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復旦大學任課教師陳果的思修課視頻,在網絡上被大連大學生們瘋狂推薦和轉帖。記者很好奇——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都知道,作為基礎課程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是門相當枯燥的必修課,怎樣把課講得生動,而不讓人覺得是在說教,實在考驗任課教師的功底。而陳果,一位80后年輕女教師,卻引來大學生們的爭相推崇。
一位80后的女教師,究竟以何才學積累,引來大學生們如此關注熱議?
人物名片
陳果,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加拿大溫哥華UBC大學訪問學者,現任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任課教師。
愛是一門終生課程
在我還只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女孩的時候,家里的長者就希望我進入大學之后能夠修讀藝術、哲學或宗教,因為這些學問不僅僅只是知識,更多的是蘊含了生命。
長輩們期待著我成長為一個懂得幸福,也會創造幸福的人,而幸福的本質意義不在于“活著”,而在于“生活”。外婆說:“沒有什么東西比生活本身更能教會人成長成熟?!蓖夤f:“漂亮的女人到處都是,美麗的女人卻寥寥無幾,希望你能成長為擁有大智慧的美麗女人?!蹦赣H說:“任何事情都有因有果,做事前想好因果,并愿意承擔就可以了?!币晃蝗松膿从颜f:“豪華的大餐和街邊的大餅油條都有此中的樂趣?!蔽揖磹鄣膶熣f:“要愛人如己,聽起來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做起來并不容易啊!”……
就在這一句句看似平常的話語中,我成長著。童年時捧著一盒奶油蛋糕就像小心翼翼地捧著自己一生的幸福,現在卻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成了“做一生的好人,有高尚的品德和高貴的尊嚴的好人”;原本認為“快樂”是多么吸引人的東西,可是現在卻漸漸明白了:“樂”必然是“快”的,“心”卻不一定是“開”的,所以“開心”成了我新的追求。過去以為對人的關懷是偶爾的問候,后來終于發現,“關懷”源于恰當時刻的默默陪伴,或者是他人疲憊時的一杯清茶。這一切都是循序漸進的“偶獲”,卻成了我生命的定格。
進入大學,本科的時候一直進行文學、哲學和歷史的研習,尤其喜歡美學和藝術哲學,當時就冥冥中感覺到,自己會很熱衷于一些有關玄想和冥思的東西。于是進入研究生學習之前,我選擇了西方哲學作為自己的專業,專門研讀揭示一些玄奧真理的東西,自己也慢慢地學會放慢腳步看看周遭的風景。終于進入了博士的學習生涯,我選擇了宗教哲學。
要學習的東西好多好多,永遠也學不徹底的,需要用一輩子傾心學習的就是——愛。(摘自陳果文章)
課堂語錄
1.什么是孤獨?孤獨是從人群中偷來的享受,她高傲、優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獨,是要我們有獨處的時間,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裝扮、做作,不需要戴著帽子抽根煙來裝深沉。
2.什么是寂寞?寂寞是一種病,是一種精神的饑餓。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療。寂寞的人如何找到治療的方法?方法就是人群,寂寞的人總是需要他人的陪伴。
3.人群的治療分為兩種。一種是利益需要建造人脈,這僅僅是互為功利(確實有用,不過不會有真正的朋友);還有一種是寂寞者的相互取暖,這是廉價的交往。
4.寂寞是無可慰藉的牢籠。因為寂寞的人無所適從,焦躁不安。他們的思想從貧瘠而荒蕪,產生自我厭棄感。
5.孤獨不是故作姿態,孤獨是一種心境。沉默未必是孤獨,孤獨沒有任何形式,那是孤獨者精神上的自我流浪。裝出來的叫浮躁,那是一種虛榮心,是為了招攬目光。
6.真正的朋友是二人世界。我們很安靜,但是不冷清。多一個人就難免會有不能共同討論的話題,這就是一種分心,從一種不設防變成了一種社交。三個人的世界太擁擠。
7.朋友是奢侈品,奢侈的東西都是不實用的東西(黃金、美女)。這種東西擁有了就該滿足,因為真正的朋友,除了友情,什么也不能給你。
8.朋友不是附庸,不會只有贊同、妥協。朋友在現實中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9.真正的朋友之間不是常聯系也沒有關系,隔上兩三年,電話那頭的人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需要經常聯系才能維護的所謂“友情”是不牢靠的,因為一旦不聯系,他們會斷。(我理解為:從來也不會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10.你們的愛情故事該怎么寫?我認為,把激情改寫成溫情,這才會讓愛情慢慢地走。堅實的愛情一定回歸了平淡,水過無痕。有爭執,有和解;再爭執,再和解。
11.只有愛才能播種出愛,只有信任才能播種出信任,只有給予才能播種出寄予。
12.真正的教育,表達只是其中一部分。比如,孔子和弟子朝夕相處,圣經中耶穌也是如此。用行動去影響別人,這是最好的教育。
13.人對最親近的人最殘忍,因為太接近,往往看不到對方點點滴滴的優點。(某天你生病了,父母把你的藥煎好放到你的床邊。當有一天他們對你說:到桌邊來吃藥!你是不是會覺得他們變“壞”了呢?)
14.我不裝QQ和MSN,因為我需要我自己的時間,很多東西沒有必要和別人分享,我也不想有意無意地陷入某些對話中去。
附:
復旦大學陳果老師的經典語錄(一)
關于朋友
對方(真正的朋友)說的不是他自己的話,對方說的是你心里想說的卻無從表達的話。
朋友不是酒友,不是玩伴,是你寂寞的慰藉者,不是你精神的庇護所。朋友不是你為了任何的功利的原因搭建起來的人脈人橋,不是哄來哄去扎堆的人群。
朋友不是對你的任何意見或觀點都持有贊同,迎合態度,顯示出自己的妥協。這樣的人是跟班,不是朋友。朋友有的時候比你的敵人對你還苛刻。
朋友不是為了索取,朋友相反是為了奉獻。我們之所以交朋友,不是為了被愛。你之所以交朋友,是因為你有那么多的愛要付出。你之所以交朋友,并不是因為朋友有用,朋友是“無用的”。無用就是無功利之用。
他不是你的親人,跟你沒有血緣關系。但是你和他在同一個問題上經常能碰撞出默契。朋友如空氣,朋友如水。朋友,并不時常想起,但卻無處不在。
朋友不是實用品,朋友是奢侈品。什么叫奢侈品。一旦你擁有它,你就心滿意足。愛朋友,就不要在不必要的時候給人家帶來麻煩,愛他就不要讓朋友為你操心。不要讓他承擔過多功利之用。既然君子之交淡如水,就不要拿太多顏料搞混它。當我出現危機的時候,你并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你只要陪著我,這個時候也許我們只是相互握手,但是那已經足夠了,這樣精神上的默契和同在感已經足夠了,我知道我一點也不寂寞。
朋友的前提是真誠。我和他在一起的時候,我可以做自己,而他同樣也可以做他自己。我不強加任何原則,可以安靜的思考。所以衡量一段友誼的一個最好的標準就是,你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你心理面感覺很滿足。比滿足更高的是安寧。你沒有任何需要刻意去做的行為,沒有不得不說的話,沒有需要打破冷場還需要投入的熱情。這就是朋友給你的效果。
你和真正的朋友,你無需任何的語言交流。無需任何刻意的矯飾。你和他在一起時,安靜但不冷清。因為相互信任和理解,而構成了一個輕松寬松的氛圍。
理解的同情和同情的理解。同情,不要和可憐放在一起。同,感同身受。情,是情感。佛家所說的慈悲心,就是同情。同體大悲,世界上任何角落的悲哀就如同我本人發生的悲哀一樣。朋友之間,就是這樣一種同情和理解。人和人之間很多時候很費力的一點是你說了一句話,你還要去向對方解釋為什么你要這么說。什么情況下人和人之間不需要解釋。那就是一種理解的同情和同情的理解。跟朋友之間就應該如此。你們互相共存,卻不相互干擾。
關于孤獨
寂寞是一種病。寂寞的藥方是社交。但是這里我要非常冷酷地提醒大家,社交是非常廉價的。雖然社交是吸引人的。廉價不代表沒有價值,只是價值不高。社交無非出于兩種目的,一種出于利益關系搭建人脈,每個人都只是一個節點。第二,社交就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為什么?因為人跟人在社交當中接觸的時間如此短促,交談如此膚淺,如何認識到你之為你的價值所在?寂寞者的累加還是寂寞者,就好像一件無意義的事情重復一千遍還是無意義的,一句無意義的話重復一千遍還是成不了真理。寂寞的群體是逃不出寂寞本身的。
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
孤獨與寂寞不是一回事。孤獨是自成世界的一種狀態。孤獨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圓融的姿態。印度恒河邊的冥想者是圓融的,道教里能達到冥想并且羽化的人是圓融的人。而寂寞,是一種無所適從的寂寞。寂寞是由虛無引起的恐懼,表現出的是焦灼,百無聊賴,像困獸一樣踱來踱去。孤獨是一種由思想帶來的一種揮之不去的氣質。它給人的感覺是嫻靜的,是淡定的。孤獨者,對于環境沒有必然要求。孤獨者可以身處鬧市,甚至被朋友包圍著。孤獨是自己的一份心境,即便是在鬧市和喧囂中,孤獨者依然能夠做到“和敬清寂”。(“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
人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思考他人的時候產生了智慧。人是在自我批判當中,而不是批判他人的過程當中,看到自己的勇氣和智慧的。當人孤獨的時候,他就是在和自己對話,那是一種自我反思的過程。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頭。自己何等重要,一個唯一陪伴我們一輩子的人。
正因為我們不斷需要和別人說話,所以我們沒有時間和自己說話。我們真正屬于自己的時間是非常少的。跟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你的時間屬于朋友,跟親人在一起屬于親人,即使一個人在教室自習的時候你的時間也屬于你的作業,你的專業。即使你一個人待在宿舍,但是一旦你開啟電腦,打開MSN,你的時間就不屬于你自己。因而人是需要孤獨的。
很多時候我們的眼睛壞了我們的大事。很多人我們看得見的時候,我們的感知僅有視覺。但是你會發現,當你看不見他,你才會動用自己全身的細胞去感受他。因為你怕忘掉他,他是如此重要,你不能忘掉他,但是你不能看到他,所以你必須去懷想他。
關于自由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以一顆清醒的頭腦從善若流。同時,我們要知道,我們要學會思想。思想的自由,是最高的獨立。如果在復旦的四年當中,你如果真的學會了一樣東西,并且讓你受用終身的話,那只可能是思想的自由。你所學的專業可能不對口,你不喜歡,這些東西未必長久。在復旦的校園里一個真正合格的老師,他不會去壓抑你的思想。對于學生思想發展的各種結果,我們應該引導,而不是壓抑。這是復旦身為復旦自由的精神和獨立的人格所在。
少一點偏聽偏見,多一點海納百川。我們對于任何真誠的聲音,應該打開思想的大門。但是不要向任何偏見妥協。這些偏見,肯能是社會的偏見,家庭長期的傳統所產生的偏見,但是,最嚴重的偏見是你自己的偏見,當你自己產生偏見的時候,你也要學會破除他。
自由不是放縱。自由是取舍。取我們所要的,舍棄我們不要的。自由,分成主動被動。什么叫被動的自由?比如法律,我們不能在法律之外舞蹈我們的自由,比如本能,我們不可能不吃東西而生存。但是,在這些范圍之內,我們做出的取舍就是主動的。所以康德有句話說得很好:“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是獸性。自由是你不想做什么的時候,可以不做?!?/p>
關于感恩和愛
任何人選擇不幫你是自然的,是人性的正常狀態。他之所以幫你,是他選擇自我奉獻。所以,感恩心是很重要的。
耶穌告訴我們:愛人如己。首先要學會愛自己。關懷他人的他首先要把自己料理的很好。關懷是一種付出,只有富足的人才能付出啊。你本身就是一個一碗水都端不平的人,你怎么幫人家去端平一碗水?
關懷是在你生命當中能讓你感到非常快樂的事情。
感恩并不只是言謝。很多時候,人類之間的交流最低的檔次是語言。最高的檔次是“端其心,落其行”。銘記善意并傳播善的種子。我們既然是善的受惠者,就應當把我們的涌泉相報報給你能接觸到的所有人。
這個世界上從來不存在誰誰誰對你好。誰誰誰指的是任何人。尤其包括你的父母愛人朋友。為什么,他為什么要對你好?他對你好的原因是因為他愛你,這種好,要落到你的理解,對你的包容,對你的奉獻。問題是,為什么兩個平等的人一個就因為對另外一個人好?不好又怎么樣?因為你要知道,什么是愛?每一份愛解構到底,其實都是付出,都是自我的犧牲和奉獻。我們這個人類世界,之所以值得留戀,之所以還值得我們去努力和奉獻,就是因為有愛。
但是,我們往往會銘記一個陌生人的一點小小的幫助,然后想要回報。卻很多時候記不住那些和我們親近的人愛我們的人對我們的好。這些愛并非理所當然。這份愛,再多的感恩也不過分。
其他
猶太人有一句格言:猶太人生活到哪里,善的種子就播撒到哪里。這是一個種族的遠見啊。你以為要使自己的國家以利于世界之林,需要怎樣的雄心壯志?這樣的遠見就夠了。如果有一天,無論中國人在世界上的哪里,他都在播撒善的種子,不會有任何歧視,不會有任何看不起。這就是對于國家的最大奉獻。
……人有的時候,就是這么賤。只有你到了國外的時候,你才會發現你的根原來深深地扎在中國。
當你要對一個人的生命和對一個人的前途下決定的時候,再多的慎重的思考都不是過分的。你們將來會成為法官,律師,老師,各種各樣社會的人才,當你要決定一個人命運和前途的時候,再多慎重的思考,都不是多余的。
真正的美一定是善良的,一定是真實的。真實是最高的高貴。藝術大師林風眠有一句話很著名:“美不分領域,美不分區域。美只有真和假之分?!闭嫔泼溃媸巧坪兔赖那疤?。
什么是學習?學是模仿和效仿,習是操練和實踐。學習就是把你學來的東西不斷投入你的生活實踐,從而從一個外在標準變成一個內在的習慣和需求。真正的教育,是沒有語言表達這一關的。真正的學習,是要謀求榜樣的力量,真正的學習,是要謀求精神的導師。老子也說過:“行不言之教?!闭嬲慕逃粦撚刑嗟恼Z言。真理,往往是心領神會的。這個時候耳朵其實是個多余的東西。
孔子最喜歡的學生是顏回。為什么最喜歡顏回。因為他第一,不遷怒,第二,不二過。不遷怒,這很難做到。很多時候,我們一生氣就遷怒于手機,枕頭,遷怒于同學。有時候父母打個電話就遷怒于父母。其實父母很無辜啊。不二過,就是不重復犯錯誤。
不要輕易地去說“對不起”三個字。任何話說多了就很廉價。不要讓對不起成為你的口頭禪。當他成為口頭禪的時候,它其中已經沒有蘊含抱歉了。真正的對不起也是千斤重的,他的對不起不僅僅是對于你所傷害的,更是對自己的道德良知的譴責。
復旦大學陳果老師的經典語錄(二)
1.什么是孤獨?孤獨是從人群中偷來的享受,她高傲、優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獨,是要我們有獨處的時間,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裝扮、做作,不需要戴著帽子抽根煙來裝深沉。
2.什么是寂寞?寂寞是一種病,是一種精神的饑餓。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療。寂寞的人如何找到治療的方法?方法就是人群,寂寞的人總是需要他人的陪伴。
3.人群的治療分為兩種。一種是利益需要建造人脈,這僅僅是互為功利(確實有用,不過不會有真正的朋友);還有一種是寂寞者的相互取暖,這是廉價的交往。
4. 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
5.孤獨不求外物,反求諸己。(也就是淡定,我理解為一種無上菩提的境界)。
6.寂寞是無可慰藉的牢籠。因為寂寞的人無所適從,焦躁不安。他們的思想從而貧瘠而荒蕪,產生自我厭棄感。
7.他比煙花更寂寞。煙花綻放于無形,消失于烏有,當中是有短暫的釋放,伴隨而來的是無邊的寂寞。
8.孤獨不是故作姿態,孤獨是一種心境。沉默未必是孤獨,孤獨沒有任何形式,那是孤獨者精神上的自我流浪。裝出來的叫浮躁,那是一種虛榮心,是為了招攬目光。
9.真正的朋友是二人世界。我們很安靜,但是不冷清。多一個人就難免會有不能共同討論的話題,這就是一種分心,從一種不設防變成了一種社交。三個人的世界太擁擠。
10.很多東西放到時間里去就能看清。要么越走越遠,要么越走越近。
11.如果你把朋友當做了男女朋友的備用,那你就侮辱了友情和愛情。
12.跟朋友在一起也是一種孤獨。但是這種孤獨更美好,會比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還自如。因為真正的朋友全然不設防。
13.朋友是奢侈品,奢侈的東西都是不實用的東西(黃金、美女)。這種東西擁有了就該滿足,因為真正的朋友,除了友情,什么也不能給你。
14.朋友不是附庸,不會只有贊同、妥協。朋友在現實中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5.有些所謂的傾訴、出氣筒,都是語言暴力。不該以“這是對朋友的信任”為借口。這是對友情的濫用。朋友不該承擔這種宣泄。Soul mate,靈魂上的一體,他\她不用承擔我的瑣事。
16.朋友應是無用的。(此處的“用”指利用)。和他在一起的時候就會感到自由自在。執手相看無語,卻心事了然。
17.真正的朋友之間不是常聯系也沒有關系,隔上兩三年,電話那頭的人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需要經常聯系才能維護的所謂“友情”是不牢靠的,因為一旦不聯系,他們會斷。(我理解為:從來也不會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18.兩個戴著面具的人就不用做朋友了。
19.人和人之間要保持距離,距離產生美??康奶?,我們就會看見對方越多的缺點。兩塊石頭投入水里,太近太近,水波就越會互相干擾。
20.人對最親近的人最殘忍,因為太接近,往往看不到對方點點滴滴的優點。(某天你生病了,父母把你的藥煎好放到你的床邊。當有一天他們對你說:到桌邊來吃藥!你是不是會覺得他們變“壞”了呢?)
21.當我看不見所有人的時候,我對他們產生了一種精神的凝望,這種凝望叫做思念。(有時候物理距離的增大,人的距離卻變得如此之近)。
22.周圍的人太多,于是我們對人群淡漠。我們很多人喜歡旅行,是為什么?因為我們是希望找個沒有人的地方去自我放逐一下。我們為什么要避開別人?因為孤獨者即有趣者。孤獨是我自尋的消遣方式。
23.我不裝QQ和MSN,因為我需要我自己的時間,很多東西沒有必要和別人分享,我也不想有意無意地陷入某些對話中去。
24.人是有“賤”性的。
我們常常處于擁擠的環境中
人與人之間在相互干擾,缺失了敬意
不斷的需要與別人講話,所以很少跟自己講話
遠離喧囂是因為對人與人之間失去了興趣
擁擠帶來的喧鬧波對了我們的閑情、寧靜
寧靜時,才會以閑情去欣賞生活之美、他人之美
只有當自己不需迫于無奈與別人對話時,才會與自己對話
與自己對話是自我反思、思考自己時產生智慧
反思自我時展示了勇氣
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浪漫不是虛偽、烏托邦
是罕見的美麗 崇高甚至神圣的情感
真實是最高的高貴
美只有真假之分
“以真為美”
只有具有孤獨的自我意識,反觀自身的人,才可能有彌足珍貴的朋友
朋友不是酒友、玩伴、寂寞時的慰藉者、精神的避護所
不是為了任何功利原因搭建起來的人脈
扎堆的往往不是朋友,是寂寞的人群
朋友不是對你的任何觀點和態度都持有贊同、迎合態度的人、顯示出自己的軟弱和妥協
朋友很多時候對你很嚴厲、甚至近乎苛刻
因為他不忍心看你繼續墮落
朋友很少是一見如故的,就像情侶一見鐘情也是很少的
朋友不是你可以不假思索、一股腦來輸出煩惱、抱怨的人,否則你就是自私的,是在利用你的朋友,不是無原則的相互扶持、分擔
要替對方思考,而不是作為語言垃圾箱、情感垃圾桶
自己覺得煩惱、痛苦的事為什么要加諸到對方身上?
抱怨是一種毒氣、債務
朋友是無用的——無功利之用
復旦的精神“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中國人的功利之用——傳統思想
交朋友不是為了利用、庇護、或是一個安全的宣泄渠道
朋友不是為了索取、是為了奉獻
有愛要付出
為什么要愛他?
因為這個人讓你感受到了精神上從未有過的默契感
朋友如空氣、如水
“并不時常想起,但卻無處不在”
朋友帶給我們的“同在感”
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危機時,往往不會找朋友幫忙,而是找一些利益界限比較明晰的人幫忙
友情跟愛情一樣,如此晶瑩通透、純潔美麗
不忍心因為我個人的原因,在不必要的情況下,讓朋友承擔起一些功利之用、給他帶來麻煩
交朋友是因為愛他。
愛他,就不要給他制造麻煩,就不要讓他為自己多操心。
真的愛父母,最關鍵的就是不要讓他們太操心,因為他們為我們做的已經太多了。
朋友是如此重要,不會讓他承擔功利之用,無需任何感官的刺激。君子之交淡如水。
朋友不是日用品,朋友是奢侈品,一旦擁有,就覺得心滿意足。
對朋友沒有任何實用性的要求。當我出現危機的時候,你不需要為我做任何事,你只要陪著我。
此時或許只是相互握手,但以足夠。精神上的默契感和同在感已經足矣。有你在,我就不孤獨。
真正的朋友從來都是違背工具理性的。從來都是違背任何世俗的、功利的、實用的目的的。所以工具主義者是
不會有真正的朋友的。
只有先放棄“有用”這樣的想法,才可能會有朋友。
朋友的前提是真誠。
即,跟朋友在一起時,我可以做我自己。在平等的原則下,我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說話。甚至可以不需言語,安靜思考。
他在我面前可以做他自己,我認可他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我不強加任何原則。
衡量友誼最好的標準就是:跟朋友在一起時,內心是滿足,更高的是安寧。沒有任何需要去做的行為、沒有任何不得不要說的話、沒有為了打破冷場而非要投入的熱情。
朋友帶來的絕非熱鬧的人氣。朋友真正做到的,是讓我們更好的領會獨處的快樂,遠大于一個人獨處的快樂。
因為一個人獨處時會恍惚、不安、懷疑。
跟朋友在一起時,絕對的安全、寬松、安寧、契合。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語言是最低檔次的。
當只有通過說話才能溝通時,你們兩個的關系很遠。
關系親密、你知我知時,一個眼神、一次握手足矣。
跟真正的朋友在一起時,無需語言、無需刻意的矯飾、無需動作。
因為朋友是健康而安寧的空氣。
在一起時,安靜但不冷清。
基于長年累月的信任和相互的理解,形成一種寬松的氛圍。
朋友間要有“理解的同情”“同情的理解”
同情:感同身受的情感。慈悲的心腸:同體大悲。
當你沒有時間拒絕我的時候,我不會以之為然,因為我知道如果我是你,我也必然這么做,我知道你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朋友之間,就像跟空氣一樣,相互共存著,卻不會有干擾。不會尷尬、不會拘束。
任何人之間很費力的事是解釋。朋友間,無需解釋,同情的理解,理解的同情。
真正的告別應該有更多的紀念、懷想、回味的空間。而不是喧囂、醉酒——言語的暴力、行為的暴力。
真正的朋友之間的相聚、精神上的分享一定是二人世界的。
兩個人之間要找到一個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已經不容易了,要找到三個人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就更難了。兩個人交談可以很自然,無須刻意。三個人交談時,其中必有一人會游離在話題之外,此時其他兩個人出于友好會需要把他攬進這個話題,刻意說他會感興趣的話。真誠無需刻意、無需矯飾,哪怕這種刻意具有善意。
交談最好的狀態是:當我跟你交談時,我的眼里、我的世界里,只有你。
友情之美乃是人的靈魂之美,而靈魂之美必需時間的磨練,必需生活的考驗。
所以,是不是朋友是很難說的:我們很多時候了解的不夠深,不知道對方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線是什么,不知道對方生活中最重要的價值觀的組成部分是什么,不知道對方的品性、個性到底是什么。
不要忽略時間的功能,不要低估時間的犀利。我們往往太心急,基于說我們是朋友,好像從此以后我們就不再成長的了。真正的朋友是在同步變化的,彼此相互扶持著,相互成長、成熟。
患難與共的朋友,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夠建立起來。
你我能否成為朋友,是由時間決定的。
朋友無需定義。人類的語言是如此庸俗,以至于當我們產生真正的怦然心動和震撼時,我們往往會說“我無法用語言表達”——庸俗的語言難以承載如此豐富無限的情感。而朋友所有的特質都是高懸于庸俗之外的,都是超脫于庸俗之外的。成為朋友的兩個人必須都是頭腦清醒的人,這很重要。
這就是為什么只有孤獨者才能做朋友,惟其如此,才能分辨出什么是友愛、什么是依賴、什么是獨立、什么是鼓勵。才不會出現主角、陪襯人這樣不平等的關系。
朋友之間,兩個人是平等的,相互扶持。
朋友雙方是不會以友誼來相要挾、相約束的。朋友是為了讓我們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變得更自由。
所以,侵占朋友的時間也是一種罪惡。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朋友之間見面前要先預約——你怎么舍得打亂朋友預
先安排好的時間計劃?
朋友是幫助彼此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對方。
當我們了解了朋友的真性情之后,要竭盡全力去呵護、捍衛、保護他。
但這種保護是不需回報的,甚至不需要任何回應。
高尚而真實的情感是朋友唯一的基礎,也是一切的基礎。
友誼會毀于虛偽、矯飾。
你無須解釋,我足夠了解你,所以不會懷疑你。
因此,在成為朋友之前,相當嚴格的懷疑是必須的。
朋友不會取消孤獨,而是教會你如何更好的領受孤獨,讓你在孤獨的時間不會再覺得冷冰冰的,因為有朋友的同在感、精神的默契感。此時的孤獨是溫情的狀態、充實而美麗。
孤獨不是姿態,是一份真正的境界,是心靈的一份詩意的棲居。因此不需尋找什么特定的安靜的角落。
孤獨或許表現出沉默,但孤獨與沉默沒有必然關系。孤獨者是思想的、精神的流浪者。
抽煙或是飲酒,只是用一種麻痹的手段或是擺酷的手段,來營造一種孤獨的虛假的表象。
沒有思想、沒有精神的人是孤獨不了的,充其量只是一個寂寞者而已。
孤獨沒有某種形式可循。
孤獨不是刻意培訓自己、讓自己具有某種思想、某種氣質。
孤獨是最原始、最本真的狀態。人離開母體之后,便再也沒有與任何人在物理上同在過。
孤獨是我們的命運,但這絕不是糟糕的事。當我們無法改變命運時,順從的、恭敬的領會它。
這是幸運的,思想者在心靈上孤獨,孤獨者極其豐富有趣、擁有最誠實可靠的朋友。思想源于孤獨。
感恩心
沒有什么“理所應當”的愛。他對你的好,是因為他愛你,落實到行動是對你的理解、包容、奉獻。
愛,歸根到底是只付出、自我的犧牲、對他人的關愛。
愛讓我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在距離之外的暖意。
但是我們往往容易銘記一個陌生人對我們的一點幫助,但卻記不住離自己很近的人對自己付出。
人往往缺乏遠見。
只追求遠處的一個個層出不窮的目標。
人對自己親密的人無比殘忍、冷酷無情。認為理所當然。
感恩的傳統。
對一切都要感恩,身邊點點滴滴的善意。
感恩不是一句“謝謝”。落其行。
“涌泉相報”不只是對給你善的人,而是給與全世界你能看到的所有人——被善感染之后,要去感染其他人、分享給其他所有人。
把目光放在已經得到的東西。猶太名族的遠見:到處播灑善。
不要拒絕接受愛,這不是軟弱。
不要害怕奉獻自己的愛,這不意味著喪失,相反,從側面反映了你的富足。
懺悔心
面對現實,錯了就是錯了,不要解釋。
悔過,但不要矯枉過正。
顏回:“不遷怒。”“不二過。”
《項鏈》:一個女人在用一生的辛勤、最美好的青春,來維護一個承諾。她的虛榮是可以理解的。
任何話,說多了就很廉價?!皩Σ黄稹闭f多了就沒有歉意了。真正的“對不起”是千斤重的,不僅是對你傷害過的這個人,更是對你自己的良知和道德。
關懷心&感恩心
關懷他人時是不期待感恩的,施予關懷是因為我們抱有這樣的信念:助人為快樂之本,關懷是要正式我內心深處世界的富足。
接受他人的幫助時要有感恩心,不幫你是正常的,幫你是他內心深處的一種自我奉獻,值得銘記。
包容心&懺悔心
懺悔時不應指望對方能包容你、原諒你,這樣的初衷證明你沒有任何的抱歉,你只是希望使自己早日擺脫掉對方的指責,這是一種自私、功利的目的。
當被傷害時,如果這種傷害能在時間中被撫平,那么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要讓別人因為你的原因,背負著沉重的精神負擔了此一生。
孤獨心
孤獨不等于寂寞
自成世界的獨處
自成體系的完整的狀態
孤獨者表現出的是圓融的高貴
羽化
沒有缺失的遺憾
寂寞是迫于無奈的虛無,百無聊賴,焦灼,無所適從、無法自處
孤獨是由思想帶來的氣質
嫻靜淡定
對環境沒有刻意的要求:獨處或身處熱鬧
是自己的心境
“和敬清寂”——日本茶道的精神
與環境相和諧、表現出一份恰到好處的尊敬、不影響自己的清靜、冷寂
寂寞的人會需要社交
社交是非常廉價的,有價值但不高
社交的動機:利益關系和將來的實用關系——搭建人脈——功利的目的
利用他被他人利用的工具
或者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
膚淺短暫的交流怎么可能有深刻的了解、知道你只為你的價值重大?
寂寞者的累加不可能減消寂寞,寂寞者的群體是跳不出寂寞的——一件無意義的事重復無數遍依然是無意義的
人需要孤獨
獨處的時候,精神的自由會給你一個正真的自我
你的絕大部分時間不屬于你,被其他東西占用
外在世界占用了我們的五官
孤獨使我們能自如的生活
孤獨者往往是極其有趣、豐富的人
自我選擇的一種自我消遣方式
在孤獨中始終自得其樂
取之不盡的樂趣,不斷給生活提供新鮮的資源
老夫老妻的愛,像空氣,不需要有語言的交流,卻重要的不可替代
甘于孤獨者:
熱愛思想、熱愛讀書——始終充滿情趣、創意
思想的寬廣才能帶來快樂的持久
孤獨使思想者與思想者的交流更加暢通
“羽化”自我消失 物我兩忘
讀書時,交流的快感:
讀書投入時,對方說的不是他自己的話,是你自己一直想說卻無從表達的話——描述我或是就是我想說的it's me
智者一生的思考是你一瞬間暢然的隱下
心中塵封的角落頓時豁然
孤獨者也喜歡冥想
與自然對話,與思想、靈魂的交流
靈魂是彌漫的,
孤獨者的有趣是真實的有趣
迎合和模仿只會是乏味
閑聊、恭維、取樂的過程中只是矯揉造作
關懷心:
真正的關懷的動機是在內心深處,出于良知、快樂的驅動
浪費自己的時間是最不智慧的行為
為了營造自己是個大好人的氛圍→自我犧牲的背后是對回報的期許——不是關懷
自問:為什么關懷他人?以何種方式?只為自我愛的奉獻
先打理好自己,再關懷別人。天助自助者
自己要完滿快樂,自己端平這碗水。
基于人性的平等
自己愛自己
“自愛”:對自我的性格、發展的認可
是關愛他人的基礎。知道什么對自己是好的,才會知道什么對別人是好的
人人平等,包括我在內
包容心:包容他人之前,也要包容自己
原諒自己曾經應該做,而沒有做的事情。
包容自己的命運、生活
對抗不幸、挫折、苦難就會出現不自由
對抗本身對自己產生了一種束縛
和解時才是真正達到自由
對抗時的力量的實施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為了統攝對方直面困境
不能改變命運時,恭順的領受這命運,這是與生命的和解,是一種高貴的順從的姿態、大氣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