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公共外交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09年冬,外交部新聞司公共外交處升格為公共外交辦公室,表明公共外交在中國總體外交中的地位獲得了重要提升。盡管中國的公共外交機制目前仍處在建設和磨合中,但中國公共外交的新局面已經展現出了光明的前景。
通常所說的“外交”,主要是指政府外交,而非“公共外交”。作為一個專業術語,公共外交一詞由美國塔弗茲大學弗萊舍法學院教授埃德蒙德?古利恩于1965年首次提出。當時,古利恩把公共外交定義為一個涵蓋傳統外交領域之外的國際關系范疇,意指“政府向外國公眾提供信息并施加影響的行為”,包括本國政府對其他國家輿論的開發、本國利益集團與他國的互動、外交事務的報道及其政策影響、外交官與外國記者的溝通、跨文化交流等。與政府對政府游說和施壓的傳統外交不同,公共外交是一國政府通過對外國民眾施加影響,進而影響外國政府政策的對外傳播方式。
目前,中國學術界將公共外交定義為由政府主導,面向社會公眾,以傳播和交流為主要手段,以增強國家軟實力、維護和促進國家利益為根本目標的新型外交形式。公共外交的行為主體包括政府、社會精英和普通公眾三個層面。其中,政府是主導者,社會精英是最活躍的中堅,普通公眾則是最為廣大的基礎性力量。公共外交的主要任務是運用各種現代傳播手段,向世界和國際社會介紹本國國情,解釋本國政府的政策與觀點,消除他國公眾可能存在的誤解;通過展示本國文化和價值觀,積極影響和塑造他國公眾對于本國的正面認知,提升國家的整體形象和國際影響力,以維護和促進本國利益。公共外交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的對外傳播和建構工作,可以更廣泛、更直接地面對他國公眾和主流社會,已成為政府外交的重要補充,發揮著政府外交“力所不及”的獨特作用。
公共外交是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基礎性工具。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公共外交起步較晚,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今后應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進一步提升公共外交在中國總體外交中的地位。隨著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互動的日益緊密和對外交往主體多元化趨勢的進一步增強,開展多種形式的公共外交已經成為中國進一步改善國際形象、增進同國際社會相互了解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作為公共外交的主導者,政府應加強對公共外交的規劃和引導,將其納入國家對外戰略的大框架之中,并據此制定中國的公共外交戰略。同時,應加大對公共外交的投入力度,在國家外交經費預算中劃出一定份額,專門用于公共外交支出。
第二,充分整合公共外交資源,完善公共外交的社會化職能。在公共外交上,單純依賴政府的資源投入是遠遠不夠的。要堅持政府外交與民間外交相結合的原則,在官民并舉的方針下開展公共外交。在進一步發揮政府機構,特別是外交部門作用的同時,要為民間團體和社會組織開辟更大的參與空間,為它們參與公共外交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同時,要加強對民眾的公共外交教育,培養并提高全民的公共外交意識,大力推行“全民公共外交”,使社會各階層都成為公共外交的自覺踐行者。
第三,加強公共外交理論建設和人才隊伍培養。要大膽借鑒國外先進的公共外交理念和成功經驗,制定研究規劃,培養研究隊伍,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外交理論體系。要使中國的公共外交在計劃制訂、項目實施和效果評估上都以科學標準為依據,提高決策的精細化、科學化水平。要在對外交往的實踐中,逐步培養和造就一支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善于溝通的公共外交人才隊伍。
第四,要重視經典、成熟品牌的運作,積極開發新的交流平臺。對于孔子學院和“中國年”活動等成熟的公共外交品牌,要繼續大力發展,穩步推進,增強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同時,要積極開發新的對外傳播平臺,運用互聯網等高科技手段,努力引導國際輿論客觀公正地看待中國的發展。要進一步加強“網絡外交”,將互聯網作為對外傳播中國政策、理念和文化的重要渠道,增進外部世界對中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和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最大限度地爭取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
今天,中國外交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正肩負著新的時代使命?,F在,中國公共外交的舞臺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廣闊。加強公共外交,意義重大,形勢緊迫,任務艱巨。我們期待并相信,公共外交將在不斷提升國家軟實力,營造良好外部輿論環境,塑造中國民主、進步、開放、和平的負責任大國形象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