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么會這樣?”前段日子,一張中國游客盧浮宮前水池泡腳的照片,曾引來關于國人文明素養的熱烈討論。耐人尋味的是,當人們發現許多金發碧眼的游客也在同樣行事,就有聲音立即“再反思”:為什么外國人可以泡,中國人泡就要背上“低素質”的污名?
“別人可以,我為什么不行?”這樣的提問方式,顯示了國人個體意識、權利意識的覺醒。但放在盧浮宮的語境下,卻少了些說服力:景觀水池里泡腳,既有礙觀瞻,也難言衛生,何況旁邊還有禁止戲水的標牌。即便有一些“同道”,充其量證明別人和我都錯了,而非我做得對。遇事只逞一己之愿,不求反躬自身,強調個人而忽略他人、強調自己而忽略社會,這樣的思維方式,實乃阻礙國人提升公共意識、形塑公共文明的重要原因。
可嘆的是,一些令人反感的陋習,往往被理解成與他人無關的個人選擇,甚至被視為不可侵犯的“權利”。殊不知,走入公共場合,再彪悍的個人權利也有邊界,絕非可以隨心所欲、“我的地盤我做主”。大聲說話固然是你的權利,但安靜顯然是更多人所需;開車打遠光燈能看得更清,但對面來車也要有同樣視野。視惡習為權利,恰恰是弄反了權利的概念:權利不僅是“我可以”,更是作為“我”的他人也可以。只有認識到這一點,“人人相善其群”,才能涵養人們的公共意識。
“欲維新吾國,當維新吾民”,從梁啟超到孫中山再到中國共產黨,所有社會的進步力量,無不把“國民素質”作為發展的根本。正如梁啟超所說,“茍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而所謂“素質”,并不僅是會英語、會電腦的現代技能,更不是會穿衣、會玩樂的現代生活,而是價值尺度、思維方式、行為規則的“觀念現代化”。處理個人和社會關系的公共意識,可說是最根本的現代公民意識。在個人之外,謹記還有社會;在私人領地之外,敬畏公共空間。當我們全力以赴孜孜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之際,不能忘了只有培育規則意識、提升文化追求、涵養公共精神,才能獲得幾代國人夢寐以求的“現代性”,重塑一個文明古國的時代尊嚴。