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一部科學史詩。融“時代元素”,具“傳統基因”。它,字里行間流淌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篇章里展示著人類科學發展律動。
勤勞、智慧的華夏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黃河流域一帶,通過觀測太陽運行一年的天象規律、物候特征、農作物生長變化,進行科學探索,制定出農業生產《二十四節氣》。至漢武帝,《二十四節氣》又被納入歷法。節氣初始——春,為一年的復蘇、萬物更新, 浸潤著吉祥、喜慶,于是,春節作為“天人合一”的一種文化符號、一種節慶祭祀活動,應運而生。
春節,既是一種明晰理論,又是一種實踐智慧。古人通過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的農業生產實踐活動,索取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求得生存;由此拓展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密切人與人之間交往,繁榮發達人類社會。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相輔相成,共為一個有機體。人類生產活動,常以“春”為周而復始的起點,又把“春”當作一種精神寄托的載體。古人感激上蒼,也寄希望于未來。古代由于生產力低下,人類不能正確認識各種自然現象,為求得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企求幻想中的諸路神仙保佑。于是,在“春節”的各種祭祀活動中,千家萬戶門楣高掛紅燈籠,門上貼哼哈二將,以驅趕“年”這種怪獸;灶間供上“趙公元帥”等等。這種人類早期幻想,就是認識自然的科學萌芽。隨著春種、秋收的農事活動,與對春節往復的祭祀活動,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升,認知自然、吸取教訓、把握規律、善待自然,人類有了 “呼風喚雨”的本領。為預測天氣,古人有“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山雨欲來風滿樓”、“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等民間諺語;為防旱、澇災害,2200多年前的李冰父子就以因勢利導的“回旋流理論”修筑了無壩引水“澤被千秋”的都江堰宏大水利工程,獲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又維系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與穩定。今天,我國為實現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和實時性,采用國際上先進的自動監測站、氣象衛星、多普勒雷達、大型計算機等構成的現代化氣象觀測系統,對氣象進行預報,服務于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造福人類;“嫦娥二號”飛天,桂花樹下,華夏兒女邀吳剛舉杯對酌。以我居住和生活的唐山為例,去歲元宵夜,唐山南湖,建于公元644年的龍泉禪寺旁,運用高科技手段的燈展,以燈的特有文化、魅力、語言、韻味等將唐山的冀東“三枝花”:評劇、皮影、樂亭大鼓同臺展演,具象惟妙惟肖,情趣盎然,令人流連忘返;將唐山科學發展規劃,演示得如身臨其境,其景其情,令人震撼;為游人提供了一場精彩的科技盛宴、文化盛宴、節日盛宴。春節邁著科學春天的腳步,迎來了華夏兒女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站在“春節”平臺上,讓世界領略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春節,以其魅力四射的科學文化內涵,表明它是中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憑其“天人合一”的“和諧、和平、和睦、和美、團圓”的“和”文化,切中這一主題。在世界文化多元化歷史背景下,以中華民族“上善若水”、“和而不同”等價值觀,可以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相融,找到解決人們對物質的追求和精神的需求之間的相對平衡點,找到在經濟社會發展速度與人文精神建設速度之間的協調點,挽救人類危機。蘊含樸素哲理的春節,包容人類不同種族共同認可的精神美德。春節借助其豐富內涵,駕馭著時代潮流,漂洋過海,走向五大洲四大洋,為全球眾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所了解、尊重和接納; 春節以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方式,融匯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創造著屬于世界富有生命活力的未來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