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导航,在线伊人,宅男导航 - 2022撸道帝综合导航影视网

 
當前位置: 首頁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欄
信息動態
時政要聞
他山之石
資料下載
 

調查:當代大學生,新中國歷史你知多少?

2010年08月26日 10:01 佚名 點擊:[]

為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對新中國歷史的認知情況,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中心和光明日報《光明調查》版的支持下,幾位從事當代中國史研究的博士歷時一年多,選取了北京市十余所代表性高校,對在校大學生新中國歷史的興趣度、認知狀況、知識獲取渠道等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問卷調查。在此基礎上,結合個別走訪和座談會記錄等,對1000余份有效問卷進行了深入分析,初步勾勒出當前大學生新中國歷史知識的興趣領域、認知水平,以及高校相關課程教育教學的整體狀況,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大學生新中國歷史知識水平和改進高校相關課程教育教學效果的建議和措施。

大學生對新中國歷史總體比較感興趣,并愿意進一步學習和深入了解這段歷史

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新中國歷史本身就充滿了魅力,自然也引起了具有強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當代大學生濃厚的興趣。

1.九成以上大學生對新中國歷史感興趣

調查顯示,對新中國歷史“感興趣”的大學生占93.2%,“不感興趣”的占6.8%(見圖1)。這表明,絕大多數大學生對新中國歷史有著較為濃厚的興趣。在“自己是否有必要學習和了解新中國歷史”的調查中,86%大學生的回答是“有必要”,11%的回答是“無所謂”,3%的回答是“沒有必要”(見圖2)。可見,大學生對新中國歷史知識的學習還是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在訪談中我們了解到,一些回答“有必要”的學生給出的解釋是:“中小學教材中涉及到新中國歷史方面的知識不多,自己對新中國歷史的了解也很不夠”。在回答“無所謂”和“沒有必要”的學生中,他們給出的理由多是諸如“與專業沒有直接聯系”、“實際作用不大”等,還有人覺得內容枯燥,所以不感興趣。

2.政治史和外交史是大學生最感興趣的領域

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新中國歷史感興趣的領域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為: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科技文學藝術、社會民族宗教。政治史排序第一,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學生希望了解新中國歷史基本脈絡和重大歷史事件的愿望;外交史排序第二,又在一個側面反映出大學生們對新中國國際地位的關注,以及他們寬廣的視野。我們還了解到,在政治史領域,重大政治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其中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是大學生最感興趣的方面。在外交史領域,六成以上的大學生對大國間的外交風云和充滿傳奇色彩的外交內幕表現出較為濃厚的興趣。在我們對一位大學生的訪談中,他說自己對政治史感興趣是因為:“很好奇,尤其是對有爭議的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比較感興趣,想知道歷史的真相。”而另一位大學生對外交史感興趣的解釋是:“因為現在的國家間關系與歷史上的國家間關系密不可分,比如中日關系,一般人遠一些會聯想到甲午戰爭,近一些至少會想到抗日戰爭吧?!?/p>

課堂學習仍然是大學生獲取新中國歷史知識最主要的途徑,但學生們更樂于通過觀看影視劇或閱讀相關回憶文章等形式了解這段歷史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雖然大學生們知識獲取途徑呈現多樣化趨勢,但他們仍然對傳統獲取知識的途徑有一定的依賴性。

1.知識獲取途徑日益多樣

調查中,我們以多選題的形式讓大學生選擇各自獲取新中國歷史知識的途徑,結果按降序排列依次是:課堂學習、電腦網絡、影視劇、書刊報紙、專題教育、其他(見圖3)。這表明:(1)課堂學習仍然是大學生獲取新中國歷史知識最重要的渠道。這一結果也印證了開展新中國歷史教育教學的必要性,和當代大學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有被動接受新中國歷史知識的傾向。(2)電腦網絡位居第二。這充分表明電腦、互聯網的普及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帶來的巨大影響,也給新中國歷史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途徑和切入點。同時,也從一個方面提示我們,網絡信息的正誤,將在一定程度影響到大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和判斷。(3)值得注意的是,通過主動閱讀書刊報紙來獲取相關知識排序第四,這說明大學生主動學習新中國歷史知識的熱情還不是很高,書刊報紙等傳統媒介對大學生的影響力在降低。

2.樂于通過觀看影視劇來了解新中國歷史

在我們對“您對以下哪種形式的新中國歷史最感興趣”的調查中,六成以上大學生選擇了“影視劇”。影視劇位列第一,反映出大學生希望借助生動形象的載體來了解新中國歷史的愿望。我們又讓大學生隨機填寫一至兩部最感興趣的“紅色”影視劇,雖然同學們給出的答案有所差別,但七成以上的被調查者填寫了《建國大業》,還有三成左右的人分別填寫了《開國大典》、《周恩來》、《創業》等。在填寫《建國大業》的學生里,74.2%的人認為:該影片中的明星陣容可觀,有很多是他們熟悉或喜歡的;12.6%的人回答是:“劇情較好,影片制作精良”;13.2%的人回答是“其他”。《建國大業》能獲得如此眾多大學生的喜愛,既表明這部影片本身具有較好的社會反響,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社會對新中國歷史題材優秀影視作品的呼喚,以及大學生們對新中國歷史還停留在較為感性認識層面的現實。

3.愛讀相關的回憶文章或紀實文學

調查顯示,49.1%的大學生對回憶文章、紀實文學類最感興趣;44%的大學生對人物傳記最感興趣;6.9%的大學生對學術著作、文獻資料類最感興趣??梢?,回憶文章或紀實文學最受歡迎,學術著作、文獻資料類作品較受冷落。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回憶文章或紀實文學之所以受到大學生們的廣泛歡迎,主要原因是:這類文章一般篇幅較小,且往往選取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或較有爭議的歷史問題進行“解密”、“披露”、“口述”,內容翔實、語言生動,具有較強的可讀性。我們隨機了解了一些大學圖書館圖書雜志的借閱情況,也印證了這一調查結果。

4.系列專題教育活動的作用日漸凸顯

調查顯示,系列專題學習教育活動也成為大學生獲取新中國歷史知識的途徑之一,且這類活動在宣傳和普及新中國歷史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據了解,近年來配合重大節慶日舉辦的一系列專題學習教育活動,如: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舉辦的《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成就展》,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舉辦的《復興之路》大型主題展覽、《輝煌六十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成就展》、《中國巨變(1949-2009)——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型圖片展》,以及各地舉辦的規模不等、主題各異的各種展覽、報告會、講座等專題教育活動,都收到了較好的社會反響,也給大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大學生在談到看完《輝煌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成就展》的感想時說:“展覽內容很豐富、特色也很鮮明,最主要是比較直觀、比較生動,我很喜歡通過這種形式來了解新中國的歷史”。

大學生對新中國歷史的總體認同度較高,但對具體問題還存在不少模糊認識

大學生對新中國建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所取得的偉大歷史成就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問題的認同程度較高,約98.8%的大學生認為,新中國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由于對新中國歷史不夠熟悉,他們在對具體問題的認識上還不夠全面和到位,還存在不少的模糊認識。

1.對新中國六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但認知程度參差不齊

大學生認為新中國六十年“既有成績、也有錯誤,但成績是主要的”比例為87.2%;對新中國六十年歷史“不清楚”的比例為6.6%??梢姡^大多數大學生對新中國六十年取得的成績是認可的,對新中國六十年的歷史持肯定態度。但大學生們在對改革開放前后兩個三十年的認識上,認知程度參差不齊。調研中,我們以簡答題的形式讓大學生就改革開放前后兩個三十年談談自己的看法?;卮鹫叩挠^點主要有:38%的同學認為,前三十年雖然物質匱乏,但人們有信仰、有追求,人們的道德情操比較高。35.9%的同學認為,前三十年是改革探索階段,物質精神文明基礎較差,但民風樸實,社會風氣好;后三十年經濟快速發展,國力提高,各方面進步較突出,但也出現了不少社會問題。還有少部分同學存在一些模糊或片面認識,極少數人將改革開放前后兩個三十年割裂和對立起來。

2.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掌握得較好,但在理論與改革開放實踐關系等問題上存在模糊認識

大部分大學生能夠熟練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并能做出正確評價,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改革開放實踐關系上,部分大學生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調查顯示,有約15.9%的同學沒有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改革開放實踐有機結合起來認識,對時代背景的把握不夠好,只是就理論學理論。約7.2%的同學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道路存在模糊認識,如認為改革只是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等。這反映出現階段的新中國歷史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知識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

3.對重大事件以及重要人物有所了解,但不夠全面和系統

調查中,我們將新中國重要人物,如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郭沫若、錢學森、袁隆平、趙夢桃等20人,及其與之相關的20項重大事件,如:《論十大關系》、萬隆會議、社會主義本質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女神》、中國航天之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勞動模范等順序打亂,并讓學生們進行連線,以答對12項為及格,結果及格率為74.3%。對于與黨的幾代領導集體有關的事件,學生們的正確率很高,達到了96.1%,而對于其他的歷史人物,尤其是科技、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名人,正確率明顯降低。在訪談中,當被問及這些事件的來龍去脈、人物的生平事跡時,有不少大學生表示,這些事件或人物只是在課堂上聽老師講過,并沒有專門探討過,也沒有更多的了解。調研中我們還隱約發現,凡是影視作品和當前媒體宣傳普及比較多的知識,大學生們也相應掌握得較好。可見,新中國歷史知識的普及教育還有許多重要工作要做。

大學生對新中國歷史相關課程教育教學現狀總體持正面評價,但他們更希望在新中國歷史的學習中能有專門的課程設置、專用的教材和高素質的教師

據了解,當前高校新中國歷史知識的教學內容主要包含在思想政治理論公共課中。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大學生總體持正面評價,但他們對相關教材、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法還有進一步的期望。

1.高校新中國歷史知識的教學內容主要包含在思想政治理論公共課中

據調查,當前高校除了歷史系和部分政治系、黨史系或馬克思主義學院外,其他院系很少開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課程。高校新中國歷史知識的教學內容主要包含在思想政治理論公共課中,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兩門課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占6學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占2學分,這兩門的總學分數為8學分,占到公共必修課總學分(14學分)的57.1%。關于這兩門課程的課時量,大學生的看法如下:主張“保持不變”的比例最高。我們在調查中還了解到,上述課程在不少高校都是大學生缺課率較高的課程之一,學生對此給出的解釋是:(1)與自己的專業差距較大;(2)對自己未來就業沒有太大的幫助。

2.約六成的大學生認為高校新中國歷史相關公共課教材仍有一定的改進空間

調查顯示,四成的大學生對上述兩門課程的教材持肯定或基本肯定態度,還有約六成的大學生對相關教材評價不高。這說明高校新中國歷史的相關教材仍有一定的改進空間。我們與學生進行個別訪談獲得的信息,也證明了以上的判斷。平時主動翻閱這些教材的學生不多,許多人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特別是考研)和上課需要。所以,雖然問卷調查里有四成左右的學生認同教材“內容翔實,資料豐富,表述正確”,但對這一數據不宜太樂觀。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高校現在通用的相關公共課教材,很難完整全面地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歷程,學習新中國歷史應該有專門的公共課教材。

3.一半以上大學生認為相關教師在教學素質和教學方法上還應繼續提高改進

教師在新中國歷史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教師國史素養和教學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大學生們對新中國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大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如下:48.7%的大學生認為相關教師的教學素質“好”,44.5%的人認為“一般”,選擇“差”或“沒有感覺”的分別為3.2%和3.6%。根據我們隨機抽樣訪談獲得的信息,更高比例的學生傾向選擇“一般”,這反映出能夠讓學生真正滿意的教師還占不到一半。對相關課程教師教學素質最應該繼續加強方面的看法:55.2%的大學生選擇了“改進教學方式”;30.7%的人選擇了“充實教學內容”;14.1%的人傾向于“完善知識結構”。對于目前新中國歷史相關課程的教學方式,有31.5%大學生持肯定態度,表示“認同”,42.8%的人表示可以接受,還有約25.7%的人明確表示“要改進”。可見,新中國歷史相關課程的教學方式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幾點建議

清代杰出思想家龔自珍曾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歷史教育素有“精神國防”之稱,進一步重視歷史教育,尤其是新中國歷史的宣傳、教育和研究,有效地應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詆毀和誤讀,對廣大青年學生增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確認識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道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心和信心,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1.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傳播新中國歷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調查顯示,課堂教學仍然是廣大學生了解新中國歷史最主要的渠道。學生接受新中國歷史的教育始于中學,甚至小學,所以,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的配套和銜接十分重要。從當前中小學歷史教學與大學歷史教學的銜接來看,存在著較多的重復、割裂,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為此,統籌規劃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歷史課程教學體系,明確各階段的教育目標和教學重點,使各階段實現內容和目標上的有機銜接,是加強新中國歷史教育和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的一項重要工作。

2.綜合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實現新中國歷史教育教學方法上的不斷創新

當今信息化時代,學生們獲取知識的途徑日益多樣。在此背景下,充分運用影視劇、互聯網以及移動網絡等多種新技術手段,依托校園文化平臺,采用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新中國歷史的教育教學,實現新中國歷史教育教學方法上的不斷創新,是有效增強廣大學生對新中國歷史的興趣度,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相關知識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

3.進一步凈化新中國歷史相關內容的媒介環境

調查顯示,當前大眾傳媒中不乏謳歌新中國輝煌歷程的優秀作品,但也存在一些以“解密”、“口述”、“戲說”為名,行歪曲、顛覆歷史之實,誤導受眾的作品。為此,在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原則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書刊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移動網絡等大眾傳媒中新中國歷史相關內容的監督和管理,凈化新中國歷史相關內容的媒體環境,也是有效抵御各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侵襲的重要手段。

上一條:職教軟實力:內涵發展應成為更加明確的指向 下一條:石家莊學院“互動型師德建設”讓師生情更濃

關閉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版權所有
馬克思主義學院辦公電話:0795-3203978  馬克思主義學院郵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