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強教,強國先強教。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第一個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是一份指導新時期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教育規劃綱要》在確定未來10年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目標、總體任務、改革思路和重大舉措的同時,明確提出“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為學習貫徹《教育規劃綱要》,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從今天起本刊開設“貫徹教育規劃綱要推動教育科學發展”專欄,約請有關專家圍繞《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我國新時期教育工作方針進行深入解讀,敬請關注。
——編者
【關鍵詞】優先發展
■張力
“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教育優先發展是黨和國家提出并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基本要求,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充分調動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的積極性,共同擔負起培育下一代的責任,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完善體制和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不斷擴大社會資源對教育的投入?!?/p>
——摘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黨中央、國務院召開新世紀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發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動員全黨全社會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為未來10年我國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而共同奮斗。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把“必須優先發展教育”作為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首要要求,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優先發展教育是黨和國家提出并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
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是以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一以貫之、與時俱進的戰略思路。鄧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高瞻遠矚地確立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重要指導方針,呼吁“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們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為在1995年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明文規定“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國家保障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及財政教育經費的法定增長指明了方向。胡錦濤總書記反復強調,“中國的未來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歸根結底靠人才,人才培養的基礎在教育”,“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人力資源強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資源保證”。這一系列重要論述,作為黨帶領全國人民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理論基石,不僅成為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戰略部署的核心內容,而且為《教育規劃綱要》的總體戰略目標和改革發展任務明確了基本方向。
教育優先發展是黨和國家提出并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就是不斷探索和努力踐行這項重大方針的成果?!督逃巹澗V要》確認,“教育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質,推進了科技創新、文化繁榮,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我國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轉變,順應了人民群眾對教育的迫切需求,為我國世紀之交總體上進入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持。若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發計劃署等發布的國際比較指標看,目前我國教育普及程度和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好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全球排位,開始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從一定意義上顯現出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發展適度超前并實現跨越的成效。
進入21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政府更加重視優先發展教育,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的政策措施,黨的十七大更是把“優先發展教育”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新的更高要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充分反映了黨中央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全局,在新世紀新階段加快教育發展、深度開發人力資源的堅定信心,形成新世紀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教育規劃綱要》的一項重要政策亮點。我們一定要從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和中華民族前途命運出發,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新形勢下優先發展教育的歷史方位,努力把中央重大教育決策化為政府、學校和社會的高度共識和具體行動。
優先發展教育已經體現為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總體戰略目標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了我國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宏偉戰略目標,相比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大目標,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應算得上超前部署30年,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優先發展教育的整體戰略構想。優先發展教育,必須在實施《教育規劃綱要》關于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健全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等方面部署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教育規劃綱要》設定的“教育事業發展主要目標”,集中反映了優先發展教育的總體思路。僅就到2020年的預期指標及發展任務而言,一是基本普及學前教育,全國學前一年、兩年、三年的毛入園率將分別達到95%、80%和70%,在園幼兒總數達到4000萬人。二是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在校生將增至1.65億人,鞏固率創95%的歷史新高,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基本實現區域內均衡發展,確保適齡兒童少年接受良好義務教育。三是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達到470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90%,滿足初中畢業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需求。四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分別達到2350萬人和1480萬人,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五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在學總規模達到3550萬人,總量依然保持全球第一,毛入學率提高到40%,大致處于中等發達國家世紀初平均水平,重點始終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六是繼續教育參與率大幅提升,從業人員年參與率達到50%,達到3.5億人次/年,包括掃除青壯年文盲。與此同時,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涉及各級各類教育領域,將有更為顯著的發展,國家將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水平,更加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
從大中小學在校生規模結構看,在200多個國家中,正梯形乃至桶形結構的約占1/3左右,呈現金字塔形狀的往往是欠發達國家。預計2020年我國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總規模將達到1.1億人、5500萬人、4700萬人和3550萬人,基本完成從金字塔形向正梯形轉型,也可視為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標志之一。特別是從2009年到2020年,全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將從12.4年提高到13.5年,其中受過高中階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從67%提高到90%;同期20歲至59歲主要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從9.9%增至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數比2009年翻一番,達到1.95億人。因此,按照《教育規劃綱要》的部署,如果優先發展教育戰略及上述發展目標能夠如期實現,則我國人力資源開發存量指標勢必躍上一個新的臺階,其直接效應將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促使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的能力顯著增強,從而為到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國家現代化創造更好的條件。
優先發展教育的關鍵環節是盡快形成科學規范的制度
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我國仍然是發展中人口大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教育發展很不平衡,作為人力資源大國的基礎還不夠牢固,特別是按照國際上人力資源強國尺度來衡量,我國教育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的總體質量不高,存在著明顯差距,其中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實,依然是較為突出的問題。要實現《教育規劃綱要》部署的教育事業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的各項目標,難點固然集中在農村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地區,但各地區也都面臨如何把優先發展教育落到實處的緊迫問題。近年來,針對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優先發展相關制度措施不能完全到位的狀況,胡錦濤總書記多次要求各級黨委政府“以更大的決心、更多的財力支持教育事業,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要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要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要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在這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又強調圍繞“三個優先”要盡快形成科學規范的制度,這將是當前和今后相當一段時期關系教育事業全局最為關鍵的環節。
優先發展教育,是《教育規劃綱要》確立的教育改革發展“20字工作方針”中的第一項內容。在論述“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時,《教育規劃綱要》重申了“三個優先”理念,并從不同政策角度對優先發展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強調“優先發展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決定性意義”,在指導思想中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領句,表明了黨的十七大關于教育重大戰略部署的邏輯起點,全面闡釋了優先發展教育的重要現實意義。二是提出“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基本要求”,“把推動教育事業優先發展、科學發展作為重要職責”,健全領導體制和決策機制,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和問責制度,這曾是多年來尚未完全解決的難點問題,涉及許多深層次的體制機制障礙。三是從“教育投入是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是教育事業的物質基礎,是公共財政的重要職能”入手,明確要求“各級政府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統籌各項收入,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盡快形成有利于優先發展教育的保障機制,特別是在堅持年度財政性教育經費法定增長基礎上,提出“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012年達到4%”的目標,并保持穩定增長,為教育優先發展、科學發展創設基本條件。
形成有利于教育優先發展的科學規范的制度,主要責任在黨政領導??梢灶A見,在當前各地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研究制定本地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過程中,是否把優先發展教育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科學發展的政績考核,形成保障教育優先發展的領導體制、決策機制和制度規范,將是檢驗各級黨政領導班子特別是一把手是否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否樹立科學發展政績觀的重要標志。我們相信,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全黨全社會沿著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教育規劃綱要》指明的宏觀方向不懈奮斗,優先發展教育尤其是相應的制度建設和保障機制,勢必出現一個全新的局面。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