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八O后”教授職業發展成功的啟示
【人物小傳】
面對莊寒異,你會覺得這是一位尋常的鄰家女孩,美麗,文靜,言談中透著幾分純樸和謙遜;看過簡歷之后,你就不由得對莊寒異肅然起敬了——29歲的她已在《自然》等國際雜志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獲得一項國際專利,而且擔任研究生導師,成為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正當大批同齡人處于事業起步階段甚至在為未來職業之路猶疑彷徨時,這位旅美歸來的“80后”已如離弦的箭沖在時代前頭,獨領風騷。
莊寒異1981年出生在上海,10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在佛羅里達州讀完高中后,莊寒異獲得全額獎學金,進入佛羅里達新學院,于2003年畢業,獲得生物和化學雙學士學位。隨后,她進入美國國立衛生院,在國家人類基因研究所從事二型糖尿病致病基因方面的研究。一年后,莊寒異考入美國杜克大學,學習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的碩博連讀課程。她勤于鉆研,加上天資聰穎,不少同學需要五六年才能拿到的學位,她只用3年就破格拿到了。
讀研究生時,莊寒異在導師帶領下,從事哺乳動物嗅覺的分子機理方面的研究。她通過對雄烯酮這種化合物的人類嗅覺受體研究,第一次將分子層面的嗅覺受體遺傳學變化與人類嗅覺感知的變化聯系在一起,相關論文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在《自然》雜志上。莊寒異所在的研究組研發了一套高通量嗅覺受體篩選平臺,讓分子和受體成功建立了聯系。她不僅在《自然》分冊發表了研究論文,相關技術還申請了專利,并已授權比利時一家公司使用。她多次受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報告,引起了國際同行的矚目。
身在異國他鄉,莊寒異感受著祖國經濟的騰飛,感受著國內科研的快速進步,回國發展的念頭在她心里發芽滋長,越來越強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陳國強教授在與莊寒異接觸后,十分欣賞她的科研才華,向她拋出了橄欖枝。莊寒異欣然接受,加盟醫學院,擔任細胞分化與凋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她負責多個課題項目,并作為導師指導病理生理系的碩博聯讀研究生。4位學生分別比莊寒異小1歲、2歲、3歲、4歲,形成了有趣的年齡梯隊。
陳國強教授修改莊寒異的項目申請書時,即興在博客中寫道:“真的讓我沒有想到,寒異不僅思路清晰,邏輯分明,重點明確,而且中文書面表達水平如此之好,肯定不在鄙人之下。我少有恭維,但這的確是我內心的聲音:得此人才,應該是實驗室之福,也是上海交大醫學院之福?!彪S著時間的推移,陳國強教授越來越為莊寒異對科學的追求精神和獨立工作能力所嘆服。
在新的崗位工作一年多以來,莊寒異克服了學術類漢語表達不暢等困難,干勁飽滿,收獲豐足。她經過研究發現,一個嗅覺受體的功能在靈長類的進化過程中是極其多變的,進一步闡釋了哺乳動物的嗅覺分子機理,相關成果以她作為通訊作者發表在《美國科學院學報》上。莊寒異還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晨光計劃,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上海高校創新團隊第二期建設項目等。前不久,莊寒異受聘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是該計劃實施兩年來唯一入選的“80后”特聘教授。
不論本科專業選擇還是畢業后的去向,乃至離美回國的決斷,莊寒異每一步都認清自身特點和外部形勢,實現了個人成長的蝶變。
興趣是選擇專業的第一標尺
【現狀】
一段時間以來,高考選擇大學專業盲目和跟風的現象比較嚴重。很多高中生,特別是家長因為對大學專業和職業方向等各方面的信息缺乏了解,一窩蜂地扎堆經濟、管理、法學和計算機類等所謂的熱門學校和熱門專業,而農林、地質以及其他部分理科專業則受到冷遇,從而造成“熱門太熱,冷門過冷”的狀況。在選擇報考的大學和專業時,很多高中生和家長主要考慮錄取因素,對學生自己的興趣、性格和能力傾向則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抱著“上了大學再說”的態度。等學生進入大學以后,發現選擇的并不是自己喜歡或擅長的專業,例如對數字不感興趣的學生選擇了會計、金融等專業,這就造成了或者因為厭棄所學專業而學習不認真,或者學習起來比較吃力,最終半路輟學或者勉強畢業的現象。
一項調查顯示,高達52%的被調查大學生表示“如果上天再給一次機會,我會選擇另外一個專業”,有34%的人希望在原來所學專業基礎上再學第二專業,只有14%的人對高考當年的選擇不后悔。
【莊寒異的選擇】
在美國讀書的時候,莊寒異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大批中國來的留學生扎堆學習計算機專業,明顯感覺到家長的盲目預期、社會潮流趨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專業選擇。
而那時的莊寒異并沒有面臨來自家庭的壓力,一直在寬松的環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學習和選擇。根據她所在大學的制度程序,并非進入大學之前就確定專業,而是大三時再選。但選擇專業并非易事,她也面臨種種誘惑,因為感興趣的領域太多了:生物,化學,美術,法語,考古……反復比較之后,情感的天平漸漸傾向了生物與化學兩個專業。在主修兩個專業的同時,莊寒異還選修了繪畫、雕塑方面的課程。而這樣的選擇,與她的啟蒙教育息息相關。莊寒異坦言,來自家庭的啟蒙教育對孩子確立一生的興趣所在至關重要。
莊寒異回憶自己最初的科學啟蒙階段是在3歲左右。她的父親是一位麻醉醫生,在做魚的時候,會一邊做,一邊為她講解魚的身體結構。他還把一些化學藥品帶回家,在水里相互混合,就產生不同的顏色,有時還會冒出氣泡、發出聲音,特別讓莊寒異著迷。得益于家長的引導,她從小就喜歡動手做實驗,解剖動物,搭拆模型,心中很早就埋下了一顆科學研究的種子。
莊寒異認為,選擇專業,最重要的是興趣。一些大學生往往以畢業出路作為衡量專業好壞的標尺,這其實是一種短視行為,社會對崗位的需求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而變化的。尤其在轉型年代,很難保證當前的熱門專業在多年后一直熱門,扎堆的后果只可能會造成人才及產業發展的不均衡,也會造成人才嚴重浪費現象。
只有從興趣出發,在各種興趣中找到最佳“著陸點”,才能在學習和未來的工作中得到持久的快樂。
【點評指導】
面對高考,人們通常都想作出“最正確”的選擇,但常常因為不能也無法充分地掌握相關信息,或是因為跟風扎堆所謂“熱門”專業,使得作出的選擇帶著幾分“聽天由命”或者“盲目”的意味。其實,對于高考專業的選擇無所謂好壞,只要是學習者感興趣,符合自己的個性特點,能夠發揮特長的專業,就是適合的好專業。“勤學者不如好學者,好學者不如樂學者?!奔议L跟風或盲目地干預學生的專業選擇,通常會造成學生因為個人興趣與所學專業不符,逐漸失去主動學習和鉆研的快樂,從而喪失在個人最感興趣的領域進一步發展和成才的良機。而從莊寒異的大學專業選擇上可以看出,興趣絕對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只有將專業選擇和個人興趣相結合,才能激發出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最終在所學領域內有所建樹。
把握特點以決定深造路徑
【現狀】
近年來,一部分大學生畢業后選擇直接就業,而選擇繼續深造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但到底是應該選擇國內考研還是出國留學,以及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大學和專業繼續深造,這成為校園內最熱門的話題,以致在各大學的校園網上,關于留學和考研的版面成為學生們光顧最頻繁的版面之一,類似的討論五花八門。前不久,筆者在某著名大學BBS上發現,不少大學新生已經開始為到底要不要繼續讀研甚至出國留學而苦惱,甚至有人已經開始打聽哪些國外高校比較容易申請,以及比較容易畢業。隨著近年來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校園里還出現了部分大學生為規避就業壓力而考研或出國留學的現象。
但是,到底自己適不適合繼續深造,尤其是在應該選擇國內讀研還是應該選擇出國留學等方面,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跟著感覺走”,并沒有經過認真的考慮,在對自身特點和專業發展前景不甚了解的基礎上,稀里糊涂地就開始了考研甚至是留學的歷程。
【莊寒異的選擇】
莊寒異和很多同行多多少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一部分學生并非因為真正喜愛科研、立志科學發現而讀研究生,只是沒有做好本科畢業后進入社會,參加工作的心理準備,找個地方先落落腳。有的學生在完成一個實驗后,帶著實驗報告到辦公室竊竊地問:“老師,下一步我該怎么做?”只是應付公事般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缺少主動探究的熱情和動力。莊寒異把這稱為“動機不純”。
莊寒異認為,現在的研究生制度,應該遵照寬進嚴出的原則,如果不能夠全身心投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并做出一定研究成果,那么就不能拿到畢業證書。
莊寒異在美國讀書期間,美國國立衛生院發起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科研實力雄厚,由此,她堅定了繼續深造、走科研之路的信心,作出了讀研究生的選擇。其間她表現出色,科研成績優異,得以提前畢業。一般情況下,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碩博連讀課程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莊寒異只用了3年就畢業了。除了個人稟賦因素,莊寒異對自身特點和個人興趣的準確把握是她取得優秀成績的重要原因。
莊寒異認為,在考研或考博之前要想清楚:未來我是不是適合做科研?為了避免決定在匆忙間作出,她建議學生在本科畢業之前進入有關實驗室或課題組嘗試一段時間,判斷自己是否能以科研為樂。如果難以確定,不妨畢業后先就業,在工作中調整人生發展規劃的目標與方向。許多職業都需要全情投入才能做好,尤其是以嚴謹當道的科研工作。只有在認清自身特點、經過深思熟慮之后,作出的選擇才會是最理性、最有意義的。
【點評指導】
通過考研或者留學進一步深造,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階段,必須將其納入到人生職業規劃中作通盤的考慮??梢哉f,是否應作出進一步深造的選擇,取決于將來的職業目標和事業理想。而明確個人職業目標的基礎是知己知彼。首先,必須有清晰的自我認識和定位,要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在哪些方面能長期地發揮自己的熱情;要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哪些領域才能讓自己的能力足夠地勝任。甚至你要確認自己的性格和價值觀與你所選擇專業的學習內容、相關行業的工作內容是否相符合。其次,必須對將來可能進入的行業或領域有明確的認識,了解其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并在此基礎上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深造生涯,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使自己更快地達到行業或領域的入門要求。
很明顯,莊寒異的選擇是成功的,在明確自己要從事科研事業后,她選擇了最適合的繼續深造之路。
因此,如果像莊寒異一樣立志將來從事學術研究,你應該選擇學術性強的專業繼續深造,而且要全身心地大量閱讀學術文獻,參與導師的研究課題計劃,爭取多發表幾篇學術論文,從而積累更多的學術經驗。與此相反,如果你計劃今后從事市場銷售、產業應用等領域的工作,你最好選擇應用性強的專業進行深造,積極地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和需要,并尋求更多的機會參與應用性強的校企合作項目或者直接去企業實習,從而將理論聯系實際,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
打破看似理所當然的觀念
【現狀】
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但面對就業出現的新形勢、新環境和新要求,一些大學生顯然缺乏應有的、足夠清醒的認識和準備,缺乏積極選擇職業和主動追求就業的意識。即便是在進行職業選擇時,一些大學生也往往是以當前社會流行的職業觀念和評判標準代替自己作選擇,常常是以職業的社會地位、所在地區、經濟收入和工作條件等作為職業選擇的依據,而很少從自身的興趣、性格和價值觀出發,很少考慮自己的能力勝任情況,致使在選擇職業時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比如當前的考公務員熱,有的學生經過激烈的競爭獲得了公務員職位,但真正進入以后才發現自己不喜歡也不適合公務員工作。再比如有一些大學生寧肯選擇“蝸居”于北京、上海等一線大城市,也不選擇到中小城市、中西部和基層單位去就業和發展。有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首次就業后3年內跳槽率達到70%,甚至有的大學生成為頻繁跳槽的常客,這無疑對用人單位和個人來說都是巨大的損失。而這正是由于職業選擇的盲目性造成的。
【莊寒異的選擇】
為了更高的薪水而頻繁跳槽,不惜代價留在大城市發展,在莊寒異看來,這些都可以理解,畢竟在開明的社會里大家尊重自主選擇。不過,她更想和將要就業或初入職場的大學生分享的是:人,不論做什么職業,都要有主見、有定力。
當初選擇回國,莊寒異看重的是國內蓬勃向上的事業發展環境,上海的科研環境也相對不錯,雖然與美國相比尚有較大差距,她還是決定回來。因為美國的一切都比中國好的觀點已經過時。這和國內大城市與西部、基層的相對關系有幾分類似。外在的物質條件,并不是衡量職業發展環境的最終標準。
莊寒異列了一個表,把目標方向的優點、弱勢都列出來,看看內心的感情傾向哪邊,而不是被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觀念束縛了頭腦。那些觀念力量強大,曾經讓莊寒異的想法左右搖擺:既然從小在美國長大,熟悉當地生活環境,學成后留下來自然更得心應手;美國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在高起點上跟進,有望獲得國際前沿的科學發現;國內生活舒適程度比不上美國……在綜合衡量之后,莊寒異依然堅信,離開美國回到國內可以有更好的發展。
莊寒異分析,那些頻繁跳槽的人,并不一定僅僅因為收入更高而跳槽,還有可能是受了一些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看到身邊同事不順眼,跟上司的思路不合拍,或者公司的硬件條件太差,等等。她認為在遇到挫折時應冷靜,要想想當初為什么選擇這份工作,它的優點和缺點,哪方面對自己而言更重要?如果是可以克服的,那就要有所忍讓,有所克服,有所擔待。
剛回國時,莊寒異不僅學術性漢語表達不順暢,在申請課題項目、開展科研交流時左支右絀,難以應對,而且接聽電話、發送郵件的日常漢語表達也存在困難。她時常上網查閱相關資料,認真面對這些難題,有的詞查過許多遍之后才記住英語與漢語之間的準確對應。經過一段時間的持續努力,她能夠做得和一直在國內學習、工作的同事一樣出色,贏得了課題組領導的由衷贊嘆。莊寒異認為,既然已經選擇了回國,那就不能因為語言問題而影響工作。
【點評指導】
在就業市場化的大環境下,大學生既承受了市場化帶來的就業競爭壓力,也享受著市場化帶來的職業選擇自由。
而自由選擇職業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大學生們逐步清晰自我職業發展定位的過程。結合自身特點和能力條件,理性地分析可選擇的職業發展方向和趨勢,從而找尋一份最適合自己的、能最大限度發揮自身潛能的工作,無疑是最佳的選擇。莊寒異放棄美國的優越條件,選擇回國發展,并快速地適應崗位要求,發揮出個人潛能,這再一次證明了她的選擇是睿智而正確的。相反,單純地與他人比較,或者盲從社會流行觀念,即便是做了一份在別人看來極其體面或令人羨慕的工作,看似理所當然的選擇可能導致事與愿違的結果,甚至從此成為頻繁跳槽的“職場跳蚤”,永遠都在尋找更好的機會,到頭來卻只是“水中月鏡中花”。
此外,除了考慮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外,大學生們在選擇職業的時候也有必要考慮國家戰略發展的方向和需要,因為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和重大項目計劃通常與人才戰略密切相連,比如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國家全面實施的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和重大建設項目,都將為高素質人才,尤其是即將踏入職場的大學生們的能力施展提供廣闊的舞臺。因此,溫家寶總理在與青年學生座談時提出,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連在一起。這完全可以成為當代大學生在進行職業選擇時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