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本報派出記者深入到曾經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革命圣地進行采訪,見證了教育改革與發展給老區帶來的可喜變化。本報今天推出“革命圣地行”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紅色記憶
1927年10月,毛澤東、朱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來到井岡山,創建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岡山也因此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兩年零四個月的井岡山斗爭,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
■本報記者 李凌 蔡繼樂 徐光明
初夏的井岡山,松柏爭綠,杜鵑正紅。在位于茨坪鎮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間,一群戴著紅領巾、披著紅綬帶的小講解員格外惹眼。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井岡山小學義務導游員……”在黃洋界保衛戰的竹釘文物柜前,井岡山小學二年級學生朱一丹為現場的觀眾們講述了小小竹釘陣的故事,稚嫩的嗓音,深情并茂的講述,贏得了大家陣陣掌聲。朱一丹自豪地告訴記者,媽媽就是博物館的優秀講解員,自己也要像媽媽那樣,把井岡山的革命故事講給大家聽。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具有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遺產,擁有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居舊址100多處。當地教育系統將這些紅色資源與德育工作結合起來,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培養井岡山精神的傳人。如今,井岡山的中小學生,個個都能講井岡山故事、唱紅軍歌謠、背革命詩詞。
人人爭當紅領巾義務導游員
從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出來,沿著紅軍路向南走兩三百米,便可看見井岡山小學。
走進去,能夠感受到校園里特別濃郁的紅色氣息。當時正值課間休息時間,“小紅軍”廣播站正在播放《紅米飯南瓜湯》;孩子們在走廊里憩息或玩耍,在他們身邊墻上,鑲嵌著井岡山革命舊居舊址畫,不少孩子正仰著頭看著;走進教室,迎面看到闡釋井岡山精神的24個大字,還有特別設置的“小紅軍圖書角”、“小紅軍榮譽室”……
在會議室里,副校長陳定才告訴記者,井岡山小學地處井岡山中心,周邊有毛澤東同志舊居、北山烈士陵園等多處革命舊址。為了把這些紅色資源利用好,學校提出了有井岡山特色的德育模式,通過構建紅色校園、打造紅色德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陳定才給記者細數了學校紅色德育的幾大品牌:“我們有一支30多人的紅領巾導游員隊伍,一套記載井岡山革命故事、歌謠的教材,還有一個特色‘紅軍班’。”
其中,紅領巾導游員堅持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也是每個井岡山小學學生都想參與的德育品牌。“早在2000年,紅領巾導游員就開始利用周末時間在茨坪景區作義務講解,前來參觀的游客好評如潮,紅領巾導游員也聲名遠播。現在,一些領導同志來井岡山參觀,還特別點名‘預約’紅領巾導游員為他們作講解?!标惗ú耪f。
這種體驗式德育模式,正不知不覺改變著紅領巾講解員。五年級的李驕楊同學,以前在陌生人面前講話總會很緊張,剛開始作講解時,也常常緊張得忘了導游詞。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終于克服了在陌生人面前膽小羞怯的缺點,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F在已經上初中的石林同學,家境比較富裕,從小酷愛賽車玩具,買了一部又一部,玩膩了就丟在一邊。通過學習革命故事了解到紅軍戰士當年每人每天只有5分錢時,他徹底改變了亂花錢的習慣。
(下轉第八版)
■采訪手記
用井岡山精神辦教育
踏上井岡山這片熱土,宛如走進了激情燃燒的紅色歲月。到處可見革命舊居舊址,隨時都能聽到紅色歌曲。行走在這樣的環境里,情不自禁就想哼起革命歌曲。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留下的紅色資源,為當地開展德育工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井岡山教育工作者并沒有守著這些先天優勢一成不變,而是大膽地探索創新:紅領巾義務導游員,體驗式德育既育人又育己;編地方教材,設立紀念日,推動革命傳統教育制度化、常態化;甚至當德育實踐遭遇到保障孩子安全這一難題時,也被學校通過加強家?;拥姆绞角擅罨饬?。
這種后天的努力奮斗,以及大膽探索的智慧,不正是井岡山精神的真實寫照嗎?開展德育工作要有這種精神,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辦人民滿意教育更需要這種精神。有了井岡山精神做支撐,我們樂見革命搖籃的教育越辦越紅火,井岡杜鵑花越開越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