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維九月,金風送爽,新一屆大學生們邁進心儀已久的神圣殿堂。
從高中走進大學,就如同航船沿著江河駛進了大海。豐富的大學文化和大學課程、多彩的課余生活、忙碌的社會實踐……,面對即將掀開的人生嶄新一頁,校園新人,你準備好了嗎?
斯坦福大學的首任校長喬丹曾在開學典禮上告誡新生:“生活歸根到底是指向實用的,你們到此應該是為了給自己謀求一個有用的職業,這必須包含著創新、進取的愿望,良好的設計和最終使之實現的努力。”
“謀求一個有用的職業”應該是我們在大學里的重要目標,要達成這個目標,需要學子們從開始就有一個良好的設計,并且付諸行動、逐項落實。這就意味著對大學新生而言,在大學里許多需要學習和發展的內容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就是開始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
想一想,你想成為怎樣的人?你打算選擇怎樣的行業與職業?進入怎樣的組織?想達到怎樣的成就?想過一種怎樣的生活?要達到這些目標,需要做哪些準備?這樣“以終為始”,做好大學期間的生活規劃、專業學習規劃和實習實踐規劃,才能更主動積極地尋找自我成長的機會。
有人說大學新生就像是一只剛剛孵化、開始學習飛翔的小鳥。面對廣闊的天地,機會無窮,無限的空間任其展翅。但是小鳥也要明確自己到底要如何成長,小鳥的優勢,就是還沒有被環境、習慣、條件所局限或制約,因此各種新奇的嘗試與可能,都在雙翼之下,可太多新奇的選擇也會讓你眼花繚亂。
案例一 每天都很忙,怎么辦
小飛,大一新生。上大學之前就計劃著好好學習,將來找個好工作,進入大學后不久他就發現高中的那一套學習方法不管用了,每天除了上課和院系組織活動外,其余的時間都是自己的,這么多時間做什么呢?于是第一學期,他一口氣參加了5個社團,但他很快就陷入困惑之中———覺得很累,上課也想睡覺,沒有時間學習專業課。
指導:
剛脫離高中生活的大學新生,沒有了強制性的作業,父母干預少了,什么都要自己決策,在自我認同、時間管理、學習方法、思維方式、職業目標等方面產生了很多困惑。大學該怎么“讀”?職業目標該怎么確定?
面對突如其來的諸多困惑,準備一個這樣的應對錦囊很有必要:首先,用學習的心態去“讀”大學和社會,盡可能縮小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做一個全新的自我,明白在絕對的黑與白之間,還存在著許多不同程度的灰色,學會辯證地看待社會上的林林總總。其次,新生應主動了解大學生活、學習環境,靈活面對各方面的任務,培養對全新的、自主管理環境的適應力,包括合理計劃、時間管理和目標設置,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磨煉出來的誠信。
大學的學習已不能再像高中生那樣一味地專注于書本上的知識,老師的觀點不再絕對正確,主動分析與獨立思考成為必要,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是這一階段的重要任務。在古代,技能的有效期幾乎是終生的,但現在變得越來越短。例如,由于科技的高速發展,電腦修理工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必須進行3次更新技能的學習活動,醫生需要的次數是相同的,法律、科研和其他行業也碰到這種情況。
新生是學校各類社團爭取的優質資源,不要看到社團招聘新人的廣告就熱血沸騰———必須弄清楚社團的性質、活動時間、社團目標與意義等,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許可的條件下再理性地選擇加入!要能夠平衡好學習與社會工作間的關系,否則你的生活就會像有的學長描述的那樣———大學生活即開會活動插播上課。
另外,要盡快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給自己樹立一個目標,有了目標你就會感到充實。當你無所作為時就憧憬一下畢業后的自己,就知道現在要做些什么準備和努力了!記?。簺]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未來!
案例二 人際關系怎么這么復雜
小鹿,一直是個活潑開朗、熱情洋溢的女孩。可上了大學后,卻不知道怎么去和身邊的人溝通交流。寢室里4個人,每個人的性格、生活方式、學習習慣都不一樣,處處都得小心謹慎。半年下來心力交瘁,一想到回宿舍情緒立刻一落千丈。
指導:
進了大學,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朝夕相處,由于地域、文化、價值觀的差異,人際交往的困惑成為不少大學新人頭疼的事情。學會主動與人溝通、調節煩惱,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首先,明確個人心理疆界、做好情緒管理是處理大學期間人際關系的重要內容。華中科技大學的朱若霞老師在她的《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一書中寫到:我們的心靈和領土一樣,也有一道疆界。這疆界將我們自己與別人隔開,以保持自己的個性空間。心理疆界明確地定義出什么是我的、我應該對什么負責,也標明什么不是我的、我不應該對什么負責任。具體來說,屬于我們的、需要我們保護和盡責的“心理財產”包括:情緒、態度、行為、信念、選擇、價值觀、限制、才能、思想、欲望和愛。當一個人認識到必須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他就有了成長和轉變的可能,當一個人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時,他也就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心理成長。
其次,做好心理疏導。有了煩惱可以與父母聊聊。我們總是對父母的嘮叨煩躁不已、把親人的關心當成一種負擔?,F在遠離父母了,記得常問候,別只是在需要生活費的時候才記得給他們打電話。
再其次,積極主動,勇敢地面對一切挑戰:第一次參加干部競選,第一次上臺演講,還有第一次上課坐在第一排……我們第一次不需要用考試的前幾名來換取教室前排的座位!站在講臺上的人一定有他的過人之處,靠近一點會有更多的機會去擴展視野。學會主動溝通需要一個過程,你的人脈中只有親友、同學和過往的老師是不夠的,在新環境里一定要建立一個新的獨立的社交網,開始經營將有利于一生發展的人脈網絡,習慣坐在前排就是最簡單、最有效的突破。
案例三 要不要轉專業
小龍,國貿專業學生。高考志愿是會計學,被調劑錄取到國貿專業。入學后一直希望轉專業,理由就是沒興趣。
指導:
在大學生職業規劃中,認識專業是“知彼”,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價值觀和性格類型是“知己”,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大學生做職業規劃,先從了解專業開始。
遺憾的是我國目前高中階段的職業規劃教育尚不完善,不少高中生對于未來的職業認識知之甚少,自我認識也不清晰,因此高考填報志愿時,很多學生對自己專業的選擇是盲目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的學生因為分數未達到心儀專業的要求,錄取時被調劑,這使很多大學生入學時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不甚了解。這就意味著不少人在大學里必須思考:專業對于我們的職業生涯發展到底意味著什么?如何看待現在所學的專業和自己興趣、能力之間的關系?對于喜歡的專業,要明白將來發展的方向,對于不喜歡的專業,應該怎么辦?
專業選擇本身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有的人在當初填報專業的時候甚至誤以為專業就是職業。如果對當前的專業不感興趣,千萬不要急著認為自己不喜歡或者不適合。興趣的“趣”等于“走”加“取”,可以理解成“邊走邊取”,就像我們去吃自助餐,可選擇的很多,但我們只取自己最想要的,但在取的過程中也許可以碰見更合胃口卻陌生的食品。綜合分析、深入了解才能看到更多事實真相,專業并不能完全決定你畢業的工作方向,你一輩子也許不會只做一份工作。
而就業時專業是否對口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勝任,所以不要在乎你學了什么專業,而要重視自己在大學期間,是否鍛煉了獨立思考、自我學習的能力,是否具備了與未來職業相關的基本職業能力。
全球第一大投資銀行摩根斯丹利銀行每年在重點大學招收的畢業生并不僅僅是經濟與金融專業的,有時國際關系或工科專業的學生更受青睞??缧袠I招聘已成為大型企業招聘人才的一個重要參考標準和用人機制,并且該趨勢目前呈發展狀態。
很多學校也會給予專業調整的機會,比如在大一下學期有轉專業考試,還有不少學校實行了“按專業招生、大類培養”的方式。其實,一些想轉專業的學生可以結合職業目標輔修第二專業,比如學中文的學生喜歡財務金融專業,可以在業余時間選擇注冊會計師的考試,如此,未來的職業發展領域就會更加寬廣。大學學習的平臺永遠都是開放的,關鍵看你是不是有心人。
案例四 專業發展方向是什么
小趙,計算機技術專業學生。在聽了專業介紹之后,心生迷茫,感覺自己的專業就是萬金油,不知道自己將來究竟能干什么?
指導:
在專業學習之初,主動了解在該專業內未來有怎樣的發展方向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以計算機專業為例,大部分人認為畢業后只能當工程師。其實在計算機專業上下游有很多支撐崗位,比如在IT銷售、傳媒業、咨詢公司、金融機構等相關職位都可以發展。
當然,很重要的還是要進行全面自我評估,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價值觀和性格特征,辨析自己擁有的優勢和劣勢。大學學習是“揚長”和“補短”的過程,凡事皆“學”與“問”。分析所學專業的里里外外(里即所學內容、重點;外即所學未來應用空間),要既“學”又“問”,向老師、同學、圖書館、網絡、社會求教求解。旁聽相關課程、聆聽校內外各類名家的講座、承擔專業老師的工作助理、做些行業內生涯人物訪談等,都是了解專業發展并給自己的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基礎的途徑。在大學期間鎖定真正令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從而確定合適的職業方向,并以此作為選課與學習的標準,考取相關的職業證書與資格證書,這樣才能讓專業學習“有道可循”。
案例五 我要成為公務員
小李的專業是財務管理,大一的時候就決定將來做一名公務員。他清楚地認識到,要使自己的職業生涯順利,除學習之外,組織、策劃能力都必須有所鍛煉。他從開學第一天就讓自己忙碌起來———學英語、競選學生會干部、組織策劃大型活動。暑期社會實踐時,他選擇了一家報社實習,因為媒體的工作經驗,特別是各種文體寫作的鍛煉,會有助于未來的公務員生涯發展。由于準備充分,小李畢業的時候順利考取了公務員。
指導:
有了職業目標,確定了自己喜歡的專業與職業,了解了未來職業需要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要求后,要制訂一個行動計劃書。包括取得一些必考之證:如英語四、六級證、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教師資格考試等。積極參加與自己的職業目標相關的實習和社會實踐,如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競賽、社會考察、參觀、調查研究、國外交換生項目等,增強職業能力,同時根據社會需求調整方案和計劃,以適應職業發展的需要。
“在模仿中成長,在創新中成功”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大學期間的實踐對于個人成長的必要性。
“大一新生要積極投入到下面這些實踐活動中去,通過實踐一點點地發現自己、構建自己、鍛煉自己、發展自己:
一是專業探索———修煉職場基本功;二是生涯人物訪談———向職場前輩取經;三是志愿服務———追隨經營成長之路;四是實踐研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五是自己找實習———成長比成功更重要?!?/p>
大學,我們的美好時光!希望大學新生規劃好、經營好,幸福和輝煌就在前方。
(作者系江西財經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