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學生們對社會問題的把握有如此的深度和廣度——講對外開放,他們會歷數我國幾千年的開放史;講科教興國,他們會探討人才流失問題及對策;講可持續發展,他們會結合實際分析循環經濟,等等。他們的創造性和表現力令人驚訝。
■學生們在班干部的組織下根據老師的總體要求進行設計,他們會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搜集資料,也會把日常思考和探討的問題擺上課堂,他們會珍惜這難得的展示聰明才智的機會。
■鏡頭回放
“今天:天氣晴朗,零下4-7度。北風三四級。一,艾滋病防治條例今起施行,防治步入法制軌道。二,特別關注:今日起,寵物擾民、強行乞討將違法……總結:今日起一批法律法規實施,深刻影響百姓生活……”
這不是電視臺在播新聞,而是北京林業大學草業專業的黃嫕同學在政治理論課上做點評時事環節的“時事全接觸”。
上課了,主持人胡望舒同學首先介紹了本次課的安排和參加人員。然后就是上面新聞組的“時事全接觸”。代小梅同學為大家報道的是國家環??偩峙e行的“中日合作二惡英監測能力加強示范項目”成果普及報告會,得出了環境友好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保障這個結論。顏國華同學關注的是“反腐高招”,他向同學們介紹了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賈春旺向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所做工作報告的內容。
“下面有請辯論雙方上場!”主持人宣布?!按綐屔鄤Α杯h節開始了。雙方就“改革之利弊”展開辯論。經過精心準備的雙方慷慨陳詞、妙語不斷,不時博得臺下同學的喝彩。
課間休息之后,張金鵬同學結合新聞組和辯論組提供的信息以及自己的思考,為大家匯報了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看法。他先用一組反映環境污染和弱勢群體的圖片引起了同學們對“什么是和諧”的思考,然后引經據典地介紹了和諧社會的思想淵源,進而著重分析了當代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和諧的問題。最后,他為同學們講解了和諧社會的內涵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走向。他所做課件的最后一頁是一副每張牌上都寫著“love”的多米諾骨牌,寓意“愛在傳遞”。
“嘩……”在熱烈的掌聲中,學生參與教學部分結束了。
■教學安排
[學生富于創造性和表現力]
按照教學改革的要求,我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上試行參與式教學法。由于學生是大班上課,我把每個班一分為二,按單雙號每次安排半個班(約15人)的學生根據課程內容自己設計和安排課堂教學。這一次安排的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專題。專題的題目開學初在授課班級就已經定下來了,然后一般提前一周提一些具體的要求。
接到任務后,在班委的組織下,14位同學分成兩個部分進行。由4位同學組成新聞組,推出“時事全接觸”欄目來搜集和評點近期重要新聞,尤其是與本專題相關的內容。4個男生和4個女生形成辯論組的正反兩方,準備“唇槍舌劍”欄目。還有兩位同學,一個當主持人,一個負責專題內容的講授。
同學們講的每一次課我都很認真地傾聽。他們的表現總是出乎我的意料,沒想到他們對社會問題的把握有如此的深度和廣度———講對外開放,他們會歷數我國幾千年的開放史;講科教興國,他們會探討人才流失問題及其對策;講可持續發展,他們會結合實際分析循環經濟,等等。我也驚訝于他們的創造性和表現力,除了辯論,同學們還拿出了情景劇、反轉劇、相聲、歌曲、動漫等形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加深了同學們對相關問題的理解。學生們說,這樣的政治理論課我們愛上。
■具體做法
[大課堂條件下全員參與的互動教學模式]
目前我國的大學政治理論課教學普遍存在“生多師少”因而需要合班上大課的情況,但是大課堂教學的效果往往差強人意。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顯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問題的癥結所在。我認為與此同時還需要授課的教師改進傳統的滿堂灌的方式,積極探求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創新。筆者在近幾年的《鄧小平理論概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教學過程中,嘗試運用參與式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主要承擔了北京林業大學教改課題“大課堂條件下全員參與的互動教學模式研究———以政治理論課教學為例”。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充分認識參與式教學對于實現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國開設政治理論課的目的不僅是要用馬克思主義武裝學生的頭腦,提高他們的政治理論水平,更要讓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他們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大學生也多以“是否有用”來衡量所上的課程。這就要求政治理論課必須能夠“學以致用”和“理論聯系實際”,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讓學習者產生“真正的學習”。參與式學習已被證明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有效途徑,它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習的興趣,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取得理想的教學實效,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理解、在理解中升華。
再者,如今的大學生掌握的信息既豐富多彩又紛繁復雜,他們的主體意識需要張揚,他們的創新能力需要展示。參與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雙主”模式的最好體現,它能夠讓學生有機會以主人翁的態度去觀察、思考和分析一些現實問題,同時也能夠發揮自己所長創造性地學習。課堂不僅要傳道、授業,更要解惑,要讓學生們把問題展示出來,這樣有利于教師了解到學生的所思所想,以便加以正確的引導。同時,青年人受同輩伙伴的影響比較大。參與式學習不僅能夠增進師生互動,而且可以促進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使各種觀點互相砥礪,達成共識,如此習得的知識才有實效。要因地制宜,選擇靈活、可行的方式。
參與式學習的理想人數以不超過50人為宜,而目前高校政治理論課的課堂都在150人至200人左右,要想讓每個學生在每次課都有參與的機會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采取化整為零的辦法,即在開學初就根據課時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比如,我一學期是50學時,每周一次4學時,這樣就可以把一個五六個班級(一個班在30人左右)合上的大課堂分成10到12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周的參與式教學。在這一周里,他們要參與課程的設計、組織和總結,我稱之為“主導型參與者”;而其他時間,他們可以參與別的小組設計和組織的活動,變成了“非主導型參與者”。
做好參與式教學的前期準備工作。
主要有兩個階段的準備:一是學期初的準備。學期初的準備可以看作是一次總動員,教師要針對授課對象選擇適當的形式。我一般把第一次課作為“破冰之旅”,先做一個自我介紹,然后動員大家就假期見聞踴躍發言,同時把發言的要點寫在黑板上。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假期生活也是豐富多彩,這樣的暢所欲言和相互交流不僅可以活躍氣氛,而且他們帶來的隨機信息完全可以反映出當前社會的概貌。
由于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來自實踐并用于指導實踐,因此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從同學的發言中總結出改革發展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讓同學們通過交流認識到學習這門課是要了解和掌握黨和政府治理國家、造福人民的大政方針和政策措施,培養自己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能力。然后教師要明確提出采用參與式教學方法,在向學生介紹完該方法之后,要引導學生討論出本學期學習過程中應當共同遵守的規范性要求和希望達到的學習效果。
二是每次課前的準備。課前的準備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對教師來說,要想讓學生對每次課感興趣,就必須與時俱進、密切聯系實際。比如在講改革開放的內容時,我結合社會上對一些問題的爭論讓學生進行課堂辯論;在講分配制度時,讓學生結合大學生就業問題設想自己將來的生活狀況,引導學生思考公平和效率的問題;在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時,讓學生去“發現”當前存在的種種不文明現象,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并探討可能的解決方案,等等。同時,要充分信任學生,教師只要提供下次課的主題和有關的參考資料即可,具體的內容和形式由學生自己討論決定。對學生來說,他們要在班干部的組織下根據老師的總體要求進行設計,他們會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搜集資料,也會把他們日常思考和探討的問題擺上課堂,他們會珍惜這難得的展示聰明才智的機會,他們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造性往往會讓你有意外的驚喜。
把握好學生主導的課堂實施環節。
我一般把每次課拿出一半時間給學生,他們按照自己的設計上臺講演,主要由兩部分組成:集體部分的形式可以是一周新聞評述、專題辯論、情景劇表演、案例分析等,個人部分主要是由小組推選出一人結合本節課主題進行模擬授課。
要想讓這個階段取得實際效果,教師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一定的激勵機制來督促“主導型參與者”,比如老師要把每個人的表現作為平時成績,從準確性、生動性、創造性和個人形象等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對其他同學的要求,讓大家學會傾聽、遵守紀律、給臺上同學以鼓勵;三是要認真記錄,為總結講評做準備,除非有明顯的錯誤,否則盡量不要打斷同學們的講演。
最后,教師要善于總結、提升。有人把這種總結喻為飛機著陸,需要很多技巧來保持平穩。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表現作出適當的評價,既要充分肯定他們的勞動,給他們以信心,又要明確指出存在的不足,提醒其他小組注意,但又不能變成潑冷水。然后,可以從學生提供的某個話題切入,讓大家明白現實存在的問題,同時引導大家結合教材的內容,了解黨和政府為解決問題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分析這些政策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尤其更要培養一種前瞻性的眼光,學會如何根據形勢的變化來不斷完善政策和理論。這里要注意的是,教師的總結要有針對性,尤其是要解決同學們在參與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困惑和問題,避免師生各說各話,讓學生產生被愚弄的感覺。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會存在很多其他問題,比如大課堂下的紀律問題、每個人的參與機會問題、如何準確考核等問題。但我們要相信“學習者積極參與的學習是最后的學習”。這種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論水平的提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且對教師的知識面和把握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此實現教學相長的兩全其美的事,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ㄗ髡撸毫终鸨本┝謽I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