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靈魂,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是今后一個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教育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提出,要實施“教產合作與校企一體合作辦學推進計劃”,廣東因較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成為該計劃的試點省份之一。目前,著力構建以產業為引領、校企共同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工作機制推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已被納入我省現代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瓶頸
“當前職業教育的致命弱點是弱在了校企合作?!痹诮衲?月18日召開的2010年度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致命弱點是校企合作問題。他強調,這是今后一個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是我們應當下大功夫也必須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決的難點。
近幾年來,我省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領域發展迅猛,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盁帷逼蟆袄洹?,企業動力不足。在現階段的校企合作中,?!盁帷逼蟆袄洹钡默F象仍然比較普遍,企業的參與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2.校企合作的內涵亟待進一步提升。在現階段,由于在人才培養的目標訴求上存在差異或分歧,校企雙方的合作大都停留在表面。校方更多地希望解決學生實習的難題,企業則希望通過接受學生實習來降低勞動成本。校企雙方在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共建專業以及共同開發教材等方面尚難以開展深度合作。
3.校企合作缺乏必要的保障機制。校企合作作為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辦學平臺,目前已經受到了政府、學校、企業、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校企合作水平也成為評價職業院校辦學實力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到目前為止,從國家到地方,都還沒有建立起推動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和政策體系,這不僅影響到企業的參與積極性,校企合作存在的一些潛在風險也難以掌控。
4.欠發達地區的校企合作“脫節”現象嚴重?;輥砑脊W校副校長李精庭表示,校企合作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更難推動??h級職校的辦學經費緊張,所在區域的企業資源有限,在推動校企合作方面顯得有心無力。校企合作的內容僅僅局限于解決學生的頂崗實習。
針對校企合作存在的種種問題,在2010年度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指出,要加強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建立政府、學校和行業企業對話機制,推進教產合作、校企一體化建設,建立政府、學校和行業企業的經常性對話協商機制。
對接產業、對接企業、對接崗位,推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5月29日,全國職業教育改革創新高峰論壇暨“寶安模式”研討會在深圳舉行,會議研究了深圳寶安職業技術學校的辦學特點和校企合作經驗,并就如何解決當前的校企合作難題展開激烈討論。
時曉玲(《中國教育報》職成部主編):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鄙钲趯毎猜殬I技術學校的呂靜鋒校長和他的團隊就是因為找到了這個支點,寶安職校才得以在短短幾年間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中等職業學校。我們今天在這里推介“寶安模式”,就是希望通過這個個案引起大家的共鳴、探討,甚至是爭論。因為區域條件不同,職業教育的發展路徑也會不同,我希望其它地區的職業院校能夠通過解讀“寶安模式”,借鑒經驗,結合當地區域實際,不斷探索出更多的校企合作模式。
劉合群(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教育學院院長):深圳是一個創造奇跡的地方,創造了改革開放的奇跡,創造了經濟的奇跡,今天也創造了職業教育的奇跡——“寶安模式”?!皩毎材J健笔亲裱说募寄莛B成規律,通過工學深度結合的途徑和手段來實施“六層推進”人才培養形式,這是一種造就高素質職業公民的職業教育理想范式。尤其是在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方面,“寶安模式”有很多經驗值得借鑒。
侯春來(河北省張家口市教育局職成科科長):解決校企合作難題的突破口是——“走出去”。職業院校要“走出去”,主動和企業聯系,而不是等待企業找上門。雙方互相促進,企業為學校提供實訓基地,而職業院校同時也推動企業的發展。欠發達地區的職業院校也應“走出去”,學習發達地區職業院校的經驗,提升學校內涵。張家口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能實現快速發展,主要是實施了“主城區帶動”戰略,整合教育資源,變劣勢為優勢。
彭飛龍(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副局長):解決學?!盁帷逼髽I“冷”的難題,應把學校帶到企業,讓學校進入企業車間。通過加強內置式共同體建設,推進職業學校和企業緊密合作。校企合作能夠持續發展的動力是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等。如慈溪市在大力發展當地職業教育的同時,把引才觸角延伸到國內其他職業教育發展較好的地區,再由政府搭建交流對接平臺,帶領企業“走出去、請進來”,先后與550余所重點職業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實現校企無縫對接。
胡世明(浙江省湖州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我院在探索地方高職院校辦學特色時,提出了以面向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為切入點的三層對接”改革方案,即學校對接地方產業、專業對接行業企業、師生對接職業崗位?!叭龑訉印贝龠M了校企之間人才、資本、技術和文化的四個雙向流轉,使學校教育教學更好地融入了區域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鄭艷秋(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校長助理):職業教育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怎么培養?工學結合是基本模式。如何實現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體制基礎,通過校企合作把學校和企業資源進行有機結合,為工學結合服務。因此,校企合作的工學結合是連接職業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紐帶。我想列舉一下我校校企合作的三個案例。它代表了三個層次:一是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二是職業教育與產業的對接;三是教育與經濟的有機融合。我校汽修專業和校辦汽修廠探索了本土化的“校企一體、工學結合”的雙元之路。校企一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一是廠長主任一體,保證了資源和人才培養各環節的協調統一;二是教師技師一體,專業教師和企業技師定期輪崗,既解決了“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難題,又彌補了實踐型教師的不足;三是學生員工一體,專業為企業提供員工,學生輪流去企業實習,工學交替,提高了綜合能力,同時,企業員工定期到學校學習新技術,保證了企業技術的領先;四是車間工廠一體,專業實訓基地與企業維修車間管理上標準統一、設備共享、人員互動,真正實現了“學校辦專業、專業辦基地、基地產業化、專業基地一體化”。
職業教育要提升產業支撐能力,要服務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產學研訓一體化是實現職業教育與區域特色產業有效對接的基本途徑。通過校企合作,把職業教育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進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另外,只有瞄準區域經濟發展和特色產業的校企合作也才能得到區域政府的大力支持。
張玉琴(浙江省衢州中等專業學校校長):校企合作必須要結合當地的經濟實際情況。衢州屬于經濟相對欠發達的地區,我們學校在進行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學校與企業的對接,這屬線型連接。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對人才需求急劇增加,企業開始關注職業教育,學校與企業的合作線條由單一指向開始呈現雙向互動,企業從校企合作中得到益處,開始主動走進學校,共同建設實訓基地。但是,這種校企合作是不穩定的,容易受經濟等外部環境影響,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專業及數量呈現不確定性。
二是學校與行業的合作,這屬塊狀合作。職業院校要提升自身辦學“硬實力”,就必須整合各種資源,對接行業,擴大可調配因素,由單一線性的校企合作連接發展到與行業內企業集群的合作,構建塊狀校企合作新形式。
三是學校與區域的對接,這屬立體網絡。要實現職業教育功能升級,必須構建立體型校企合作網絡。學校參與區域經濟的建設發展,能獲得多股合成的推力,專業設置、培養模式、師資力量、實訓場所、教材建設、就業空間、產學科研等就有了更大的創新空間,使職業學校成為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的研發、生產及推廣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保障。
張震(河南機電學校校長):校企合作要注意三點:一是轉變觀念,不斷進行創新。根據地域的實際情況,我校校企合作主要采取學校出土地,企業建工廠,學生不出校門就可頂崗實習。二是校企合作要注重實效。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而學生的技能水平、創業能力得到不斷提高。三是雙方實現“雙贏”。要走出學?!盁帷倍髽I“冷”的困局,必須要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因此,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除了要考慮到學校的教學實踐外,還必須兼顧企業利益。
陳繼全(亞龍科技集團董事長):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培養人才。因此,學校和企業在進行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應該緊緊圍繞這個核心。此外,作為企業的代表,我覺得企業文化和學校文化必須對接,才能夠令校企合作實現“無縫對接”。
廣東經驗
“三個主導”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廣東這片嶺南沃土上,廣東人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推動了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廣東經驗”已成為全國各地學習和借鑒的典范。去年,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對我省校企合作開展情況進行調研,認為近幾年我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大致可概括為“三個主導”。
政府主導下的校企合作
該模式是指政府行政部門充分發揮組織優勢、資源調節優勢和統籌規劃優勢,合理統籌教育和企業兩種資源,為校企合作提供財政投入、制度保障、政策支持、稅收優惠,調動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積極性,進而解決“校熱企冷”難題,推進了校企深度、緊密合作。
如深圳市寶安區“政府出資金,企業出場地,學校出師資,由學校負責管理”的“企業校區”辦學模式。深圳市寶安職業技術學校于2006年創造性地提出了“把學校搬到企業,把課堂設在車間” “建設企業校區,打造沒有圍墻的校園”的構想,在全國職業院校中率先啟動了“企業校區”建設工作。2008年,寶安區政府出臺了專門扶持校企合作的一攬子政策,明確規定全區各中職學校設立區級職業教育校外實訓實習基地,由地方財政給予基本建設經費、中職生實習生活補貼、接納中職生實習企業實訓補貼等。在政府和企業的大力支持下,深圳市寶安職業技術學校先后與德昌機電、中海物流、奮達集團、高新奇科技等知名企業共建了10個“企業校區”。
學校主導下的校企合作
該模式指學校積極創造條件,主動與行業、企業合作,在資源上互補與共享,包括與企業合作創辦經濟實體,吸引企業進校共建實習及實訓基地,到企業開辟教學點等。
如廣州市旅游商貿職業學校與企業合作建設商廈,為學生實習與專業對口創造條件。該校與廣東匯美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匯美國際商廈,建設用地由學校提供,而建設資金則由匯美國際商廈承擔,大廈內經營商戶全部與學校簽訂協議,無條件接受學校學生實習,配合學校培養旅游商貿人才。順德中職學校按照“前專業后產業”的思路,堅持“依托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利用本校的設備、人才和技術等優勢,與企業合作興辦產業。又如廣州市電子信息學校、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等校實施“教學、生產、研發三位一體”,中山市建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開展的“股份制”合作辦學模式等。
企業主導下的校企合作
在該模式中,企業是校企合作的主要組織者和管理者,主動全方位地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包括參與制訂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提供技術人員擔任專業指導教師等。對企業來說,此舉可獲得專業對口的高素質人才儲備。如佛山市順德區梁銶琚職業技術學校在海信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承接了學校專屬的生產線,探索了“招工與招生對接融合,課堂與生產對接融合”的校企合作“雙融”模式;東莞市長安職業高級中學開展“百家名企是我師”活動,先后形成“車間進校” “企業課堂”等校企合作模式;江門鶴山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投資上億元,與江門市第一職業高級中學合作興辦江門雅圖仕職業技術學校等。
這些成功的校企合作經驗為我省進一步開展“著力推進中等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辦學”行動計劃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個案解剖
“寶安模式”:校企一體,共同造就新一代職業公民
在今年3月18日召開的全國職業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2010年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改革創新案例選編》在全國范圍內遴選出30個典型案例,寶安職校獨家入選兩個案例,其中,《工學交替、六層推進、螺旋上升》被排在第一的位置。同日,一篇題為《校企合作的“寶安模式”》醒目地出現在《中國教育報》的頭版位置,隨后,《中國教育報》連續幾天報道介紹了“寶安模式”,引起了巨大反響。為什么“寶安模式”受到推廣?在5月29日深圳舉行的全國職業教育改革創新高峰論壇暨“寶安模式”研討會上,《中國教育報》的職成部主編時曉玲作了解答:“因為寶安職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辦學個案,‘寶安模式’創造了一個基于校企深度合作條件下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寶安模式”形成于深圳寶安,是以深圳市寶安職業技術學校為主體探索創立的一種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以“工學結合、六層推進、螺旋上升”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以校企深度合作為載體,以“校、部二級”管理模式、德育創新模式和“工學結合”課程體系模式為支撐的中國職業教育新模式。這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鮮明的職業教育特色,因而被譽為我國職業教育“寶安模式”。
“寶安模式”從成型、成熟到成功,歷經了八年的探索實踐和三個發展階段。2003年開始,寶安職校開始嘗試聯合辦學,與100多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為后面的辦學實踐積累了豐富的企業資源。從2005年開始,該校開始在校本部推行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但是在探索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寶安職校清晰認識到,傳統的“2+1”模式(學生前兩年在校內學習,最后一年到企業頂崗實習)存在著很多弊端,如“2+1”模式割裂了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的關聯,在“2+1”模式下,學生對職業、對企業、對崗位的認知非常膚淺,直接進入“頂崗實習”,大部分學生就會無所適從等。
寶安職校對中職學?!绊攳弻嵙暋钡膶嵺`形式進行了反復思考和探索,逐漸摸索出一套“分階段、分層次、分目標”的“六層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其內涵主要分為四部分:一是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以培養“身心特別健康、待人特別有禮、技能特別過硬”的高素質職業公民為目標,;二是遵循人的成長規律,推行“六層推進”形式,按照教學規劃,安排學生在學校和企業兩個學習地點依次進行入行、懂行以及內行三個階段學習,完成職業認知、職業體驗、基礎學習、專業實習、崗位訓練、頂崗實習等六個層級的學習任務;三是以校企深度合作為載體,以“工學結合”為途徑和手段,以貼近企業的課程體系為保證,確保學生在三年學業中實現從外行到內行的職業轉型;四是以校部二級管理改革為保障,使在“寶安模式”下按照教學規劃,學習成才。
他山之石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廣東經驗”
校企合作發展職業教育是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一大特點,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其“發達”與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英國在工業革命開始后加速發展職業教育,使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世界工廠”的地位;德國利用職業教育提供的技能人才支撐,在二戰后重整旗鼓,很快躋身世界經濟強國。職業教育被認為是促進發達國家高職教育發展,推動其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
德國重視職業教育,實行“雙元制”教育,即以理論知識為基礎,以應用為目的,教學活動在企業與高校交替進行,雙方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德國的職業技術教育法規定,50%的青年必須接受不同類型的職業技術教育。德國的學生多在完成基礎教育后,成為師傅制度下的學徒,一方面在工廠做工,接受師傅的指導;另一方面進入職業高等學校,進行相關職業理論的學習,做工與理論學習交替進行。做工以企業為主,合作學校派出教師進駐企業給予理論指導;理論學習以學校為主,企業派出技術專家到學校協商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
新加坡——“教學工廠”
“教學工廠”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借鑒德國“雙元制”而提出的新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將先進的教學設備、真實的企業環境引入學校,與教學有效融合,形成學校、實訓中心、企業三位一體的綜合性教學模式,是一種企業實習、企業項目與學校教學有機結合,以學院為本位,在現有教學系統(包括理論課、輔導課、實驗課和項目安排)的基礎上全方位營造工廠實踐環境的新的辦學理念。這種理念滲透在學校教學的各個方面,甚至體現在學校教學機構的設置與校企合作企業的選擇上。這一教學模式的實施,縮短了現代企業人才需求與職業學校教學的距離,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達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的目的。
法國——學徒培訓中心
由地方政府、工商行會、企業或企業協會主辦,屬于半工半讀或工學交替的職業教育機構——學徒培訓中心,是法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現在:一是學徒要與企業簽訂培訓合同,企業主不僅要支付工資,還要保證系統完整的培訓;二是教學采取學徒培訓中心與企業合作的工學結合形式,實踐課在合同工廠里進行并有師傅指導,普通文化課和技術理論課則在學徒培訓中心進行;三是國家通過立法要求企業履行職業教育義務,同時也對參加學徒培訓的企業給予補償性補助,并將“學徒稅”減免額由20%提高到40%。
澳大利亞——“新學徒制”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于1998年1月1日開始實行“新學徒制”培訓計劃。新學徒制規定,提供學徒培訓的雇主與學徒之間應簽訂培訓合同,同時培訓合同要在相關的州和地區的培訓局注冊。為了使新學徒制得到良好的發展,澳大利亞各州和地區設立了300多所新學徒制培訓服務中心。服務中心免費向社會提供服務,幫助培訓機構(企業或公司,職業學校)和學徒雙方達成培訓協議,獲得政府的財政資助。服務的具體內容包括:為學員提供擬從事的行業和職業的相關資料,幫助學員尋找適合自己的培訓機構、簽訂培訓合同等。
日本——企業教育
企業教育,是日本職業教育的一大特點。特別是在大企業,企業內教育被視為企業經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給予特別重視。像豐田公司就開辦了“豐田工業大學”,松下電器公司則開辦了“松下電器工學院”。中小企業也根據本企業的具體情況,單獨或聯合開設本企業學?;蜓行匏?,培訓自己的從業人員。
韓國——將“產學合作”法制化
韓國政府規定企業必須進行職業教育,凡員工在1000人以上的企業都要負責進行員工的在職培訓,1000人以下的須按企業職工平均工資的0.75%向國家交雇傭保險金。政府還大力推動職業學校與企業密切聯系,把產學合作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措施之一,將“產學合作”寫入《產業教育振興法》,使之法制化。這項法律規定,產業要積極協助學生現場實習,職業學校學生現場實習要義務化。成立由學校、產業界、地方自治團體、民間代表參加的“產學合作教育協議會”,計劃、指導和協調該地區“產學合作”。
美國——“工學交替式”模式
美國的校企合作有多種培養模式,常見的合作形式有合同制教學、合作教學、注冊學徒、職業實習、服務學習和技術準備教育等多種模式。其中,合作教育即“工學交替式”是美國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育最有影響和最成功的模式。其主要特點是:一是辦學以學校為主,學校根據所設專業的需要與有關企業取得聯系,雙方簽訂合作合同。由企業提供勞動崗位與一定的勞動報酬,并派管理人員輔導學生適應勞動崗位、安全操作,協助學校教師確定學生應掌握的技能,一起評定學生的成績、勞動態度、工作數量和質量等;學校派教師到企業指導、監督學生勞動。溝通學校與企業合作雙方的要求。二是在教學時間分配上,大致為1:1,即一半在校學習,一半在企業勞動,學習與勞動更換的方式靈活多樣。
英國—— “三明治”教育
英國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主要有長期和短期兩種。長期的工學交替制有“2+1+1”(4年制)和“1+3+1”(5年制)兩種?!?+1+1”即前兩年在學校學習,第三年在企業工作,第四年再回到學校學習、考試、取得證書,在企業實踐學習的時間為一年。“1+3+l”第一年在企業工作,第二、三、四年在學校學習第五年又回到企業,在企業實踐學習的時間為兩年。短期的工學交替制更為常見,通常為6個月。無論是在企業工作,還是在學校學習,都由企業付給酬金。以學校為依托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由學校提供資助,在企業工作期間領取企業付給的報酬。英國的企業在合作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