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导航,在线伊人,宅男导航 - 2022撸道帝综合导航影视网

 
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生導航 >> 心靈驛站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欄
信息動態
時政要聞
他山之石
資料下載
 

《平凡的世界》憑什么吸引當代大學生

2010年06月10日 10:26 佚名 點擊:[]

王一川著名學者,文學評論家?,F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國民藝術素養研究中心主任,《文化與詩學》副主編。

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在當代文學批評界和當代文學史領域一直沒有受到重視,但在普通讀者中卻又擁有廣泛的聲譽,特別是在一代代大學生讀者群中贏得了廣泛的喜愛。為什么今天的80后、90后大學生朋友仍然會對一部記錄上世紀七、八十代青年奮斗故事的書充滿興趣呢?讀者喜歡小說中的什么,這應當是見人見智的事。我在這里只想指出這樣幾點:

中國當代農村的現實鏡像。小說像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照著我們生存于其中的現實社會生活狀況,令我們激動又讓我們不安。特別是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生活處境,以及城鄉接合部或斷裂帶的生存現實,還有新時期農民走向城市的艱難步伐。

第一,小說虛構的陜北北部農村中孫、田、金三家的生存狀況,讓我們窺見當代中國農村普遍的生存狀況。

歷史、現實、神話、宗族等鄉土文化的因子,就以這樣一種復雜的形式糾纏在了一起。路遙的這種描寫方式很普通,甚至陳舊,卻在暗示著那個獨特年代的農民生存境遇和文化環境,而中國社會中的新型個人就在這種現實中展開他們對現代城市的想象。小說也因此具有獨特的社會學意義,即它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鄉土中國”(費孝通)在新中國的狀態。

第二,小說呈現出城鄉接合部農家子弟特有的生活體驗。一些評論家認為,路遙長于捕捉成長于城鄉接合部的普通農村子弟的成長經歷,這一經歷不僅來自于作家自己的生活體驗,也來自于許多出生于農村的孩子的親身經歷。這種城鄉接合部,在小說中主要表現為原西縣城中的中學、圖書館、文化館等,正是在這些地方,來自鄉土貧窮之地的孩子睜開了通往世界的眼睛,開啟了他們對世界的想象。小說中的主人公孫少平就是在這些地方,通過報紙、廣播、圖書這些現代媒介,培育了自己最初的對世界的夢想。也正是這些地方,蘊蓄著這些農村青年復雜而多樣的情感。小說中有一個細節,就是孫少平因高考落榜而不得不回到農村務農。路遙在第一部第四十二章,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主人公復雜的思想情感。

我們可以從這段文字的人稱使用中,看到作者路遙情感的轉變,即由第三人稱“他”向第一人稱“我”的變化,這個變化蘊含了作者對主人公情感的體認,獨特的身份體驗:既非“純粹的城里人”,也不完全是個“鄉巴佬”。一方面,作家路遙曾長期生存于這樣的文化環境中,這是他敏銳捕捉這一環境中的人物心態的存在基礎。另一方面,這一空間也折射出人物的一種尷尬的身份,一種處于困境中的精神狀態。這種既是什么也不是什么的個體身份體驗,恰恰是生存于城鄉接合部的青年的獨特成長經歷。而這種成長經歷不僅是過去那個年代許多來自農村的青年所具有的共同體驗,也是今天走進城市的無數青年學子、外來務工人員共同的生存鏡像。而這或許也是這本書頗受讀者追捧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第三,小說揭示了農民從農村走向城市的文化歷程。這一歷程從《平凡的世界》開始,到今天仍是一項未完成的“現代性工程”(哈貝馬斯)?!镀椒驳氖澜纭返牧硪恢匾獌r值,就在于描述了農村青年為了走向城市所付出的身體和生命代價。小說中有個細節描寫了這種代價的慘痛性,在黃原市打工的孫少平為了生存去背石頭,后背上留下累累傷痕。這是城市留給農村孩子的最初的印記。

這是一個重要的隱喻性細節:只有書才是黑暗中的一線光明,是驅散黑暗的智慧之光。而這里更是理解全書主人公形象特征的一個關鍵細節:孫少平正是那種帶著累累傷痕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人。

而到了小說的結尾,已經成為一名井下礦工的孫少平,在失去了戀人以后,他的臉上留下了被劃傷的一道疤痕,永遠難以消除。這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紀念,是中國農民在邁向城市的進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的身心代價。

《平凡的世界》筆下的孫少平,可以說是改革開放開始最早走入現代都市的農民工。憑借著天資、努力、孜孜以求、鍥而不舍的精神,孫少平渴望實現自己無法放棄的城市夢想。

小說創造了富于現實人生啟迪意義的人物群像。他們的理想、追求,還有不拋棄、不放棄的奮斗精神,在平凡中塑造著個體偉大的生命軌跡。

第一,孫少平和孫少安兄弟宛如讀者自我的兩面鏡子,前者追逐的是青春的夢想,后者追逐的是現實的生活,他們構成了人生道路的兩面,是兩種選擇?;蛘哒f他們表達的是作者路遙的兩種人生理想,一種存在于鄉土世界,一種存在于現代都市。許多讀者之所以喜歡孫少平或孫少安,是因為認為自己既像孫少平或孫少安那樣不屈不撓地奮斗,又有可能比孫少平或孫少安本人活得更好,有著更好的發展機遇和目標,從而容易產生一種認同的滿足。

第二,張揚了韌性的個人奮斗精神。路遙在書中告訴我們:“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斗!只有選定目標并在奮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边@樣的富于人生啟迪的話可謂比比皆是,使讀者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對于勞動,書中這樣寫道:“一個人精神是否充實,或者說活得有無意義,主要取決于他對勞動的態度。”這是平凡的世界里的一條實實在在的生活定律。

第三,小說贊美了平凡中的偉大或偉大的平凡。孫少平是生活中的平凡人,一個比普通農民多讀了幾本書的農村文化人,一個對生活的意義有著更高層次追求的平凡而又不凡的人。在寫給妹妹孫蘭香的信中,孫少平這樣表達他對生活的認識:“我們出生于貧苦的農民家庭——永遠不要鄙薄我們的出身,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將使我們一生受用不盡。但我們一定又要從我們出身的局限中解脫出來,從意識上徹底背叛農民的狹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義。”可以看出他出身寒微,但又向往崇高。

一方面,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為了生存而付出艱苦的努力,孫少平們沒有夸夸其談,沒有唉聲嘆氣,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始終保持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在艱難困苦中塑造自我生命的價值。另一方面,又決不因為現實而改變自己的夢想,相反,他們追求著生命的深度,試圖在更高的精神層次上思考自我與世界的關系。他們相信世界的意義存在于自己堅持不懈的奮斗和對生命的解讀中。他們是世界價值的塑造者,而不是匆匆的過客。

小說創造了改革年代的一種苦難哲學,并揭示其思想根源。與以往的革命年代需要的斗爭哲學不同,路遙在這里推出了改革年代需要的苦難哲學,在苦難中不放棄人生追求的學說。改革年代可以有幸福哲學、自我放逐哲學,等等,而路遙書寫的卻是獨特的苦難哲學,是在現實人生的不如意困境中如何苦熬的學說。關于這種苦難哲學,小說是這樣表達的:“是的,他是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為了幾個錢而受盡折磨。但是他已經不僅僅將此看作是謀生、活命……他現在倒很‘熱愛’自己的苦難。通過這一段血火般的洗禮,他相信,自己經歷千辛萬苦而釀造出來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輕而易舉拿來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這種認識叫做‘關于苦難的學說’”。相信凡是讀懂了“苦難哲學”的人,就是遭受再多的苦難也不會輕言放棄和怨天尤人。

田曉霞將孫少平比喻為“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在黃原,孫少平最初的工作不過是背石頭的小工,活最苦:“他們從河灣往公路上爬那道陡坡時,身子都被背上的石頭壓成一張彎弓,頭幾乎挨到了地上,嘴里發出類似重病人的那般的呻吟……”路遙筆下的人物多不幸福,孫少安的妻子秀蓮因病而亡,田潤葉的丈夫最后癱瘓,孫少平的好友金波的女友杳無音信,就是孫少平自己,他的戀人田曉霞也是不幸溺水身亡……這或許在另一個側面詮釋了路遙對苦難的體認。也因此,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遙筆下的主人公對苦難從來不是拒絕,不是抱怨,而是承受,還有在承受中所煥發出的堅忍不拔,“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精神。

小說形象地說明了讀書與思考習慣的重要性,激勵讀者不斷地從中外優秀文學作品中吸取精神營養。小說第二章這樣寫孫少平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一下子就被這書迷住了。記得第二天是星期天,本來往常他都要出山給家里砍一捆柴,可是這天他哪里也沒去,一個人躲在村子打麥場的麥秸垛后面,貪婪地趕天黑前看完了這書。保爾·柯察金,這個普通外國人的故事,強烈地震撼了他幼小的心靈。”這部小說吸引他的是什么呢?小說寫道:

天黑嚴以后,他還沒有回家。他一個人呆呆地坐在禾場邊上,望著滿天的星星,聽著小河水朗朗的流水聲,陷入了一種說不清楚的思緒之中。這思緒是散亂而飄浮的,又是幽深而莫測的。他突然感覺到,在他們這群山包圍的雙水村外面,有一個遼闊的大世界。而更重要的是,他現在蒙眬地意識到,不管什么樣的人,或者說不管人在什么樣的境況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在那一瞬間,生活的詩情充滿了他十六歲的胸膛。

讀完這一段,今天的讀者想必會產生這樣的好奇心:這虛構的故事為什么會激發起他如此強烈的“貪婪”之心?他閱讀后產生的“說不清楚”、“散亂而飄浮”、“幽深而莫測”的“思緒”究竟是什么?小說憑什么能讓他相信雙水村外面有個“遼闊的大世界”,并熱烈地向往?小說何以能讓他堅信每個人在不管什么境況下都能活得多么好……對這些問題,讀者可能會帶著閱讀體驗而嘗試在心里作出自己的回答,或者與同學好友交流。彼此之間的答案可能會不同,甚至也會出現激烈的爭論。例如,有過與孫少平一樣的貧苦經歷的和沒有過的之間,以及現實中已贏得冬妮婭與正在熱烈地渴望“也遇到一個冬妮婭”之間,具體體驗和觀點總會有不同。但是,畢竟它讓讀者投入其中,產生內心深處的深切共鳴。事實是,我們可以在《平凡的世界》中,看到孫少平對于圖書的渴望:狄更斯的《艱難時世》、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阿·托爾斯泰的《苦難的歷程》、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巴爾扎克的《歐也尼·葛朗臺》、艾特瑪托夫的《白輪船》……正是這些優秀的圖書改變并塑造著孫少平的精神世界,使他在苦難中找到自己精神的歸宿。

總之,讀者從小說中發現了同時滲透著現實性與理想性的一面自我鏡子,從而獲得一種自我認同。

《中國教育報》2010676

上一條: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院士在2009年畢業典禮上的演講稿:牽掛 下一條:被毛澤東“征服”的老外們

關閉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版權所有
馬克思主義學院辦公電話:0795-3203978  馬克思主義學院郵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