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地處湘贛兩省交界區域,離中心城市較遠,交通不便,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這里崇山峻嶺,地勢險要,森林茂密,只有幾條狹窄的小路通往山內,進可攻,退可守。山上的茨坪、大小五井等地都有水田和村莊,周圍各縣農業經濟可供部隊籌措給養。大革命時期,井岡山周圍的幾個縣都建立了黨的組織和農民武裝,群眾基礎比較好。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這里確實是一塊理想的落腳點。
當時,井岡山有袁文才、王佐兩支綠林式的農民武裝。袁文才、王佐雖早年就參加綠林組織,但大革命時期都受過革命風暴的洗禮。1926年,袁文才擔任寧岡縣農民自衛軍總指揮,并在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袁文才、王佐是當地人,他們的隊伍在井岡山地區有著不小的影響。
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要在井岡山落腳,必須得到袁文才、王佐的支持。袁、王二人雖然參加過大革命,袁文才還是共產黨員,但他們對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沒有多少了解,甚至擔心這支比他們力量大得多的部隊上山會占他們的地盤。袁文才的代表曾表示,可以接濟工農革命軍一些給養,但請工農革命軍“另找高山”。當時工農革命軍中有人提議,用武力解決袁、王。毛澤東明確指出,不能只看到幾十個人、幾十桿槍的問題,這是個政策問題。對他們只能用文,不能用武,要積極地爭取改造他們,使他們變成跟我們一道走的真正革命武裝。這是關系到工農革命軍能不能在井岡山站住腳的關鍵性決策。在毛澤東的真誠幫助和耐心細致的教育下,10月下旬,袁文才、王佐最終同意工農革命軍上井岡山。后來,他們的部隊也接受改造編入工農革命軍。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農軍向井岡山轉移,同毛澤東率領的部隊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工農紅軍第四軍),毛澤東任黨代表和軍委書記,朱德任軍長。朱毛紅軍的會師,是中國工農紅軍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軍余部是以具有很強戰斗力的北伐勁旅葉挺獨立團為基礎形成的,有兩千多人、近千支槍,訓練嚴格,裝備齊整,作戰有經驗。他們的到來,大大增強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實力。
朱毛會師后,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紅四軍便勝利地打破了江西國民黨軍隊的第二次“進剿”。5月2日,毛澤東以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委書記名義向江西省委和中共中央寫報告,匯報朱毛兩部會師后的組織狀況和打退贛軍第二次“進剿”情況。報告說明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所以不直下吉安者,因采取對內對外都使深入的策略”:對內加強軍隊和黨的建設,對外幫助地方發動工農暴動,建立工農政權,分配土地,并建議成立湘贛邊界特委。中共中央6月4日回信,贊同這個方針,并確定成立前敵委員會,以毛澤東為書記,同時和湖南、江西兩個省委發生密切關系。但由于當時交通不便,這封信到11月才送到井岡山。5月4日,在寧岡礱市舉行朱毛兩軍會師慶祝大會。毛澤東講話祝賀兩軍會師勝利,并代表第四軍軍委宣布了工農革命軍的三大任務和三大紀律、六項注意,要求全軍指戰員認真執行。
毛澤東、朱德在總結對敵作戰經驗的基礎上,概括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十六字訣。毛澤東把這十六字訣稱為“適應當時情況的帶著樸素性質的游擊戰爭基本原則”。在這一正確軍事原則的指導下,5月中旬和6月下旬,紅四軍又先后打退了國民黨軍隊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兩次“進剿”。井岡山根據地擴大到寧岡、永新、蓮花三個全縣,吉安、安??h各一小部分,遂川縣北部,酃縣東南部,武裝割據區域的面積達七千二百多平方公里,五十多萬人口。用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里的話來說:“是為邊界全盛時期。”
5月20日,經中共江西省委同意,毛澤東主持召開了湘贛邊界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毛澤東在會上作報告,總結創建井岡山根據地的經驗,批評右傾悲觀思想,反對逃跑主義,重申建設羅霄山脈中段政權的方針,提出深入土地革命,加強革命根據地政權建設、軍隊建設和黨組織建設的任務,初步回答了一些人提出“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這是關系到革命根據地和紅軍能不能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問題。大會經過討論,統一了思想,堅定了建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決心和信心。大會選舉產生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毛澤東為書記。陳毅接任中共紅四軍軍委書記。根據大會決議,在寧岡茅坪建立了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統一領導邊界各縣政權建設,深入開展土地革命。
開展土地革命,在邊界特委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的工作中處于特別重要的地位。在中國的民主革命時期,軍事斗爭和土地革命是分不開的。沒有勝利發展的軍事斗爭,就不能保障農民獲得和占有土地;而沒有土地革命,不滿足貧苦農民的土地要求,軍事斗爭也不可能得到廣大農民的支持。毛澤東在井岡山領導開展的土地革命,使廣大貧苦農民分得了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土地。廣大農民真實地認識到紅軍確實是為他們的利益奮斗的,因而從各方面全力支持紅軍。土地革命的開展,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1928年7月至11月,湘贛兩省國民黨軍隊先后向井岡山根據地發動了兩次“會剿”。紅四軍和地方革命武裝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會剿”作戰。但是,由于中共湖南省委的錯誤決策,導致了第一次反“會剿”的“八月失敗”,紅軍遭受較大損失,根據地也遭到嚴重摧殘。但是,打破湘贛兩省國民黨軍的第二次“會剿”后,井岡山根據地很快又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一年多的井岡山斗爭,內容十分豐富。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在極端復雜的環境中,堅持在實踐中頑強探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是繼續前進的新起點。隨著湘贛邊界武裝割據的逐步恢復和發展,毛澤東對一年多來實行工農武裝割據過程中的經驗教訓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作出了新的理論概括。他在1928年10月、11月先后寫成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重要著作,便是這種總結和概括的集中表現。當時,中共中央很重視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通過多種方式介紹井岡山斗爭的經驗。從1928年夏季起,中共中央主辦的《紅旗》、《政治通訊》等刊物經常登載介紹井岡山斗爭的文章,這就擴大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影響,加快了全國農村革命根據地創建的進程,推動了各地革命形勢的發展。
1928年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在平江起義中創建的紅五軍一部到達寧岡,與紅四軍會師。兩軍的會合,進一步增強了井岡山根據地的軍事力量,成為全國各根據地中人數最多、戰斗力最強的一支紅軍。
井岡山根據地的恢復和發展,不僅震驚了江西、湖南兩省國民黨當局,也使國民黨中央政府逐漸感到它已成為心腹之患。1928年11月,蔣介石任命何鍵為兩省“會剿”代理總指揮,由湘贛兩省集中6個旅約3萬兵力,經過兩個月的準備,在1929年1月分五路向井岡山發動了第三次“會剿”。國民黨集中這么多的兵力向井岡山進攻,在以前還從來不曾有過。面對著如此嚴峻的局勢,毛澤東在寧岡縣柏路村主持召開前委、湘贛邊界特委、紅四軍軍委、紅五軍軍委聯席會議,傳達和討論中共六大決議,并著重研究部署如何粉碎國民黨軍隊這次“會剿”。會議經過討論,決定采取“攻勢的防御”方針:由紅五軍改編的紅四軍第三十團和袁文才、王佐的三十二團留守井岡山,統歸彭德懷、滕代遠指揮;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第二十八團、第三十一團及軍直屬隊出擊贛南,以打破敵人的“會剿”。會上把這種做法稱作“圍魏救趙”。1月14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3600余人從井岡山茨坪等處出發,經遂川,向贛南進軍。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四軍,就這樣踏上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