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人類的發展為個體生命實現自己提供了可能,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引導大學生們,“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實現他自己”。
讓學生認識全面的自己
人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生命成長是自己的生命潛能不斷得到實現的過程,包括實現“生命所是的自己”和“生命所能是的自己”。
所謂“生命所是的自己”是指個體生命的“實然”狀態,是個體生命本真的狀態在現實生活中所顯現的當下的狀態性自己。對每個人而言,成為生命所是的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是本真的自己的當下顯現,而且當下的自己不僅僅是現在的自己,其本身既蘊涵著過去的自己,也昭示著未來的自己即“生命所能是的自己”。
所謂“生命所能是的自己”是指個體生命的“應然”狀態,是個體生命在未來生活中所可能顯現的狀態性自己,是個體成長過程中生命潛能不斷實現的自己,這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追求、不斷超越當下自己的過程。
個體生命所是與所能是之間永遠存在一種張力,學生的潛能永遠大于他們所實現了的潛能,而且生命成長中各種力量、因素會相互作用,所以人會不斷地攝取外界多種能量,激活自身的生命潛能,追求潛能的實現,而優質潛能不斷實現的過程就是不斷成為優質自己的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要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認識到:實現自己就是從自己的生命本身出發,珍惜和利用自己的生命資源,滋養生命,保持自身生命內在的一貫性,不斷創造性地適應生存環境,不斷超越當下的自己,從而實現所能是的自己。
教學生做好“當下的自己”
社會、人、生命、意識等都是復雜性存在,都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中,未來具有不確定性與不可預測性。這樣,對于學生個人而言,能夠把握的只能是當下?!皬臅r間上說,一個人的每一當前的活動,都是過去的結晶。另外,一個人的每一當前的活動,都是對未來的籌劃,未來的無限可能性也都以尚未實現的方式呈現于當前?!彼?,“首先應該學會生活在目前的現實之中,因為,現在是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過去和將來對人的意義就在于它是人的現實生活的一部分?!?
當下的自己必須靠“做”才能實現,要讓學生懂得要在“做”中才能實現自己。“做”包含三層意思:第一,人不是命定就能實現自己的,在實現自己的道路上充滿著隨機性和復雜性,人的生命活動不可能遵循事先規定的路徑行進。自然的造就只是使人走完了他一半的路,另一半則要人自己去走,去“做”;第二,“做”是人的意志性活動,在實現自己的道路上人會遭遇到各種矛盾和沖突,要盡力去“做”,只有付出意志的努力才能達到實現自己的目的;第三,“做”是人的踐行活動,要實現自己,不僅要有實現自己的意識(表現為目的、意向、認識等),更為重要的是要去“做”,要有相應的行動、行為表現,只有通過生活實踐,人才能不斷地去達成自己的目標。
培育學生實現“可能的自己
人既是自然的產物,人就不是“神”,為此,每個具體的人是有限的、不完善的。但是人又具有超越性,人總是在追逐完滿、完善中賦予自己新的規定性,創造新的自我,不斷地開辟出自己新的存在可能。人既生活在“現實”之中,又生活在“未來”之中,更生活在“可能”之中。由是,人總是處于“是我所是”和“是我所能是”雙重性的生存樣態之中。
實現可能的自己需要“人的解放”。這里對“人的解放”的理解主要有這樣兩個層面:第一,人必須取代知識、技能等而真正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不是繼續作為一種手段而遭受知識、技能的奴役。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不應終止于某種知識、技能、價值觀念等的獲得,它要進一步在向完整的人的生成復歸的過程中把這所有的方面平衡協調地整合起來。第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必須和歷史的運動現實地統一起來。它不應脫離人的現實社會生活,而應作為人的現實社會生活的一個部分、一個環節、一個向度在人的生成發展過程中發揮作用。
實現可能的自己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符合個體生命之道與符合生態之道來看,優質潛能不斷實現與當下生活的最佳狀態,是實現自己的一種最佳價值取向。所謂最佳狀態是指自身優質潛能在現有的條件下能夠充分實現,以及與對他人、社會及人類作出自己最大貢獻相統一的狀態。它是一個最適宜的生命實現狀態,而不是所謂的最“理想”的狀態。生命的自己既不是固定不變的“既定物”,又不是無“道”可循的“任意物”。它的實現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過程,是一個開放性與封閉性、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相統一的過程。它不是一個一定要經過“翻山越嶺”的長途跋涉而最后到達的目的地,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彼岸,而是存在于現實的生活過程中,是過程與結果相融的統一體。實現自己既是一個過程,又處在過程之中。
生命意義的尋求、發現與實現是每個個體生命的生存使命,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正朝著有助于個體生命實現自己的方向發展。在一個社會中,如果每個生命都是健康的、強盛的,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并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那么他們所構成的社會也更多地是一個健康、強盛的社會,一個最大限度的繁榮富強的社會,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