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把教育學生做人作為自己的崇高職責
這是一個急切需要人才的時代。然而什么是人才?首先是做人,然后是有才。高校只有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能實現學生父母的期盼,才能滿足企業人才的需求,才能成為國家和民族的脊梁。這是一個教育需要改革的時代。面對社會上種種誠信缺失、道德滑坡的現象,人們在抨擊,教育家們在反思,這個沉重的話題何時才能變得不再令人沉甸甸?這是一個需要行動的時代。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動。一所學校也許只能創造一個育人的小環境,但是幾十所、幾百所學校一起努力,就能開創一片新天地。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把教育學生如何做人作為自己的崇高職責,下了苦功夫、實功夫、硬功夫,我們懷著感佩之情,采訪了這所懷有美麗夢想的大學。
教會學生做一個誠信正直的人
天華學院建校幾年來,學院領導和教授們走訪了上百家企業,老總們幾乎不約而同地表示,企業用人不僅僅是用得上,還要信得過、靠得住。相對于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他們對學生的人品更加重視。有些專業知識由于更新很快,過不了幾年就需要重新學習,有些技能培訓花上幾個月就能解決問題,但是一個人良好的品行卻需要多年的教育和修煉?,F在企業中的青年大學生隨意毀約、頻繁跳槽屢見不鮮,老總們期望高校能把教育學生做人作為關鍵性的工作來抓。這些話語讓學院的領導深受鼓舞,這些想法竟然與天華學院以“誠信、責任”為核心的辦學思想如此契合!
五年來,在天華學院的電子屏上,日夜滾動著“誠以修身,信以待人,勤以求學,志貴在恒”的校訓,讓學生耳濡目染;學院制定了教師的行為準則:“像熱愛自己的生命一樣熱愛教育事業,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學院品牌,像關心自己的親人一樣關心學生成長”,要求全體教師銘記在心,身體力行;全校每周每位學生的手機上,都能收到輔導員們發來的兩條如何做人做事的名言警句,可以時時品讀體味;學院黨委組織全校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分別開展“一幫二”、“一幫一”的結對幫帶活動,把努力學習、誠信做人作為幫帶的主要內容。幾年來全校300多名學生黨員,500多名入黨積極分子,帶動了1000多名學生的成長。這項具有創新意義的舉措,猶如春風化雨,潤澤著學生的心靈,讓誠信做人的種子在他們的心田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清晨,大一年級學生早自習的鈴聲敲響之前,輔導員們早已等候在各班教室門口,檢查學生的出勤情況;深夜,學生們已經進入了香甜的夢鄉,副輔導員們依然巡查在宿舍的各個樓面,守護著校園的安寧。一個初冬的晚上,熄燈以后,年輕的女輔導員沈思,發現班上還有4位男生尚未回到宿舍?!八麄円欢ㄊ谴蛴螒蛉チ?!”沈思立即撥通手機,對他們說:“不要忘記你們在遵守校規的承諾書上是簽了字的,馬上回來休息,我就等在校門口,直到你們回來!”當學生看到沈老師衣衫單薄,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心中泛起了一股感動的暖流。他們向沈老師保證:“我們絕對不會有下一次了?!?
張洪興,這位已經與天華共同奮斗了2000多個日日夜夜的機械系老教授,在一次學生管理的經驗交流會上,深有感觸地說,教育學生做人是一項長期細致的工作,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毫無私利的大愛,是一種把學生教育成人的責任,要嚴格而不無情,關懷而不遷就。有一次,在學院的實習工廠里,系里的一位學生不服帶班老師的管理,竟然把飲料潑在老師身上。張教授知道后多次找他談話,進行嚴厲地批評,要求他在全班大會上向老師賠禮道歉,做深刻檢查;而學生覺得這樣做,會有損他的顏面,以跳河相威脅,但張教授堅持原則,沒有退讓。在班會上,他旗幟鮮明地說:“要是非分明,敢于認識自己的錯誤,知恥而后勇,這是一個誠信正直的人必須具備的品質。”會上,學生誠懇地向老師認錯,家長也打來電話深表歉意。六年來,張教授要求全系學生把天華學院誠信做人的校訓作為座右銘。辛勤的耕耘終于有了豐碩的收獲。他的學生吳怡瑾參加全國汽車營銷大賽總決賽,登上了最高領獎臺,他的學生林穎奪得了首屆上海市大學生創業夢想大賽二等獎,他的學生梁喆昊作為上海民辦高校的唯一代表,出席了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中國2010上海世博會總結表彰大會”。畢業生300多人中,31名學生參加了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16人超過國家復試分數線,多人被同濟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海事大學錄取。機械系三屆畢業生就業率都達到了95%以上。學生在畢業離別時,眼含熱淚,緊緊擁抱著他,久久不放。每年教師節,學生都向他發來充滿感激之情的問候短信:“張老師,您是嚴師,又是慈父,您是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的蠟燭,指引我們走出了做人的迷茫。為了我們成人成才,您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計算機系的一位袁姓同學,2004年曾被浙江某知名高校錄取,由于父親長期援藏,家庭缺乏教育監管,他沉湎于網絡游戲,因嚴重曠課而被學校作退學處理。兩年后重新參加高考,進入了天華學院。2007年9月的一天傍晚,他在馬路行走時不慎被汽車碰傷,學院辦公室主任謝呂法立即趕到現場,把他扶回自己的教工宿舍,親自為他敷藥洗腳,端水買飯,從此兩人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使袁同學重新振作起來,謝老師主動把他作為自己的幫教對象,循循善誘地開導他:做人要有責任感,不但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父母家庭、國家和民族負責,不能在虛幻的網絡世界里浪費時光,而應該在現實的世界里有所作為。時而批評,時而鼓勵,時而勸勉,長期堅持,四年不斷。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袁同學終于端正了人生態度,把對網絡游戲的愛好轉向了對計算機專業的鉆研,成績迅速上升,還在老師的指導下開發了用于學院教務管理的軟件。今年,袁同學即將畢業,他不但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而且在全國碩士研究生計算機專業入學考試中取得了363分的好成績。袁同學的父親不無感激地說:“一個公辦大學的棄兒,卻在天華學院重新找回了自信的人生,學校功德無量,老師功德無量!”今年秋季開學,天華學院將全面推行德育學分制,把德育學分和專業學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學生的德育學分如達不到規定的要求,則不能畢業。德育學分的內容,包含了對學校日常規范的遵守和文明禮儀的養成;對有損他人自由、影響校園和諧穩定行為的嚴格禁止,以及對一切美好行為的倡導和獎勵。這凸顯了他們在教育學生如何做人上決心的堅定和用心的良苦。
教會學生做一個舉止儒雅的人
有人說,大學之所以為大,是因為有大樓和大師,這是大學的基礎。但大學更需要大德和大道,因為這是她的靈魂。大德,是指大學的教育理想,奉行的價值觀念;大道,是指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富有理性、行為高尚的人。明大德者方能行大道,行大道者,則必須克服心浮氣躁,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淡定心態,在教育學生做人上下恒久的功夫。
在美麗如畫的天華校園南側,有一座臨河而建,氣勢恢宏,古樸典雅,長達300多米的文化長廊,前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嵐清將之題名為“修身苑”。長廊內精心輯錄了中國古代先賢名言警句400多條,4萬余字,集中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為充分發揮文化長廊的育人功用,天華學院國學院先后培訓了一支40余人的國學宣講隊伍。近三年來,每一個入校的新生,每一期黨校的學員,共4000多人在這里聆聽過他們的宣講,感悟做人的真諦,接受心靈的洗禮。2008級經濟管理系學生虞琪君是國學宣講團的成員,她談到:過去在家里,經常會對老爸的“老生常談經驗論”不以為然,有時還會出言頂撞。成為國學宣講團成員后,每當講到廊柱上鐫刻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句名言,都會讓她暗自愧疚,覺得過去對父親的不敬是誤解了父親的一番苦心。她主動找父親談心,向他道歉。父親高興地說:“我女兒變乖了,變得知書達禮了,原來就是因為這么一句話??!”可謂圣人一語值千金!
為了讓學生接受系統的中華優秀文化的熏陶,天華學院成立了國學院,將《詩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唐詩宋詞這些傳統的經典列入教學計劃,作為必修的校本課程。課堂上,國學院的老師們身著古樸的唐裝,引經據典,吟詩撫琴,那份學識和優雅常常使學生入迷。國學經典課程的學生滿意度超過95%。2009級電子信息系的學生王雪影在校本課程中讀到了“書猶藥也,可以醫愚”的古訓,受到深刻的啟迪。從此,她不但是學校圖書館的??停€把書借回家中反復閱讀思考。她說:“書讀多了,我發現自己成長了,成熟了,不再像小孩子一樣凡事依賴父母,遇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靠自己去解決問題。父母為我的進步而感到驚訝,逢人便夸,‘我女兒在天華的書沒有白讀,她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做一個獨立的人’?!比毡镜膹娏业卣鹨l了海嘯和核污染,其國民卻表現出令世界嘆服的冷靜和有序,但受其影響微乎其微的國內,卻爆發了爭先恐后的搶鹽之風。教育系黨支部書記沈曉燕將媒體報道的兩種視頻對比放映,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學生們紛紛發言說,泱泱大國,禮儀之邦,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令人汗顏的舉動?這反映了國民素質的差距,也顯現了禮儀教育的缺失。學前教育專業凌行知、成果等同學說,大學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應該做一般公民的榜樣,而我們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又承擔著教育下一代的責任,更應該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教育系的學生在全校帶頭掀起了“知禮在天華,示范靠大家”的活動,這股清新之風很快感染了全校。學生們身披紅色綬帶,在教室、宿舍樓的大門口,在大路要道和電梯旁,主動向老師問好,要求學生讓長者先行。一次外省某高校的來訪者突然提出要看看藝術系的男生宿舍,管理員隨手打開幾個房間:只見地面干干凈凈,被子疊得整整齊齊。這哪里是我們印象中的大學生宿舍?客人們驚嘆不已!
前不久,天華學院董事會和黨政領導做出了一個重要決策:在全院的青年干部、輔導員和學生中,普遍開展經典閱讀活動。國學院開出了長長的書單,內容涉及古今中外人文科學的經典名著。學生四年學習期間,要閱讀經典30部,輔導員和干部要讀60部,一是不許有人例外,二是列入檢查考核。經典,是先賢智者對社會的敏銳洞察,是對人生的深刻感悟,是人類文化的瑰寶。閱讀它,可以產生智慧,凈化心靈,孕育美德。學生們說,讀經典猶如吃壓縮餅干,讀閑雜之書猶如吃膨化食品,前者可以以一當十,后者則十不如一。老師們評價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讀了幾十本經典的人,他就有了文化的內涵,就會顯得厚重而不流于淺薄,就會懂得自律而不放縱。國學院院長史文、副院長祝亞平兩位博覽經典,畢業于名牌大學的博士,對學院領導的決策由衷地贊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在全校開展閱讀經典的活動,五年、十年以后,則將形成一種書卷之風,育出一批批儒雅之人。國之命,在人心;校之命,在育人。這個富有遠見的決策,很可能會帶來校運的昌隆。
教會學生做一個視野開闊的人
去年5月,學院董事長鄒榮祥率團訪問了美國百年名校太平洋大學,簽訂了兩校之間全面合作的協議。此后,他又連續兩次深入考察了這個學校,并相繼與美國圣瑪麗大學、舊金山州立大學、圣馬迪奧社區大學建立了更多的合作交流項目。目前天華學院已派出了兩批共10名干部赴美國太平洋大學對口學習,在今明兩年的暑假,將再組織50名干部赴美進行系統培訓。35名青年教師赴美攻讀教育學博士學位項目,也已于去年9月正式實施。學院領導還決定,用三年時間,選拔60名輔導員赴美攻讀學生事務管理和教育學碩士學位,以培養一支國際化水平較高的專業化學生管理隊伍。學生的國際交流項目也將在今明兩年全面鋪開。根據協議,天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將有充分機會赴美國對口合作的大學游學一年,并為畢業生中符合條件者,開辟了去美國多所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的便捷通道。各系各專業引進原版教材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
我們到底應該向美國的大學學習什么?這是天華學院的領導們正在深入思考和實踐的問題。在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有兩件事令他們印象非常深刻。一件是,美國太平洋大學副教務長、研究生院院長龔晉慷教授談到,美國的一流私立大學都有個性鮮明的辦學理念,歷屆董事會自覺恪守維護,歷任校長堅決執行。不會因為人事更迭而隨意變化,也不因追求創新而傷其根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穩定的傳統和各具特色的大學文化。這些話語切中了中國目前許多大學的時弊,也使天華學院董事會和黨政領導們進一步形成了共識:要堅守自己的“專、通、雅”協調發展的教育理念,決不輕易動搖。學校的決策者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知道自己從何處來,又向何處去。我們的根在中國,是從傳統中走來,我們汲取外來文化的有益養分,是為了讓中華文化之樹,枝干更茂,樹葉常青,而不能自斷根脈,自我迷失。另一件是,天華學院首批赴美對口學習的青年教師們,在三個月中耳聞目睹了美國太平洋大學,上自管理者下到教職工,真正做到了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他們有一句感人至深的口號:“為學生服務,我們從來不說No!”在太平洋大學的各個管理部門,所有工作人員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都能熱情回答,即使不屬于本部門的問題,他們也決不一推了之,而是主動和相關部門聯系,竭盡所能幫助學生。經濟管理系主任助理程葆青說,在掛職學習期間,我深切感受到:太平洋大學對學生的尊重不是一種表面上的迎合,而是發自內心的價值追求。學校發展要考慮各種各樣的問題,但要把學生的問題放在最核心的位置,這才是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本。管理部門和教職員工是為學生而存在的,只有學生滿意,我們才有價值。
天華學院領導從轉變觀念、開闊視野的角度,分別對各個層面的人員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領導干部要重點學習國外大學“全人教育”的理念,現代大學的管理制度,特色鮮明的大學文化;教師要重點學習國外大學如何尊重學生、一切為學生服務的意識,有效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學生要重點學習國外大學如何養成批判性的思維方式、主動式的學習習慣和自我約束的公民意識。
學院常務副院長葉才福、黨委副書記龔春蕾滿懷信心地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極富包容性。我們既要引導學生扎根傳統,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充分自信,又要在深入的國際交流中,讓學生放眼世界,博采眾長,使他們有一種與時俱進的批判性眼光和思維,昂首挺胸地走在時代潮流的前列!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夢。讓天華的畢業生們走出校園時,都能懂得做人、善于思考、勤于做事、樂于奉獻,這是天華學院最美麗的夢。人工栽培的生曬參為什么賤如普通果蔬?源于種參者的急功近利,拔苗助長;自然生長的野山參為什么價值千金?源于它不急不躁,積累了天地之精華。只要天華把教會學生做人作為執著追求的教育理想,幾十年一以貫之,不動搖,不放棄,則特色必然形成,文化必然沉淀,夢想必然實現。
山高可眺遠,河深水長流,厚積者能薄發,追夢者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