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幫助大學生提高政治素質,加強道德品質修養,促進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培養法律精神,引導學生順利成才的重要課程。新課程實施方案中明確要求,通過課程教學解決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以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根據教育部的相關精神,以及我校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改革的要求,我們思想教育教研室熱烈響應,積極開展教學改革,以適應人才培養和課程的雙重要求。
一、工作思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的目標
一般的教育學科的教學過程是在其事先確定的明確教學目的的指導下,通過一個或者幾個教學過程來實現的。但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過程與一般教學過程不一樣,它是需要長期的、反復的積累和發展的過程??梢钥隙ǖ卣f,對不少學生主體來講,要形成穩固的道德品質,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甚至要經過他們整個一生的努力與修煉過程。從這個角度來考察,學生主體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進行的有目的的實踐話動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過程的有機的組成部分,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課堂教學過程必不可少的、必然的延續。
根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性、現實性較強的特點,研究大學生進行選擇和接受教育的特點,精心選擇和實施合宜的教學方法,才能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是以構建大學生的學習參與機制,形成“實踐體驗”與“內化踐行”的學以致用能力為目標指向的。即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使大學生在參與中驗證書本知識、理論學說,構建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主動探究、發現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并運用所學理論研究、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分辨是非善惡,堅定理想信念,自覺砥礪品性,不斷完善自我。學生主體在教學環節可以形成對某種特定事物和現象的知識,即可以形成概念、判斷、甚至是價值判斷。但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種知識和價值判斷的形成并不意味著學生主體已經形成比較穩定的道德品質。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所學到的知識、判斷和道德品質之間還存在著“一定距離”。因為道德品質并不是某種知識和價值判斷的簡單的總和,也不是個人一時一事的偶然的思想言行的表現,而是個人根據一定的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在一系列道德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特征和傾向。
二、工作過程:深化了課堂內實踐教學的改革
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門課沒有合并之前,即在2005年9月份,我們曾針對《思想道德修養》課提出了成績考核辦法改革的申請,由當時任教務處長的潘一山校長批示進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門課除了具有很強的理論性、知識性以外,最重要的特點是其現實性和針對性。實踐教學是引導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增強該課實效性、實現“少而精,要管用的”教學目的的當然選擇。
2007年9月,我們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響應我校積極推進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改革的號召,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進行了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改革的試點。在32學時有限的時間內,遠遠不能完成課程的預期目標,我們教研室所有教師都利用了大量的課余時間完成了課程改革的任務。
首先,教學內容上與現實實際相結合。學生的生活領域很廣泛,面臨的生活問題很豐富,也很具體。但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學習目標模糊、學習動力不足、人際交往、理想信念等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創設的道德實踐必須針對大學生實際,要不斷調查研究學生的思想狀況,找準學生關注的熱點和存在的疑點,把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需要結合起來,把思想教育與心理解困結合起來,使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省、自律。
其次,課堂講授與多樣化教學相結合。課內實踐教學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內實踐教學強調要把教學話動視為“主體(教師)一主體(學生)”的雙向交流的過程。課內實踐的形式主要有事例(案例)式、討論式、辯論式、影像觀摩式等等,還要探索開展心理健康測驗、團體心理輔導和案例分析等。心理測驗主要是任課老師結合有關教學內容,做心理健康、學習焦慮、個性特征、人際交往狀況、價值觀等方面的測驗,并進行講解和分析,使大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為揚長補短、開發潛能創造條件。此外,設置一些情景性的思考題,如“生存選擇”等,通過測試就能夠大大地深化學生們對人生、對生命、對自身價值的理解和感悟。
“團體心理輔導”的實踐過程是借助于團體討論與活動這種形式,模擬社會生活的情景,通過團體人際交互作用促進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和體驗,進而實現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處事態度與行為方式,更好地適應生活、培養健康的人格。
案例分析主要是采用典型案例討論法,如道德兩難時的選擇、道德與法律、情與法沖突時的評判、當前社會典型事例的分析,其形式包括“實話實說”、“AB劇”、師生討論等。在實際的教學話動中,我們運用得比較多的是事例(案例)式(可與影像觀摩式相結合)模式。事例(案例)式模式強調“事例中學,參與中學”,是以與學生的學習、生話和思想道德實際緊密相聯的教學事例(案例)為載體,通過對富有時代性、思想性、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典型事例的討論與剖析,激活學生的道德思考,引導他們進行自我啟發和自主教育。
第三,提高了課外實踐教學的時效性
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實質上是知、情、意、行的互動過程,所以在注重搞好“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課堂教學的同時,一定要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延伸到課外。學生通過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印證、深化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從而強化其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的能力,達到知與行的統一。
社會實踐對培養學生主體的道德品質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和組織實施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實質上是知、情、意、行的互動過程,所以在注重搞好“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課堂教學的同時,一定要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延伸到課外。學生通過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印證、深化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從而強化其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的能力,達到知與行的統一。
首先,教師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要求設計的教學實踐和軍政訓練;不按照教學大綱要求設計,但有助于養成學生良好道德習慣的家務勞動、帶專業性的社會服務和其他社會公益性的活動等,也是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應避免單純追求表面形式、走過場。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更重要的是講究實效,使學生既從社會實踐中學到真正本領,又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又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
其次,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志愿服務的方式開展“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外實踐教學。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主要都是以各種類型的校外實踐活動展開的。具體的形式是社會調查和暑期社會實踐為主的綜合性實踐話動:以志愿服務、公益勞動為主的行為體驗性實踐話動。針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德性培養為本質、以提高學生品德修養為目標的特點,我們認為應主要開展行為體驗性、身體力行式的實踐話動。
基于這樣的改革,本門課的成績為:實踐調查報告作為學生成績的30%,加上“法律基礎”部分的閉卷考試50%和平時的出勤考察和課堂小測驗的20%,作為學生這門課程的總成績。
三、工作成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改革實踐反饋結果
2007年12月和2008年12月,學期結束后,我們利用課余休息日加班加點及時評閱了全校各專業大一新生交上來的思想道德修養社會實踐調查報告,98%以上的學生在社會實踐這個環節都獲得了好成績,這就減少了以往那種不及格學生過多的現象,從這個角度看,這種改革不但鍛煉了學生盡快接觸社會的動手動腦的社會實踐能力,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成績。
2008年12月,我們經過仔細研究、認真推敲,起草了一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思想道德修養部分考核改革反饋表,復印了100份,隨機下發給全校大一新生,覆蓋了行政、礦務、機械、信科等全校各院系的35個專業,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改革實踐反饋結果
1、你認為實踐調查報告的考核方式如何?
A很好:50% B好:36% C一般:9% D不好:5%
2、你認為閉卷考試的形式更好嗎?
A很好:5% B好:13% C一般:35% D不好:47%
3、你在實踐調查過程中收獲如何?
A收獲很大:23% B有些收獲:73% C沒有收獲:4%
4、這種形式的考核值得推行嗎?
A值得推行:86% B不值得推行:14%
5、這種考核方式對你的綜合能力提高有幫助嗎?
A有很大幫助:36% B有些幫助:50% C沒有幫助:14%
6、你的實踐調查報告是怎么做的?
A自己做的:71% B下載:20% C抄襲:9%
四、工作體會:
從道德教育運行過程看,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實效,必須順利實現兩個轉化過程,即把教師所傳遞的品德規范信息內化為學生的品德信念,又將學生的品德信念外化為具體的品德行為。實踐證明,人的高尚行為是實踐高尚思想的結果,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也需要經歷一個認識與實踐相結合,知行相統一的過程。若要順利實現道德的內化和外化,必須促發學生的切身體驗。體驗是由理論知識轉化為情感的重要環節,只有通過個體的直接實踐活動,才能獲得理智上、情感上的反思感受。學生獲得了切身體驗的東西,才能入腦入心,珍藏久遠,對人生的成長與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德育教育取得成效的關鍵,還是受教育者的積極響應和參與。這點也是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得以證實的。
通過上述的調查反饋結果顯示,我們教研室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改革的試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雖然存在著不足,但確是切實可行的,因為這樣的改革剛剛開始,來日方長,我們堅信在未來的教學中我們會逐步加以完善,為我校的創新型人才培養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遼寧工程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