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溫家寶總理指出:“近年來相繼發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等事件,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币欢ㄒ饬x上說,誠信道德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針對社會上存在把市場經濟和道德對立起來的思潮,正確認識道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功能與作用,引導企業經營主體走出漠視道德的誤區、敬仰道德力量,形成講誠信、講責任、講良心的良好社會風尚,十分必要。
我們常常聽到這種觀點:市場經濟其實就是競爭經濟,而競爭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商場如戰場”,無道德可言。然而,這種把競爭與道德對立起來的觀點是片面的、不正確的。
首先,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不應是不講道德的惡性競爭,道德應是其本質訴求。作為市場經濟本質特征的競爭,是指各經濟主體在合理的自利和他利的平衡中配置資源的條件下,在質量、價格、服務、品牌等方面進行的競爭。在這種競爭過程中,參與各方都必須協調好與競爭伙伴之間的關系,在自利和他利的平衡中,講道德、重合作,以保證競爭的和諧有序。在這樣的競爭過程中,參與各方都能實現“雙贏”,從而保持其自身的生機與活力。如果參與競爭各方都只顧謀取自身的狹隘利益,無視競爭伙伴的利益,甚至不顧行業的整體發展,就會陷入惡性競爭的漩渦,造成兩敗俱傷的悲劇。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許多大企業都逐漸領悟到了市場競爭的真諦,興起了企業之間的合作風潮。美國學者亞當·M·布蘭頓伯格和巴里·J·納爾布夫甚至提出了“競合”的概念,以促使人們合作競爭即善的競爭。
同時,道德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企業競爭的優勢保障。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企業之間,不僅是相互競爭,而且更多的是相互合作。只有在競爭中占有了道德優勢,才能保證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斯坦福大學教授威廉·戴蒙在其著作《品格是一種競爭力》中強調,道德是企業成功的“最佳途徑”、“最穩妥方式”?!敖疱X是實現更大目標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而在通往目標的過程中,選擇違反道德的方式和高尚的方式得到的效果肯定不一樣。高尚的途徑具有被證實了的優勢,一種道德優勢,而且高尚的方式是可以達到目的的唯一可靠的方式”。
我們還常常聽到: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因而無需道德的力量。這種觀點也是片面的、不正確的。人要有德性,企業也要有德性;人要有人格,公司也要有“社格”。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同時也是道德經濟。
首先,道德是市場交換的必要前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交易行為是一種買賣雙方各自為了爭取最大收益而進行的自由買賣行為。在這種交易活動中,作為經濟主體的買賣雙方,都在以是否滿足自身需求和效用最大化為最終抉擇依據,同時還必須把自身的利己需求推及交換者,考慮自身利己需要的滿足是否也能使對方的利己需要得以滿足。如果買賣單方只想從對方那里謀利,而不愿意為對方提供有用的產品或有用的服務,那么它在自由交換的市場經濟中就難以找到交易伙伴而被驅逐出市場。因此可以說,市場交換行為,本質上是自利與他利結合在一起的互利行為。
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J·奧克森指出:“經濟思想的核心是交換這一概念,該概念表示經濟關系,即市場模型中人與人的基本關系。交換基于雙方之間明確的補償。”但在實際交易中,也就是在經濟主體求尋自身利益滿足和與其交換者利益滿足的均衡點的過程中,經濟主體總是把天平偏向自身利益的滿足,這樣就有可能在一些情況下發生“隱瞞信息”、“信用危機”、“惡性競爭”等缺德行為,擾亂、破壞正常的市場交換秩序。由此可見,企業在市場經營的運行過程中,道德約束的力量是十分重要的。離開了道德的力量,就難以構建正常的市場秩序。
其次,道德是市場經營主體存在發展的重要保證。在市場經濟中的任何經濟主體,都必須遵紀守法,依法經營,照章納稅等,還必須仰仗道德的力量。道德能夠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經濟主體內部、以及與其它經濟主體和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當社會倡導的道德規范一旦為經濟主體中的成員所認可,就會自然而然地成為評價好與壞,判定功與過的標準和尺子,促使人們自我管理、自我調節、自我塑造、自我激勵,自覺地從事有利于經濟主體發展的工作,從而使經濟主體的凝聚力更加強化、生命力更加旺盛。
我們也常常聽到:經濟主體在生產活動中的唯一目的是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道德不能帶來經濟效益。這種觀點同樣是片面的、不正確的。
第一,經濟行為主體在市場活動中,既要追求自身利益,還必須講道德、承擔社會責任。亞當·斯密通過《道德情操論》告訴我們——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觀念的約束。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國工商業活動中出現了諸如行賄受賄、規定壟斷價格、欺詐交易和歧視員工等系列丑聞,使得在19世紀盛行的“企業經營的唯一目的就是為股東謀取利潤”的思想日益受到學界乃至普通大眾的指責。自從霍華德·博文首次于1953年在《經營者的社會責任》一書中提出企業必須具有社會責任、企業有義務去追求符合社會價值的目標這一革命性的觀點以來,越來越成為學界共識。
第二,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必須講道德。老子曾提出“德者,得也”,說明“德”與“得”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道德與企業的獲利目標并不矛盾?,F實生活表明,一個遵守規則、有信用、利人利己的人,就會得到社會的獎賞,能夠獲得更多更長遠的利益;一個有好信譽、好形象的企業,就能夠贏得市場,擁有消費者,從而獲得豐厚的利潤。因此,良好的信譽和形象被稱為企業的無形資產和無價之寶。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道德就是金錢,信譽就是利潤。相反,違背、褻瀆道德的后果卻是有代價的,特別是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應用,信息的傳播范圍和速度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政府和社會公眾對企業不道德經營行為的監控力度大大加強,一個企業的不道德經營行為,一旦被媒體曝光,帶來的將是滅頂之災。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必須講道德。如果企業違反道德規則,總歸是躲不掉失敗的命運。
(作者系清華大學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