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导航,在线伊人,宅男导航 - 2022撸道帝综合导航影视网

 
當前位置: 首頁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欄
信息動態
時政要聞
他山之石
資料下載
 

聆聽優秀教師發自內心的聲音

2010年09月15日 16:28 佚名 點擊:[]

回首求學的那段時光,總有一些教師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里,讓我們心存感激。那么,對于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涯,教師如何看待?他們有哪些酸甜苦辣?就讓我們走進優秀教師的心里,感受他們的心聲,從中或許能夠找到進一步改善教育環境的途徑。

劉鐵芳:肩荷理想且行且思

劉鐵芳,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當選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推動讀書十大人物”。著有《生命與教化——現代性道德教化問題審理》、《鄉土的逃離與回歸——鄉村教育的人文重建》、《古典傳統的回歸與教養性教育的重建》等。

盡管如此,我依然感謝命運,讓我走上了十分鐘愛的教師職業,從事曾經被人瞧不起的教育學專業,并且用自己的努力,一點點喚起周遭學生對教育學的自信和教育思考的從容。在這份并不看好的專業中,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與高貴。

湖南師范大學 劉鐵芳

就我個人而言,進入教育學專業研究與教學的行當,可謂歪打正著。我是1983年初中畢業直接進入中師,1986年中師畢業分配到鄉中學任教。1990年湖南省高校從在職教師中招收了兩個班,不到100人,一個班是湘潭大學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一個班是湖南師范大學的學校教育專業。我有幸考入了湖南師范大學的學校教育專業,1994年本科畢業,因為大學階段發表了不少豆腐塊文章而被當時的系主任涂光輝教授看上,直接留校任教,從此進入大學教師的行列。

應該說,我進入大學教師的門檻是偏低的,但正是憑借從初中開始的文學愛好和熱衷讀書思考的習慣,以及金生宏、石鷗等多位老師的影響,使得我很快找到切合自己的研究主題和思考方式。這些年來,我不斷地讀書、思考和寫作,孜孜以求,從無懈怠。雖然個人資質魯鈍,學養不夠深厚,導致學術發展有限,但我對純正學術那份心向往之的熱情從未衰減。個人對教育的思考也由初始時更具浪漫色彩的教育回歸生活主題逐漸深化,轉向教育的人文訴求。不僅如此,我也由埋頭四壁書櫥,轉向多關注當下教育實踐問題,盡可能多地走向實踐。我所有的努力,都是要直面當下教育平庸化的現實,為教育實踐找魂。

我主張的學術研究乃是一種切己性的、關乎個人生命意義的活動,所寫的每篇文字,都力求融入我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我的中小學教學經歷既能給我提供對基礎教育的切身性經驗,同時,中等師范學校的教育經歷又能給我提供對教師素養以及教師教育的鮮活反思。我深知,學術研究不能等同于自我生命質地的表達,必須努力超越自我,超越個人性的一己情懷,融入時代與社會,在歷史與文化的雙重視野中拓展生命的氣象,由此提升教育學術研究的精神境界。我的人生經歷給自己的思考與研究注入生命的內涵,我在問學路上所追求的自我超越,又引領我生命視野的不斷擴展。這兩方面的相互交融,使得我在教育思考、研究、教學的過程中,既深味教育之意義,同時又獲得對自我生命意義的體認??梢哉f,教育學研究與教學為我的人生提供了人生的支點與平臺。近年來,我也在努力補課,彌補自己學術研究的先天不足,試圖加強自己的基礎性素養。在重拾教育經典的過程中,我逐漸感受到心底里一種精神底氣的氤氳而生。

作為大學教師,教學和研究乃是不可分離的存在形式。如果說學術是一個人苦心孤詣的生存姿態,那么教學則使我們作為學術人真實地活在年輕的學子中,展現我們作為學術人的生命的豐盈。我一直固執地認為,大學教師之為大學教師的根本,就在于其學術研究的支撐,缺少了學術的深度與廣度,最好的大學教學也不過是現成知識的兜售,不足以充分地啟迪學生思維。所以,我堅決反對大學課堂上的照本宣科。茍如此,何不把講義復印給學生?當然,大學教學也不能等同于自己的研究,一是個人的研究難免各種局限性,二是要考慮學生的接受性。但毫無疑問,正是不懈的研究狀態,讓我們保持心靈生活高度的活躍性,從而讓我們以思的在場的形式進入課堂生活之中,由此保持了課堂對學生的思的引領,而不是純粹知識的灌輸。

盡管教齡已有20多年,我也從一個懵懵懂懂的毛頭小伙變成了今日依稀白發的“大齡青年”,但每次給本科生上課,特別是給某一個班級第一次開課,前一晚我都會很緊張,以至失眠,老想著第一句話應該怎樣講為好。我不是那種很善于演講的人,我也不想照本宣科,每次講課總想尋找一個結合點,以喚起學生自由思考的興味。我理想的課堂是細水綿延,娓娓而來。我從不用那種規范性的講授方式,而是力求以自己思想與生命的在場喚起學生思想與生命的在場化,期待著在課堂上與學生的真誠溝通、心領神會。我力求把自己的課堂變成教育學術的實踐場域,在那里,師生平等,在對某種教育理念的思考中敞開課堂的思想空間,由此敞開師生的心靈世界。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此時此刻,我們共同思考。

記起錢鐘書先生在《圍城》中所寫:“大學里,工學院的學生看不起文學院的,文學院的學生里外文系的看不起中文系的,中文系的看不起哲學系的,哲學系的看不起社會學系的,社會學系的看不起教育學系的,教育學系的學生沒有學生可看不起,只好看不起系里的先生?!彪m然當初讀看到這話時心里一怔,暗地里有些不服氣。這么些年過去,實事求是地說,教育學的面貌依然難有整體改觀。盡管如此,我依然感謝命運,讓我走上了一個我十分鐘愛的教師職業,并且所從事的恰恰就是曾經被人瞧不起的教育學專業,并且用自己的努力,一點點喚起周遭學生對教育學的自信和教育思考的從容。我在這份并不看好的專業中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與高貴。

誠如柏拉圖所言,理想的城邦在地球上是找不到的,卻可以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讓凡是希望看見它的人能看到自己在那里定居下來”。大學也如此,理想的大學實際上是并不存在的,但卻可以實現于大學人的內心之中。我懷揣著教育的理想,在大學悠長的小徑,躑躅地且思,且行。

我記憶中的大學老師

陳寶泉

最近翻閱友人送來的教師文集,都是交流為師、做人的一些道理、經驗。盡管水平不同,一旦走上講臺即畢生勤奮于此道,是多數教師的職業習慣。幾本書多是資深中學教師寫的,我看到大學教師類似的文章很少。大學老師的興趣多在自己的治學領域,很少言及與學生的交流。

我看過這樣的報道,講某高校名師,馬列課女教授如何愛生如子,如何照顧學生的生活,私下接濟學生云云。我尊重此類民間大愛,認為愛學生是教師的可貴品質,但是覺得把此事與授課效果并論不妥。這樣容易使人誤解,似乎沒有這些呵護、接濟學生就不會認真聽她的課,做這門學問了。大學生對老師的認同首先是學問,此外是人格。大學教師言談舉止、處事風范對學生影響也很大,但不是以對待未成年人的方式。我借此機會,回憶我上大學時的幾位先生,以寄敬意與深情。

我們恢復高考頭兩屆學生,大的30歲,小的十五六,生活閱歷豐富多彩。十幾屆中學生同考一屆,招生有限,同學中不乏優秀者。老師們也有一些是從社會各個角落“專業歸隊”的,一直教書的老先生們也剛剛經歷過“文革”浩劫。這樣的師生群體都有各不相同的曲折經歷,因相同或相近的價值取向,聚到一起共享大學教育的回歸、共創大學新歷史。借用南京師大附中王棟生先生的觀點,師生關系很“正?!薄?/p>

先生們講課風格各異,體現著各自的職業、人生感悟。一位姓董的物理老師,講到近代物理學各條定理、定律發現時,常常提醒學生,當時中國處于什么狀態,念念不忘天下興亡,匹夫之責。另一位數學王老師,“文革”期間頂住壓力,鉆研不止。他關于“開球定理”的研究寫出了當時為數不多的可拿到國際數學界宣讀的論文,深得學生欽佩。王老師講課的竅門是聲音不大,他站上講臺,往上推一推眼鏡,輕聲開口:“同學們,我們開始吧?!苯偃说碾A梯教室立刻鴉雀無聲。

大學是師生們共同探求真理的地方,允許學生的個性存在。我那時是學生干部,在學習、公共事務上個性很強,卻與老師們結下了深情厚誼。一次,自然辯證法的公共課老師缺席,我提議班長們找到馬列教研室門上,結果是任課教師堂上作檢查。年輕的張星瑞老師解釋說課表更改,自己在外開會不知道。我在下面隨口應了一句,“不知者不怪嘛”。張老師學問好,課講得極藝術。我本來就對政治經濟學、近代史感興趣,又喜歡自然史,很快成為得意門生、一個偶爾去先生家喝杯小酒的學生。有一次他告訴我:“你那次接下茬嚇我一跳。我以為是以前‘上管改’時期那種專門帶頭整老師的人物呢!上了幾次課,才知道是個喜歡鉆研的學生?!笔潞蟮弥獜埨蠋煶Hハ道镎f,我的專業選錯了,應該去學哲學。

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材料力學課翁兆祥老師,一位治學嚴謹、不茍言笑的先生。翁先生是哈工大蘇聯專家帶出來的副博士,學校創辦初期兼過數學、英語、物理課,聲望極高。材料力學屬于傳統學科,開始時有的學生不重視。學習委員帶頭逃課去隔壁大學聽英語,被翁先生知道后當眾叫起來訓斥:“你是學精密機械的還是學英語的?選錯志愿可以向學校提出來!”后來臨近期中測試,助教給我打招呼:昨天翁先生在查英文版的習題集出題呢!我是認真聽課的學生,考試沒栽過,并不在意,不想考試時打開試卷就懵了,題型都沒見過。仔細看過后才悟出些許思路,沒做完,掐指一算不及格,好生錯愕。公布成績時松了口氣,有思路的也給幾分,認真學的同學都及格了。這一下引發大家的斗志,非要和這位刁難大家的先生比試比試。

一次,翁先生演示一道桁架結構例題。我站起來問,您講的是書上某一道例題吧,答案中力的方向反了。翁先生翻開書,點了下頭,又快速一步步推導,答案沒變,額頭似乎有汗。又看了看,道聲對不起,“我選的這道題和書上的相似,只是桁架下面定鉸與動鉸的位置相反,答案沒錯”。教室里響起掌聲。后來評議干部時,另一班有同學批評我驕傲自滿,竟敢打斷翁先生的課。系里去征詢翁先生意見,回答說,“這是我喜歡的學生。我提倡學生預習,可以當堂提問,他做到了”。

事后,我和翁先生的女兒通信,談及先生的師兄、師弟們都是享譽中外的院士了,先生若是留在原單位也應該有更宏偉建樹。她糾正我的觀點,說父親沒趕上好時候,再者“人也太倔”,卻不談翁先生職業生涯一直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七十來歲仍在上課。

后來做高等教育報道,得知知名大學都有一批治學嚴謹、教學嚴格的先生,過去被稱為“張老虎”、“黃老虎”,現在被學生們編入“四大名捕”之列。這些先生們的觀念是,只有課程設置上有這門課,你就必須認真學。不但方法上要掌握,程序上甚至思路上都不能含糊。不好好學就休想過關,若想蒙混,被捕到即行“斬立決”。有趣的是學生們畢業后印象深、感情深的就是這些“老虎”、“名捕”們。越是學有所成、有所擔當的學生,越是感謝先生們當年的嚴格要求。

王棟生:我在為未來耕作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王棟生

雖然我的體力大不如前,但和年輕時相比,我比那時更有經驗了,我不會急于求成,也不會埋怨上天不幫忙,我相信田野早晚會變成綠色。我是一個永遠在春天里耕作的農夫,我精細地耕作,讓每一粒種子都能在大地上萌芽。我也曾想象過收獲,想象著種子成為果實,同時又想到果實又會成為新的種子……

有雜志曾讓我說說自己的“教師之路”,當時我認為沒什么好說的。我只覺得自己是個離不開土地的農夫,正在自己的田園播撒種子,我虔誠而恭敬,因為每一粒種子都會成為一個世界。

又是幾年過去,今年我60歲了,仍然在這塊地上勞作。即使環境被污染,即使風不調雨不順,我還是毫不吝惜地讓汗水一滴滴地灑在土地上,因為我有期待,永遠地在期待。

雖然我的體力大不如前,但和年輕時相比,我比那時更有經驗了,我不會急于求成,也不會埋怨上天不幫忙,我相信田野早晚會變成綠色。我精細地耕作,讓每一粒種子都能在大地上萌芽;我也曾想象過收獲,想象著種子成為果實,同時又想到果實又會成為新的種子……我是一個永遠在春天里耕作的農夫,我不知道如果離開了這片土地,自己還能做些什么。

有時我也會嘆息,這個社會已經不大可能再出現陶行知和晏陽初那樣真正的教育家了。我的朋友楊瑞清多年前棄官回到他的鄉村小學,踐行自己的鄉村教育理想,一干就是30年。前些時候我去他那里玩,看到他的學校條件改善了,我由此想到一個人的意志與一片土地的色彩是有關聯的。

30年前的楊瑞清心中有過什么樣的藍圖,我不清楚,我只是看著他的汗水一年一年地灌灑在這里??墒?,楊瑞清至今仍然是聞名遐邇的模范人物,這說明什么呢?說明這樣的人物在當今仍然太少。在我們教育界,一直不乏想進官場往上爬的人,即使不汲汲于官場,在學校里把校長當土皇帝做的,也屢見不鮮,這就給更多辛勤耕耘的教師造成麻煩。

我們今天的工作究竟是為了什么?很多老師也常常問這樣的問題。簡而言之,我們的工作是為了未來社會變得美好。在社會生活中,人們身上的不同的文明教養,體現的是20年前、30年前、40年前甚至更遠時期的教育品質。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有時,看著成年人的各種不同的言行,我會出于職業習慣,去想象他曾有過一個什么樣的童年和少年,他接受過什么樣的教育,他曾經有過什么樣的老師;他為什么這樣莊敬自強,他為什么有這種圣潔的心靈,在污濁的環境中一塵不染?我猜想他可能受過最富有人性的教育。同樣,他的人生在哪一個環節上走錯了路,他為什么會出語粗野,他為什么追慕虛名?他有過什么樣的一群老師?……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表現為某種具體的現實。

我有個學生留學海外,帶著一個設想回來了。我問他,你的研究項目還要多少年才能完成?他說,已經做了幾年,估計再有十三四年能有眉目。我很感慨自己的學生能這樣從容大氣。他的研究有可能對克服紅斑狼瘡起作用,他同時告訴我,全世界大概有5.5萬多位科學家在研究戰勝紅斑狼瘡的方法。臨別時,他對我說:“老師,人類戰勝紅斑狼瘡的時間可能不會太遠了。”我問還要多少年,他說:“估計再有七八十年肯定夠了?!边@句話令我老淚縱橫!這就是我們民族最企盼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中國人往往急于事功,急于求成,喜歡“大干快上”,搞“短平快”,教育界也是這樣浮躁。科學家用一生的時間去專研一件事,焚膏繼晷,兀兀窮年,他未必能看到成功,但永遠一絲不茍,兢兢業業。我們做教師的,不更應當具備這樣的素養嗎?那天晚上,我想到,一百年后、兩百年后的孩子們會從課本上知道世上曾有種疾病叫“紅斑狼瘡”,后來被人類征服了;他們懂得了一點歷史知識,可是他們未必知道在20世紀到21世紀,曾有5.5萬多位科學家為之付出了青春與生命;他們當然不會想那中間曾有一位中國人,憧憬過七八十年后的成功;他們更不會想到,那5.5萬多位科學家中的一位中國人曾經是個幼稚的孩子,他在求學之路上和我相遇,他們也不會知道這個學生的話曾經怎樣感動了老師……是的,一切都只能是想象。然而,時光流逝,人類更聰明了,社會進步了,這就是教育的全部意義。

今天我們努力地去做的一切,必然要在一個漫長的歲月之后,才可能看到一點點效果,這就是教育。面向未來,今天的教師必須有職業理想;不但教師,教育的領導者也必須對民族的未來負責;教育的管理者必須和教師一樣,是有理想的人,非此無法培養有理想的青年一代。

我在6年前寫過一本《不跪著教書》,很多同行寫來自己的感受,至今仍然有許多讀者來信,和我討論什么是“人的教育”。我總覺得,教師所說所做的一切不過是踐行常識,可是在我們中國,一名教師為了捍衛教育常識竟需要付出畢生的精力!中國人在漫長的專制社會歷史中,沒法站直,專制統治者也不愿意他們站立了做人,用瞞和騙逼使他們匍匐著,讓他們相信自己的卑微和渺小。教育喚醒了人的心靈,教育喚醒了人的尊嚴,教育充實了人的內心,教育使人認識自己的高貴和美麗。人接受了教育,才有可能站立起來。

曾有人問我,為什么你一直是個普通教師?我對此大為不解:為什么我不能是個普通教師?問者的意思我也懂,是“肉食者謀之”,作為普通教師,沒有必要殫精竭慮,“憂國憂民”。他錯了。真正的知識分子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不是由人民供養的木偶。是我想得太多了嗎?不是,往往因為“肉食者鄙”,為了不讓愚蠢的東西擴散,我只能站出來說話。

我們也許不是很聰明,但是我們希望在聰明人的領導下工作;我們的品格也許不夠高尚,但是我們會被丹柯高舉起的那顆心照亮;我們面臨的社會條件不是最理想的,但我們不會因此就墮落下去,因為我們是教師。

在每一個細節上,在每一個環節上,一名農夫都會用汗水澆灌土地;他不會過于關注收獲,因為種子剛剛播下,成長的周期很長、很長……

薛瑞萍:教師也需要一點閑暇

安徽省合肥市第62中學小學部 薛瑞萍

教師是給人的成長提供幫助的職業。經過教師努力,讓孩子體驗到安全、溫暖、自尊、自信、堅強、有力,對世界既充滿熱愛,又充滿使之更加美好的深刻而持久的沖動,這就是所謂的人格教育,是一切理想教育的初衷和終極目標。

我喜歡瀏覽同行的帖子,但有一個習慣,讀帖之前,總要先瞄一眼發帖時間。而我看見的時刻又多在夜間甚至深夜。就在下意識的一瞥中,心中油然而生一絲疼痛。于是,我更少跟帖,怕的是那些喜歡我的年輕人因此受了鼓勵,愈發不知珍重地熬夜去閱讀、思考、寫作。忘記了自己一直在透支,一直在過度付出。

“兩眼一睜,忙到熄燈。躺在床上,想著學生。”這話真實道出了如今眾多的中小學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生活狀態。教師是專門提供精神幫助與成長支持的行業,這類行業一方面需要從業者具有高度自覺的奉獻意識,一方面需要從業者自身擁有充沛的力量——真真切切感覺到自己的尊嚴、自由、智慧、力量。一個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當他身心疲憊卻動輒得咎的時候,當他被要求奉獻再奉獻,卻絕少得到關愛、寬容與呵護的時候,如何可以品嘗到職業榮耀的滋味,又如何可以給人以幫助、給人以力量?

在很多優秀教師那里,支撐他們強打精神的,是無處不在的客觀壓力,更是于不知不覺間內化到骨髓深處的職業道德。這當然不僅僅是教師的不幸。有多少個備受壓抑的教師,就有多少個班的備受壓抑的孩子。“閑暇出智慧”是古希臘人說的,實實在在是真理。

當我聽見有位老師說江蘇小學還有70個人的大班的時候,當我在某報上讀到某地規定班主任必須手機24小時開機,以保證學生需要隨叫隨到的時候,我確實不知道該說些什么。

教師是給人的成長提供幫助的職業。經過教師努力,讓孩子體驗到安全、溫暖、自尊、自信、堅強、有力,對世界既充滿熱愛,又充滿使之更加美好的深刻而持久的沖動,這就是所謂的人格教育,是一切理想教育的初衷和終極目標。此目的一旦實現,外在的訓練將變為內在的學習,外力的鞭策將變為自發的奮進。智力發展,只是健全人格的副產品。

愛需要回流。以愛和付出為職業的人,格外需要得到關愛與溫暖。你怎能期待一處從來只承受黑暗和寒冷冰凍三尺的所在,居然可以開出美麗的花朵?你怎能期待一個終年輾轉于監防、疲倦、被動的磨盤之下,終年掙扎于同行競爭、家長苛責、學生頑劣、掙扎于荊棘叢中的人,竟然可以而且一直可以付出有力的愛?

中國教育最后的希望在哪里?就是教師活得像人,就是教師自己感覺到繼而讓孩子體驗到安全、溫暖、自尊、自信、堅強、有力。如此,世界才有可能變得好起來。

但愿所有朋友尤其是年輕朋友,和我一起牢牢記得,悠悠萬事,健康為大。法不孤起,弘之在人,身安則道隆。往最基本的事實說,這是我們和我們親人的平凡幸福所系;往更樸實的道理說,這是中國教育的希望所在。

上一條:“四真”:搞好思政理論課的基石 下一條:株洲中職:掀起德育“快樂風暴”

關閉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版權所有
馬克思主義學院辦公電話:0795-3203978  馬克思主義學院郵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