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导航,在线伊人,宅男导航 - 2022撸道帝综合导航影视网

 
當前位置: 首頁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欄
信息動態
時政要聞
他山之石
資料下載
 

幸福:來自精神世界的充實感

2010年05月13日 12:01 佚名 點擊:[]

飯食不是幸福,只有吃飽飯之后的滿意感才可能是我們的幸福;金錢不是幸福,只有擁有金錢的成就感才可能成為我們的幸福;工作不是幸福,只有工作帶來的愉悅感才可能成為我們的幸福;春天不是幸福,只有生活在春天里的快樂感才可能成為我們的幸福。當下的社會,物欲的彌漫將幸福的精神屬性遮蔽得越來越模糊。對于那些將物質基礎錯當作幸福的人而言,幸?;蛟S將成為一場沒有終點的人生追逐。為此,本刊特約請學者發表觀點?!幷?/p>

物質性的東西只是幸福的物質基礎,但它永遠都不可能成為幸福本身,人只有精神上具有充實感才會感到幸福

要理解什么是幸福,就得理解人本身。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不在于身體,而在于精神。由于具有自然界其他存在物缺乏的“精神”,人才成為了人。因此,精神對人的存在至關重要。人按照他自己的“意識”來研究和改變世界,這不僅彰顯了人的精神對存在的巨大反作用,而且創造了一個僅僅屬人的文化精神世界。

精神與人相伴相隨。無論是作為個體存在的人(即個人),還是作為群體存在的人(由個人組成的民族、團體、組織等),都必然會被深深地打上精神的烙印。從個體的人來看,精神表現為個人的信念、理想、價值觀念、意志、氣質等;從群體的人來說,精神則表現為民族精神、集體觀念、團隊意識、整體意志、合作精神等。精神為人提供了一種必不可少的依托和一種實實在在的充實感。那些具有精神依托和精神充實感的個人不會在生活的潮流中墮入精神空虛的深淵,也不會在人生的征程中對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持悲觀主義態度;那些具有精神依托和精神充實感的群體不會缺乏民族精神、集體觀念、團隊意識、整體意志和合作精神,也不會對其自身的存在價值和發展前景缺乏必要的信心。個人因為有精神的支撐才覺得人生值得一過,群體因為有精神的支撐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既然精神是人與非人的自然存在物相區別的根本標志,那么人之為人的幸福只能在人的精神中來確定。人是因為擁有精神才感到幸福,幸福是人在精神上的一種充實感。物質性的東西只是幸福的物質基礎,但它永遠都不可能成為幸福本身。精神總是由物質決定的,人的精神存在的物質前提是人的身體或生命實存,但“精神”和“物質”畢竟不能相互取代。幸福屬于精神的范圍,只能通過精神的內涵和要義來得到解釋。

我們不肯定、不親近、不進入、不理解、不擁有、不體會幸福,那么我們既不可能形成合理的幸福觀,也不可能享受幸福

精神具有很強的超驗性和抽象性,因此,必須通過精神的內涵和要義來解釋的“幸?!蓖@得捉摸不定、難以把握。在現實生活中,幸福是每一個人孜孜以求的東西,但它似乎離我們很近,又似乎離我們很遠。我們想牢牢地抓住它,但當我們感覺自己抓住了它,它卻似乎又突然離我們而去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幸福存在于我們的精神世界里,而那個精神世界總是為一定的超驗性和抽象性所籠罩。在別人稱贊我們的時候,我們可能覺得無比幸福,但這種幸福并不容易通過我們的經驗反映出來。一種可能的情況是,別人的稱贊讓我們突然覺得自己的存在變得非常有價值和意義,甚至可能使我們產生把自己想象成偉人的美妙感覺。在這種語境下,我們的幸福往往是一種莫名其妙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幸福具有精神的超驗性和抽象性,但這并不否定幸福的實在性和現實性。幸福的“實在性”和“現實性”說明幸福是實在的、現實的,說明幸福是人類生活中的一種“事實”。幸福在人類生活的現實中以多種方式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幼小的時候,當父母把一個可愛的玩具當成生日禮物送給我們時,除了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一種父母親情之外,我們更多地會為一種幸福感所陶醉——我們可能把擁有那一個玩具的美好感覺當成最幸福的事情。開始戀愛的時候,我們追求的最大幸福可能是與相愛的人廝守在一起。為人父母的時候,我們可能把擁有子女的天倫之樂視為最大的幸福。有些人可能把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當成一種莫大的幸福,有些人可能因為看到國家強大而感到幸福無比。不管怎么樣,也許我們可能從來沒有長久地幸福過,但我們確實偶爾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幸福的存在;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擁有過完整無缺的幸福,但我們確實有時擁有了某一種幸?;蛐腋5哪骋粋€部分。幸福就在我們身邊,幸福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幸福就在我們的心里。真正理解幸福內涵的人更容易獲得幸福。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和理解幸福,我們既可能把幸福當成不幸,也可能把不幸當成幸福。一個健康的人可能在事業上遭受重大挫折,但如果他能夠把健康視為莫大的幸福,那么他仍然是一個幸福的人。一個以損人利己為榮的人可能把他給別人帶來的痛苦當成自己最大的幸福。一個人怎樣理解和看待幸福,這是人的幸福觀問題。幸福觀是人在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人對幸福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不過,幸福本身總是按照它自己的方式存在著,它的內涵和要義并不會自然而然地向我們開放。我們需要肯定幸福才能接近幸福,我們需要親近幸福才能進入幸福,我們需要進入幸福才能理解幸福,我們需要理解幸福才能擁有幸福,我們需要擁有幸福才能體會幸福,我們需要體會幸福才能形成幸福觀。如果我們不肯定、不親近、不進入、不理解、不擁有、不體會幸福,那么我們既不可能形成合理的幸福觀,也不可能享受幸福。這就是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種奇怪的情況:有時幸福來到了我們身邊,甚至擁抱了我們,但我們卻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

“要獲得真正的幸福,人必須遠離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不能任憑欲望無限膨脹,也不能坐等幸福的降臨”

幸福是可以追求的。如果我們懂得人從屬于自然的道理,那么我們就能夠在鼓勵自己熱愛、尊重和保護自然的時候獲得幸福;如果我們把自信樂觀視為一種正確的人生態度,那么我們就能夠在鼓勵自己用這種態度應對人生問題的時候獲得幸福;如果我們堅信個人的人生價值主要是由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來決定,那么我們就能夠在鼓勵自己擁有這種價值觀的時候獲得幸福。有些人是因為自覺地追求科學真理而獲得幸福的,有些人是因為自覺地追求合乎道德的生活方式而獲得幸福的,有些人是因為自覺地追求美學價值而獲得幸福的,有些人甚至是因為自覺地追求真、善、美統一的理想目標而獲得幸福的。我們每個人都以各自的方式追求著幸福,也都以各自的方式體會著幸福。

要獲得真正的幸福,人必須遠離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悲觀主義人生哲學懷疑幸福的存在,甚至否定幸福的存在,認為人從生到死只能在痛苦的海洋里痛苦地掙扎。對持悲觀主義人生哲學的人來說,人生在世即生活于無邊無際的苦海之中,所謂幸福只不過是海市蜃樓、天方夜譚。“悲觀”是幸福的一大敵人。如果一個人陷入悲觀的人生哲學而不能自拔,那么他會對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當前的人生狀況和未來的人生前景都抱持一種懷疑、否定的態度??催^去,他覺得人生如夢;看現在,他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看未來,他覺得希望渺茫;看人的生命歷程,他覺得荒謬不堪。悲觀的人往往不能樂觀地看待人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他們很容易跌進失望或絕望的深淵,“幸?!睂τ谒麄儊碚f是遙不可及的東西。唯有擺脫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轉而擁抱樂觀主義的人生哲學,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悲觀的人才能變成樂觀的人,也才能擁有人生的幸福。

要獲得真正的幸福,人不能任憑欲望無限膨脹。人的欲望不僅五花八門、層出不窮,而且深不可測、難以滿足;然而,人畢竟是一種理性動物,他必須能夠用理性來規約自己的欲望。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人的物質占有欲、金錢占有欲和權力占有欲因為沒有受到理性的制約而變成拜物教、拜金主義和極權主義價值觀,那么人必然要淪為物質、金錢或權力的奴隸,人之為人的精神則必然遭到抑制、擠壓或抹殺,其最終后果則是人的本質必然會發生異化。也就是說,人一旦成為物質、金錢或權力的奴隸,人應有的精神生活空間就會遭到不應有的壓縮,而精神的減少必然會導致幸福的減少,精神的消失必然會導致幸福煙消云散。一個對物質、金錢或權力貪得無厭的人之所以不可能幸福,是因為永不滿足的貪欲消滅了他的精神——精神空虛是貪得無厭之人的痛苦根源。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欲望,給自己的精神世界留下足夠的空間,這是人獲取幸福的一條重要途經。

要獲得真正的幸福,人也不能坐等幸福的降臨。如果我們渴望幸福,那么我們應該把幸福當成一個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標來加以追求。我們應該努力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沉迷于物欲橫流和高消費的游戲之中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不求上進、不思進取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抱怨、失望和絕望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唯有以熱情積極的態度投身于現實生活,在社會實踐中贏得學業成績、工作業績、家庭親情、朋友友誼等,我們才能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充滿著自豪感、成就感、快樂感、希望感、依托感,我們才能獲得一種精神上的充實感,我們也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實際存在。只要我們不拒絕幸福,幸福是不會拒絕我們的。幸福愿意與我們同在,我們也應該樂于與幸福同行。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上一條:袁貴仁與高校思政理論課骨干教師研修班全體學員座談 下一條:戴立玲 教學藝術的攀巖者

關閉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版權所有
馬克思主義學院辦公電話:0795-3203978  馬克思主義學院郵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