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備課使優秀教師的經驗和智慧得以共享。按理說,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研究的問題越深入、越具體,效果會越好。但中小學教師的工作都比較忙,每周不可能抽出太多時間來進行集中討論,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更好的備課效果,真正做到備有所得、備有所值,就需要認真思考一番了。這個問題的中心其實就是,集體備課主要應該研討什么呢?根據備課內容的不同,在集體備課時應著重研究以下問題。
明確課標要求
備課首要的是明確課程標準的要求。國家課程標準規定了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等,體現著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集體備課一定要有“課標意識”,離開了課程標準就沒有了參照系,備課也就是一筆糊涂賬。學校教育只有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才能完成國家規定的教學任務和質量標準,減少教學的隨意性,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沿著既定的方向前進。
落實課程標準,做到“國家課標校本化”,還需要將課程標準適當地具體化。課程標準只有具體化了,才便于操作和評價。如天津市河東實驗小學的李慧媛老師等人,在集體研討人教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教材時,把課程標準具體化為一組數據:能聽懂、會說18組英語會話和短文,并能進行簡單的交流;能聽、說、認、讀148個英語詞語和50個句子;能聽、做8個英語游戲;能聽、做、表演3個英語活動,等等。有了這樣一組數據,一冊書的任務也就明確了。再把這一組數據細化并制訂落實措施,課程標準就落到了實處。
領悟教材編者意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倡“一標多本”,即同一學科在同一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有多種版本的教材。各種版本的教材在編寫意圖、編寫體例上差別較大,因而教師在集體備課時要研究所使用教材的特點,領悟編者的意圖。理清了教材的結構,領悟了編者的意圖,教師在備課和上課時就不一定要嚴格按照教材的單元順序講,而可以按照教學領域的劃分來靈活處理教材。這樣,同一領域的內容集中講授,效果也許會更好。
新課標指導下的教材編排采取模塊結構,每個單元都是圍繞某一主題來選取文章的。
如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至愛親情”,編者分別選了朱自清的《背影》、黃飛的《甜甜的土》、劉義慶的《人琴俱亡》、鄒韜奮的《我的母親》和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5篇文章。在備課時,教師就要分析編者為什么要選這5篇文章。分析作者:朱自清是大陸作家,黃飛是臺灣作家,體現了選材的“海峽兩岸”;劉義慶是古代作家,鄒韜奮是現代作家,體現了選材的“古今”;川端康成是日本作家,別的都是中國作家,體現了選材的“中外”。從文體來看,有散文、小說、文言文、回憶錄,這是落實課程標準對這一學段文體知識的要求。從描寫的對象和表達的主題來看:有父愛、母愛、兄弟之愛、
雙親之愛,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至愛親情”這一單元主題。不同版本的教材同一主題單元選的文章并不完全一樣,只有領悟了編者的意圖,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理清教材結構
集體備課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要厘清教材的結構,這包括整個學段的知識結構、一冊書的知識結構、一個單元的知識結構,甚至是一篇文章或一節教材的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不僅包括同冊書橫向的知識聯系,還包括不同年級縱向的知識聯系。比如劉鑫老師等人在備六年級上冊數學第四單元“比的認識”課時,提出首先要引導學生復習前邊已經學過的相關內容——“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然后明確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比的意義”、“比的化簡”和“比的應用”,最后告訴學生后續學習的相關內容——“正比例及其應用”、“反比例及其應用”和“比例尺”。這樣,就把整個小學階段有關“比”的知識串聯整合起來,形成一條很清晰的知識線。前邊已經學過了什么,現在要學什么,后邊還要學什么,教師清楚,學生明白,講課時就不會糊里糊涂地跟著感覺走,教學效率也會大幅度提高。
一個單元如此,一篇課文、一節教材也是如此。溫總理在北京市第35中學聽《蘆花蕩》,評價講課教師將故事情節歸納為護送女孩、大菱受傷、痛打鬼子3段時,就充分肯定了理清課文結構對思維發展的重要作用:“我上學時最大的收獲在于邏輯思維訓練,
至今受益不淺。這種方法就是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概括能力。”
設計教學思路
具體到一節課,集體備課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討論課堂教學的思路。具體的教學環節每個人可以不一樣,教學方法也不要求整齊劃一,但基本思路卻要大致統一。目前教學的模式和方法很多,但總的來說無非是“先學后教”或“先教后學”。新課改提倡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能力,所以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要盡量給學生提供自學的空間。上課的基本原則是:只要學生能夠自學的,教師就不要講,先讓學生自學;學生不會的,可通過小組合作來解決;小組不能解決的,教師再點撥,教師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
在設計教學思路時,還要樹立“效率”意識。對于基礎知識、基本概念要力求做到“堂堂清、人人清”,
這是體現教育過程公平的重要措施。我們所說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向40分鐘或45分鐘要效率,而不是向24小時要效率。有的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把課內課外連在一起,一堂課的教學目標不是當堂完成,而是包括課外時間,這是缺乏效率意識的表現。在設計教學環節時要做到當堂問題當堂解決,盡量不要“自學前置”和“作業后移”,占用學生的課外活動和休息時間。
精選練習題目
目前學生負擔過重的表現主要是課外作業太多?,F在有些教師不是“教課本”而是“教教輔”,一門學科給學生推薦若干種教輔資料,布置作業時也同時要求學生做幾本教輔資料上的題。由于教輔資料都有答案,所以教師也懶得批改,讓學生自己對答案。大量的重復性練習,浪費了學生的時間,摧殘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集體備課時很重要的就是要精選練習題,要做到一題多解、多解歸一,題不在多而在精。教師可以從好的教輔資料中精選一部分練習題,也可以自編練習題,總之一定要做到量少、題精,既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集體備課是一種很好的校本教研形式,如果搞好了,會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果搞不好,就會流于形式,浪費教師們的時間。所以,教育管理者和教師們都要認真研究備課的內容,做到抓大放小,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最大的效益。(作者為天津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