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這是毛澤東同志1930年7月所寫《蝶戀花·從汀州到長沙》一詞中的名句,已為廣大讀者所熟知。然而,其時代背景下的具體所指,卻鮮有人知其意。詞中之“贛水那邊紅一角”,就包含指宜春境內的銅鼓、萬載、宜豐一帶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和土地革命風起云涌之狀態;“偏師借重黃公略”,是指這些地區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主要是黃公略功跡,另一層意思是指朱毛紅軍亦將倚重這支活躍在銅鼓、萬載、宜豐一帶的紅軍部隊壯大力量,因為朱毛紅軍即將在宜豐一帶與黃公略的紅三軍會師。
黃公略,湖南湘鄉人,生于1898年,中國工農紅軍杰出將領,著名的軍事家。1916年入湖南陸軍第二師,與彭德懷成為親密的戰友,1928年7月參與領導平江起義。1929年秋,擔任紅五軍副軍長,1930年任紅六軍軍長(不久改稱紅三軍)軍長。在紅軍時期,黃公略名字曾與毛澤東、朱德、彭德懷并列,“朱毛彭黃”的威名,在根據地無人不曉,在白區也威震敵膽。1931年9月15日,黃公略在吉安不幸被敵機掃射中彈犧牲。毛澤東親自主持了黃公略的追悼大會上,并撰寫挽聯:“廣州暴動不死,平江暴動不死,如今竟犧牲,堪恨大禍從天落;革命戰爭有功,游擊戰爭有功,畢生何奮勇,好教后世繼君來?!?/p>
黃公略在短暫的一生中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宜春境內蘇區建設,更得其之功。1928年7月中旬,黃公略因共產黨員的身份暴露,率先在平江縣嘉義鎮起義,打響了平江起義第一槍,與彭德懷等共同成為平江起義領導者。
平江起義后不久,彭德懷、滕代遠率紅五軍主力轉移到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合。黃公略帶領第2縱隊六個大隊僅一二百人,在湘鄂贛地區,其中包括宜春(時稱袁州)境內的部分縣域,開始了極為艱苦的湘鄂贛游擊戰。在困難的境況中,黃公略依靠地方黨組織、游擊隊和人民群眾,采取化整為零、避實就虛、聲東擊西等靈活的游擊戰術,積極打擊敵人。在湘鄂贛邊的銅鼓縣等地,開辟了多塊革命根據地。1928年11月,他指揮萬載縣突襲戰,消滅了反動靖衛團,鎮壓了反動縣長,繳獲了許多槍支彈藥,被充擴大了隊伍。1929年4月12日,黃公略擔任湘鄂贛邊支隊隊長,并任特委軍委書記,統一指揮湘鄂贛支隊和各縣赤衛隊,開展積極的游擊戰爭,挫敗了敵軍的“進剿”。在黃公略的領導下,湘鄂贛邊支隊迅速發展到2000人,有槍千余支。
1929年秋天,紅五軍主力從井岡山回來湘鄂贛邊,黃公略率部與紅五軍會合,擔任紅五軍副軍長。1930年初組建紅六軍,黃公略任軍長,不久紅六軍改為紅三軍,黃公略也改任紅三軍軍長。此時,在黃公略的努力下,湘鄂贛邊尤其是贛西南地區,革命根據地和紅軍主力迅速發展,宜豐、銅鼓、萬載等縣的赤衛隊等武裝也日益壯大,
僅宜豐縣參加赤衛隊的人數達2800余人,并成立了宜豐特別區赤衛軍總隊。毛澤東詞說“贛水那邊紅一角”,正是有感于湘鄂贛邊及贛西南地區當時這種喜人局面而發的嘆贊。
1930年初,黃公略率紅三軍在宜豐縣之院前與敵作戰,殲敵200余人。“院前之戰”遺址在今之黃崗山墾殖場院前分場場部附近,場部西、北、東三面約150至250米處,還存有戰壕及碉堡等當年雙方的作戰工事,是為紅三軍院前之戰遺址(上世紀五十年代,著名劇作家作家胡春潮[電影《決裂》的作者],曾下放黃崗山,在采風中偶得黃公略院前之戰史實,這個史實的重新發現,對湘鄂贛根據地黨史研究無疑是個重要補充)
1930年7月,朱德、毛澤東率紅軍一軍團由福建省汀州(長汀)向南昌進軍,此時,黃公略率部活動于宜豐、萬載、銅鼓蘇區一帶,毛澤東詩詞《蝶戀花·從汀州到長沙》“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正是寫于此時。8月上旬,朱德、毛澤東率紅一軍團到宜豐,準備參加二打長沙戰斗。在宜豐,黃公略的第三軍與紅一軍團匯合,紅三軍從此直接歸屬中央紅軍指揮,由“偏師”成為主力之一。1930年8月10日,黃公略奉朱、毛之命,率本部兵馬由宜豐向瀏陽進發,宜豐赤衛隊員數百人也隨軍入湘。
后來,黃公略在活捉張輝瓚和白云山戰斗中又屢立奇功,毛澤東又兩度填詞,其中“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兩句,均是對他的稱贊,并譽其為“飛將軍”。1931年9月,黃公略在第三次反“圍剿”戰斗中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