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以育人為本的,因此教育要著眼于人,以人為目的而不是其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一個數字特別醒目,就是“城鎮新增就業1310萬人,創歷史新高”。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去年的經濟增長率是近年來最低的,而新增就業卻達到了最高水平,這“一低一高”顯示出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效。
就業是民生之首,在全社會廣受關注。由于高校畢業生是重要的就業群體,就業問題亦極受大學生及其家庭的關注。那么,就業與高等教育是什么關系呢?有人認為,就業應是大學教育的目的,畢業生就業情況是對大學教育質量的最重要的評價指標,大學的學科專業設置與內容形式都要以就業為導向。有人則大不以為然,強調不能以就業作為大學教育的目的,大學應培養博雅之人,切不可功利化、工具化。
筆者則認為,教育是以育人為本的,因此教育要著眼于人,以人為目的而不是以別的什么為目的。我國法律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里所說的高級專門人才,決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具有高級專門知識的人”,大學要培養的人應該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豐富知識、強健體魄,是有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是有全球視野和家國情懷的人,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人。對于大學來說,這樣的人應有所專長,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因而這樣的人當然應是具備就業能力和創業精神的人。
當然,必須說明,大學不以就業為目的不等于不重視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筆者認為,對就業問題要有全面和透徹的理解。首先,不能將就業僅僅理解為一次性的入職。對每個個體而言,就業是整個職業過程,就業能力是不斷適應發展變化的社會需求的能力,在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社會轉型的時代,尤為如此。對社會而言,就業是對人力資源的選擇性配置過程,這種選擇是越來越超越學歷專業而更多轉向對人的綜合素質(包括品行、學識、能力、體魄等)的選擇,這應是一個公平選擇的過程,要排斥權勢、金錢的干擾和禁絕名種歧視。再者,不能將就業僅僅理解為滿足某一個行業甚至某一個特定崗位的需求。這不是說崗位招聘時可以不顧崗位的具體要求,而是說招聘方要兼顧崗位要求的共性和個性、兼顧當前要求和長遠要求,應聘方則應放眼各種各樣的崗位而非局限于某個地域和某種類型。不應狹義地用“專業對口”來衡量就業質量(尤其是對本科畢業生來說),更不宜以起薪多少來衡量就業質量,而應以個人發展與社會需求的匹配來衡量。就教育來說,要將適應人的發展和適應社會需求結合起來,人的發展是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社會需求是全面而長期的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要同時適應人的發展和社會需求,并不是教育目的具有二元性。人的發展與社會需求具有一致性,這根植于人的社會性,因為人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社會,而社會的需求本質上就是人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的目的在于人,就包含了人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因此,高等教育階段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應是包含并重視專業素質,而又超越專業知識傳授的德智體美融合發展的教育。
(龔克,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