出足以幫助當下的學生能夠應對未來10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方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