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棠外獨特的、頗具前瞻意識的人才培養模式
■按語
德國思想家雅思貝爾斯一再強調:“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技術而已?!苯逃龑W者肖川也曾直言:“教育內在于一個人文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更多地取決于我們的信念和期待。”無論是信仰,還是信念和期待,都指向了辦學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辦學宗旨和育人目標。心存一份信念,事業就多了一種期待,生命就多了一份厚實,心靈也就見證了一次洗禮,因為所有的行動都將向它皈依。作為土生土長的巴蜀漢子,棠外校長黃光成有著一股倔勁與韌勁,他堅信,堅定的信念能讓嫩綠的小草頂開頭上的巨石,能讓柔弱的蠶蛾掙脫繭的束縛。要使人生和事業充滿精彩,就必須盯緊目標,不離不棄!為此,自建校始,他就帶領棠外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育人使命,秉承“培養現代中國人和世界公民”的辦學宗旨,立足巴蜀大地,堅守民族之根,放眼宇宙寰球,讓一批批有民族靈魂、有世界精神的優秀人才從這里起飛,遠航!
2009年教師節前夕,國家總理曾就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問題提出過四點要求,其中第二點講道:“教育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歸根到底就是要與時俱進,趕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辦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化教育。必須放眼看世界,牢牢把握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潮流,學習和借鑒人類優秀的文明成果。同時,也要深深地懂得中國,結合中國的實際和國情推進教育改革、優化教學結構、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笨偫硐驈V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辦教育的要求。而早在2003年建校之初,棠中外語學校黃光成校長,就以前瞻性的視角帶領棠外人確立了“培養勤勞、智慧的具有中華傳統美德的現代中國人;培養立志高遠、意志堅定、勇于攀登的世界公民”的辦學宗旨。這群教育追夢人,以美好的愿景為燈塔,在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的育人實踐中成就了孩子們的成才之路,也締造了自己的人生高度與職業幸福!
在棠外行政樓大廳中,來訪者都會注意到這樣一種獨特的景觀:大廳一側懸掛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國旗、中國共產黨黨旗和共青團團旗,而另一側懸掛的是世界地圖、聯合國標志、國際紅十字會標志、奧林匹克運動會標志等。鄧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諄諄教誨張貼于顯眼處。這些獨特的景觀,似乎在以無聲的語言提示人們: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世界,盡在掌握之中——棠外所選擇的正是這樣一條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育人之路……
妙手培植
讓德育推陳出新、實效突顯——培養“有德”之人
“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再次強調,要堅持“德育為先”的育人目標。從教數十載、辦學三十年的黃光成,在他的教育辭典中,有一個詞語始終處于最首頁,那就是——德為本。要求師生有德,校長率先垂范。他以一顆大愛之心辦學,以一顆赤誠之心回報社會?!?·12”特大地震后,他在組織棠外人做好自救互救的同時,向災區的孩子們伸出了無私的援助之手。在棠外“仁、德、智、譞”校訓的感召下,師生共捐款702240.40元、學校另外捐款40萬元共100多萬元全部捐給災區。此外,棠外主動接收了災區的一百多名學生,免去了他們全部學習生活費用。而且,黃光成還帶領棠外出色地完成了外交部、教育部等部門組織的一系列災區學生出國療養前的培訓和中轉任務,受到了教育部等領導的高度評價,學校還被四川省民政廳授予“四川省‘5·12’抗震救災先進社會組織”榮譽稱號。
在黃光成校長的帶領和感召下,棠外教育人勇于向空泛、僵化、低效的傳統德育“宣戰”。他們通過文化熏陶、活動滲透、網絡構建,營造了“厚、實、細”的德育體系。棠外將德育的班級教育活動設置為每周2-3節的“修身班會課”。實行課程化管理。它區別于一般“班會”地方是:它將過去學校班級“班會”的不定期、不系統,僅停留在教師對班級工作現狀的總結、批評和教育層面,轉化成定期、系統的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教師針對性地用故事案例引領的課程形式,并將其納入學校教學序列管理。這種課程設置是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注重學生“修身”,學會做人的理念,結合現代教育觀念下的課程管理化品德教育。它使得德育課程化、常態化、規范化、人本化。其目的是將德育工作回歸到“在學生的生活里尋找德育契機”,開展及時的針對性的品德教育;將德育工作回歸到“學生的情感世界里”,讓學生在怡情動心之中得到教化,使他們的品德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優化。
“修身班會課”分為兩種課型:主題班會課和常態班會課。全國優秀班主任孫曉暉老師在北京師范大學金盛華教授的指導下,苦心探索十年,從道德的核心內涵和道德品質的基本結構追根溯源,創建出了寄宿制學校簡單高效的“常態班會課教育模式”,有效引領孩子的價值取向,科學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啟發和喚醒學生的道德自覺和道德良知,開德育創新之先河,取得了顯著成效。
孫曉暉老師的“常態班會課”,是棠外教育園地中一道別致的風景。前來聽課者擠滿門口和走廊已不是“奇聞”。行云流水,娓娓道來,在通達內心的講述與熱烈的思辨中,做人的道理明了了,前行的方向明確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這樣的“常態班會課”,沒有瞌睡,沒有沉默,有的,是歡聲笑語,是爭先恐后,是思想碰撞的回響,是心靈拔節成長的動聽聲音!
且看孫老師是如何通過故事來對學生進行“目標教育”的。她先給學生講了個故事——《乞丐的命運》:
上帝很想改變一個乞丐的命運,于是就化作一個老人來點化他。他問乞丐:“假如我給你1000元,你如何用它?”乞丐回答說:“太好了,我可以買一部手機呀!”
上帝不解,問他為什么。
“我可以用手機同城市的各個地區聯系,哪里人多,我就可以到哪里去乞討?!逼蜇せ卮鹫f。
上帝很失望,又問:“假如我給你10萬元呢?”
乞丐說:“那我可以買一部車。以后,我再出去乞討就方便了,再遠的地方也可以很快趕到?!?/p>
上帝感到很悲哀,這一次,他狠狠心說:“假如我給你1000萬元呢?”
乞丐聽罷,眼里閃著光亮說:“太好了,我可以把這個城市最繁華的地區全買下來?!?/p>
上帝聽了很高興。
這時,乞丐又補充了一句:“到那時,我可以把我領地里的其他乞丐全攆走,不讓他們搶我的飯碗。”
孩子們聽到這兒,全都笑了。孫老師讓大家自由說說笑的原因。孩子們各抒己見,好不熱烈。然后,孫老師進一步引導孩子們:“如果目標定位是乞丐,縱然你有1000萬元,你仍然是個乞丐!”
全體肅然,陷入沉思……
就在學生思想激蕩、心神震動之際,孫老師引領學生總結道:“所以,我們應該樹立高遠的理想和清晰的目標。有了目標,可以學會拒絕,有了目標,可以防止懈?。 ?/p>
孩子們紛紛點頭。接下來,孫老師指導學生當場制定目標(遠期和近期),并認真地寫下來……
抽象的“目標教育”,因一則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故事而春風化雨,豁然開朗。在談到“常態班會課”改革時,孫曉暉老師深有感觸地說:“我們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孩子們所喜聞樂見的形式,讓他們學會主動地、創造性地做事,讓美好的品德融入他們的血液、骨髓,伴他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F在,如果老師有事不能上課,孩子們完全可以自己組織整個課堂了!”欣慰、自豪之情流露在她燦爛的笑靨中,也深深地感染了筆者。
學生是受教育的主體,教育方式好不好,孩子們說了算!筆者隨機找了幾個孩子,想聽聽他們在無準備情況下的心里話。當被問及對于“常態班會課”的看法時,孩子們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我特別喜歡‘常態班會課’上老師講的那些故事,很生動,讓我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薄霸凇B班會課’上,我們能夠大膽地提出自我表揚、自我批評,可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有成就感!”的確,孩子們說得沒錯兒,“常態班會課”以其生活參與的形式和震撼心靈的內容,培養、鍛煉了他們的創新意識、自主能力。現在,許多班級都實行了學生自主管理模式,孩子們集思廣益,創造出了“五人智囊團”、“搬遷中的釘子戶——困難生幫助策略”等精彩紛呈的自主管理方法,給老師們帶來了一個又一個驚喜!孩子們靈動快樂的神情、大方自信的談吐以及縝密細致的論述,以孩子們向上向善的面貌向人們宣告:棠外學生的能力和美德,正與青春一同茁壯成長,璀璨綻放!
除“修身班會課”的創新外,棠外在德育方面的創舉還有許多,如以心理手抄報、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健康網絡平臺、心理興趣小組等為代表的心理健康教育創新;以寢室為單位,囊括了學習、生活、心理、家訪等各個方面的“心理導師制度”等等。高擎著創新、實效的旗幟,棠外人在德育征程上灑下一路汗水,收獲一路風景。如今,學校已形成了“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全員育人、全面育人和全程育人”的德育機制,使學生成為具有“孝敬心、誠信心、自信心、責任心、同情心和感恩心”的“有心之人”。棠外的德育實踐,被金盛華教授認為“是德育領域難得的有價值的”。學校所做的探索,走在了國內德育的前沿,幫助孩子們構建起了堅實、豐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實踐效果已在省內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